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算命 正文

元妙观有算命的吗

1. 元妙观的南阳元妙

南阳玄妙观独受清皇室青睐。康熙年间,易名元妙观。顺治、乾隆、咸丰诸年间,屡有修葺,增添殿堂楼阁。雍正八年(1730年),颁元妙观内宫斗姥雕像一尊,并赐慈云法雨匾额一面。同治六年(1867年),因主持张宗璇抗击捻军有功,特赐《道藏》一部。光绪三十年(1906年),为兴办元宗学堂再赐惠浃中州,全真广学匾额两面。斯时,元妙观声名远播,有殿宇、房舍310多间、神像75尊、道众200余名、田产7700亩、建筑占地150多亩,被誉为全国道教四大丛林之一,与北京白云观、山东长青观、西安八仙观相媲美。

2. 为什么说泉州元妙观是“八闽第一道观”

泉州元妙观初名白云庙,是福建历史最为悠久、唯一 供奉三清、玉皇大帝道教最高尊神的道教庙宇,因此被誉为 “八闽第一道观”。

历代不断修聋、扩建,规模日渐扩大,建 筑日臻精美,于是成为影响深远、传播广泛、善信众多、香 火鼎盛的道教圣地,是闽南地区道士授篆升职和道教徒皈依 传道活动中心,是道教传播海外的主要祖庭之一。明清时 期,是泉州府道纪司所在地。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 原有的建筑物和神像被毁坏殆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新贯彻落实,道教呈现 复苏的态势。

1995年,泉州市道教协会成立,逐步收回观产。 1995年年底破土重建首座大殿三清殿,于跨越新世纪之际顺 利落成。

现在正进行二期工程——玉皇殿的维修。由于元妙 观的历史地位,今天在东南亚及我国的港、澳、台地区有很 大影响。

3. 泉州元妙观的历史沿革如何

东汉时期,道教五斗米道、太平道创建后,天师道第四代天 师张盛移居江西龙虎山不久,道教在泉州进一步发展。

西晋太康 三年(282),泉州兴建了福建最早的道教宫观——白云庙,随 着道教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经历代修葺扩建,规模不断扩 大。唐至宋代,帝王尊崇道教,道教信仰在泉州甚为兴盛。

唐神 龙元年(705)扩建白云庙,遂改名“中兴观”。景云二年 (711)随着郡治南移,武荣州改为泉州,“中兴观”又改名“龙 兴观”。

开元十九年(731)奉敕谕改名“开元观”。宋大中祥符 二年(1009)奉诏易名“天庆观”。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取 道教“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意思,奉诏再度改名“玄妙 观”,把附近的老君祠并入其中。 明景泰、天顺年间多次重修左 侧的紫极宫(创建于唐神龙年初)又并入玄妙观。

清康熙七年 (1668),避皇帝名讳,改名“元妙观”,这一名称沿用至今。清代自康熙至道光的100多年间,地方官绅和民众曾经多次 修葺和扩建。

泉州元妙观以其兴建时间早、规制宏大、名道辈 出,成为泉南最负盛名的道教宫观。 历史上元妙观规模宏大,原 来面积约有1万余平方米,至清末有6000余平方米。

观前有砖 雕照壁,依次是第一进山门,第二进三清殿,第三进灵霄殿和后 殿,自山门至后殿回廊。

4. 元妙观的莆田元妙

观址位于今莆田市城厢区英龙街北河,创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敕名天庆观;元元贞二年(1296年)又名玄妙观;清康熙即位(1662年),为避御讳“玄烨”,而改称元妙观。主殿三清殿中梁上至今还保存有“唐贞观二年敕建”、左次有“宋大中祥符八年重修”,右次有“明崇祯十三年岁次庚辰募缘修建”等字。观的主体建筑有三清殿、玉皇殿、九御殿等。

元妙观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对称,相传元妙观建地24亩,与兴化府衙、莆田县衙同等面积。整个建筑群排列以朝南中轴线为中心,纵列为三门,三清殿、玉皇殿、九御四官殿、文昌殿;横列与三清殿并排的东为五帝庙、东岳殿,西为五显庙、西岳殿,与玉皇殿并排的东为林忠烈祠,西为关帝庙和福神殿。

元妙观自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重建之后,历代修造有据可查的是:宋元祐七年(1092年)知兴化军狄明远重修三清殿;明永乐五年(1407年)道士方汝调、步志升重修玉皇殿;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兴化府知府易道谭重建三门;明万历九年(1581年)玉皇殿坏。次年林兆恩命门人劝募重建,整修三清殿、东岳殿、文昌殿和真武殿、玉皇庙;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又一次重修三清殿;清嘉庆二年(1797年)翁廷璋重修东岳殿和三门;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又一次大规模修建福神殿;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兴化府同知杨万清又一次大修三清殿和三门。民国初,军阀对峙,元妙观成为军营,福神殿、西岳殿改为湖山小学校舍,三清殿改为莆田地方法院城区分庭审判庭,玉皇殿和东岳殿的后殿、偏殿都归该分庭使用。分庭撤销后被福建新报社接收为社址和印刷工场,后三清殿部分和东岳殿后殿、偏殿为国民党县党部社会服务处所占用。民国11年,砺青中学迁入。50年代后,改为莆田四中、莆田师范。从玉皇殿起所有各殿全部拆除改建为高层校舍。1956年10月,国家文化部拨款修复三清殿;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省文化部门拨款整修;1986年省再次拨款重修,现为莆田市博物馆。

1991年,元妙观尚存有:三门,面阔7间,进深2间,中3间各开1个门。中门上挂直匾书“敕赐元妙观”。三清殿,重檐歇山造,前下檐是明代重修时建造的,前有月台、面宽5间,进深4间。五帝庙(仅存部分)面宽5间,进深3间,4金柱前一对为半浮雕盘龙石柱,后一对柱头各刻有捐施人的姓名。西岳殿,单檐歇山造,面阔3间,进深3间,前有拜亭大门,以两廊连接自成结构。

5. 为什么说泉州元妙观是“八

泉州元妙观初名白云庙,是福建历史最为悠久、惟一供奉三清、玉皇大帝道教最高尊神的道教庙宇,因此被誉为“八闽第一道教宫观”。

历代不断修葺、扩建,规模日渐扩大,建筑日臻精美,于是成为影响深远、传播广泛、善信众多、香火鼎盛的道教圣地,是闽南地区道士授篆升职和道教徒饭依传道活动中心,是道教传播海外的主要祖庭之一。明清时期,是泉州府道纪司所在地。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原有的建筑物和神像被毁坏殆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新贯彻落实,道教呈现复苏的态势。

1995年,泉州市道教协会成立,逐步收回观产。1995年底破土重建首座大殿三清殿,于跨越新世纪之际顺利落成。

现在正进行第二期工程——玉皇殿的维修。由于元妙观的历史地位,今天在东南亚及我国的港、澳、台地区有很大影响。

6. 元妙观的江陵元妙

道教宫观。在湖北省江陵县城内。原名玄妙观,清代为避康熙帝玄烨讳,改称元妙观。始建于唐代,原在城东南隅,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迁建今址。现存建筑前为玉皇阁,后为三天门和玄武殿。玉皇阁为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重建,四角攒尖顶的三层楼阁,面阔与进深均为三间,平面呈正方形,重檐飞角,翠瓦丹墙,体态稳健,色彩和谐;玄武殿耸立于崇台之上,古朴雅致,巍峨庄严。观前立有《中兴路创建九老仙都宫记》石碑一通,为元代至正三年(1343)所刻立,碑文较详细地记述了九老仙都宫的营建始末,是研究江陵道教史的宝贵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