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中式风格的家居中,都有一扇精致古朴的实木门,推门而入,客厅浓郁的典雅气息扑面而来。古香古色的檀木桌椅,散发着塬生态气息的雕刻品,静谧的落地中式灯,墙壁上的古典字画和中式吊灯相互辉映,洋溢着古典文化气息……客厅的装修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非常重要。客厅是家人团聚休憩之地,是人气和气场最旺象的地方。且客厅代表家庭的“门面”,体现着居住者的修养、气质、品味等生活品质。
2.所以在客厅装修环节上要精益求精,但细节问题更不能大意。例如,圈椅类家具摆放位置的好坏与否,根据《易经》的后天八卦塬理,将住宅根据坐向不同,可分成东四宅和西四宅,对东四宅而言,圈椅类家具应该摆放在房间的正东、东南、正南及正北这四个吉利方位。对西四宅而言,圈椅类家具应该摆放在房间的正西、西南、西北及东北这四个吉利方位。
3.若再仔细划分,根据《易经》的后天八卦卦象推断,摆放圈椅类家具的选择还会有所不同。切记,圈椅沙发类家具不可置于横梁下,亦不可与入户门成一条“直线”,客厅中装饰性物品不可侧面正对圈椅和沙发。这些是除方位外,放置圈椅沙发比较忌讳的风水注意事项。
4.在客厅摆放貔貅,貔貅是招财护财的神兽,我曾见过有的家庭把貔貅置于立式空调机柜上,有的则是放于阳台上。其实貔貅在居家中只适合放于正对大门处,成内八字的形状摆放,这样可以起到镇宅纳福的效果,这个位置最好。在办公区摆放在办公桌的两侧呈内八字形方可起到迎财纳福的效果。
1、椅子背后宜有靠 所谓“有靠”,即靠山,是指椅子背后有实墙可靠。
如果椅子背后是窗、门或通道,也等于背后无靠山,从心理学方面来说,椅子背后空荡荡,缺少安全感。倘若椅子背后确实没有实墙可靠,较为有效的改善方法是,把矮柜或屏风摆放在椅子背后,这称为“人造靠山”,也会起到补救作用。
2、椅子背后不宜有水 若鱼缸摆放在椅子背后也是风水大忌。若在椅子背后的矮柜上摆放鱼缸、风水轮等有水的装饰摆设也不宜。
当然,若用常绿植物来填补背后的空间则有益无害。 3、椅子背后不宜有镜 椅子背后不宜有大镜,人坐在椅子上,旁人从镜子中可清楚看到坐者的后脑,那便大为不妙。
而若是镜子在旁而不在后,后脑不会从镜子中反照出来,那便无妨。
圈椅是明代最经典的家具,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从它半圆的坐面、微弯的搭脑可以看出,这种椅子是唐代月牙凳的发展,是月牙凳与凭几的结合体。
它和交椅所不同的是不用交叉腿,而采用四足,以木板作面,和平常椅子的底盘无大区别。只是椅面以上部分还保留着交椅的形态。这种椅子大多成对陈设,单独摆放的不多。圈椅的椅圈因是弧形,所以用圆材较为协调。圈椅大多采用光素手法,只在背板正中浮雕一组简单的纹饰,但都很浅。背板都做成“S”形曲线,是根据人体脊椎骨的曲线制成的,为明式家具科学性的一个典型例证。
明代中后期,有的椅圈在尽头扶手处的云头外透雕一组花纹,既美化了家具,又起到格外加固的作用。明代人们对这种椅式极为推崇,因此当时多把它称为“太师椅”。更有一种圈椅的靠背板高出椅圈,并稍向后卷,可以搭脑。也有的圈椅椅圈从背板向两侧延伸通过边柱后,但不延伸下来。这样就成了没有扶手的半圈椅了,这种椅子造型奇特,可谓新鲜别致。
这是仿明代“四出头官帽椅”,但椅背靠山是非传统的,传统的没这么高。
这个椅子“靠山很高”算是个好口彩吧 官帽椅顾名思义,官帽椅是由于像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而得名。古代冠帽式样很多,但为一般人所熟悉的是在画中和舞台上常见的,亦即明王圻《三才图会》中附有图式的幞头。
幞头有展脚、交脚之分,但不问哪一种,都是前低后高,显然分成两部。倘拿所谓官帽椅和它相比,尤其是从椅子的侧面来看,那么扶手略如帽子的前部,椅背略如帽子的后部,二者有几分相似。
也有人认为椅子的搭脑两端出头,像官帽的展脚(俗称“纱帽翅”),故有此名。其说似难成立。
因官帽椅的进一步区分即有“四出头”(搭脑和扶手都出头)和“南官帽”之别。 四出头官帽椅 四出头官帽椅是一种搭脑和扶手都探出头的椅式家具, 其造型像古代官员的帽子而得名,是家具档次的象征。
此种形式的椅具始于中国宋朝时期。是我国明式家具中椅子造型的一种典型款式。
所谓“四出头”是指椅子的“搭脑”两端出头,左右扶手前端出头。其标准的式样是后背为一块靠背板,两侧扶手各安一根“连帮棍”。
四出头官帽椅,在不同时代,所体现的文化和造型也有不同取向。从高僧的画像及博物馆的藏品中便能寻得一些迹象,唐代的四出头高高翘起,五代时仍保持这种形态,两宋期间,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战争时有发生,彼此间的残酷冲突,使得社会求稳,求安定的意识强烈。
因此家具发展到宋时,风格崇尚刚硬、挺直的造型。就像宋代的建筑和服饰都为雄浑、低沉、冷峻的风格,且融入很多刚硬的线条;宋词里也常反映出一种悲切、悲凉的情感。
因此这个时候的四出头,搭脑很多为平直的造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求稳心理。到南宋时期,受江南文化的影响,冷峻的风格逐渐变得柔和。
尤其到了元代,受草原民族文化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更倾向于圆浑、奔放的风格。 现在所能看到的明式家具,基本为晚明时期的作品,多以江南文化为主题,历经了宋代的刚硬、元代的奔放,到了晚明时,人们的生活、文化有了一定变化,儒家推崇的禅宗,在明代发展到高峰,王阳明的心学在当时也成为一种主流哲学思想,并引爆了明朝后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
使传统礼学增添了自在、舒适、简约的理念。器以载道,此前直硬、曲折、奔放的家具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因此,人们看到的明式四出头官帽椅,往往不是特夸张,也不特翘曲,而更显婉约之风。 椅的搭脑和扶手均出头,搭脑过立柱后仍向前探,并在尽端向外挑出、翘起,搭脑中段弧度呈罗锅式,扶手两端外撇,与搭脑和谐统一,曲线优美,富有弹性,造型非常夸张。
靠背板光素、绚丽呈“S”形,圆形立柱与后腿一木连做,两扶手正中下接连帮棍,以下粗上细直立,即“老鼠尾巴”的做法,鹅脖部分向前倾斜,与适合人体靠背的曲线相对唱和,人坐在椅上比较舒适,符合人体功能学。古人讲究坐相,通过椅子靠背板与扶手曲线的造型语言来传达坐者的威仪与端庄。
上下无一丝装饰,结构简练之极,完全采用线条和弧度来处理,线条曲直相同,方中带圆,充分体现了明式家具简洁明快的特点 明式家具的这种设计构思体现了中国美学中的动静相益、刚柔并济,无胜于有的审美概念。造型结构十分重视与厅堂建筑相配套,线条组合给人疏朗空灵的艺术效果,与繁复奢华的清式家具相比,明式家具以清新素雅、简练概括而取胜,因此在古家具市场中,一直流行着“十清不抵一明”的说法。
南官帽椅从造型上看,不如四出头式大方,但南官帽椅在装饰手法上比较容易发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装饰椅背及扶手,用材可方可圆,可曲可直。一般来说,南官帽椅要比官帽椅的年代要偏晚一些,到后来还出现了两出头南官帽椅。
南官帽椅的特点是在椅背立柱和搭脑相接处作出软圆角,由立柱作榫头,横梁作榫窝的烟袋锅式做法。椅背有使用一整版做成”S”形,“S”形椅背多采用边框镶板做法,中分数格,或镂雕一透孔如意云头,或浮雕一组简单图案,美观而大方。
南官帽椅通常成堂或成对陈设使用,很少单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