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算命 正文

民国时期算命

1. 大概是清末到民国时期的评书,讲的是算命的故事,主角名字忘了,

不是算命吧,是不是评书,《蒸骨三验》呀,《千古奇案》又名《蒸骨三验》是一部根据发生在明朝正德年间的真实故事改编成的传统公案小说,早在三、四十年代即风靡评书舞台,为广大听众喜爱。

本书内容讲的是:明朝正德年间,忠厚善良的孝廉王松亭辞退盗卖主人宝扇的奴仆,恶仆之妻挟怨诬陷王与其妹瑞英zhidao通奸。瑞英自幼与富豪黄文登之子订亲。

黄听信谣言,状告王松亭。纯真刚烈的瑞英不堪污辱,公堂上自戕身亡,以死相抗。

松亭心痛欲裂,遗尸县衙奔府上告。县官为逃避当堂逼死人命之罪,接受黄文登重金贿赂,默许手下刁吏杀死怀孕的妻子,抵换瑞英尸身。

知府误信伪证,错判松内亭乱伦之罪,陷狱候斩,铸成一大奇冤。生死关头松亭之女月蓉挺身而出,为父喊冤。

义士李七仗义相救,清正廉明的发审官杜重峨明察暗访,识破案情,亲拟诉状助月蓉冒死拦驾告御状。皇帝钦命刑部侍郎杜文辉亲审此案。

在第三次容蒸骨验尸中,正直的老仵作施巧计揭露真相,千回百折冤案终得昭雪。 本书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具有传统评书引人入胜的魅力,是一部令人回味的公案评书。

全书共六十回,由张少佐播讲。

2. 韦千里是民国八字大家 , 为何却连自己的八字都没看准

凡事没有绝对,八字只是命格,后期发展会有变化,求福得福。

八字命格决定了人一生的发展方向,人的际遇与作为会在这个格局上发生变化。就是说你的一生的福量由八字格局确定,这包括: 妻、财、子、禄、寿等等方面的东西,但人的追求与作为会对这些因素产生一种平衡作用。我们常说“破财免灾”、“吃亏是福”、“贪财坏印”等等情况都是客观存在的变化对命理的影响。

这是我在赵知易先生的书上学到的,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是纪晓岚的记载:

“余第六侄与奴子刘云鹏,生时只隔一墙,两窗相对,两儿并落蓐啼。非惟时同刻同,乃至分秒亦同。侄至十六岁而夭,奴子今尚在。岂非此命所赋之禄,只有此数。侄生长富贵,消耗先尽;奴子生长贫贱,消耗无多,禄尚未尽耶?盈虚消息,理似如斯,俟知命者更详之”。

从上所看,八字不能决定一切,只提供个方向而已,凡事还在后天与人为的因素。八字大家亦不能免。

希望对你有帮助。

3. 中国历史上指迷算命一共经历了多少个朝代

指迷算命的历史相传始于战国时代的鬼谷子;另一相传源自唐代的李虚中,但化名为鬼谷子。想要算命的人,多会求助于某些对命理有钻研或是受人推崇者,以寻求替自己指点迷津,排忧解难。中国古代也称这类人物叫作“算命先生”。

就是有:

战国时代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秦 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汉 西 汉 公元前206-公元23

东 汉 25-220

三国 魏 220-265

蜀 221-263

吴 222-280

西 晋 265-316

东晋 十六国 东 晋 317-420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 南 朝 宋 420-479

齐 479-502

梁 502-557

陈 557-589

北 朝 北 魏 386-534

东 魏 534-550

北 齐 550-577

西 魏 535-557

北 周 557-581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十国 后 梁 907-923

后 唐 923-936

后 晋 936-946

后 汉 947-950

后 周 951-960

十 国 902-979

宋 北 宋 960-1127

南 宋 1127-1279

辽 907-1125

西 夏 1032-1227

金 1115-1234

元 1279-1368

明 1368-1644

清 1644-1911

中华民国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

22代 13

4. 民国前的朝代那些术数高人的本事是不是真的,还是传说真的有风水宝

根据坐向分金 龙穴砂水格局等等来看的。

风水属相术,比较复杂,现在又三元,三合,玄空飞星,过路阴阳,八宅术等等分支。说什么信则有不信则无的人或者说没科学依据的都是没去学过的,易经本身是不牵扯神鬼宗教的,而且在后人不断的完善中他是趋向于一种天文地理的代数统计学 。

风水我没深入,但是诸如奇门遁甲之类的可以很明显发现,天地盘模拟地球自转公转,然后人盘就是人的行事变迁。同样紫微斗数,子平术,纳甲筮法都是如此,火珠林法的问世代表了纳甲筮法从天人感应正式走向了科学的道路事实上第六感天人感应什么的一样可以用科学来解释。

5. 民国时期谁的《周易》讲的最好

尚秉和,字节之,号石烟道人,晚号滋溪老人,学者称槐轩先生。河北省行唐县城西南滋河北岸伏流村人。晚清进士,著名易学家。博学善文,喜玩金石,工于绘事,精通中医,与易学造诣渊深。是象数派易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尚秉和于《易》研讨最深,主张“象为学《易》之本。曾全面考究汉《易》象数学的特点,详探《左传》、《国语》、《逸周书》尤其是《易林》中久已为人忘忽的《周易》内外卦象、互象、对象、正反象、半象、大象等百二十余象的应用规律。凡立说与取象,多有创见,而不苟同于先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