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算命 正文

庙街算命

1. 为什么香港人最迷信

中国什么地方的人最迷信?不少人第一反应肯定是香港。只要看过香港电影,对庙街的算命先生、手执罗盘的风水师和画符捉鬼的僵尸道长——这些港片中频繁出现的经典形象你一定不会陌生。

港的算命先生和风水师无处不在,从电台电视台到报纸杂志,“神机测字”、“易经占卜”之类的专栏都是雷打不动的黄金板块,顶级算命先生的命理预测年年都是

畅销书。他们的身份形象也足以让大陆同行嫉妒——名头一般不会是可疑的“大师”、“神仙”,而是“堪舆学家”、“命理顾问”,穿着打扮也不像大陆“高人”

一样刻意返古,而是清一色的名牌西装——看上去都是投行精英。

参考网站:/daily/view?id=4904

里面有详细的介绍,内容仅供参考。

2. 庙街怎么样

庙街(Temple Street)位于九龙油麻地,是香港一条富有特色的街道。

很多电影都曾以该条街道取景。庙街以售卖平价货的夜市而闻名,被喻为香港的平民夜总会。

每日的傍晚时份开始,庙街路边的摊档便会开始营业。那些摊档售卖的物品相当多元化,包括男性服装、手工艺品、茶具、玉器、古董,甚至廉价电子产品都有。

而在天后庙附近亦有不少算命和看相的摊档,更会有粤剧表演。除此之外,庙街也有很多售卖特色小食的摊档,例如海鲜、煲仔饭及各类面食等等。

价钱不贵之馀,水准也相当不错,亦深受当地居民甚至外地游客的欢迎。

3. 谁能介绍下香港的庙街 详细点

庙街(Temple Street)位於香港九龙油尖旺区中的油麻地,是香港一条富有特色的街道。

街道南北走向,连接文明里及佐敦道。曾有不少电影以庙街取景。

庙街以售卖平价货的夜市而闻名,被喻为香港的平民夜总会。 名称由来 清朝时期,庙街的中段建有一座天后庙,即油麻地天后庙,庙街因而得名。

另一方面,由於庙街的性质与旺角的女人街相似,而到访的人则以男性为主,故亦有男人街的称号。香港年轻一辈,多以「老庙」作为庙街的俗称。

历史 1950年的庙街。庙街早於1887年的九龙地图上已有纪录。

当时庙街分为两段,以油麻地天后庙为界,以北一段被称为「庙北街」,以南一段则称为「庙南街」[1]。由1920年代开始,天后庙对出的广场(俗称「榕树头」),开始发展成大笪地式的休憩场地,带动了庙街附近不少贩卖杂物及小食摊档的存在。

广场对出一带的街道众坊街(英文为 PUBLIC SQUARE 以前曾译为「公众四方街」),也是由这个广场得名的。 1968年,香港政府拟在天后庙的广场的附近兴建梁显利社区服务中心,引起该处经营的200多个流动小贩对搬迁安排的不满。

在油麻地街坊会及香港警方协调后,政府决定在庙街及上海街近榕树头一带划出面积3呎乖4呎的摊位作安置之用,但须经过抽签分配。 1975年3月,当时的香港市政局在庙街划出「小贩认可区」,使庙街原有的小贩得到有系统的管理。

庙街的小贩认可区包括文明里至众坊街一段,以及甘肃街至南京街一段,共有近600多个划定位置供小贩摆卖。摊位本来在傍晚开始营业,1998年中部份的营业时间更改由中午开始。

特色 用来做特色煲仔饭的炭炉每天从傍晚时份开始,庙街路边的摊档便会陆续开始营业。摊档售卖的物品相当多元化,包括男性服装、手工艺品、茶具、玉器、古董、廉价电子产品,以至是成人用品都有。

而在天后庙外有不少看相算命的摊档,有时候附近还会有传统粤剧表演。早年更曾有一些武师在此表演卖艺及卖药。

除此之外,庙街内也有不少富有香港本土特色小食的摊档,包括海鲜、煲仔饭及各类面食等等。由於价钱大众化,而且口碑不俗,深受居民以及外地游客欢迎。

庙街亦开设有一些麻雀馆,部份已有数十年历史,甚有传统文化特色,光顾多属老一辈人士。 对媒体的影响 庙街在不少香港电影和一些有香港作为场景的外地电影均会出现,通常被描写成为一个龙蛇混杂、充满犯罪行为的地方。

此外,无綫电视的电视剧集《庙街·妈·兄弟》,也以该条街道作为故事场景。 香港有一些歌手在庙街特别受欢迎,其中包括尹光和夏金城。

他们唱作出庙街的地道文化和庶民心声。 交通 港铁 荃湾綫 佐敦站 (A 出口,右转沿佐敦道前行,再右转直行往庙街) 观塘綫/荃湾綫 油麻地站 (C 出口,沿文明里步行至庙街) 香港庙街 在香港购物,除了金钟、铜锣湾、尖沙咀外,还有一些充满奇趣的露天市场,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有“男人街”之称的庙街。

庙街在九龙油麻地,因街上的天后庙(妈祖)而命名。以庙前的榕树头花园为界,分成南北两段。

在榕树头东面,有城隍庙、天后庙、观音庙;榕树下还有一排社坛、书院。此地的小天后庙,从上世纪40年代起,就成了江湖人物和各色闲杂人等的落脚地。

每天黄昏后,庙街便摆出摊位有600米长,卖的东西很杂,有服装、眼镜、手表、玩具、皮具、明星挂画、望远镜、玉器、紫砂茶具、钱币、饰物、旧照片、旧画作等。还有粤剧票友的演出,高胡、三弦、月琴、沙鼓、高边锣混响,很为热闹。

庙街的小食在网上颇有口碑,沿街食肆毗连,卖的是煲仔饭、炸蚝饼、火局排骨饭和云吞面之类。 庙街的知名度一半是被香港电影炒热的,像《食神》《庙街故事》《庙街皇后》《庙街十二少》《庙街妈兄弟》等电影,都是以此地为背景。

许多 没到过香港的朋友,早已知道香港有条庙街;一些年轻朋友到了香港,总会随口问起:庙街在哪儿?自上个世纪80年代港产片风靡大江南北时,庙街的名字就逐渐为影迷所熟悉,颇有些名声在外的味道,甚至不少老外也慕名而至。 在影片里,庙街总会与黑社会老大和青楼女子扯在一起,而现实中的庙街,却是摊贩和游客们的快乐世界。

夕阳西下之际,摊主们不知从哪里一个个冒出来,不慌不忙,几根铁管抓在手中,七拼八凑地很快搭起一个小摊位,木板一铺,再从附近的居民楼抱出几个纸箱,转眼间一批极富特色的小玩意就摆在你眼前。夜色愈浓,庙街愈发热闹,游客们摩肩接踵而至,摊主们也愈发来了精神,音乐声、叫卖声此起彼伏。

庙街,名副其实地有一座庙———天后庙。据说,这庙还颇有来头,可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

这座庙坐落于油麻地的榕树头,把一条庙街生生地一分为二。靠着庙的南墙,比较寂静,一溜儿都是看相、算命的摊子。

摊主们一个个摆出一副半仙的模样,还真有人坐下来问前程,也有青年男女来问姻缘。倘若来得早,你不妨向东边走走,那儿有一帮粤曲迷,又弹又唱,为你奉上一首首原汁原味的粤曲。

要照相留念,对不起,马上有专人过来收费,“艺术家”也要吃饭嘛。 入夜的庙街,是一个嘈杂不堪的大夜市,货品异常丰富。

从闹钟到音乐盒,从紫砂壶到收。

4. 香港的庙街文化

名称由来 清朝时期,庙街的中段建有一座天后庙,即油麻地天后庙,庙街因而得名。

另一方面,由于庙街的性质与旺角的女人街相似,而到访的人则以男性为主,故亦有 男人街 的称号。香港年轻一辈,多以“老庙”作为庙街的俗称。

[编辑] 历史 1950年的庙街。 庙街早于1887年的九龙地图上已有纪录。

当时庙街分为两段,以油麻地天后庙为界,以北一段被称为“ 庙北街 ”,以南一段则称为“ 庙南街 ” [1] 。由1920年代开始,天后庙对出的广场(俗称“ 榕树头 ”),开始发展成大笪地式的休憩场地,带动了庙街附近不少贩卖杂物及小食摊档的存在。

广场对出一带的街道众坊街(英文为 PUBLIC SQUARE 以前曾译为“公众四方街”),也是由这个广场得名的。 1968年,香港政府拟在天后庙的广场的附近兴建梁显利社区服务中心,引起该处经营的200多个流动小贩对搬迁安排的不满。

在油麻地街坊会及香港警方协调后,政府决定在庙街及上海街近榕树头一带划出面积3呎乖4呎的摊位作安置之用,但须经过抽签分配。 1975年3月,当时的香港市政局在庙街划出“小贩认可区”,使庙街原有的小贩得到有系统的管理。

庙街的小贩认可区包括文明里至众坊街一段,以及甘肃街至南京街一段,共有近600多个划定位置供小贩摆卖。摊位本来在傍晚开始营业,1998年中部份的营业时间更改由中午开始。

[编辑] 特色 用来做特色煲仔饭的炭炉 每天从傍晚时份开始,庙街路边的摊档便会陆续开始营业。摊档售卖的物品相当多元化,包括男性服装、手工艺品、茶具、玉器、古董、廉价电子产品,以至是成人用品都有。

而在天后庙外有不少看相算命的摊档,有时候附近还会有传统粤剧表演。早年更曾有一些武师在此表演卖艺及卖药。

除此之外,庙街内也有不少富有香港本土特色小食的摊档,包括海鲜、煲仔饭及各类面食等等。由于价钱大众化,而且口碑不俗,深受居民以及外地游客欢迎。

庙街亦开设有一些麻雀馆,部份已有数十年历史,甚有传统文化特色,光顾多属老一辈人士。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