解说“一窍不通”
吉林 李辉
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
一家财主的儿子跟老师学习,学来学去,什么也没学会。财主很关心地去问老师:“我家的孩子学得怎么样啊?”老师想来想去,怎么说呢?说学得好吧?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说学得不好吧?又怕财主生气。后来,老师想出了一个万全的说法:“你们家的孩子,七窍通了六窍。”财主一听,分外高兴,七窍都通了六窍,很不错了。殊不知,老师的意思是:一窍不通。
“一窍不通”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比喻一点儿也不懂。这个成语不是来源于这个笑话,而是另有出处:
殷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淫虐无度,致使国势危在旦夕。当时很多人都不敢劝谏纣王而暗自叹息。纣王的叔叔比干,以为自己是他的叔叔,如果规劝他,他一定会悔悟。于是,大胆以死力荐,劝纣王修善行仁,改邪归正。没想到纣王不但不听,反而恼羞成怒,将比干杀死,剖腹验心,想看看比干的心是怎么长的。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气愤地说:“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孔子的意思是,纣王的七窍一窍也不通。如果有一窍是通的,比干也不会死的。
现在的“一窍不通”,仍被人们在生活中广泛使用,如“对于这道题,我真是一窍不通。”“她对计算机技术,一窍不通。”
从前有一个财主,他40多岁才有孩子,之所以对孩子很溺爱。
孩子一天又一天的长大,眼看着孩子该上学了,财主花重金请了一位教师。因为财主对孩子很溺爱,孩子不学无术,三字经背了七八年也没被会,而财主却以为孩子已经全学会了,就让孩子写一篇文章交给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这位作家看了这篇狗屁不通的文章,嘴上说很好,心里却差点笑了出来。财主一听,心想:自己孩子写得这么好,总得让作家写几个好字呀。
作家不好意思推辞,就写了“八窍已通七窍”这六个字。
回到家里,他特意摆了一桌酒桌来庆祝。当他展开“八窍已通七窍”这几个字,一位书生忍不住笑了出来,并且还连口夸赞:“这个比喻真恰当!这个比喻真恰当!”财主忙问为什么,书生不紧不慢的说道:“八窍已通七窍,剩下的是什么呢?一窍不通。”
七窍 人体部位名。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五脏的精气分别通达于七窍,五脏有病,往往从七窍的变化中反映出来。窍窍相通,气息相往来.没有八窍,有的话加上舌头吧!
一窍不通解释:窍:洞,指心窍。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成语故事:出处:《吕氏春秋·过理》
殷纣王,是商朗的末代帝王,是一个被老百姓所怨恨的暴君。
他整日胡作非为,并不尽心朝政,沉湎于酒色,轻信宠纪担己的谗言,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纣王有一个臣子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他看到纣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着急,多次苦口婆心劝谏纣王改邪归正,为民多做好事。
有一次,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话,下令杀害了无辜的梅伯,并要把梅伯剁成肉酱。比干知道此事后,又急忙劝谏纣王,希望他不要听信妲己的谗言,错杀无辜,并说这样下去是要亡国的。比干一连几天极力劝谏纣王,引起了纣王的极大不满。
纣王愤怒地嚷道:“我早就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把他杀了,取出心来看个究竟!”纣王果真杀了比干,并挖出了他的心。孔子说起这件事,感叹道:“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了一窍,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害了!”
一窍不通:
窍:心窍,洞。比喻什么都不懂,闭塞,愚钝。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七窍生烟:
七窍
人体部位名。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五脏的精气分别通达于七窍,五脏有病,往往从七窍的变化中反映出来。《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
人体部位名。
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五脏的精气分别通达于七窍,五脏有病,往往从七窍的变化中反映出来。
◆《庄子·应帝王》:“人皆有七窍,以食、听、视、息。”◆《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
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
◆《寿世传真》:“耳乃精窍,目乃神窍,口鼻乃气窍。” 一窍不通出处:《吕氏春秋·过理》纣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于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承矣。”
释义:“窍”通气的窟跃窟窿,古人把两眼、两个鼻孔、两个耳朵和嘴称为七窍。七窍中没有一个窍是通气的,比喻对事物不理解;一点也不懂。
故事: 殷纣王,是商朗的末代帝王,是一个被老百姓所怨恨的暴君。 他整日胡作非为,并不尽心朝政,沉湎于酒色,轻信宠纪担己的谗言,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纣王有一个臣子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他看到纣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着急,多次苦口婆心劝谏纣王改邪归正,为民多做好事。
有一次,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话,下令杀害了无辜的梅伯,并要把梅伯剁成肉酱。比干知道此事后,又急忙劝谏纣王,希望他不要听信妲己的谗言,错杀无辜,并说这样下去是要亡国的。
比干一连几天极力劝谏纣王,引起了纣王的极大不满。 纣王愤怒地嚷道:“我早就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把他杀了,取出心来看个究竟!”纣王果真杀了比干,并挖出了他的心。
孔子说起这件事,感叹道:“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了一窍,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害了!”。
解说“一窍不通”
吉林 李辉
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
一家财主的儿子跟老师学习,学来学去,什么也没学会。财主很关心地去问老师:“我家的孩子学得怎么样啊?”老师想来想去,怎么说呢?说学得好吧?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说学得不好吧?又怕财主生气。后来,老师想出了一个万全的说法:“你们家的孩子,七窍通了六窍。”财主一听,分外高兴,七窍都通了六窍,很不错了。殊不知,老师的意思是:一窍不通。
“一窍不通”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比喻一点儿也不懂。这个成语不是来源于这个笑话,而是另有出处:
殷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淫虐无度,致使国势危在旦夕。当时很多人都不敢劝谏纣王而暗自叹息。纣王的叔叔比干,以为自己是他的叔叔,如果规劝他,他一定会悔悟。于是,大胆以死力荐,劝纣王修善行仁,改邪归正。没想到纣王不但不听,反而恼羞成怒,将比干杀死,剖腹验心,想看看比干的心是怎么长的。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气愤地说:“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孔子的意思是,纣王的七窍一窍也不通。如果有一窍是通的,比干也不会死的。
现在的“一窍不通”,仍被人们在生活中广泛使用,如“对于这道题,我真是一窍不通。”“她对计算机技术,一窍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