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口令不是很懂,谚语倒是有一些,可以自家读一下子:
1.细人望过年,大人望耕田;
2.鸭嫲多懒生卵,子嫂多懒洗碗;
3.盘就盘,碗就碗,心舅(新臼)唔使家官管
4.丑人多照镜,穷人多算命
5.人怕人王,鬼怕阎王
6.食肉唔当养肉,看戏唔当听曲,听曲唔当睡目
7.有钱婚姻早,冇钱等到老
8.丑人自有丑人爱,烂锅自有烂锅盖
9.百货中百客,伯母中阿伯
10.秤不离砣,公不离婆
客家话是我国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它和其他方言一样,有自己独特的禁忌风俗和忌讳语言。客家人禁忌语言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将忌讳语言有意改成与之意义完全相反的吉利语。
忌“无”忌“!”——改说“有”。普通话“没有”,客家话的书面语说“无”,口头语说“$”。“无”、“$”同义,而客家人常常忌用。比如主人劝酒时,看见客人杯中明明无酒,可是客人偏偏连说“有有有”。如果发现自己米缸中的米吃完了,忌说“无米”、“$米”,偏偏改说“有米”,或说“米都有哩”。客家人十分注意正月初一和办喜事的日子说吉利话。许多父母都会提前时间教育小孩在这些日子里不要说“无”、“$”。
忌“少”忌“完”——改说“多”。家里的食品或消耗品,明明快用完了,客家人却忌用“少”、“完”等字眼,改说“多哩”。如果在建房竖门上梁或祝寿这天,谁说了“少”、“完”、“$”等字眼,马上就要受到斥责。
忌“死”——改称“活”。从街上买的活鱼到家后死了,要反说“活了哩”。就连家禽家畜得病死了也忌说“死”,而改说“活哩”。死了亲人就更加忌讳说“死”,要改用“老了”或“走哩”。
忌“好”——偏说“丑”。客家人不能当面称赞别人的小孩长得好,长得棒,长得秀,更忌说小孩的体重,而要说“好丑陋”、“长得丑”,这样,小孩的父母才高兴。
忌“亲”——偏称“疏”。客家人认为,亲人之间八字相克是一种大忌,如小孩的八字同父亲或母亲相克,就要采取在称呼上变亲为疏的方法处理。如果父子相克,儿子就不能叫爸爸,要称改“伯伯”、“叔叔”或“邻舍”;如果母子相克就要改称母亲为“婶婶”、“奶姆”。
忌“贵”——偏称“*”。若“八字先生”为小孩算命,说小孩八字大,有富贵相,父母就会认为“贫家难养富贵人”,“终久必然离开(早亡)自己”,便会给他起“毛狗”、“牛崽”、“*女”一类的乳名。有的还将小孩的生庚八字寄放到大地方的城隍、寺庙里。
谐音必忌。客家陈姓或程姓子弟不愿当船夫或船员,因为“陈”、“程”与“沉”谐音。上了船的人忌说“东西沉”,只能说“东西重”。客家人尤其是屠夫忌说“猪舌头”,因为“舌”与蚀本的“蚀”谐音。客家人便把“舌头”改名为“利子”(东北、华北人则称“口条”或“招财”)。
数目忌“四”、“七”、“八”、“双”。“四”因与“死”同音,客家忌讳。客家人就将“四”的单音节词,改为“红数”的双音节词。比如“四斤猪肉”,就改说“红数斤猪肉”。“七”、“八”亦为客家所忌之数,有“七星八败”的口头禅。“双”与“丧”谐音,也忌,但有时又以“好事逢双”为由又不忌讳。
儿童上学的第一天,称“破蒙”,在路上忌踩牛屎,忌与妇女相遇。因此旧社会小孩入私塾的第一天,都是在天亮前点火把由父亲背着去学馆的,为的是怕踩到牛屎,怕撞见妇女。这显然是轻视农业生产、轻视妇女的思想表现。
女孩出嫁忌带走娘家泥土。客家女孩出嫁时,必须换上新鞋,由父母或兄弟,或亲戚背到厅堂(祠堂)辞别祖宗,鞋不沾土上轿。理由是不带走泥土就是不带走娘家财气,如果带走泥土,娘家要变穷。
女儿出嫁以后,携丈夫一同回娘家,在娘家如须住宿不能同睡一床,否则,会被娘家人认为晦气、倒霉。
所谓“穷算命,富烧香”之说,是民间俗语,意思是指穷人多算命,富人多烧香。
其实这句话正揭示了人们对命运认识上的误会。人们普遍穷则思变,贫穷和多灾多难的时候去算算命,看好久转运;富人则自然希望富贵永在,便烧香拜佛,希望神仙保佑。
其实呀,算命学中所主要依赖的天干地支,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观察天时自然对人类生存影响规律的一种记录,是一种符号,如人类发明记录事物、语言的文字一样。它是人类长期考察自然、天时、环境等在不同的时间状态下对人带来的影响的一种经验总结,是一种科学的进步文明,与神鬼根本无关。
这样的宝贵经验,一代代传存和不断进一步研究总结,经过数千年,就形成了现代预测学的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算命”实际是在指导人们了解自然、认识生活,是让你知道自然对自己未来的影响状态,它将显示很多信息(当然也有其局限性,也可能显示全部信息),这对于指导你如何善加利用人生,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灾祸困惑信息,设法避之;有富贵振奋信息,力争趋之。
有财运而无官运,有官运而无财运,什么时候事业是高峰期,什么时候是事业的低谷期,等等,了解了,更能善加利用,以免走弯路和跌跟头。 穷人也许利用好了人生,有富贵得意的时候;富人不利用好人生,或许就有贫穷落寞的时候。
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应该“算命”,了解一下自己的今后,总比不了解好,所谓“君子知命而无忧”嘛。
民间确有“穷算命富烧香,颠颠倒倒问阴阳”的说法!
至于为什么,作为一个学习算命的人来说,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
功能不同!
算命解决的是“知道”,而烧香解决的是“保佑”,至于客观上是否真能解决,那是另一回事,至少有很多人是相信的。
第二:
心态不同!
穷途末路的人,最想知道自己的命运到底是怎么回事,谁能回答呢,只有找算命先生!
富人多数满意自己的命运,想多发财,想保护现状,或为富不仁求心灵安宁,或某个投资风险大求庇护,谁能解决?
只有去烧香,可能西方就是去教堂!
第三:
成本不同!
算命先生,满大街都有,花点小钱,随时可以得到答案,你不满意还可少给或不给钱,耍点流氓也行,也没警察为算命先生追讨欠款,你看,这多方便!
进庙就不同,就是那香也有贵贱不同,几十倍的差别,真担心不烧高香不灵,还有要捐钱的,给少了,姑且不论神灵是否也势利,光看那收钱人的白眼,就够受了。。。穷人就更不方便了。
第四:
认知不同!
之所以有楼主这样的问题,就是近代中国被西方文化打败,而对于东方文化的儒释道,现在很多人把它看作垃圾了!
又有很多人深信不疑,甚至迷信。
第五:
我的看法不同!
这世界对于信仰问题,从来就没停止争论,不想介入,佛度有缘嘛,何况我辈,信不信由你!懒得理!
只是奇怪,有些常识性的认知阅历 怎么就那么多人不明白呢,人类有哪一种骗术,能够骗人类五千年以上?!!!
简单说骗术迷信,只能说明你无知幼稚!!!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
客家四州为梅州、赣州、汀州、惠州。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
迁移过程与路线 北方汉人南迁历史记载很多,但客家先民由中原大批南迁始于何时,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始于秦,也有人认为始于汉或三国、或东晋、或唐、或五代、或南宋等,因而形成客家大迁移有“二次说”、“三次说”、“五次说”、“六次说”、“九次说”等,莫衷一是。一般认为中原汉人大规模爆发式的迁移有五次,其迁移模式和路线总的来看是从北到南、自东到西,从平原到丘陵、山区,沿着河流到核心地区,由国内走向国外,散居世界各地。
并不是每次迁徙都是客家的迁徙,而是有严格区分的,一般认为五代以前的迁徙是闽粤先民(包括潮闽、广粤、客家)的迁徙,五代至南宋时期的南迁,才是真正含义的客家人的迁徙。 A.两晋南北朝 主要受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影响,北方汉民大量南迁。
其迁移远者自今日山西长治起,近者由今日河南灵宝等地,沿颍、汝、淮诸水流域,向南行动,到达湖北、河南南部及皖赣沿长江北岸。 B.唐末五代 主要由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及藩镇割据等战争影响,南迁者远者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寿县、阜阳等地渡江入赣,更徙至闽南;近者则从赣北或赣中迁至赣南或闽西,或粤北、粤东边界。
C.南宋元朝 受金人南下,蒙古人入主中原及元末农民起义的影响。宋末客家人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失败后,为躲避元朝的追捕诛连,形成空前的大迁徙,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形成“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特点,使客家人具有典型山区居民的特征。
元末明初的战乱,又触动了客家人的迁移。迁出地多为福建,迁入地则集中在循衍各地(今梅州,清朝曾设为嘉应州)。
主要原因是循衍位于岭南东部北上的最佳通道上,有较多的低洼丘陵地区可供开垦,加上在抗元过程中一度变为废墟,即响应“文陆号召从军勤王,崖山之覆,州人士死者十尽八九,井邑皆空”。故客家人从他邑迁来重新组合。
由于大量客家人在元末明初迁入循衍一带,从而使梅州成为客家腹地,成为客家的聚居中心,拥有“客都”的地位。 D.明末清初 迁徙原因一方面是内部人口的膨胀,另一方面是满州贵族入主中原的影响。
由于山多田少,人口与耕地矛盾的越来越激烈,不断有人往外迁徙,如明嘉靖年间从程乡、长乐迁海丰、归善、新安等沿海地区,从汀州迁至福州等地。清初康熙年间从嘉应、韶州各属迁至以广州为核心的增城、花县、新安、东莞、鹤山等地。
“复界”迁至今天的宝安、深圳、香港、中山、台山等地,“湖广填四川”迁往四川、广西等地。明末清初客家人举兵勤王失败后,为避株连,多隐姓埋名,或逃亡各地,很多人随郑成功迁到台湾。
这一期的迁徙路线是:主要由闽粤岭山地域,分迁至广东中部及沿海地区,及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和台湾等地,还有小部分回迁至江西赣南及赣中赣北西部罗霄山脉两侧,使江西的客家有新客和老客之分。 E.同治年间 由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而引起的部分客家人的迁徙。
广东西路事件后当地大部分客家人在官府资助下向南迁入高、雷、钦、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闻最多,远者渡海至海南岛崖县及定安等地。 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统治者要把一切姓洪的及其他参加起义的男女老少都加以屠杀,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换姓,或逃亡外地。
大批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门、汕头、厦门和海口一带,象契约华工一样,被迫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南北美洲等地从事苦役劳动。这一时期主要由广东中部、东部迁至西部、南部及海南与东南亚等世界各地。
客家的迁徙不是有组织、有领导的,而是无组织的非常焕散的迁移。 客家方言的分片 客家方言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广东东部北部叫客话、客家话、广东话(正因为客家话在粤东也叫广东话,所以四川的客家话,才被叫做土广东话);在广东西部和广西东南部叫涯话、麻介话、新民话;在湖南浏阳叫客姓话;在四川叫土广东话;在浙江叫‘汀州腔’,因为浙江的汀州客家人祖先是来自闽汀州府。
但通称客家话。这是自称和他称的合一。
客家方言按其口音的不同,主要分成三大类,即:岭北、岭南、槎语。以下将此三大类,与过去的八大片划分法进行比较说明: 岭北类 江汀支系。
以江西省赣州地区为中心,向东包含福建省汀州旧属,向西包含广东省韶州旧属。江,指江西;汀,指汀州。
此类,过去划作五片:粤北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汀州片。在江西省内,一般认为分为客籍客家、本地客家、宁石客家等三种代表声腔。
福建省客家话分梅杭小片(属粤台片)和汀州片(属岭北类):长汀、连城、宁化、清流、明溪等县,虽受闽南语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