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算命 正文

西兴老街算命晚上有吗

1. 西兴镇的西兴老街

千年古镇西兴,一条古色古香的老街自板桥至铁岭关,长约1500米,宽1.6米至2.5米,与浙东运河平行,旧时坊肆栉比,商贾云集。

店铺以二层楼屋为主,前店后河,踏步接桥。建于明清时期的屋子桥、仓桥(已改建)、资福桥等古桥横跨运河,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街巷,典型的江南古镇特色。

西兴自古繁华。老街依江临水,又扼干道要冲,占据交通之利。

2500年前,这里为钱塘江古渡,是南北人员往来、东西货物交易的重要“渡津”,设有固陵驿,为越国都城会稽至吴国都城姑苏的必经之地,车马驰奔,舟楫川流,成为“萧山最古老的集市”。西晋时,这里是浙东运河的起点,成为沟通南北、连接两浙的交通枢纽,朝廷官吏、商贾文士往来不绝,东西物资在此吞吐,街市兴旺。

到了唐代,西兴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入口,文人墨客、官宦名流,吊古赏景、观潮吟诗,多汇于此。民国《萧山县志稿》称:西兴“据钱塘要冲,两浙往来一都会。”

五代时,西陵设镇,因是边防要地,故设捍江营,有500余人守卫。宋室南渡以后,西兴、长河与京城临安(杭州)隔江相望,大批北方人口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西兴街上,制造作坊林立,打铁作、篾刀作、油漆作、箍桶作、裁缝作、豆腐作、香烛作、冥作等行业生意兴隆。各种车担浮铺穿梭于弄巷之中,喧闹不绝,街市繁荣而民殷物丰。

元代萧山学官赵子渐这样描述道:“西陵通南北之商,古驿候往来之使;亭灶课煮海之程,乡民羡湘湖之利,或蚕丝以资生,或力田以输赋”(《萧山赋》),一派水乡的繁盛景象。到了明代,商品经济开始繁荣,大量的农产品被加工制造成商品,西兴一度成为茶叶、烟叶、土布、海盐等商品的集散地,官府在此设盐课司,向盐商征税,成为“浙东第一关隘”。

萧山县令王世显这样评价道:“西兴,浙东首地,宁绍台之襟喉,东南一都会也。士民络绎、舟车辐辏无虚日。”

(《西兴茶亭碑记》)清朝前期,康乾南巡,浙东运河得到大规模的疏浚与整治。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绍兴祭禹,归途驻跸西兴;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绍兴祭禹,途经西兴,诗吟《西兴》。

这些,客观上也促进了西兴的经济繁荣和发展。清末民初,随着近代资本的发展,西兴老街成为浙东地区著名的活水码头。

1903年,杭州—西兴—萧山—绍兴电话开通,有中转货物的过塘行六七十家,拉客运输的黄包车(人力车)500余辆,茶店32家,大小店铺近200家,其中傅孟芳、田记成等16家的花米烟叶地货行初具规模;赵顺昌、悦昌、潘正大等12家的南货店货源充足;大来、杨永和诸家的棉百店,颇有经营特色;汪德义、王恒裕的酒酱店,裕丰、徐锦昌的油烛店,延春堂、万寿山的国药店等等享誉四乡。此外,酒店、饭店、旅店、小吃店隔街相望。

每日清晨,四乡农民进市交易,湖头陈的鱼虾螺蛳,沙地上的土布竹笋、箬帽、菊花、诸山的橘子、杨梅等水果,琳琅满目,充盈街市,时人谓之“万商云集,市容繁华”,是西兴的鼎盛时期。 西兴沿江多风,客商投宿,夜间需要照明用具,“西兴灯笼”便应运而生,一到晚上,满街灯笼高挂,若“天上的街市”一般。

以后,“西兴灯笼”畅销省内外各地,做灯笼成为一种行业。民国《萧山县志稿》载:“灯笼,西兴相近各村妇女皆以此为生,有广壳、香圆、单丝、双丝、方圆、大小便行诸品,通销全省。”

2007年,西兴竹编灯笼已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兴灯笼将重放异彩。浙东运河的兴衰,就是西兴的兴衰。

民国十五年(1926)二月,萧绍公路(萧山至绍兴)通车;民国二十年(1931)七月,杭江铁路(江边码头至诸暨)通车;民国二十六年(1937)九月,钱江大桥铁路层通车;同年十一月,萧甬铁路(萧山至曹娥)通车。汽车、火车的开通,首先受到冲击的,便是浙东运河的运输业,货、客运输日趋减少,过塘行门前冷落,与之相应的茶坊酒肆、饭店旅馆少人问津。

1940年,日寇占领西兴,商民大多转移,店铺相继歇业、倒闭,浙东运河几乎封航。抗战胜利后,虽烟叶、棉花、米、南货、油烛等业恢复较快,龚耀记、童炳记香烟业一度号称“西兴烟王”,但随着运河功能的丧失,西兴商业雄风不再。

浙东运河与西兴成为“昨日记忆”。

2. 西兴老街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从春秋越国时期至今已有约2500年历史了。

西兴老街位于钱江南岸三桥底下的西兴,历史悠久、闻名遐迩。960米的西兴老街保护区,80%的清末民初建筑、老式的剃头铺、木凳铺、茶馆以及有着千年历史的马湖灯笼,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声声吆喝。古资福桥、残存的牌坊、街亭、河埠头等众多文物古迹,尤其是那个西施亭,是当年女眷们旅途辗转后歇息补妆之地。颇具韵味的月梁、窗坊以及幽长蜿蜒的廊道,延续着萧绍两地千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参观者。

西兴老街西端连着浙东古运河的源头,开凿于东晋全长250多公里的浙东古运河就从这里起源,流经萧山、绍兴、上虞、余姚、宁波,在镇海城南注入东海。浙东运河之头见证着西兴曾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冲和商旅繁盛之地。

与运河相媲美的是萧山江海塘之滥觞——西兴古海塘。萧山境内逶迤70公里的西江塘、北海塘皆自西兴永兴闸为起点,兴毁直接关系到整个萧绍平原乃至古越国地域安危的西兴古海塘如今已成为海塘保护的重点。

越之门户、交通要冲的西兴,留下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历代名家的壮丽诗篇和人文内涵,使西兴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头。

西兴古称固陵、西陵,亦称郭兵城。春秋时,为越国之关防,是古钱塘江边的渡口城堡。《水径注》载:“浙江东经古陵城北,昔范蠡筑城于浙江之滨,言可固守,谓之固陵,今之西陵也。”当地昔有民谣云:“越国造此铁陵关,铁甲将军守边关,三千铁骑守海塘,百姓始能得安康。”西陵又是萧绍运河的起点,是沟通钱塘江与内河的要地。白居易诗句“烟波尽处一点白,应是西陵古驿台”,说明唐以前这儿已设驿站。至康熙年间西兴驿为浙东入境首站,“凡京外各省转宁、少、台三府公文悉由该一站收转。”五代末,吴越武萧王以“陵”非吉语,改名西兴。宋为西兴镇,元置西兴场,明设盐课司,清时并入钱清场。自古为水陆要冲,市廛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