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算命 正文

郭嘉算命死的?

1. 郭嘉如果不死这么早,诸葛亮算什么

这是本人以前在三国吧发过的一个贴 楼主可以参考 最近随着百家讲坛的热播很多人随着易中天教授开始对三国里的不少人进行平凡工作,确实他们的这些工作是正确的,是有道理的,还原了大部分真正的历史真相,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很多网友开始了对孔明的“批判”,批判这个在演义中被神话的人物。

对于孔明在政务方面的能力大家都还是比较认可的,争论最多的就是:诸葛亮到底善不擅长军事,到底算不算的上是军事家。

我对易教授的三国观也颇为欣赏,主要是他纠正了大家把演义当历史看的问题,而且他还原了历史上真正的曹操、真正的郭嘉、真正的周瑜(说到周瑜时我特别高兴,我一直很欣赏周瑜,因为他帅又会打仗老婆还漂亮)。

而在诸葛亮的看法上,我对很多人最近孔明不善军事的言论不敢苟同。

诸葛亮出山前期不说,主要是当时刘备在世,而刘备作为雄踞一方的霸主肯定有他的能力,在军事上还有法正等人为刘备策划,所以刘备在军事上并不倚重孔明,孔明大部分在处理内部事务,在刘备出征时做到足兵足食(典型例子:汉中之战),类似汉初萧何的工作,而萧何后来也被刘邦看做建立汉朝的第一功臣,这个不多说。那为什么刘备要把诸葛亮留在后方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合理分配的问题,在内政后勤方面,蜀汉当时有谁能比他做得好呢?而在有法正这样的谋士,刘备又有能力的情况下,让孔明负责内务,战时负责后勤是最合理的安排。

后来刘备遭遇夷陵之败后抑郁而终,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与李严,诸葛亮开始掌握蜀汉军政大权,而这里出现了一个关键,就是刘备在夷陵已经把蜀汉家底输了一半,留给诸葛亮的应该是个烂摊子,诸葛亮在几次北伐中,手中可用之兵不过十万,而且是全国可用之兵。以前说益州之民殷实富裕,但是并没说益州人口众多,蜀汉后主投降时人口不过94W。而《隆中对》的构思要完成是有条件的,就是横跨荆益(具体参考《隆中对》),蜀汉又承担不起两面做战,所以说,当时荆州至少在收复两都之前是打不回的。蜀汉并没多少后备兵源,蜀汉将士死一个少一个,这就造成了诸葛亮在北伐中畏手畏脚,我想这也是诸葛亮不接受魏延奇袭长安计划的最主要原因(并不能判断出他的成功率,而且容易被各个击破)。他受刘备托孤,且益州疲敝,蜀汉人口匮乏,自然不像曹魏人才辈出(连姜维都是迫降的),身上的担子不是常人所能想象,诸葛亮稍微大点的一战都输不起,输了就是满盘皆输。所以我认为诸葛亮并不是“善正不善奇”,而是“善正不敢奇”。有些人说郭嘉怎么了,贾诩怎么了,但是要注意他们的角色,他们尽管提初各种建议就是,曹操用不用就不关他们事了,但是后来孔明就不行,他跟曹操一样,也变成了决策者,任何一个决策都要慎之又慎,甚至比曹操还要小心,因为前面已经说过,他输不起。所以,我认为如果郭嘉、贾诩还在,他们能想到的,诸葛亮未必想不到,但是当时却无法实施,他只能等待曹魏在内部的混乱或战略的失误。

但是,很遗憾,因为他碰到了司马懿这样一个强劲的对手,就算是郭嘉、贾诩又能出的了什么奇呢?出奇又能有多少成功率呢?而司马懿在与孔明的对抗中也正应了我刚才说的:但求无过——少失误,让诸葛亮无机可乘。想想司马懿背靠曹魏这么一座大山,在任何客观条件上应该都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也只能处于守势,诸葛亮有生之年都是他在北伐,没听说过司马懿主动对蜀南征,只能把诸葛亮慢慢拖死再做计议。

诸葛亮曾自比管仲、乐毅,孔明有管仲之才相信大家不会有太大异议,但是为什么诸葛亮要平白无故说出个乐毅呢?为了押韵?不像吧!他单说自己有有管仲之才难道就怕没人请他出山?从诸葛亮这个人来说也不像狂妄之人。所以诸葛亮有管仲之才也必有乐毅之能!而《三国演义》有可能把一个不懂军事的人神话成那样吗?必定是有的放矢!不然老罗怎么不把关二爷、张三爷神话成周瑜?

所以我认为诸葛亮绝对是个军事家,而且从他的各方面能力看都是数一数二,绝对是三国第一奇才!

2. 郭嘉一生的祥情

郭嘉自小言过其实 只会空谈 不务实务 开始去见袁绍 袁绍看他实在是不行 不像有前途的样子 于是冷处理之 这时间久了 郭嘉同学就有想法了 背地里和袁绍的几个谋士诽谤袁绍 恨恨说袁绍竟然不用自己 完全没有眼光 难成大事 估计刚说出口就被人取消得很惨 于是只好灰溜溜得跑路了 接着郭嘉找到旧识荀彧 荀彧想 这么个旧识实在是不堪大用 不过好在曹操手下能人众多 多他一个不多 少他一个不少 好歹能混口饭吃 不至于饿挂 就推荐给曹操吧 曹操一看 哦 是荀彧推荐的人啊 不错不错 立马给了个司空军祭酒 想着以后有功可以慢慢再升 然后为了卖荀彧的面子 高调得表了下态: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说得到底是郭嘉还是荀彧 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接着 我们的军祭酒郭某人就开始在曹操手下卖力得混饭了 但是混来混去 到头来发现以自己的资质 实在没啥事可以做 只好混一天是一天 慢慢熬着去 于是月移星驰 郭祭酒还是郭祭酒 一厘米也没有升 好不容易等到曹操攻吕布了 战事紧急 战况不利 郭嘉左看右看 不知道该干什么 曹操眼看士卒疲敝了 想退 就在这时 荀攸出现了 力主不退 曹操一想 没错 就应该不退 就要下命令的时候 郭嘉一看 嘿 机会来了 荀攸说的 准没错 于是赶紧符合到 是啊是啊 不能退 曹操一看郭嘉凑上来这么一啰嗦 这个烦呐 但是没办法 谁叫自己说得慢了点呢 也就不说什么了 点头表示同意 就是没想到千年以后这竟然能作为群臣相惜的典范来吹嘘。

然后袁曹就开始在官渡相对了 其实呢 在这之前 曹操曾就袁绍这个问题问问大家的意见 然后荀彧提出了四胜论 原文如下: 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

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挂,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 贾诩也有类似看法: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

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这郭嘉一看 嘿 吹牛拍马这不是俺的强项么 于是立马洋洋洒洒写了所谓的十胜十败 在以上两位的基础想添油加醋一番 呈给曹操 :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汉末政失於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原为用,此德胜六也。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於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曹操一看 暗叹 你也就会这点本事 然后哈哈一下 其实完全没放在心上 后来陈寿一看 这不废话加马屁么 去掉去掉 所以郭嘉传也没写 然后官渡开始了 郭嘉左转转 右转转 看大家伙都挺忙的 但是自己实在想不出有啥可干的 到后来吃饭 拉屎 睡觉 连自己也不知道这一天天是怎么过的了 但是自己还是那军祭酒 这点万万没有错。 这天曹操有把大家伙召集起来了 表示他担心孙策的问题 大家纷纷提意见 献计策 郭嘉琢磨着自己还会点什么 想来想去 对了 自己当初在混日子的时候还向人学过算命 于是 当即这么占了一课 然后大叫: 孙策必挂于小人之手! 整个大营立马沉默良久 然后哄笑半天。

或许是老天爷可怜了郭嘉 孙策还真给刺客杀了 可是显然的 有脑子的都知道这实在不关郭嘉屁事 于是郭祭酒还是郭祭酒 一毫米也没有升 终于 曹操摆平了袁绍 想乘机灭其二子 大家纷纷表示 问大家伙接下去怎么办 郭嘉一想 这个出来这么久了 也得回家会儿 于是提出了个待其相争 然后一举灭之的计策 这应该是郭嘉提出的唯一一个看上去有那么点道理的计策了 这计策怎么样呢? 等人家闹矛盾 一等就是N久 终于等到矛盾了 要一举破之了 举了没有?举了 破了没有?还要等会儿--人家有几年时间恢复了嘛。好不容易大概解决了 曹操摇头暗暗叹息 要是不听那个郭什么的 哪有那么多麻烦 但是赢还是赢了 表面上看也有郭嘉的一点功劳 算了 看你功劳其实没有 苦劳还是有的 升官么那就算了 赏你个洧阳亭侯吧 于是 郭嘉得了个亭侯. 然后为了解决最后的袁尚乌丸问题,曹操有了远征的打算。

这会郭嘉吸取了上次的经验 一心一意怂恿曹操去远程 还不顾众将的一致反对 提出了所谓奇袭啊等等托词 大概是曹操被郭某人上次的慢计磨得没耐心了 于是竟然听信了所谓的奇袭 亲自远征 。

3. 为何很多人认为郭嘉比诸葛亮历害

坊间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如果郭嘉不死,那么诸葛亮就不会出世。这是因为诸葛亮出山的时间刚好就在郭嘉死后,而两人又同是极有才能之人。热心的三国历史粉丝一直在这个极其巧的事情上上谈论得十分兴奋。

郭嘉还没死的时候,诸葛亮从来就没想过出山,一直在山中隐居着,那时候有很多诸侯,他们连年征战,希望自己能一统天下,诸葛亮也有一个亲戚是诸侯,但他并不为他所用。要说他想做真正的隐士还好理解,但是他把自己比作乐毅,这就说明了他还是心中记挂着天下百姓,想要出山为百姓谋福。但他为何不出呢?为什么非要等到郭嘉死后才出山呢?这个传言就是从这段历史中流传起来的。其实这个流传是为了表明郭嘉多么牛,并不是在诋毁诸葛亮,他们俩的故事真的有些许巧合,不由得就让人联系起来。

但实际上,郭嘉之前还有一个人起到了作用。他在成年之后先去的是袁绍那里,但是他会看人,知道袁绍不会走得长远,就离开了。和诸葛亮一样,那时候也是诸侯遍地的时候,他同样没有随便找一个人就投奔了,他只是在家里闲着,读点书做点文章之类的。其实,他和诸葛亮都在等:等真正能认识他们才华的贤君的出现。

但是他们俩的结局又不同了,诸葛亮投奔了三次请他出山的刘备,郭嘉受到荀彧的推荐到了曹操那里。两个人也算是遇到贤明的主子了,但是令人疑惑的是,荀彧很早就知道曹操有君王的才能就投奔了他,也很早就和郭嘉相识,也欣赏他的才华,可为什么非要等到五年后才把郭嘉推荐给曹操呢?

其实这和一个人有关,他叫戏志才。他在曹操刚开始征战的时候就跟随在他左右了,是曹操的一大良将,才能和智谋超出常人。可是他也很不幸,年轻时就去世了。曹操渴望身边再有一个人才,就让荀彧帮他推荐一个,于是他就推荐了郭嘉。所以啊,等着戏志才死了,郭嘉才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因此我们要在原来耳熟能详的名句“郭嘉不死,孔明不出”再加上一句话:志才不死,郭嘉不出。同样是开头那个理,他们之间不存在才能高低之分,只是出仕的时机不同罢了。

参考资料: 陈寿《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