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算命 正文

古楼观算命

1. 古时候的算命方法有哪些

相由心声 你的预兆如何表现出来呢?你的意思是说你自己算的了?

古时算命方法大致有:

测字

解梦

求签

面相

推盘

周易推算

你所说的预兆,比方说可能预感的一些不吉利的事情,而且还很准.

只能通俗的说:你之前做的事,和即将发生的有一些联系,而这些联系却不象1+1=2那么确定,所以没有办法精确的确定到底会对未来的事情有什么影响.只有一丝留在大脑的痕迹.

这些事情,我也没办法解释,也许等科学对人本身的研究有一个大的飞跃的时候才有更好的解释吧.

2. 谁知道楼观台的传说啊

民间传说:

1、老君炼丹炉

和楼观台“说经台”一脉相连的山顶,名叫炼丹峰,峰顶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相传很久以前,山顶原有两座炼丹炉,一个叫金炉,一个叫银炉,都是太上老君炼金丹的“八卦炉”,每个炉上都有一个烧火的仙童,《西游记》中的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就是这两个烧火的童子。

太上老君先天而知唐朝法师玄奘要去西天取经,保护法师的孙悟空要有一柄历害的兵器因而不仅在金炉里炼了一柄定海神针金箍棒,而且为八戒炼就了一柄九齿神耙;为孙悟空炼就了能识别千变万化的妖怪的火眼金睛,又为他炼就了刀枪不入的铜头铁背。

2、上善池

楼观台前有一八角亭,八卦悬顶,建筑艺术高超,亭下竖立石碑一通,上刻有古代大书法家赵孟兆页的隶书“上善池”三个大字,书法道劲,气韵生动,是一通珍贵的文物古碑。亭侧有一石砌小水池,池内壁有一张口石龙头,口中吐水,使池水终年不断,这就是有名的古楼观文物古迹之一的上善池。

相传公元1283年春,周至地区遭遇千年不遇的时疫,很多人患不治之症,死人无数。当时楼观台监院张致坚,夜梦太上老君托梦告之说经台前有泉水可治。张监院醒来后按梦中所示果然在说经台前挖出一泉眼,就用此水治了30余名道士的时疫。消息传出,远近百姓皆来取水治病,时疫即退。3年以后元翰林院学士, 大书法家赵孟兆页来楼观,所得此事深受感动。因老子《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等文字,遂题泉水为“上善池”。

多年以后,还有四方善男信女取池水治病,文人韵士来楼观兴诗作赋,有诗句“丹沙久窑井水赤”,与“汲尽阶前井水浑”之句,就是记述当年取水盛况。“上善池”也因此名扬四方。

3、铁链锁竹王

来楼观游览的人,最先跃入眼帘的是铺天盖地的竹林,这里绿波荡漾,空气清新,把这座仙都装点的千媚百态。

古楼观的竹林,起根发苗来自哪里?为什么这么多,又为什么用铁索锁着那个大竹子?这还得从西周说起。

史书记载,西周时周穆王为了夸耀武威乘“八骏马”西游,休息于芝谷(今黑水峪)芝水(今黑河)之滨,宴于玄池(今仙游寺黑龙潭),奏广乐三日后于此栽植了好多竹子,名为芝竹。据说从此以后,周至地区方有了竹子,竹子移植到古楼观后遍地生根,越长越多。

话说楼观台竹林里有个竹王,比桶粗,统治着这里的竹子,繁殖特别快。可是后来某天,楼观台方丈夜梦道教护法神灵官告诉他,因道士看竹林不严,竹子常被人砍伐,触怒竹王,竹王要带子孙上华山,十日之内起程。方丈听后很着急,问王灵官讨教留住竹王的办法,王灵官告诉他这个不难,用铁链锁住,它就跑不动了。方丈按梦中所说,果然留住了竹王。楼观台才得以竹海茫茫。这个故事反映了自古以来,楼观台人就有很强的环保意识。

4、三鹰柏

楼观台景区有一颗古柏,干枯的树干落着三个活灵活现的雄鹰。凡见此树之人无不喝彩称妙,不敢相信其是自己生成的,这就是“三鹰柏”。

有人说很久以前,有三个老鹰在终南山修炼几百年不能变化人身,情急之下来到古楼观台想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谁知它们在偷丹时被老君发现,就用咒语将它们定在那颗古柏之上,一方面是对这三个偷丹者进行了惩罚,另一方面杀鸡骇猴,警告偷东西者胡作非为,下场就是如此。从此三鹰柏成为古楼观一个奇特的景物。

5、宗圣宫

随唐战争期间,李渊领着部队途经楼观台,当时楼观台有个道士叫齐晖,看到隋朝政治腐败,即将崩溃,认为唐国公李渊的部队是一支为民除害的义师,欣然将楼观台囤集的粮草拿出来慰问了唐军。李渊建立大唐以后,对楼观台道士相助一手永记于心,朝夕图报,认为自己姓李,老子也姓李,因而追认老子为祖宗,并在楼观台修筑了一所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祖庙,名为宗圣宫,意思是祖宗圣贤的宫殿,里面敬奉着老子,一方面完成报答楼观道士的夙愿,一方面又起到收拢天下民心的作用。

3. 楼观历史文化

古楼观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城东南十五公里的终南山北麓,东距古都西安70公里处。

为周代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李耳)讲经传道之地,道文化发祥地,中华道教祖庭。这里山水秀丽,风景优美,素有“仙都”之称。

西周穆王时(约前900年),终南山古树参天,林深谷幽,而古楼观正位于终南山中心部,南北气候分界线,古代地理学家称此地为“地肺山”。故常有方士、隐士、修道者出没于此。

周穆王也曾慕名西巡于此访真求道。因而春秋时此地便有“神就乡闻仙里”之名。

据史载,周康王时,天水人尹喜好天文星象之学,结草楼于此,观星望气,精思至道,所以叫做楼观。康王闻而拜为大夫,并为东宫宾友(皇子的老师)。

康王辛亥年,尹喜观得天象有“紫气”一道自东向西,测知数年后有圣贤高人西行,遂即辞大夫之职,请职函谷关令。两年后(癸丑年)七月间,老子西行至关,尹喜辞关令之职,迎老子至故宅(楼观),执弟子之礼。

老子乃述《道德五千言》授之,今说经台即当年老子讲经授道之坛,乃《道德经》之诞生地。翌年(甲寅年)四月,老子卒,葬于说经台西就峪口之大陵山“吾老洞”,也是老子修炼飞升之地,楼观由是彰名。

尔后,尹喜从弟尹轨及弟子杜冲、彭宗继其学,楼观成为道家人物的云集地和老子学说的传播地,为后来“楼观道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传承作用。 近三千年来风雨沧桑,楼观留下了丰富的道教文物古迹,词章典册,史话轶闻。

其遗址可划分为三大部分:中部以说经台为中心,有启玄殿,丛林院、炼丹峰、显灵山、闻仙谷、吕祖洞、化女泉、青溪观、会灵观、清庙、玉华观、宗圣宫、尹喜墓、朱象先墓、李道谦墓;东部以元始台为中心,有仰天池、玉清观、十老洞、通道观、迎阳洞;西部以大陵山为中心,有吾老洞、王母宫、琵琶洞、遇仙桥、延生观、大秦寺。上述遗址除少数留存有殿堂、牌楼、塔、台外,大多亦遭到破坏,尚存碑石80余通(百余篇),是研究楼观及道教文化历史的珍贵信实文献资料,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学术价值。

一、道林张本之地 秦始皇登基二年后,即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封禅泰山,继至楼观祭祀老子,于草楼之南建清庙,殿阁恢宏,并躬行飨祀,由此开始了老子(李耳)人神化的初始,也为后来从道家、先哲的研究到道教的产生拉开了序幕。汉武帝慕黄老,好长生,建望仙宫于观北渭水边,增置道员,给户洒扫。

其时,道家学者,隐逸求道之士,方术神仙家云集楼观,研习道法。因此《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中称:“楼观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道教祖庭之说亦由此而始,并随之有“仙都”之佳称。

而且道教宫观的“观”字,也是从这里沿袭下来的。 二、承前启后 楼观派真正创始于梁谌,魏晋之际,梁谌师事郑法师于楼观,依托尹轨之名撰《楼观先师本起内传》,使楼观道史“别为一传”。

梁谌之后,北方高道云集楼观,使楼观成为当时北方道教的重镇,楼观派成为北方道教的大宗。特别是北周武帝年间,敕建通道观,精选北方高道、宿儒120人居于京师,命楼观道士严达、王延为通道观观主,于通道观校定道书,篡《三洞珠囊》藏于观中。

由此进一步确立了楼观派在北方道教中的主导地位。 三、兴盛时期 南北朝时,后魏太武帝致香烛于楼观道士尹通,供其建斋行道,自是四方请谒不绝。

道士牛文侯、尹通、尹法兴等四十余人在此敷道。孝文帝太和中,道士王道义自姑射山携带门下弟子六、七人来此,大修观宇,除秦始皇所建老子庙因仍旧宏丽未加修饰外,其余全部鼎新。

道士还购集真经万余卷,置于观内。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于晋阳起兵反隋。

楼观主持歧晖道长以隋气数已尽,李氏将兴,故派楼观道众八十余人迎义军于蒲津关,又以观中草粮资助,受到李渊赞赏,并诏封歧晖为“金紫光禄大夫”。同年十一月又遣使来楼观设醮祈福。

这一时期,共计六百四十三年(公元264—907)是楼观的兴盛时期。中间唐高祖武德三年,改楼观为宗圣观。

四、兴衰交替时期: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诏改“宗圣观”为“顺天兴国观”,并赐匾额一面。 金哀帝天兴年间(公元1232—1234),楼观在严重战乱中,累代宫宇,焚毁殆尽。

元大宗八年(1236年),全真掌教大宗师清和真人尹志平由大都至楼观,见祖庭一片废墟,为之愀然,遂任命李志柔为主持,对殿宇进行修复,历时七载告竣,楼观基本恢复至唐时规模。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诏敕楼观复名“宗圣宫”。

至是,楼观道派归入全真道,楼观成为全真道重要基地。重建后的宗圣宫主要建筑有文始、三清、玄门列祖三殿,紫云、景阳、宝章三楼,真官、斋心二堂及下院宫、观、馆、圃、亭、台、池、洞四十余处,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一派繁盛辉煌的景象。

至元二年(1265年),朝庭又三下赐书护持楼观,至正元年(1341年),又批准在宗圣宫设立五品道教提点所,颁发铜印一枚。 元至顺二年(1331年),山洪暴发,楼观受灾惨重。

洪妙庵、会灵观荡然无存,宗圣宫被泥沙淤塞,面目全非。 这一时期共计四百六十年(公元908—1368年)楼观是盛衰交替阶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