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官是贵气之星
正财是自主之星
日主,就是主宰、自己的意思
比劫之运可能会有败财,也可能会反旺并同时拥有异性缘,具体情况要看具体八字组合。因为比劫是兼具护身和散财等多重功能,不能单定吉凶,要看全局。
好比你若命中日主弱,这时候来了一帮兄弟帮你,你就变强了,能量增加,做事会顺;但若本身就强,再多一帮兄弟就容易因为太强而闹出事来,况且这帮兄弟还得花你的钱,抢你的女人~~……然而若格局病在财多挑不起,又好比有钱守不住,女人太多管不过来,自己很累,那要是有帮兄弟来帮着花点,帮着占一两个女人,给你减轻负担,这也对自己有利,所以要具体分析全局才知道吉凶。
旺衰 绝 死 墓 死
这个概念称为生命的十二长生,即把生命全过程分成12 段落。用人的生命过程为代表,分为:
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
因为第一阶段是“长生”,所以在《易》学各个流派中,都称叫十二长生。
十二长生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命和存在的过程。
照理说,阶段应该是从结胎开始,到灭绝为止。但命理学家和堪舆学家比较重视的是生命,于是就把长生放到第一位。正生命轮回,终而复始,本来就是排成一圈的,无所谓先表示哪个。
命理学中,推演是用天干地支按阴阳五行排列的。十天干代表不同的性命和气,十二地支代表性命或气要经历的12阶段。八字不同,12阶段的起止位置也不一样,千变万化。
以上摘自网络,仅供兄弟参考!
如今,“博士”指获得高级学位的学术性高级人才。
“博士”的由来
“博士”最早是一种官名,始见于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有“公仪休者,鲁国博士也,以高等为鲁相。”
秦朝时,博士官掌管全国古今史事以及书籍典章。到了唐朝,把对某一种职业有专门精通的人称之为“博士”,如“医学博士”、“算学博士”等。而宋朝,则对服务性行业的服务员也称为“博士”。据《封氏闻见记》“饮茶”条记载:“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
秦始皇时代,由于独裁残暴,引发了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农民军攻城占府,消息传到了皇宫里,荒淫无能的秦二世召集大臣商议对策。众皆奏说,应该赶快发兵,镇压农民起义。可是唯独叔孙通这个人发现皇帝脸色不悦,于是便见风使舵低声恭维地说,皇帝英明,仁爱四方,威严可敬,那些犯上作乱者成不了什么气候,这事何必惊动皇上呢?皇帝听了叔孙通的话,更加狂妄高傲起来,把提建议的人抓起来,而对叔孙通大加奖赏,并晋升他为“博士官”。
在算命书中,有五行生旺死绝等十二宫,是以十天干的时令旺衰来说明事物由生长、兴旺、到衰绝、到病死这样一个发展变化全过程,这个过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命书里十二宫的顺序是: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在命运预测中,古人总结了十二宫跟其对应的十二个月中所处的月令蕴藏的命运信息,这十二个阶段均表示五行在十二地支中所体现的状态。
“长生”就像人出生于世,或降生阶段,是指万物萌发之际。……“绝”如人形体绝灭化归为土,是指万物前气已绝,后继之气还未到来,在地中还没有它的影象。
博士在古文中是一种官名。
始见于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培养人才。
秦代至汉代,博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秦始皇时,有博士70人。
汉代博士为太常属官,官秩为六百石,员额多至十人。汉代武帝采用公孙弘建议,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传授。
到了唐代,设置国子、太学、四门等博士。另有律学博士、书写博士、算学博士,府学、州学、县学博士之称,均为教授官,而非中央官学传授儒经学官的专称。
扩展资料
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最初始于欧洲中世纪,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实行了学位制。我国直到1935年,才由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这是我国实行学位制的开始,但并没有完全施行。
1980年2月,人大常委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004年8月修正),按照国际上一般通行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制授予学位。据此,许多人便以为学士、硕士、博士的名称是舶来品。其实最早发明与使用这些名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贤达的祖先。
博士,在我国古代是一种官衔,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
硕士这一名称始于五代,《新五代史·宦官列传》中云:“前后左右者益亲,则忠臣硕士益疏。”当时,不过是对德高望重、博学多闻之人的一种尊称,既非官衔,更非学位。
学士称谓,最早出现在周朝,是指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同时,也是对文人学者、饱学之士的一种泛称。《周礼·春官》中就有“诏及彻,帅学士而歌彻”的记载,当时专指读书的文学之士。魏晋南北朝以后,学士逐渐变成了一种官职,且掌管的事情各有不同。其中以文学、技艺而授予学士职位的居多,品位也不高。
唐宋分别设置了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其职责是为皇帝侍讲、侍读。唐太宗时设置文学馆,以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学士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并开始参与朝政。其中,翰林学士为学士之首,均为皇帝信任的顾问和秘书官,负责为皇帝草拟诏诰,参与军国机密,故有“内相”之称。还有集贤殿学士,为文学著作之官。
由于“伴君”的缘故,自宋朝开始,一经授予翰林学士,即有当宰相之望。明朝初年,以学士充任皇帝顾问,后来还把资望特高的学士冠以大学士。明成祖永乐年间,凡入阁参与机务的,皆由学士升为大学士。明朝中叶以后,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诏令,批答奏章,实际执行宰相之职。清朝未设宰相,仍然沿袭明制,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殿、阁大学士即为宰相,地位显赫,官阶为正一品,是文官之首。
日本在明治年间,从西方引进学位制度时,借用汉语中的博士、硕士、学士这些词汇,来翻译英文中DOCTOR、MASTER、BACHELOR这些学位称呼。到清末民初,中国人又从日本把这种译法搬了过来。这样,源自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的称呼,才第一次在它的发源地中国,与现代学位制度挂上了钩。
由此可见,学位制始于西方,而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名称则源于中国,只是我国古代的学士、硕士、博士,与现代的学位名称含义不同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