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无网络,不生活。这个春节,仓巷街借助抖音、微信朋友圈一跃成为“网红”,众多微信公众号开启线上课堂新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起了淘宝店……当传统文化遇上互联网,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老街变身“网红”街
近期,网友“安阳磊子”发布的一条“走过仓巷街,爱上安阳城”短视频在抖音上火了一把。截至2月18日,该短视频的播放量已达38.8万次,转发1.3万次。原来,这是仓巷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第一次“开门”迎客,首次“开门”就成为网友必去的“网红”打卡地,使仓巷街一时间成为微信朋友圈、抖音等社交平台上的热点。
记者在抖音上搜索“仓巷街”,上百条短视频涌现出来:航拍器掠过老街上空的璀璨夜景、街道上红红火火的灯笼,在灯幕下弹唱的歌手,绚烂灯光中醉人的独舞……古老的街道充满现代气息,焕发出勃勃生机。网友“乐乐”告诉记者,安阳人之所以踊跃创作短视频,一方面是因为安阳市摄影家协会发起的“走过仓巷街,爱上安阳城”抖音视频大赛;另一方面,恢复生机的古街给这个春节增加了文化味儿,激发了网友的传播热情。网友“青春”表示:“之前都不知道仓巷街在哪儿,看到朋友圈里频频刷屏的美景之后,来到此地果真不虚此行。”随后,网友“青春”把她和家人在仓巷街游玩的照片发到了微信朋友圈。
此外,民俗展馆是仓巷街内人气最旺的地方,在这里,有捏泥人、年画灯笼、安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电视机、收音机、钟表等老物件,还有关于安阳老城变迁的记录。记者在现场看到,3个展览馆都做了精心的布置,还有不少创新元素。文峰区民俗展馆管理员苏伟告诉记者:“我们在仓巷街的6号院内设有二维码,游客扫描二维码之后,就能详细了解该院的历史故事、建筑风格等信息,还能通过在线留言与我们互动。下一步,我们将把二维码应用到所有展品上,让每一件展品的信息都能在手机上查询到。”(安阳日报融媒记者 高咪)
线上课堂学文化
“博物馆里耍一耍。”2月16日中午,网友“风清自来”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了带着孩子参加中国文字博物馆活动的照片。当传统文化遇上互联网,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通过网络获取活动信息、参与活动、学习传统文化了。
网友“风清自来”告诉记者,她加了一个名为“字博社教”的微信公众号,上面每周都会发布活动信息,其中不少是宣传传统文化的,她参加过好多次,感觉都不错。2月13日,“字博社教”微信公众号发布了2019年第七期甲骨学堂活动报名的信息,她就给女儿报了名,当天讲的是字谜,女儿上完课后主动说要回家写一篇作文。
像“风清自来”这样的网友还有很多。网友“方老师”加入了一个周易国学交流群,群里的成员常会在微信上交流学习心得,还有的微信公众号讲的是传统家庭教育。他告诉记者,类似的宣传传统文化的网络平台与渠道还有很多,受众也不少,自己的不少亲友也加了一些这类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微信群。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庆祝元宵节,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学生们的假期生活,安阳博物馆举办“福猪闹元宵”亲子互动活动。这一活动也是通过安阳博物馆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不仅如此,这个微信公众号此前还发布了许多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信息。(安阳日报融媒记者 高倩)
老手艺焕发新光彩
2月16日下午,仓巷街上人头攒动,灯笼画、吉祥鼓、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很多市民驻足观看。而如此繁华的场景没有吸引住魏氏面塑第四代传人魏红刚,因为他正在工作室进行捏面人的视频直播,这是他每周六下午都要进行的工作。
魏氏面塑是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该项目的第四代传人,魏红刚也曾经和别的非遗传人一样,到各地逛庙会、参加民俗展。现在,他让非遗项目搭上了“互联网+”快车,在淘宝上开了自己的网店“面人魏”,还在网上发布捏面人的视频,吸引了上百万的粉丝。
从走街串巷卖面人到在网上卖面人泥,互联网让老手艺焕发出了新光彩。“到民俗展上卖面人,知晓率毕竟有限的。把捏面人的过程制成视频发到网上,全国各地的人都能看到,这对广泛传播非物质文化来说是一种更加有效的途径。”他告诉记者,制成视频后,他会在微信、抖音等平台上发布,如今已有上百万的粉丝关注。前段时间,还有国外的孔子学院找他合作。
“面人魏”的捏面人视频吸引了众多网友。网友“AYcc211”就是在网上无意中发现了“面人魏”。她告诉记者:“我是在网上给孩子买橡皮泥时发现了捏面人的视频教程,进一步了解才知道,捏面人的艺人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捏出的面人惟妙惟肖,我便果断给孩子买了面人泥,让孩子跟着视频学着捏。”
也有网友表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创新宣传形式,也可以借助互联网,让更多的年轻人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阳日报融媒记者 邓娴)
网友热议:用好网络 激发传统文化时代活力
当传统文化撞上互联网,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大家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2月18日,记者采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网友和媒体从业者。很多网友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借助网络传播,以文化网、以网为媒,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延伸到网络平台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网友“风清自来”认为,如今,互联网已深度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通过网络形式传播传统文化成为各界共识。许多文化企事业单位积极行动、顺势而为,在加强和巩固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同时,引入了“互联网+”思维理念,使传统文化得以更好传播。可以说,互联网等网络平台使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发展新动力。从事传媒行业的网友“小力”认为,互联网是一个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的传播渠道。传统文化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不仅可以得到更好更广的推广,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流量带动消费,可以说是一件互利双赢的好事。
也有网友认为,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都很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池家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池建周认为,网络是一种传播途径,就像报纸、图书、电视、广播一样。不得不说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传统文化的确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和发展,但也不必跟风,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出适合自己的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宣传叫好又叫座。网友“宁静”认为,不管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明、传统媒介还是网络平台,首先在内容上要把好关,要起到成风化人的作用,不要哗众取宠,要担负好社会责任与义务。(安阳日报融媒记者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