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龄称谓知识介绍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
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读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
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
《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
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
《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
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
《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古人称呼生日为生辰、祝寿。
生辰是指生日和时间,生辰八字在旧时中国民俗中应用广泛,根据生辰判断这个人一生是否吉利。
祝寿是一种活动,一般指晚辈对长辈或亲友之间的敬重之举。一般寿筵活动由子孙发起,寿礼活动根据家庭情况及社会地位而定,一般会邀请亲朋好友来贺道。
扩展资料:
古代庆生的仪式
古时通常晚辈宾客,仅向寿堂行三鞠躬礼,寿星可定时出堂受贺;其余时间则由子侄辈在礼堂答礼。新式寿诞,常在宴会之前,由寿星分切蛋糕饷客。
寿庆的招待:庆祝寿诞,一般都是经济较富余者方能进行,所以在招待上比较讲究。
古时在寿诞前夕,就开始宴请至亲好友,称为“暖寿”;中午为面席,取其“长寿”口彩;晚间为大宴。次日,尚有宴席,以谢执事。
寿庆宴席,有两项内容似乎是必不可免的:一是要由寿翁(寿婆)吹生日蛋糕上的蜡烛,然后分吃蛋糕;二是要吃面条,以讨长寿的口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祝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日
古代有好几种纪年方法。
在1949年之前,通常是以皇帝年号加上其在位的年份来称呼。比如乾隆三十年、光绪三十年。前一个皇帝死了之后,新皇帝登基,则是新皇帝的帝号加元年,比如同治当了十三皇帝后崩了,次年光绪继位,就是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次年为光绪元年(1875)。“元”是“第一”的意思,比如“元旦”。
与之平行的,是甲子纪年。以天干+地支来轮回,六十年一个轮回。比如同治十三年是甲戌年,次年光绪元年就是乙亥年。甲子纪年与公元纪年,以及帝号纪年如何对应,在互联网上一搜就出来了。不用记。
还有一种叫“岁星纪年”,那个太偏门了,就不多说了。
现在回答你所问的:
古代最常用的是称谓是“八字”。八字也叫四柱,是从历法查出的天干地支八个字,用天地天干地支表示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合起来是八个字。八字(八字命理,八字命理学)是一种根据八字推命的方法。
“八字”也叫四柱 (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每柱两个字,上为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下为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正好八个字,所以称为“八字”。
八字来源于《易经》。八字算命是认为,我们人的命运是可知和可预测的,我们可以通过人的出生时间来预测人的一生之命运运动方向。为我们揭示,人命在天地自然的“气”中的运动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这里的“气”是“炁”的异体字。天干就是“天炁”,地支就是“地炁”。 八字算命术又叫“子平术”。这是因为徐子平对前人的算命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写出了第一本八字的专著——《渊海子平》(《渊海》和《渊源》的合集),使得八字得以快速的发展,所以后人又称八字算命术为“子平术”。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名六十花甲(耳瞬)七十古稀(从心所欲)八十耄耋一百期颐古代年龄称谓知识介绍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花甲: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
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读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指儿童。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
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
《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
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
《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
语出《礼/曲礼上》。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
《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