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算命 正文

作家杨绛说算命

1.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

不是的。

这是一段网友自发悼念杨绛先生时流传在网络的文字。

原话是: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早在2013年,杨绛百年诞辰时,一篇《一百岁感言》据称为杨绛先生所做,而网络流传的手写体文字正是出自这篇仿作。后来经过杨绛先生本人确认过,这不是她的话。

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人们对杨绛文学的仰慕。

扩展资料

杨绛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在一百岁开外的高龄,还营营念念于文章事业,并有条不紊地付诸实现,这在中外古今的文化园囿,堪称空前。

杨绛有着非常丰富的学养,在文学与翻译方面成绩斐然,但她更加广为人知的身份,是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夫人。

但即使隐在钱钟书身后,杨绛也依然没有放弃学习,在随钱钟书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期间,虽然她只是旁听生,但也认真听课、大量阅读,与钱钟书共修西方文学。

钱钟书的导师改作文很严格,要求清楚、简约,不要堆砌。钱钟书便给杨绛改文章,完全按照导师对他要求那样严格要求她,有些作文被他评为Excellent(优秀)。

之所以称杨绛为“先生”,其实,这个称谓有着新文化运动的烙印。

罗银胜曾在杨绛传记中说:将女性称为“先生”,主要还是限于新文化运动之后的那几代杰出女性,如宋庆龄、林徽因、冰心、许广平、张爱玲、杨绛等等。

当时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有几个条件:一是杰出,二是具有知识分子背景,三是年龄较大,四是属于民主人士。

称女性为“先生”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学界之中普遍有此称呼以示尊重,这是约定俗成的,但杨绛先生之后,再没有能以“先生”相称的文学界女性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杨绛先生走了 她希望安静离开

2. 杨绛的资料

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生于7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

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将饮茶》《干校六记》;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其中《老王》被选为初中教材。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

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

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

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1998年,钱中书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

但罕为人知的是钱先生和杨女士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女士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女士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3. 杨绛的资料

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生于7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

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将饮茶》《干校六记》;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其中《老王》被选为初中教材。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

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

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

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1998年,钱中书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

但罕为人知的是钱先生和杨女士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女士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女士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编辑本段家庭简介 【杨绛:(当年)斯班斯大夫说,我将要接生一个“加冕日娃娃”。

因为他预计娃娃的生日,适逢乔治六世加冕大典(五月十二日)。但我们的女儿对英王加冕毫无兴趣,也许她并不愿意到这个世界上来。

我十八日进产院,十九日竭尽全力也无法叫她出世。大夫为我用了药,让我安然“死”去。

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像新生婴儿般包在法兰绒包包里,脚后还有个热水袋。肚皮倒是空了,浑身连皮带骨都是痛,动都不能动。

我问身边的护士:“怎么回事儿?”护士说:“你做了苦工,很重的苦工。”另一护士在门口探头。

她很好奇地问我:“你为什么不叫不喊呀?”她眼看我痛得要死,却静静地不吭一声。我没想到还有这一招,但是我说:“叫了喊了还是痛呀。”

她们越发奇怪了,“中国女人都通达哲理吗?”“中国女人不让叫喊吗?”护士抱了娃娃来给我看,说娃娃出世已浑身青紫,是她拍活的。】 这便是钱瑗的出生。

当初怀孕时,杨绛以为可不必理睬,但后来才知道得全身心投入。钟书到年终在日记上形容她:“晚,季,总计今年所读书,歉然未足……”笑我“以才媛而能为贤妻良母,又欲作女博士……” 钟书曾说不要儿子,要女儿——只要一个,像杨绛的。

杨绛对于“像我”并不满意。她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

女儿,又像钟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想像。后来的女儿钱瑗真的像钟书,不过,是后话。

【杨绛:政治运动虽然层出不穷,钟书和我从未间断工作。他总能在工作之余偷空读书;我“以勤补拙”,尽量读我工作范围以内的书。

我按照计划完成《吉尔·布拉斯》的翻译,就写一篇五万字的学术论文。记不起是1956年或1957年,我接受了三套丛书编委会交给我重译《堂·吉诃德》的任务。

恰在反右那年的春天,我的学术论文在刊物上发表,并未引起注意。钟书1956年底完成的《宋诗选注》,1958年出版。

反右之后又来了个“双反”,随后我们所内掀起了“拔白旗”运动。钟书的《宋诗选注》和我的论文都是白旗。

郑振铎先生原是大白旗,但他因公遇难,就不再“拔”了。钟书于1958年进城参加翻译毛选的定稿工作。

一切“拔”他的《宋诗选注》批判,都由我代领转达。后来因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和小川环树等对这本书的推崇,也不拔了。

只苦了我这面不成模样的小白旗,给拔下又撕得粉碎。我暗下决心,再也不写文章,从此遁入翻译。

钟书笑我“借尸还魂”,我不过想借此“遁身”而已。】 从一个女性的角度讲,实际上,杨绛先生一家三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

钱钟书先生自不必说;杨绛也很独立,她的戏剧、翻译、小说都是非常优秀的;女儿钱瑗是一门学科(英文文体学)的创立者;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学者,在生活中又相互支撑,相守相助。学者的身份之外,杨绛女士是妻子、是母亲,她在生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在最困难的时期,上海沦陷,钱钟书先生去了上海,回不去联大。当时,杨绛先生写的《弄假成真》在上海非常有名,有一次他们看完杨绛的戏,在回去的路上(当时钱钟书正在写后来影响颇大的《谈艺录》),钱说:我也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马上赞成道:好!好!你赶快写吧!当时他们的生活很拮据!如果钱少教几节课,空出时间写书,可挣一些钱贴补家用。

杨绛把保姆辞退,一个人担负做饭、洗衣服等家务,只为省点钱,少一份支出,这样钱钟书便可以少教些课,写长篇,以维持家庭生活;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是杨绛对自己的牺牲。我们不难理解,对于一个惜时如命的学者,这意味着什么。

于是钱钟书写出一段,讲一段;钱钟书笑,杨绛也笑,整部小说。

4. 杨绛简介

杨绛,(1911——),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

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

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1998年,钱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

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