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算命 正文

朱伯昆算命

1. 朱伯昆的人物简介

朱伯昆,1923年,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属天津市)。1947年,入清华大学哲学系读书。1951年,留清华大学哲学系,担任冯友兰先生助手。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东方国际易学研究基金委员会主任;冯友兰研究会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于2007年5月3日上午九点三十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逝世,享年八十四岁。

2. 朱伯昆的人物简介

朱伯昆,1923年,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属天津市)。1947年,入清华大学哲学系读书。1951年,留清华大学哲学系,担任冯友兰先生助手。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东方国际易学研究基金委员会主任;冯友兰研究会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于2007年5月3日上午九点三十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逝世,享年八十四岁。

3. 怎么学习易经,那本书比较正规而且易懂

《周易》有不同的研究门路,张善文《周易入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作入门书应该不错。

把周易从占卜之书到义理之书的发展过程基本搞清楚,了解算卦的数学原理,算卦的过程,怎样结合卦象和经文解卦,周易的基本术语,经文易传的关系,接下去就好办一点了。

传统上《易学》分为象数与义理两个流派,二者互为补充。

象数派以卦象与易数为基础,解释经文,一方面可以做占卜之用,又揭示《易》学的精妙之言。义理派主要阐述经文中的哲学伦理道德思想等等。此外中国传统科学,如天文、历法、音韵、化学与《易》学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义理派的著作:十三经注疏中的王弼韩康伯孔颖达本,程颐《程氏易传》,朱熹《周易本义……当代有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如果你是对儒家文化与传统道德感兴趣,这一本比较合适,它是结合一定的象数知识对经文意蕴进行阐发。

象数派:李鼎祚《周易集解》、近人尚秉和《周易尚氏学》,刘大钧……象数是《易》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没有阴阳奇偶之数,没有八卦,经文就成了一盘散沙,不过光讲象数就会神秘琐碎,云山雾海,不知所云。所以二者的结合非常重要啊。当代金景芳《周易全解》(上海古籍出版社),结合的不错。

在这基础上还可以有不同的尝试:

历史训诂:李镜池《周易探源》、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李学勤《周易溯源》……通过音韵文字,考古文献,试图还原《周易》本来面目,比较艰深。

哲学:朱伯昆《易学哲学史》……。

占卜算命,楼上的已经提到一些了……能掐会算,大仙级别。呵呵。

4. 如何学习八字命学

对命理学有兴趣的人很多,但大多数易友的 “成绩”都不算很理想,总是在门里门外之间徘徊,抛开自身悟性天赋之外,归根结底是如下原因原因:一、看的书不佳,受到很多误导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易学大师的作品,封面部分都是与各种名人的合影,写序也是邀请一些专家教授。

这些名人好比是品牌的象征,多数易友都是业余爱好者,自然对其有一定崇拜心理,会想到如果作者与这些名人没有实力,会有如此的头衔及身份吗?其实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一个人有名利与是否有货真价实的知识能力是两码事。一个人善于钻营名利,他不一定要有多少精深的学术知识,而有实际能力的人又不一定会有名有利。

用预测八字这方面的例子来说,就像一位在乡村的盲人预测师傅,即使他有真实的预测本事,但因为地域所限,身体条件所限,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他们不可能被广大易友所了解,充其量预测影响力能在十里八村,周边乡镇范围,他们没有被广告的条件。而有一定商业头脑的人,善于推广营销自己,即使他没有多少预测水平,但懂得迎合市场,会花钱去打通一些门路。

现在易学机构遍地都是,中国易学界就那几位老人家,这几位老人家晚年闲来无事,就是走走穴,写写序,出席一些易学大会,与到会人员合个影,颁发个新人奖之类的,最后把出场费放入腰包,而坐主席台上人所拿的钱,都是下面坐着参加大会人员的易友的银子。这些五湖四海的易学爱好者也是为他们的小算盘而来,他们花了钱买个资格、证书,合了影,回到他所在的当地靠着这些买来的“身份”就树立他自己的小品牌形象,他们也会把自己粉饰成易学专家。

而这些人几乎都有一个特点,搞培训、出书,但基本不面测。现在市面的书籍,大多数是这种包装下出来的作品,内容全都是新论、怪谈,不是独创的一套那自己这大师多没本事?易学的发展就是这样大踏步在前进,大会也是这样隆重的在召开,最佳易学新人奖也就一年又一年的诞生,今天诞生了一个大师,过两天发现,某地就出现一个被学员揭露的伪大师。

伪大师招生广告是来学者一学就会,学完可独立称霸当地,学完后学员肯定是都不会。就会有一些人提出质疑和反驳,或者讨要学费,伪大师这时会说一句“至理名言”,你悟性不够赖谁?孔子弟子三千,只有七十二贤人。

伪大师还会说“你来之前也是考量过的,你觉得我这里好才来,现在你学完又觉得不好了,你这就是反复无常,这说明你人品有问题,你说的话谁会相信,未学易先学做人,你这种人能岂能学好预测,不知道感恩老师。”大师又发挥高智商的本领,让众多看了虚假广告,看了自己独特理论的忠实粉丝们,被骗学员的前身们,站出来为自己站脚助威,呐喊冤屈。

这些粉丝们那里知道,去学习的学员们当初就是伪大师的粉丝,伪大师们钓鱼的本事高,让你看到的总是鱼饵的香,背后锋利的鱼钩只有吞下鱼饵的小鱼才感受得到。鱼儿们前赴后继,个别倔强的鱼儿太疼了,就会拼命。

这就是易学界的现状,看这些人写的书,能会算命吗?大师书中,大师广告中那些荒谬的理论却总能得出神准的预测结果,让人忍不住笑。二、走捷径古话说未通世事焉通玄,易学预测是门技术活,这个技术需要预测师对生活有很深的洞察力。

术数预测没有秘术,没有绝学,需要的是学习者的时间和悟性。大多数爱好者却不想投入过多的时间,但又想有较好的收获、较高的成绩,这自然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很多易学大师在开班培训,多数是半个月时间一期,这样的时间学习入门常识可以,但想通过这么短暂的学习成为合格的预测师那是不可能的。就像厨师、理发师一样,在技校学习的只是踏入这个行业的一个开始,而之后的实践过程是漫长的。

说预测师要有灵感,这部分灵感一部分是与生俱来,另一部分是要在坚实的基础中磨练出来的。经验丰富的警察办案一到现场就会对案件有个直觉的判断,往往这个判断还很准,这种所谓的直觉与蒙、猜是两码事,这是工作经验所致。

高明的风水师看风水不用罗盘也可以断吉凶,【“望气”】,我想和前者的道理相似。对于八字,我想说,看命局如果您能对这八字的意象都有一定的理解,那您就快成为高手了,而这个象的解读,就是不同的基础知识组合在一起。

个人的一点心得是:看八字不可过于所谓的玄,过于直觉,这样容易忽视内中的逻辑推演,忽视易理,但分析命局又不可过于十分苛刻的去按数学,物理学知识一样去计算,因为那样就不是易学。易学预测不单单是公式,那部分玄玄的东西,直觉的东西也很重要,这是两种思维的误区。

我见过很多爱好者,不是过于理论推演,就是过于心易,这两种极端思维都不足取,易学有几种思维可以相互运用,如象数思维、辩证思维等等,详见朱伯昆教授作品《易学基础教程》。易学预测归根结底四个字:取象比类。

如何取好比好,需要积累。见到最近兴起的格局派人物,往往长篇大论在写某个知识点,这种做法让爱好者看起来很有研究学术的态度,真是下笔千言,但回头说其实也许没有必要那么论述。

本来简简单单一两句话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说多了带来的不是深度,而是复杂,学。

5. 朱伯昆的代表著作

主要代表著作为《易学哲学史》四卷,其他学术著作有:《中国哲学史教授提纲》(先秦——两汉部分,1956年,连载于《新建设》杂志),《中国近代思想史讲授提纲》(参与撰写,1956年,人民出版社),《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册,主编,1977年,内部讲义,铅印本),《周敦颐评传》(1981年,齐鲁书社), 《中国哲学史》(近代部分,1982年,中华书局), 《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统稿,1982年,中华书局),《先秦伦理学概论》(198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戴震伦理学说述评》、《管子的国家管理学说》。主编《国际易学研究》。另有学术论文数十篇,后来汇编为《朱伯昆论著》和《燕园耕耘录——朱伯昆哲学文选》。

6. 朱伯昆的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

朱先生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也是继冯友兰和张岱年先生以后中国哲学史研究“北大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从五十年代开始,先生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思考就表现出独立于教条主义式意识形态的特点。1957年发表的《我们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一文,即反思简单地套用哲学史上两条路线斗争来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做法,产生了积极影响,表现出了先生的学术洞见和勇气。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先生五、六十年代的学术工作主要以哲学史教学资料的整理和编辑为主。先后主编了《中国历代哲学文选》(先秦——隋唐)、《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汇编》(先秦——隋唐)、《中国哲学史资料长编》等,这为先生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革结束以后,重新编辑《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朱先生是统稿人。这些工作,为全国范围内的中国哲学史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用“民至如今受其赐”来形容,可以说一点都不夸张。先生自五十年代起就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教学骨干,教学活动持续了四十多年,主要开设过“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资料讲解”、“中国哲学史学史”、“中国伦理学名著选读”、“易学哲学史”等。朱先生是同时代学者中授课最多的教师之一,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心得。文革结束以后,急需摆脱僵化的教科书模式,朱先生曾经提出了一个详细的中国哲学史讲授大纲。该大纲摆脱了旧的教条主义做法,突出中国哲学的固有问题和特点,尤其注重历代理论思维的成绩。这个大纲虽然没有转化为一个系统的教科书,但对于中国哲学史的讲授产生了重要而实质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