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两户人家是邻居,平时关系还不错。其中一家人因为能干些,家中要富裕的多。这两家本来没有什么恩怨的,可是,这一年,老天爷发怒,降下了灾祸,田中颗粒无收。这穷的一家没有了收成,只好躺着等死。这个时候,富的一家买到了很多粮食,想着大家邻居的,就给穷的一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这穷的一家非常感激富人,认为这真是救命的恩人呀!熬过最艰苦的时刻后,穷人就前往感谢富人。说话间,谈起明年的种子还没有着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说:这样吧,我这里的粮食还有很多,你就再拿去一斗吧。这穷的千恩万谢地拿着一斗米回家了。回家后,他的兄弟说了,这斗米能做什么?除了吃以外,根本就不够我们明年地里的种子,这个富人太过分了,既然你这么有钱,就应该多送我们一些粮食和钱,才给这么一点,真是坏的很。这话传到了富人耳朵里,
他很生气,心想,我白白送你这么多的粮食,你不仅不感谢我,还把我当仇人一样忌恨,真不是人。于是,本来关系不错的两家人。从此就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来。主公,各位先生,所以,这升米恩,斗米仇就是说,当一个人快被饿死的时候,你给他一升米,
他会把你当作恩人;可你要给了他一斗米,他就会想,既然你出得起一斗米,就能给我更多,你要不给我,那你就成为我的仇人了。
【典故】:从前,有两户人家是邻居,平时关系还不错。其中一家人因为能干些,家中要富裕的多。这两家 本来没有什么恩怨的,可是,这一年,老天爷发怒,降下了灾祸,田中颗粒无收。这穷的一家没有了收成,只好躺着等死。这个时候,富的一家买到了很多粮食,想着大家邻居的,就给穷的一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这穷的一家非常感激富人,认为这真是救命的恩人呀!熬过最艰苦的时刻后,穷人就前往富人家感谢。说话间,谈起明年的种子还没有着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说:这样吧,我这里的粮食还有很多,你就再拿去一斗吧。这穷的千恩万谢地拿着一斗米回家了。回家后,他的兄弟说了,这斗米能做什么?除了吃以外,根本就不够我们明年地里的种子,这个富人太过分了,既然你这么有钱,就应该多送我们一些粮食和钱,才给这么一点,真是坏的很。
这话传到了富人耳朵里,他很生气,心想,我白白送你这么多的粮食,你不仅不感谢我,还把我当仇人一样忌恨,真不是人。于是,本来关系不错的两家人。从此就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来。
所以,这升米恩,斗米仇就是说,当一个人快被饿死的时候,你给他一升米,他会把你当作恩人;可你要给了他一斗米,他就会想,既然你出得起一斗米,就能给我更多,你要不给我,那你就成为我的仇人了。当给予成为一种习惯,就成了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句金玉良言在启发人们助人要讲求大智慧(有原则)的同时也在暗示人性中的一些弱点,反思自己要知足,对于别人的帮助我们要智慧地接受,并要深怀感激。
有时候,送一把米,资助虽少,但能救人于危难,对方会感激。
而有时候,送一斗 米给人会使人贪得无厌而反目成仇。所以,帮助人要看时机与对象。
古时候,有两户人家是邻居。两家平日里相处得不错,关系很融洽。
两家都以种田 为生,其中一家的人更勤奋一些,家中条件也更宽裕。 有一年遇上旱灾,两家都颗粒无收。
穷家每年都没有多少富余,就指望着田里的收 成过活,今年眼看着一家人就要饿肚子了,而富家因为往年有结余,家里有不少储备的 粮食。看到邻居家有困难,富家送去了一升米,解了穷家的燃眉之急。
因为这一升米,穷家才没有在灾年饿死。 度过灾年后,穷家家长专门去富家拜谢。
交谈之中,又提到穷家现在连吃饭都很困难,下一年的种子更没有着落。于是,富家再 一次表现慷慨,又拿出一斗粮食给穷家。
回家后,穷家一家人商量这一斗粮食应该怎么分配。分来分去,最后发现,除了吃 以外,这斗粮食根本不够明年地里的种子。
于是,穷家开始抱怨起来,觉得富家太过分了,既然有富余,就该多给他们一些粮食,心里有了怨气,就难免到处说富家的坏话。没过多久,富家也知道了穷家的抱怨。
富家人非常生气,心想:“我白送你们这么多 的粮食,不仅不感谢我,还到处说我坏话,太不像话了。”于是,断绝了和穷家的来往。
本来关系挺好的两家人,却因为由一升米提高到一斗米而成为仇人。这就是俗语中 常说的“一把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
一个人在饥寒交迫的时候,得到一把米,能解决他的生存问题,他自然会感激不 尽。不过,如果继续给他米,这个人就会觉得理所当然,慢慢会变得心安理得。
一把米 已经不够了,两把、三把,甚至更多,对他来说,欲望已经被放大。物理法则里面提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然而经济学却不那么看。
经济学家认为, 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人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 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下去,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 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 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率”。
曾经有一个母亲在女儿出嫁前嘱咐女儿:“到了婆家,记住不要一直做好事。”这 位母亲正是深谙“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母亲担心女儿一直做好事,婆家会认为这个媳 妇天生就是这样,对她所做的好事不会记在心里,反而会有更多的要求,甚至不允许她 日后出现一■点点的细小差错。 生活里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当第一次帮助了某人,他会对你心存感激,而第 二次帮助他的时候,他的感恩心理就会淡化。
数次之后,别人甚至将你的付出当成是理 所当然的。一旦他所期望的帮助没有出现,反而会对你心存怨恨。
施恩不图报,这是很多人帮助他人的初衷。 然而,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走向 了“理所当然,恩而不谢”,你还能坚持把好事做下去吗?所以在扶危济困的时候要有 原则,不要助长了他人好吃懒做的贪欲,所谓救急不救穷说的就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