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算命》第14届蒙特利尔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2011 《算命》第15届多伦多亚洲电影节
2011 《老唐头》第8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CIFF真实人物奖和年度十佳纪录片
2011 《老唐头》第30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单元
2011 《老唐头》第12届罗马亚洲电影节——竞赛单元
2011 《老唐头》第3届杭州亚洲青年电影节——闭幕影片
2011 《算命》第3届杭州亚洲青年电影节
2011 《老唐头》第6届北京独立电影展
2011 《老唐头》第5届首尔数字电影节——特别奖
2011 《算命》第13届台北电影节——亚洲面面观单元
2011 《算命》西班牙-中国纪录电影交流展(依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
2011 《老唐头》第3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人道奖纪录片竞赛单元
2011 《算命》云之南纪录影像展——观众最喜爱影片奖
2011 《算命》亚洲纪录片论坛——印度加尔各答
2011 《算命》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纪录片双周展­;——美国纽约
2011 《算命》第40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光明未来单元
2010 《算命》亚洲影评人联盟奖(NETPAC)
2010 《算命》第5届REEL CHINA当代中国纪录片双年展——美国纽约
2010 《麦收》第5届REEL CHINA当代中国纪录片双年展——美国纽约
2010 《麦收》第3届中国独立电影节——法国巴黎
2010 《麦收》竞技场——北京后繁荣艺术展——澳大利亚悉尼
2010 《算命》第29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
2010 《算命》首尔数字电影节——竞赛单元
2010 《算命》北京首届青年独立影像年度展
2010 《算命》香港华语纪录片节——长片组亚军
2010 《老唐头》第16届上海电视节——MIDA导演计划“优胜提案奖”
2010 《老唐头》第15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基金(ACF)
2010 《算命》第7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评委会奖
2010 《麦收》瑞士日内瓦黑色电影节
2010 《麦收》第39届鹿特丹电影节——光明未来单元
2010 《麦收》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独立电影节
2009 《算命》第6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CIFF——年度十佳纪录片
2009 《算命》平遥摄影节——中国独立影像文献及作品展(依比利亚)
2009 《算命》第4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
2009 《麦收》首尔数字电影节——红变色龙奖(一等奖)
2009 《麦收》台北电影节——华人影像精选单元
2009 《麦收》香港华语纪录片节——长片组季军
2009 《麦收》云之南纪录影像展——幻面奖(创新奖)和观众最喜爱影片奖
2009 《麦收》被栗宪庭电影基金会收藏
2009 小说《珍宝岛》发表于自由写作网刊
2008 《麦收》第3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
《麦收》是徐童的第一部纪录片,同行评价其“生猛、鲜活”,却也引发了巨大争议。这次,他带着“游民三部曲”的另两部——《算命》和《老唐头》来到上海 。
《麦收》是徐童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跟踪拍摄了一位性工作者的生活,记录了这个农村女孩在麦收前后,辗转于北京与乡下的两种生存状态。影片的内容写实得有些粗暴——性工作者评价嫖客和描述性过程的对话并不被镜头所避讳,徐童因而得到了同行“生猛”、“鲜活”的点评,并一路获得多个国际电影节的肯定。
这样的影像风格大概来源于粗粝底层生活的磨练。1987年,徐童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毕业,学的是摄影,典型的科班出身,却始终没有进入体制内工作。20年里,他拍过广告、搞过平面设计、还涉足过当代艺术,一直处于漂浮的状态。“远看艺术家,近看是游民。”徐童在接受专访时自嘲道。
2006年,他开始写小说。这个叫《珍宝岛》的长篇小说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叙述了一个小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荒诞。写完后,他觉得不过瘾,“影像应该比文字更鲜活”,他说,继而拿起摄影机,将镜头对准了那些更鲜活的人。
他一口气拍了三部纪录片——《麦收》、《算命》和《老唐头》,合称“游民三部曲”,徐童的镜头下多是性工作者、乞丐、算命先生等江湖草根人物。近日,他带着两部纪录片《算命》和《老唐头》参加了在创智天地举办的“影像·中国——纪录片放映巡礼”首映活动。
影评人王小鲁联想到王学泰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的表述,将徐童镜头下的这些人物归为“游民”。王学泰认为,游民有别于草根,他们游离于秩序之外,是脱序的人群,比草根更加边缘化。
导演徐童也始终以一介“游民”自称。他希望可以通过影像,让一个在历史和现实中长期隐形的“游民社会”浮出水面。所以,他并不逃避有关影片的种种道德风险,“因为你所尊崇的道德关系已被裹挟到游民的价值体系里”。徐童在放映后的交流环节语出惊人:“如果你想做坏人,那就拍纪录片吧。”他表示“自甘下潜”、“自甘沉沦”。同为纪录片导演的黎小锋在微博里评论称:“徐童是以此沉痛、决绝的态度,让据守道德高地的人士闭嘴。”
《麦收》是徐童的第一部纪录片,同行评价其“生猛、鲜活”,却也引发了巨大争议。这次,他带着“游民三部曲”的另两部——《算命》和《老唐头》来到上海 。
《麦收》是徐童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跟踪拍摄了一位性工作者的生活,记录了这个农村女孩在麦收前后,辗转于北京与乡下的两种生存状态。影片的内容写实得有些粗暴——性工作者评价嫖客和描述性过程的对话并不被镜头所避讳,徐童因而得到了同行“生猛”、“鲜活”的点评,并一路获得多个国际电影节的肯定。
这样的影像风格大概来源于粗粝底层生活的磨练。1987年,徐童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毕业,学的是摄影,典型的科班出身,却始终没有进入体制内工作。20年里,他拍过广告、搞过平面设计、还涉足过当代艺术,一直处于漂浮的状态。“远看艺术家,近看是游民。”徐童在接受专访时自嘲道。
2006年,他开始写小说。这个叫《珍宝岛》的长篇小说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叙述了一个小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荒诞。写完后,他觉得不过瘾,“影像应该比文字更鲜活”,他说,继而拿起摄影机,将镜头对准了那些更鲜活的人。
他一口气拍了三部纪录片——《麦收》、《算命》和《老唐头》,合称“游民三部曲”,徐童的镜头下多是性工作者、乞丐、算命先生等江湖草根人物。近日,他带着两部纪录片《算命》和《老唐头》参加了在创智天地举办的“影像·中国——纪录片放映巡礼”首映活动。
影评人王小鲁联想到王学泰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的表述,将徐童镜头下的这些人物归为“游民”。王学泰认为,游民有别于草根,他们游离于秩序之外,是脱序的人群,比草根更加边缘化。
导演徐童也始终以一介“游民”自称。他希望可以通过影像,让一个在历史和现实中长期隐形的“游民社会”浮出水面。所以,他并不逃避有关影片的种种道德风险,“因为你所尊崇的道德关系已被裹挟到游民的价值体系里”。徐童在放映后的交流环节语出惊人:“如果你想做坏人,那就拍纪录片吧。”他表示“自甘下潜”、“自甘沉沦”。同为纪录片导演的黎小锋在微博里评论称:“徐童是以此沉痛、决绝的态度,让据守道德高地的人士闭嘴。”
《中邪》是由马凯执导的伪纪录片形恐怖电影,董天文、何佳、赵树达、文中学、贺媛媛等参演。
该片讲述两名大学生去农村拍摄有关算命题材的纪录片,跟随被拍摄者来到偏僻的山庄,发生一系列的故事。影片于2016年7月23日在第十届FIRST青年电影展首映。
《中邪》升级版原计划于2018年4月4日清明节全国上映 。3月30日因为“接到上级通知,无法如期公映”。
原定31日在全国54城市的超前点映已经确定取消剧情简介刘梦和丁鑫是两个大学生,为了探索乡村的迷信文化,抱着揭露封建迷信的两人决定一同去山东临沂拍摄一部有关算命的纪录片。王婆是村里有名的算命大师,每当村里有人“中邪”都会邀请她前来“还人”(驱邪的仪式)。
随着与王婆的深入交流,他们随王婆和王叔给中邪的陈丽驱邪未果,一行人几次想要离开山庄,却困难重重。偏僻的山谷考验着人性,陈丽死而复生,所有人都夺命狂奔。
刘梦和丁鑫无形中卷进了一件有预谋的事件中,当迷雾渐渐隐退,深藏的谜底托盘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