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渌江横跨一石桥,九墩十孔,全长170多米,宽7。
5米,建于南宋理宗年间(1225〜1264年),距今740余年。但渌江水害为患,屡修屡毁。
据说之所以屡为水毁,是因为桥墩用料不足,而用料不足是由于石料运输路线太远。后得仙人从远山将石料变成猪赶来帮助修桥,不料走到西山,被一路人识破仙人所赶之猪乃石,指点说笑一声,一群“猪”立即现出原身。
今日西山岭背有许多巨石散落杂树草丛之中,相传即为猪石了。1924年醴陵人陈盛芳被何健(醴陵人)委为建筑工程师,负责修筑南岳驰道等,乘势倡资再次重修毁于战火的渌江桥,且建支桥与状元洲相连,始成今日之貌。
; 状元洲为淤沙积于江心而成,历数百千年,洲长510米,宽90米,明代辟洲为茶园,光绪年间辟为桑园。 陈盛芳重修渌江桥后,状元洲改为公园,洲上芳草萋萋林木葱茏,为休闲之所。
状元洲之名据说确与“状元”相关。清嘉庆《一统志》载“洲过县门前,醴陵出状元”,故古即有“状元芳洲”之称,当年红军回师赣南时,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攻克醴陵,曾在洲上居住数日。
绿江桥是宋朝的多孔连续的伸臂桥,设计者已无可考。
醴陵渌江桥位于湖南省醴陵市城南,跨绿水上,始建于宋朝宝祐年间(公元1253-1258年),早期是一座多孔连续的伸臂桥,石墩木梁,桥长203米,宽5.3米。绿江桥是一座很有特色的桥,原先曾建过桥屋,在它的700多年历史上,曾有过辉煌时代,它是当地的集市贸易中心,很是红火。
此后的700年间,毁于水14次,毁于火5次,毁于兵4次;宋修2次,元修1次,明修7次,清修13次。民国时修1次。
历史发展南宋末,元兵围潭洲(长沙),所属浏阳、攸县、醴陵等县遭兵燹,渌江桥毁。元至正五年(1245)修复,改名至正桥。至正十二年,毁于红巾军与元兵的战事。
明洪武十二年(1369),修复渌江桥。永乐元年毁于火。此后近80年间,主要靠船渡。成化十八年(1482)起,开始架设经状元洲到南门的浮桥。如是,建桥即撤浮桥,桥毁又架浮桥。明代桥名还曾用“乐乐”、“惠民”。
清初,衡、湘、浏、醴、攸等地,明朝的湖广总督统兵与李自成旧部间、明军与清兵间反复攻占,渌江桥与县城被毁。清乾隆十七年至四十一年(1752-1776),县绅彭之冕捐银万余两,两次重修,一次维修。为加固木梁,每3株大树,用铁条贯连一体,一纵一横,多层叠架。桥面两旁建板亭小店数十,如步入街市。后毁于火,全县集资,举彭督修,并在桥面铺三合土以防火。
在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一条河叫九曲河,九曲河上有一座雄伟的石拱桥,叫xx桥。这座桥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
西门桥长60米,宽25米,中间行车,两旁走人。这座桥下面有7个桥墩,有2个拱形的大桥洞。远看2个拱形的大桥洞像彩虹一样横跨在桥面上。大桥洞上面还有5根石柱。可别小看这5根石柱,它不但支撑桥身的重量,再涨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石柱的两边流过,减轻了河水对桥身的冲击力。
这座桥不但宽阔,而且美观。
桥面上有个绿化带,里面种着灌木、万年青等绿色植物。
桥面两边各有十三盏灯。到了晚上五颜六色,五颜六色的灯光亮起来,远远望去,就像一颗颗闪闪烁烁的小星星调皮的眨着眼睛。
妈妈给我说西门桥以前很窄,车子来往都非常小心,生怕相撞。随着资阳经济的发展才有现在这么美丽。我听了,非常激动,因为在资阳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才有了这座漂亮的西门桥。
我爱家乡,我爱xx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