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算命 正文

三国中魏延的算命

1. 三国里魏延到底算什么

《三国演义》里有桩天大的冤案,冤死者是魏延,这位据说头上长着反角的降将,在诸葛亮去世后,成了蜀汉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然而,对照史书,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魏延之死背后的重重迷雾。其一,诸葛亮临终前曾安排魏延断后,难道他不怕魏延造反降魏,还费尽心思等其上钩?其二,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有的是机会叛国,他却火烧栈道,一路率军回蜀,最后兵败被杀,这样一来岂不是自投罗网?其三,魏延在《三国演义》的前后半生,落差极大,这般扭曲的命运似乎暗示着魏延之死的种种悬疑。

个人认为魏延其实是不想反的。首先他对于刘备还有蜀汉政权的忠心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单就演义而论,一开始他就把投靠刘备作为了人生目标,为此不惜与蔡瑁翻脸,与韩玄敌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跟随刘备。所以他没有反的理由。再有就是孔明死后他曾说“难道没有了丞相,我们就不能北伐了吗?(大意)”甚至最后他和杨仪刀枪相见的时候姜维呵斥他,他说“伯约,不干你事,只叫杨仪来!(大意)”可见所谓的“反”完全是他和杨仪之间的个人矛盾,最后之所以被戴上一个“反”的帽子,是因为杨仪站在舆论的主导方面(孔明钦定的“接班人”),而且魏延在蜀汉基本没有什么人缘(当然和他的性格不无关系),导致没人为他说话,结果两人掐起架来,魏延自然是“反贼”。难道杨仪就丝毫没有反意?“平定”了魏延之后,他还由于不得升官而抱怨道“假如当初投降魏国,绝不会如此寂寞(大意)”,到底是谁反了,一看便知。

2. 三国里孔明说魏延后脑有反骨,日后必反

历史上真实的魏延有将才,但"性矜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骄傲情绪,持才傲物,正是因为这一点,诸葛亮才不重用他,致使延"叹恨己才用之不尽"。所谓"脑后有反骨",实是一桩冤案。

反骨指的就是枕骨,又名后山骨。上面突出处,称为"脑杓"。下面耳后突起者,名"完骨"。一些人枕骨突起,就具备了反骨的基础,侧面看他们的头像,就像一个刻意夸张了的问号。同时,反骨也可以指额头特别突出者,叫额前反骨,民间俗称"锛儿头"。

并非像小说里说的那么严重,所以说根本没必要。

3. <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分析

魏延五虎上将外蜀国最强的武将,有勇有谋,但不被诸葛亮信任。

初随刘备作战,勇冠三军,深得刘备信任,刘备称王后受封汉中太守,后诸葛亮北伐,任征西大将军,曾经向诸葛亮提出奇袭长安“子午谷之策”,但未采纳。魏延为人孤高,多立战功,在后期尤其为诸葛亮所倚重。但是性格上比较矜高,有些叛逆性(这个“叛逆”不是古代意义上的谋反,而是现代意义上的,比如我们会说某个小孩子挺叛逆),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时常发牢骚,不懂得处理官场上的人际关系,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与杨仪势同水火。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不甘心就此撤军以及不能容忍兵权落到死对头杨仪的手中,而擅自违背诸葛亮撤兵的遗令,率军烧毁栈道、攻击杨仪。最后被定成谋反,遭受“夷三族”的悲惨后果。 官至: 征西大将军【下二品】 南郑侯 凉州刺史 汉中太守 前军师 赐予假节 相貌:面如重枣,目若朗星 性格:骄矜高傲

这里说一个千古奇冤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却写成了脑后生反骨,天生就是要造反的。作为当年被刘备亲手提拔上来的牙门将,魏延很快就证明自己的才能。只可惜魏延在刘备手下时间短,在诸葛亮手下时间长,我们由此发现,就在诸葛亮与司马懿在陇西拉锯般交战之际,两人手下同时都有一位出色的将军,同时在体味着某种壮志不得伸的生命状态。张合好在还有一个街亭大捷可供夸口,同样渴望建立战功的魏延,则几乎从诸葛亮手上领不到一点真正的机会。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希望能自领一支万人大军,像当年韩信那样,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合,诸葛亮每次都加以拒绝。于是,就在张合私下里抱怨司马懿怕诸葛亮的同时,魏延也牢骚满腹地认为"诸葛亮胆小",使自己奇志难酬。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曾有过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即使不能一举统一大业,至少有望将长安并入蜀地。当时魏国派驻边防的安西将军夏侯茂乃曹操女婿,"素无武略","又多蓄妾",因着与魏文帝曹丕的关系才获得这一荷守一方重镇的职位。魏延看准此一机缘,遂大胆向诸葛亮提议道:"给我五千人,自带粮草,循秦岭以东疾进,不出十日可到长安。胆怯的夏侯茂见我蜀兵天降,必然仓皇而逃。曹丕若想率军亲征,最起码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达。这样,咸阳以西可一举而定。"今天的公论是:魏延的计划虽然冒险,但成功的可能极大,因为他对当时敌我形势及当地特殊地形的判断都是非常准确的。考虑到后来蜀国灭于魏国之手,乃是由于魏国大将邓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险"战略,诸葛亮对魏延提议的否决,便只能让我们深感遗憾了。

4. 三国,魏延的一生

魏延(?-234),字文长,义阳 (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 )人。

三国时期蜀汉将领。起初 率领部曲随刘备入蜀,因屡立战 功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称汉中 王后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 领汉中太守;蜀汉建立后升为镇 北将军。

此后魏延随诸葛亮北伐 ,曾率军大破魏将郭淮等人,加 为征西大将军。魏延曾向诸葛亮 提出著名的奇袭长安“子午谷之 计”,但遭向来谨慎的诸葛亮反 对,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 才能,心怀不满。

诸葛亮死后, 魏延因不愿受长史杨仪所约束而 于退军途中烧绝栈道,反攻杨仪 ,却因部属不服败逃,被马岱杀。

5. 详细介绍一下三国里的魏延

魏延(?—234),字文长,义阳(今河南信阳三里店)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诸葛亮死后,魏延因被陷害谋反而遭杨仪一党所杀。

电视剧《三国演义》魏延(王心海饰)电视剧《三国演义》魏延(刘威饰)初随刘备作战,勇冠三军,深得刘备信任,刘备称王后受封汉中太守,后诸葛亮北伐,任征西大将军,曾经向诸葛亮提出奇袭长安“子午谷之策”,但未采纳。魏延为人孤高,多立战功,在后期尤其为诸葛亮所倚重。但是性格上比较矜高,有些叛逆性(这个“叛逆”不是古代意义上的谋反,而是现代意义上的,比如我们会说某个小孩子挺叛逆),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时常发牢骚,不懂得处理官场上的人际关系,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与杨仪势同水火。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不甘心就此撤军以及不能容忍兵权落到死对头杨仪的手中,而擅自违背诸葛亮撤兵的遗令,率军烧毁栈道、攻击杨仪。最后被定成谋反,遭受“夷三族”的悲惨后果。 官至: 征西大将军【下二品】 南郑侯 凉州刺史 汉中太守 前军师 赐予假节 相貌:面如重枣,目若朗星 性格:骄矜高傲 新版三国魏延(王新军饰)

6. 三国正史中的魏延到底是怎么样的

魏延(?—234)字文长,义阳郡(治今河南省桐柏县东)人。

刘备在荆州时,魏延成为刘备将领。建安十六年(211),刘备西入益州,魏延以部曲随行入川。

取川之战中,魏延斩关夺寨,屡立战功,升任牙门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夺取汉中,要选拔一员大将镇守汉中。

汉中地处魏蜀结合部,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因而汉中太守的职位便显得非常关键。当时幕僚们私下议论,以为能担此重任者,非张飞莫属,张飞也“以心自许”。

不料刘备在宣布任命时,竟是小小的牙门将军魏延。一时之间,全军上下无不为之震惊,对魏延开始刮目相看。

刘备离开汉中时大会群臣,在会上他问魏延:“我把汉中重任交给你,你准备怎么办?”魏延应声回答说:“如果曹操举天下之众至,我为大王拒之;若偏将十万之众至,我为大王吞之。”回答得干脆利落,掷地有声。

刘备非常满意,在场文武官员无不为之振奋。 魏延并没有说大话。

他不负刘备重托,在防守汉中时创立“围守御敌”之法,就是在汉中险要处依地势筑起一座座土围作为营寨,积粮屯兵,加强守备。如果敌军来犯,各围敛众据险,而后待机出击,相互救援,使敌人不能持久。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战法在保卫汉中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魏延在汉中的杰出表现赢得了刘备的充分肯定。

刘备称帝后,进一步提拔魏延为镇北将军。据说,在陕西省留坝县境内过去曾有过一块石碑,上刻“镇北将军魏延”字样,大概就是魏延升任镇北将军后所立。

可惜1971年当地修路,开山炸石,石碑被毁,今已不存。 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

魏延作为刘备器重的大将,坦率地向诸葛亮提出了轻兵循子午谷袭击长安,攻取关中的战略主张。但是,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拒绝采纳。

这让魏延非常失望。 随后的几年中,诸葛亮又数度北伐,但无一成功。

这一时期,魏延并没有得到诸葛亮的重用。 魏延虽然才干出众,但他性格耿直,甚至有些刚愎自用,同僚们普遍对他敬而远之。

许多人因接受不了魏延的这种性格,便处处让着他,更助长了魏延的这种脾气。 不过,蜀军中有一位掌管后勤的官员却从不把魏延放在眼里,此人便是杨仪。

杨仪本性狷狭,为人奸诈。魏延一向看不起杨仪,而杨仪又偏偏与魏延对着干,这使魏延十分恼火,对杨仪恨之入骨。

有时二人当众争论起来,魏延脾气大,便要拔刀杀杨仪。而杨仪便痛哭流涕,一副受人欺侮的样子。

久而久之,二人积怨很深,犹如水火。诸葛亮当然知道这一情况,但他不仅不予制止,反而肆意纵容,使二人的矛盾不断扩大化。

后来,诸葛亮还专门写了一篇叫《甘戚论》的文章,意在调解二人的关系,想让二人翻然悔悟。但魏、杨矛盾极深,又怎是一篇文字所可了断?(据《华阳国志》卷七)不过,当时军中有个费祎,此人很会和稀泥,才使二人矛盾没有过早爆发。

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病危。在安排后事时,诸葛亮和杨仪、费祎、姜维几人作出一个军事步署:命魏延断后,姜维次之,杨仪、费祎率主力撤退。

诸葛亮明知魏、杨二人水火不容,却让杨仪总督军务,指挥魏延,并且特别嘱咐,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可以抛开魏延,大军自行撤退。实际上,诸葛亮对这样安排的后果是清楚的,个中用心,深可玩味。

诸葛亮一死,杨仪就让费祎去揣摩魏延的意图。这时的魏延却对形势做出了完全错误的判断,他天真地认为,诸葛亮活着时自己受到压制,才能得不到施展,现在诸葛亮既然已经不在了,那么也就轮到自己大展雄才,伐魏歼敌了。

一见费祎,魏延便急切地说:“丞相虽然去世,但还有我魏延在。可以安排官员们扶持灵柩回去安葬,我率领大军北伐魏贼。

怎么能因为一人之死而废天下大事呢?”对杨仪总督军政,却让自己断后,魏延火冒三丈:“我魏延是什么人?岂是杨仪小子可以指挥,为他断后的吗?”费祎知道了魏延的真实想法,但表面上仍随声附和。魏延心直口快,误以为费祎是自己的知己,竟然立即与费祎讨论军队员属的安排布署,并草拟命令,准备让费祎签名后下达全军。

费祎为稳住魏延,假意说:“我回去后要向杨仪当面解释清楚。他本来就是文官,不晓军事,肯定不会反对你的安排。”

费祎骗住魏延后,出门策马狂奔而去。稍后,魏延感到自己鲁莽失言,要追回费祎,已来不及了。

费祎向杨仪汇报,杨仪下令仍然按既定布置进行。这时的魏延已经处在孤立和隔绝的状态,全军的行动他不得而知,自己又得不到任何命令,不知如何是好。

只得派人去杨仪处察看,发现全军已经准备撤退。对于被总部遗弃,魏延大怒,丧失了理智,在大军尚未开拔时,便先行撤离前线,经栈道南归汉中。

沿途又把栈道烧毁,发泄对杨仪和费祎的仇恨。

7. 三国里的魏延是怎样的一个人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知

会于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魏略曰: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知

笸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才)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魏略曰: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臣松之以为此盖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希望采纳

8. 三国里魏延是个怎样的人

首先,魏延不是反贼,魏延是极其忠诚的. 其次,魏延很受刘备重用,将汉中门户交给他,本身就是极度信任他的表现.甚至还超过了马超. 第三,他的死因,魏延的确没有反,只是杨仪为了能继承诸葛的爵位和权利,故意陷害魏延,导致魏延致死. 最后,所谓第六猛将,这一说不成立,魏延属于军事将领,不是脑子发热去单挑的人,并且蜀国也未排过将军座次,只是有四大将军,但是赵云,魏延都未入选,不过魏延的官职高于赵云.正史中的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

是刘备的谪系旧部,与刘备一起进蜀,战功累累迁牙门将军。 刘备自封为汉中王,迁都到成都,要任用大将来镇守汉中,所有人都以为必定是选择张飞,张飞也自以为是自己。

刘备却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填充镇远将军,一时间全军惊奇。 刘备召开大会,大臣门都在场,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魏延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 刘备很满意他的回答,众咸壮其言。 刘备当了皇帝,当年封魏延为镇北将军,都亭候。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兵驻汉中(要北伐了)又封魏延为督前部,丞相司马,凉州刺史。(汉中太守没,凉州还在魏国领土之中,所以凉州刺史是空职,所以当时魏延应该是 镇北将军兼丞相司马,督前部,都亭候) 建兴八年(230年)诸葛亮派魏延往西进入羌中(好像是凉州以内了)与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在阳溪大战,大胜。

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第一次北伐,魏延请求带兵一万与诸葛亮会于潼关(韩信用这种战术进入关内与关中三王大战而胜定了三秦之地),诸葛亮不同意,并压制了这个计划。

第一次北伐失败后,魏延常常说诸葛亮胆小,害怕失败又叹恨自己有才而不能尽用。 魏延对于培训士卒很有一套,而且勇猛过人,又心性矜高,当时没有人能超过他的能力大部分人甘心在他之下。

只有杨仪不给魏延面子,魏延对此忿忿不平,两人有如水火。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兵出北谷口,魏延为前锋。

大军出了十里,梦见头上生角,问占梦的赵直,赵直骗他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赵直却背地里对别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 到了当年秋天,诸葛亮病危,与秘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说自己死后就要把军失撤回去,并命令魏延断后,姜维随后;如果魏延不从命,大军可以不听魏延命令而带回成都(魏延是汉中太守,诸葛亮死后当时当地他是最大的有权力调动北伐军)。 诸葛亮刚死,秘不发丧,杨仪命令费祎去探探魏延的口风。

魏延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意思就是,诸葛亮死了,但是我还在,诸葛亮府里的亲近的官员依次为可以先回去办丧事,我自己率军队继续北伐,怎么可以因为一个人死了而把天下最重在的事给荒废了呢。

况且,我魏延是什么人!怎么可能成为杨仪的部下呢!还做断后将军)魏延出征向来都是前锋,这么说也是有道理的。 之后魏延与费袆写连名书,要传给做部将士。

费祎对魏延说:"当为郡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 费祎出了门,驰马而去,魏延发现是中计了,后悔,追人已经来不及了。

魏延派遣人去看杨仪等人有什么动作,杨仪等已经按诸葛亮死前所说的排好撤军的事,军队相继引军还。 魏延大怒,这时候杨仪所部还没有撤军,魏延就率领所部南归,所过之处烧绝阁道。

魏延、杨仪发文,说在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 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琬、董允都保举杨仪相信杨仪,并怀疑魏延的真正目的。

杨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军队在魏延之后。 魏延先到南谷口并守住了要道,派遣军队攻击杨仪等,杨仪命令何平(何平就是王平)在前抵御魏延。

王平叱魏延说:"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意思是,诸葛亮刚死,身体还是热的,他们怎么就可以不听他的遗命呢?)魏延的军士们知道魏延理曲,自己也理曲,不愿为他效力,大军因此散了。 魏延与他的儿子几个人逃亡,奔行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杀,把魏延的头交给了杨仪,杨仪踩踏魏延的脑子,说:"庸奴!复能作恶不?"然后杀了魏延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