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朴性格刚直果断,又被周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超过他。
译文:
王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年轻时考中进士。担任校书郎,依附于汉枢密使杨邠。杨邠和王章、史弘肇等人不和,王朴见后汉建立的时间较短。后汉隐帝(刘承佑)年少软弱,任用小人,而杨邠作为大臣,和将相的是关系不和睦,料知他一定会作乱,于是离开扬邠回到家乡。
周世宗(柴荣)镇守澶州时,王朴担任节度掌书记,周世宗即位,王朴又改任比部郎中。周世宗刚即位,锐意征伐,排除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治理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扫平天下的志向。多次看望大臣询问治国之道,选拔文士徐台符等二十人,让他们写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王朴就在被选的行列中。而当时的文士都不建议皇帝急于用兵。认为平定叛乱,应该先修德,收买民心。只有王朴认为江淮地区可以首先平定。周世宗从前就了解王朴,看到他高妙的论述后,更加认为他有奇才。召来他一同商讨天下太事,都合自己的想法,于是决心采用他的建议。显德(周世宗年号)三年,征讨淮河地区,任命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回师后,加封他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又升枢密使。
周世宗时期,对外征讨,对内修订法度。王朴聪明,才智很高,不只当世政务。就是阴阳律历巧等方面,也没有不精通的。王朴性格刚直果断,又被周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超过他。周世宗讨伐淮河地区,王朴留守京师,增广新城,开通道路,京城更加庄严宏伟。现在京师的情况,大多是他规划的。他制定的音乐,至今还采用着,无法更改。他上奏的用兵方略,也不是只能用在一时的策略。他说的各国灭亡的次序:“淮南可以最先平定,并州是一定要消灭的敌人,在最后灭亡。”后来宋朝兴起,平定天下,只有并州最后臣服。都像王朴说的一样。
显德六年春天,周世宗派王朴巡视汴河口,建造斗门,回京.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抬回去后就死了,时年五十四岁。周世宗亲临了他的丧礼凭吊,用玉馘敲门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追赠王朴为侍中。
1.后周世宗柴荣(921年—959年)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954—959在位,在位6年。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父柴守礼,祖父柴翁是当地望族,柴荣年轻时曾随商人颉跌氏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史载其“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他是周太祖郭威的养子(柴荣本身是郭威的内侄)。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
2.辽军纠结兵力准备反击,周世宗病死,后周北伐未成;
3.其子柴宗训柩前即位.
请采纳,谢谢
镇澶渊,朝廷以朴为记室。
及世宗为开封尹,拜右拾遗,充开封府推官。世宗嗣位,授比部郎中,赐紫。
二年夏,世宗命朝廷文学之士二十余人,各撰策论一首,以试其才。时朴献《平边策》,云: “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观所以失之由,知所以平之术。
当失之时,莫不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制而至于僭。天下离心,人不用命,吴、蜀乘其乱而窃其号,幽、并乘其间而据其地。
平之之术,在乎反唐、晋之失而已。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徭役以时以阜其民。
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和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
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与天意同,与天意同则无不成之功。 挠之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吴国,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
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勿大举但以轻兵挠之。
彼人怯,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必民困而国竭,一不大发则我获其利,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而平之也。
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如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
吴、蜀平,幽可望风而至。惟并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之,然其力已丧,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候其便则一削以平之。
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此岁夏秋,便可于沿边贮纳。
臣书生也,不足以讲大事,至于不达大体,不合机变,望陛下宽之。” 《平边策》是一篇非常简练的议论文,不到一千字,但治国安邦的策略却论述得很全面,很有独到的见解,现简略翻译如下: “唐失去道义从而失去了吴、蜀两个富庶的地方,晋失去道义从而失去了幽州、并州(指河东)两个战略要地,分析其失去的原因,就可以得到平复统一的策略。
在道义不存的时代,都是君昏政乱,兵骄而民困,朝内有奸臣,边疆有叛将,势力小的不限制以致于势力膨胀,势力大的不压制致使作乱篡位。天下人离心离德,不肯为国效力,以致有吴、蜀独立建国,和幽州、并州割据局面的出现。
所以,平定天下的策略就是反唐、晋之道而行之。首先要纳贤罢奸清理政治,用干才除庸人知人善任,施恩惠讲信用团结人心,赏功臣罚罪人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提倡节约积聚国财,使徭役合理施惠于民。
等到国库充足、物资雄厚、上下齐心报国的时候再平定四方。对方的百姓如果看到我们国家政清人和,上下和睦,国家强盛而又富足,兵强马壮,将士同心,有了必取之势,那对方的情况就会发生有利于我们的变化:知情的人就会做我们的内应,熟悉地形的人就会为我们做向导。
到这时候,对方的民心和我们的民心相同,那就是顺应了天意,顺应了天意那就无事不成了。 攻取统一的策略应该从容易之处着手。
现在看来,吴国最弱,应先从吴国开始。吴国地域大,东到海,南到江,和我们的边界也很长,有两千里。
我们先骚扰其守备薄弱的地方,坚守东面我们就骚扰他的西面,增援西面我们就再去骚扰他的东面,在他们东西奔走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发现他们的边界的虚实和兵力强弱,然后集中兵力攻其薄弱,则会所向无敌,席卷敌军。但不要太兴师动众,只须用轻兵骚扰即可。
敌人素来怯懦,知道我军征讨,必然会发重兵来应战,这样几次下来,对方必然民困国竭,假如不派重兵,那我们就能大获其利,他困竭而我得利,不久江北的领地就会归我所有。得到江北之后,又可以用其民众来充实我们的军队,壮大我们的力量,江南也就不难平定了。
这样用兵,用力小而收获大,得吴则南方的桂、广也就能轻易到手,岷、蜀用飞书就能招抚,假如不降,就四面并进,天兵席卷而定蜀地。吴、蜀一旦平定,幽州就会望风而归。
但并州是死命之寇占据的地方,不能用恩信招抚,必须用重兵强攻。但现在还不足以威胁边境,可以最后再取,等待有利时机,一战就可成功。
现在我军兵强把壮,物资充实而完备,群臣团结知法,将官听命用力,等庄稼再丰收一次就可以用兵平定边境了,今年夏秋后,在边境一带可以先储存军粮、物资,做好准备,以图大业了。臣只是一个书生,不足以谈论国家大事,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请陛下宽恕。”
在柴荣要大臣们写策论的时候,他内心已经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而且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初见成效,国家开始走向强盛,当时的大形势也对统一有利,百姓渴望统一,从此永远免遭战火的摧残。但柴荣手下的许多大臣却喜欢安于现状,不支持柴荣的统一大业,柴荣一提及此事,好多人就闭口不谈,所以让大臣们写策论也是找到全力支持他的人,辅佐他完成这一宏图。
王朴的文章字不多,但字字说到了柴荣的心里,策论让他欣赏的只有四个人:杨。
薛居正:“世宗顷在仄微,尤务韬晦,及天命有属,嗣守鸿业,不日破高平之阵,逾年复秦、凤之封,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加以留心政事,朝夕不倦,摘伏辩奸,多得其理。臣下有过,必面折之,常言太祖养成二王之恶,以致君臣之义,不保其终,故帝驾驭豪杰,失则明言之,功则厚赏之,文武参用,莫不服其明而怀其恩也。所以仙去之日,远近号慕。然禀性伤于太察,用刑失于太峻,及事行之后,亦多自追悔。逮至末年,渐用宽典,知用兵之频并,悯黎民之劳苦,盖有意于康济矣。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齐藏珍:“陛下神武之功,近代无比,于文德则未光。”
李璟:“伏惟皇帝陛下,体上圣之姿,膺下武之运,协一千而命世,继八百以卜年,化被区中。恩加海外,虎步则时钦英主,龙飞则图应真人。”
赵恒:“周世宗固英主,然用刑峻急,诛杀过当,享祚不永,岂不由此乎。”
王钦若:“世宗幼而英悟,以严重自处。与宾客言,必低声柔气;商确古今及论攻战之事,则纵辩高谭。词理锋起,故时人多之。”
赵顼:“世宗诚创业造功英主也。” “使天假之年,其功业可比汉高祖。”
欧阳修:“世宗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其为人明达英果,论议伟然。即位之明年,废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是时中国乏钱,乃诏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尝曰:‘吾闻佛说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其所惜哉?’由是群臣皆不敢言。尝夜读书,见唐元稹《均田图》,慨然叹曰:‘此致治之本也,王者之政自此始!’乃诏颁其图法,使吏民先习知之,期以一岁,大均天下之田,其规为志意岂小哉!其伐南唐,问宰相李谷以计策;后克淮南,出谷疏,使学士陶谷为赞,而盛以锦囊,尝置之坐侧。其英武之材可谓雄杰,及其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其北取三关,兵不血刃,而史家犹讥其轻社稷之重,而侥幸一胜于仓卒,殊不知其料强弱、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机,此非明于决胜者,孰能至哉?诚非史氏之所及也!”
司马光:“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王环以不降受赏,刘仁赡以坚守蒙褒,严续以尽忠获存,蜀兵以反覆就诛,冯道以失节被弃,张美以私恩见疏。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既服,则爱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其宏规大度,岂得与庄宗同日语哉!《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世宗近之矣!”
曾巩:“唐太宗即位之初,延群臣与图天下之事,而能绌封伦,用魏郑公之说,所以成贞观之治。周世宗初即位,亦延群臣,使陈当世之务,而能知王朴之可用,故显德之政,亦独能变五代之因循。”
洪迈:“周世宗英毅雄杰,以衰乱之世,区区五六年间,威武之声,震慑夷夏,可谓一时贤主,而享年不及四十,身没半岁,国随以亡。固天方授宋,使之驱除。然考其行事,失于好杀,用法太严,群臣职事,小有不举,往往置之极刑,虽素有才干声名,无所开有,此其所短也。”
朱熹:“周世宗亦可谓有天下之量,才见元稹均田图,便慨然有意。”“周世宗规模虽大,然性迫,无甚宽大气象。做好事亦做教显显地,都无些含洪之意,亦是数短而然。”
马天骥:“周世宗当天下四分五裂之余,一念振刷,犹能转弱为强。”
朱元璋:“三代之王有其时而能为之,汉文有其时而不为,周世宗则无其时而为之者也。”
朱国祯: “有轻天下人而好杀者,周世宗是也。”
胡承诺:“五季十三君,显德称有道。继乱骋英图,扶义拥大宝。中权帷幄深,前锋技击好。虎旅清雄霸,龙骑跃丹漅。国步尚危浅,惊飙折何蚤。徯予去委裘,助顺移苍昊。一乘归蓟祝,五畤异丰镐。荆坟寄空山,寝宫无遗燎。玉箫咽清夜,银凫没幽沼。仿佛见袄云,徘徊宿怪鸟。异代颇蒸尝,有司亦草草。征车过其旁,尘沙阅昏晓。”
蔡东藩:“至若周世宗之英武过人,王朴之智谋绝俗,天独未假以年,不获共谋统一,命耶数耶?是固在可解不可解之间矣。然世宗美政,王朴长材,不容过略,故类叙之以风示后世云。”
王朴(906年—959年4月13日1),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五代后汉、后周大臣。幼颖悟,好学擅文。后汉乾祐三年(950年),擢进士第,拜秘书郎,依附枢密使杨邠。其后见政局日乱,便审势东归,避乱免难。广顺元年(951年),担任柴荣节度掌书记。柴荣即位后,王朴献《平边策》,并规划开封、修订历法、考证雅乐,深受柴荣重用,累官枢密使。显德六年(959年),王朴猝逝,世宗以王钺叩地,大哭不止。获赠侍中,祀其画像于宫中功臣阁。著有《大周钦天历》、《律准》等,《全唐文》录有其文。
周世宗柴荣(921—959)后周第二代皇帝。
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后周太祖郭威的内侄和养子,后周开国皇帝太祖郭威在位期间,曾就恢复农业生产、革除累朝弊政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显德元年(954),柴荣即位,广泛收罗人才,继续推行改革。
政治上,澄清吏治,严明赏罚,惩治贪赃,倡导节俭,力戒奢华。经济上,鼓励逃户回乡定居,减免各种无名科敛,安抚流民,招民垦殖逃户田,编制《均田图》,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实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废除曲阜孔氏的免税特权,动员民众兴修水利,疏浚漕运;停废敕额(朝廷给予寺名)外的寺院 3 万余所,敕额外僧尼一律还为编户,禁私度僧尼;收购民间佛像铜器铸钱,缓解了唐末以来长期缺钱的局面。
军事上,整肃军纪。显德元年,处决了与北汉作战时临阵溃逃并劫掠辎重,扬言周军已败的禁军大将樊爱能、何徽以及中级将校 70 余人。
班师后,检阅禁军,裁汰老弱,选募壮勇,组成了精锐的中央禁军。周世宗还修订刑律,修订历法,考正雅乐,广搜遗书,雕印古籍。
显德二年,世宗采用王朴提出的“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致力于统一全国的大业,先出兵后蜀,收回 4 州。次年伐南唐,经三年苦战,收回淮南、江北 14 州 60 余县。
六年征辽,收回燕云 16 州中的 3 州,五月间,乘胜进取幽州,突患重病,被迫班师,六月卒,年 39 岁。世宗柴荣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及成就,为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周世宗-柴荣 后周世宗柴荣,又称柴世宗,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父亲柴守礼,是后周太祖郭威妻子郭氏的哥哥,柴荣被姑父郭威收养后改名为郭荣。
成人之前由于家道中衰,柴荣就投奔姑父家生活。郭威见他为人厚道,办事也认真谨慎,加上郭威当时还没有儿子,家境也不太好,就将柴荣收为养子,而且让他帮着做些生意,管理家政。
柴荣也很能干,精心经营,还和其他的商人一起到南方去贩卖茶叶等物,以贴补家用。柴荣做生意之外还不忘读书练武,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出众人才。
即位创伟业 后汉时,郭威任枢密使,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柴荣也不再经商,任左监门卫大将军,开始进入政界。等郭威从邺都发兵进军开封时他奉命看守邺都,抵御契丹。
不久养父做了后周天子,他也被任命为澶州节度使,又封太原郡侯。柴荣将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在澶州遭洪水袭击后,他又率领军民重修道路,拓宽街道,扩建市区,受到官民的好评。
由于郭威的儿子们在首都政变时全被杀死,郭威就将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养子身上,想再委以重任,但王峻经常阻挠,等王峻被贬后,才让柴荣担任了开封尹,加封晋王。 养父死后,柴荣被众人拥立继位,柴荣继承了郭威的大业,继续深入改革,心怀统一大志,短短五年的时间,中原地区开始强盛起来,他为北宋的基本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刚继位时,柴荣就立下了三十年的宏志:“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最后虽然只有五年,但他的成绩已经非常突出了。
后汉刚灭,刘崇在太原又建立北汉,和后周对峙,而且联合契丹趁柴荣新继位时发兵来攻,也想学石敬瑭勾结契丹灭后唐那样,自己做中原皇帝,但柴荣不是李从珂,柴荣亲自领兵出征,像当年的李存勖一样冲锋在前,加上赵匡胤等勇将的奋勇厮杀,竟以少胜多,彻底击溃了刘崇,还将太原围困起来,虽然柴荣不久退兵,但刘崇也惊吓过度,最后得病死了。 柴荣战后对骄兵悍将进行了彻底整顿,处死一批贪生怕死的将领,然后建立精锐的禁军,为此后的南征北战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励精图治 为实现统一大业,柴荣励精图治,在各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柴荣首先从自己做起,他一是生活俭朴,为群臣为将士做出了表率。
二是虚心纳谏,为此他还专门下诏要求群臣进言。诏书说得极为诚恳,他说自己治理国家处理政务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没有一点过失,但大臣们却没人指出他的过失,没人说过施政的缺陷。
柴荣并没有一味责备大臣,而是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说大臣们不能这样做,是因为自己这个皇帝没有和大臣推心置腹地求良言。他说如果没有人上书言事,他就没机会了解大臣的才干与品德,从而不能量才重用。
所以他要求文武大臣以后尽量上书言事,即使说的是皇帝的过错也没关系。文笔差一点的也不必顾虑,直书其事即可,然后他根据大臣的表现升降其官职。
为更好地让大臣进言,柴荣还点名让王朴和二十多名翰林学士都写两篇文章:《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由此,柴荣得到了王朴那篇著名的《平边策》,以此制定了统一大计。
其次,柴荣进行了彻底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 第一、政治方面。
柴荣打破常规,破格任用有才干的人,充实政府主要部门,提高其办事效率。他又命人整顿了弊病较多、不能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以便使有真才实学的人能进入政府机构发挥作用。
柴荣对吏治的整顿极为重视,惩处贪官污吏毫不手软。主持税收事务的孟汉卿由于私自加派税额,被揭发出来,柴荣将他赐死,负责查处的人说法律没有要将他处死的条文,柴荣则说:“朕知道,这样做是为了威慑众人!”在重修永福殿时,柴荣亲自视察工地,见内供奉官孙延常竟克扣工食,虐待役夫,有的役夫还用瓦盛饭吃,不禁大怒,当场将孙延常斩首。
其他贪财的和滥杀投降过来将士的人也毫不留情地处死。就连自己生身父亲的故友犯法也不徇私情,最后罢官流放。
对妄加推荐官员以及骗取官职的也或贬官或罢官,严惩不怠。对于五代时期以严酷出名的法律,柴荣也进行了彻底修订。
废除了随意处死的条款,废除一些凌迟(即千刀万剐)之类的酷刑。斩杀了几个私自杀死犯人的官员,以示惩戒。
又以人道措施来对待犯人,打扫肮脏的监狱,洗刷枷拷,给犯人充足的饭食,有病的允许探视,无主的病人官府负责治疗,严禁使犯人无故死亡。柴荣命人主持修改不合时宜不和情理的法律,成书后又让大臣讨论,最终完成了五代有名的《大周刑统》,这对北宋的《宋刑统》起了直接的影响。
第二,经济方面。这方面主要有减轻百姓负担,兴修水利,整顿钱币等。
柴荣认识到了民众的重大作用,因而采取措施尽量减轻百姓的负担,以促进生产,增强国力。首先是降低了税收,罢黜正税之外的一切不合理的税收。
其次是颁布了唐朝时元稹的《均田图》,元稹看到百姓的近河地被洪水冲毁后,仍按照原来的田数交纳租税,加重了负担,就奏请按照实有土地收租税。柴荣看到后非常欣赏,就下令颁布给各州县,也按照实有土地收税,防止地方官吏和豪绅将自己的赋税转嫁到百姓身上。
这就大大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