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就是佛教所说的欲界、色界、无色界。
五行就是道教所说的金、木、水、火、土。
三界和五行在中国的泛指人的一生受到束缚的自然规律,如生死,烦恼、痛苦,轮回,报应等。
跳出三界和五行,叫做解脱。要解脱先要修行,发修行先要开悟(悟道),要开悟先要学习宗教。据我所知五大宗教都可得解脱,高僧大德,大贤大圣,他们死后,肉身不腐就是个实实在在的例子。他们已经出离自然规律。肉身不腐只是解脱后的一个状态,不同的人修到不同的状态.
PS:西游记中的如来佛说孙悟空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是说他不人不妖,无欲无求.
三界大概是在讲一个空间范围,而五行基本上是在讲一个相生相克的理。三界和五行所讲的都是一个未得正果的范围之内中。
在人类这层空间以上有几层天,在这几层天内的生命称为天人,对于人来讲那是神,但大都是未成正果的神,也许几百年后都要轮回的,但也有成正果,由于某些原因没有离开的,这种情况也存在。出了这几层天应该是初果罗汉的果位了,也是得了正果的最初层次所在。
呵呵,说天在哪里?其实就在眼前,与我们所认识到的空间一样,与你看到的感知到的一切同时存在着,只是构成各层次的粒子不同而已。打个比方,我们上初中时都学过分子原子等,如果再往下分下去直到更小的物质人类现在也有认识,但还是极为有限的。如果把徽观的某层粒子放大的话、形成他的一个面的话,就像由分子构成的我们这个面的世界一样,形成了那个粒子的面的话同时也就形成了那个层次的面了,也就是某层天。
以上说法并非道听途说,而是本人听法所得体会,但离宇宙的真相一定很有差距,毕竟人是不可能把宇宙圆满讲清楚的,在此仅供参考。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先说“跳出三界外”。佛教中讲的三界(trayodhatavah):欲界、色界、无色界,是名三界。对于学佛之人,唯有出三界,才能三业清净,烦恼诸垢,皆已净尽。
三界中的欲界(梵语kama-dhatu),共有六天,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此六欲天有饮食之欲、男女之欲、乃至五欲之乐,欲解脱欲界之境,必须从饮食、男女、乃至五欲之乐净化之,才能出欲界天。
三界中的色界(梵语rupa-dhatu),共有十八天,亦称四禅天;初禅有三天,二禅有三天,三禅有三天,四禅有九天。色界天没有饮食之欲、男女之欲,仅是禅定暂时伏住,没有女人之相,唯有男身,尚有宫殿,亦有现象界,禅悦为食,欲解脱色界十八天之生死,必须观色相皆空性,了知诸法本空,幻化而有,不应著迷色相之法,才能出离色界天。
三界中的无色界(梵语arupya-dhatu),是连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这是无色界众生所住的世界,共有四空天,欲出离空天之生死,必须了知心意识当体即空,非住心、非非住心,不即不离,见达自性,当下即可出离无色界天。
再说“不在五行中”。“五行”原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构造物质世界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不但有各自的本质特征,而且相互之间有生成、克制等联系,从而构成了万物及其运动变化。据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写的《俗语佛源》解释,“超出三界外”就是超出生死轮回,“不在五行中”就是不受物质的障碍。俗语“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凡脱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如《封神演义》第二六回:“妹妹既系出家,原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岂得以世俗男女分别而论。”
1、六根,根这个词算是佛学上的一个术语,佛家唯识上讲,根、境、识,六根,就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而且这个根又分为净色根、浮尘根等等。
2、清净,就是指的清净心,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来了解周围的世界,但是心要清净 ,不要心随境转,比如,对面过来一个妞,你脑子,又漂亮啊,丑啊,给自己做老婆好不好? 这就不是清净心了。
3、三界, 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可以查看一下 三界天人表, 有详细的描述。
4、四大皆空与五行,这个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叫做 金、木、水、火、土, 就是五行,若要问五行的起源,只能说,是因为人的好奇心,我们的祖先一直在探索物质的组成,最初西方,提出 来了,地、水、火、风,认为世界有这四种元素组成,这四个元素,也就是“四大皆空”中的四大。 东方出现了 五行、和易经, 易经是有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立八方,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 这一个发展过程,在哲学史上一般叫做——朴素的唯物主义时代。
回归源头,人们在探索 物质的组成,因为最初的这种 四大、五行、易经的想法,人们开始制造物质,于是东方出来了炼丹术,西方出现了炼金术,从这个角度来看,东方人是注意养生的,对生命的探索更倾向于一些,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利益。
当然了,这些方法即没有炼出仙丹,像 秦皇 汉武 雍正等等,一大批皇帝,最后都死于炼丹术。同样的道理,西方也没有通过地、水、火、风制造出金子。
所以才有了现代化学的产生,才有了原子论的提出。。从此,德谟克里克就永世传名了。
累死了,写了这么多!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五行就是平常所说的金、木、水、火、土。
三界和五行在东方宗教,泛指所有逃不脱毁灭,逃不脱死亡、逃不脱轮回、逃不脱烦恼、逃不脱痛苦、逃不脱束缚的世界范围。
1、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来源:
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有一章节是地府使者奉命捉拿孙悟空,按照生死簿上的名单,孙悟空的三百四十二岁阳寿已尽。孙悟空说了一句话:“我老孙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已不伏他管辖,怎么朦胧,又敢来勾我?”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学得长生不老之道法,已然寿与天齐,超脱一切
2、三界
道教将宇宙空间划分为三十六重天,粗略分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四梵天、三清天和大罗天,其中的二十八重天是属于三界的。四梵天是修道有成就的修士所居住之地,三清天是道教最高神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所居之地。
道教典籍《度人经》较为形象地解说了“三界”,即第一欲界、第二色界、第三无色界,并指出“此三界之上,飞空之中,魔王歌音,音参洞章”。欲界,是指举心动念都是贪欲,完全以自己的私利为本位的众生居住的地方;色界比欲界高一界,
《度人经集注》说:“六欲总净,超出欲界,上进一天,即登色界”;无色界,就是从有形有质上升到无形无质的境界。
3、五行
五行指金、水、木、火、土,是中国本土道家文化中的概念,在佛法上,把五行归纳为四大,即地、水、火、风,道理是一样的。这些元素的运动与变化构成了宇宙万物。
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而道家讲死后有鬼,但不一定有六道轮回(道家的轮回是后来加上去的),所以只要不死,或者死了但鬼灵不散,就算跳出来了。
说不在五行中,就是讲不再受五行运化主宰,尚书“水曰润下,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就是说万物在五行运化中循环,水润木生火至顶,土得这一循环,到金由生转死,复成另一循环之滋养,即再成水润。
成仙了就不再受五行运化制约,不再有寿元耗尽身体被灭的限制而死。
扩展资料
佛教相关概念的三界:
1、欲界(梵kāma -dhātu),为地狱、饿鬼、畜牲、修罗、人间及六欲天之总称。此界中众生贪于食、色、眠等诸欲。
2、色界(梵rūpa -dhātu),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
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十八天。
3、无色界(梵arūpa -dhātu),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此三界之果报虽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属迷界,系众生生死轮回之趣,故为圣者所厌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教度人经
百度百科——佛教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