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绝大部分五行治疗依据的最根本原则之一乃五行相生规律。但五行循环内气血也可交错传递,仍然按顺时针方向。因此,祖可传其孙,此为五行之相克循环。利用五行相生或相克关系,或二者同时使用来转化经气是五行针灸之一大特色,也是其最强有力的治疗方式之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五行针灸如何通过转化经气来平衡五行,以达治疗目的。
实施任何一种经气转化,其目的在于使各行、各脏腑之气血分配趋于平衡。这种重新分配气血之法有助于协调十二官之间的矛盾,操作简单,其效令人惊异。转化经气为为最强有力的治疗方式之一,因其能平衡五行之间的气血悬殊,令各行受益。
利用相生关系转化经气
补法
将气血转化至相对不足的一行/脏腑(针用补法)。此时经气由母传子,阴脏到阴脏,阳腑到阳腑。如护持一行气血不足,则补其母之阴阳二穴;如护持一行气有余,则泻其子行之阴阳二穴,把经气引至子行。
泻法
泻其有余一行/脏腑的经气(针用泻法)。此时经气通过母子关系实现转化。
应用举例
补土:解溪(胃经之火穴)、大都(脾经之火穴)。
泻土:厉兑(胃经之金穴)、商丘(脾经之金穴)。
利用相克关系转化经气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把经气引到护持一行,而不是从护持一行引出。有两种方式,一种简单,一种复杂。
简单方式
转化通过相克关系,由祖传孙。
复杂方式
这里经气在相克循环中继续转化,由曾祖传曾孙,需一中间五行作为携带。
应用举例
使经气从木转到土:隐白(脾经的木穴)。
从土引经气至木:中封(肝经之金穴)、(携带针)太渊(肺经之土穴)(也可使用另一条替代途径:由土到水再到木)。
转化经气的步骤
选择最短路线,使用最少穴位。
避免使用通过心的路线,因为据日本(针灸)传统,心乃神圣之官。
永远沿着五行相生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化。
如转化途经另一行或脏器,作为携带者之一行或脏器,不会带走流经此处之经气。
针刺步骤
任何情况下,一律先针左侧后针右侧。
先针气虚之一行,略带补意,留针。
针作为携带者之脏器所属经脉,略带补意,留针。
勿针气实待泻之一行。
最后,给气虚待补之一行穴位充分施补后,立即出针。
原来留在携带者经脉之针无需再补,出针。
必要时,可使用络穴使经气从阴脏转到与之相表里之阳腑,不过很少有此需要,因为经气通常在表里脏腑之间得到自动协调。
理论上讲,经气可从任何一脏腑或五行转化至另一脏腑或五行,但一定要按五行相生克的顺序。但临床上,某些转化更经常用到,因为相对而言,五行中之木与土,较之其他行如水与相火(主精气之储备),常常经气有余。
以下转化最常用到
相火者:曲泽(相火之水),太溪(水之土)(土气转化至火)。
木者:中封(金气转至木)。
太渊(金之土),中封(木之金),实现土气转化至木。
土者:隐白(木气转至土)。
涉及火行的经气转化
对于经气转化,君火与相火应作为两个不同五行看待。经气不能在君相二火之间相互转化。如果需要小肠之气补三焦之气,必须通过整个五行循环,直到经气传到火的另一面。临床上从没有这样去操作,但理论上可实现。
在同一五行内,经气由一官传给与之相表里的另一官
此处要用到络穴。如:肺经之气弱于大肠之气,可用列缺调整肺与大肠之经气。此失调可通过脉象发现,称为分离脉。同样,实际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
好书推荐
五行针灸源自《内经》,因其重感通而轻逻辑,故历代口传心授,不见于文献。因缘所使,上世纪中叶传到西方,由华思礼教授集其大成,并于欧美弘播。想系统学习五行针灸,推荐这本著作——
本书为一部翻译作品,原著者诺娜·弗兰格林从主要诊断、辅助诊断、治疗、治疗原则、治疗技法和穴位选择等方面,将自己多年的针灸临证经验与读者分享。为使本书更加完备、更切实用,著者诺娜·弗兰格林女士在原书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增补及调整:
第一章至第五章基本保持原貌。第三章中加入“传统诊断”“传统诊断问诊内容”及“病案记录”等内容。
第六章是以原书第八章大部分内容、第九章部分内容为基础编写而成。
第七章大致为原书第九章内容。
第八章基本为原书第七章内容。
第九章基本为原书第六章内容。
新增第十章,分三节专述穴位的使用原则、思路及治疗各阶段的具体运用。从五行角度对十四经之重要及常用穴位进行一一阐释,既体现传承之美,又富于自身体验和感悟。本章为修订之重点章节,著者将其数十年用穴心法及经验和盘托出,弥足珍贵,对临证选穴有特殊指导意义。
新增附录“五行针灸自学教程”,乃著者为广大五行针灸爱好者,以及有志于斯而又无从跟师学习者特别编写。附录共分16课,内容涉及诊断、治疗等方面,力求简明而全面,不仅能让初学者有法可循,也可帮助专业者得到进一步提高,应与《指南》结合使用。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五行针灸指南:增补修订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英)弗兰格林著;龙梅译),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