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特别重视风水 古人眼里的风水术 这个题目,大致相当于古书所说“开宗明义章节一”,因为失却了古人重视风水这一社会基础,也就无所谓风水之术可言。
从字面解释,风水的意思,就是宅地或墓地周围风向水流的形势。晋代郭璞的《葬书》说:“葬者,乘生气也。”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家们认为,宅地或祖宗墓地吉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导致住家或葬者一家以及子孙的祸福。
从这一认识出发,风水家们反过头来又可通过仔细观察人家住宅或墓地周围自然环境的好坏,来推知住家或葬者一家的吉凶,这就又是由风水术引发出来的相宅和相墓之法了。所以如果从广义说,风水术除了指导人们怎样寻找生气结聚的宅地、墓地之外,还理应把相宅、相墓之法,也都囊括进来。
由于懂得了怎么样的自然环境才是属于风水宝地的原则,相宅、相墓的吉凶也就迎刃而解,所以体现在风水术中,当以寻找生气结聚的最佳自然环境为第一要义。在传说中,有“禹始肇风水地理,公刘相阴阳,周公置二十四局,汉王况制五宅姓,管辂制格盘择葬地”的说法。
考之实际,至少在战国末年齐、燕一派的方术中,就已萌生了风水术的芽苞。《水经注·易水》曾载燕宫遗地说:“一水经故安城西侧,城南注易水,夹塘崇峻,邃岸高深。
左右百步,有二钓台,参差交峙,迢递相望,更为佳观矣。”可见择地筑宫,配合山水景观的建筑美学,在战国燕国等地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然而,风水术的正式兴起,并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开来,则还是在两汉之时。汉武帝时,曾会聚占家动问:“某日可取妇乎?”结果“五行家曰可,堪舆家曰不可,建除家曰不吉,丛辰家曰大凶,历家曰小吉,天人家曰小吉,太一家曰大吉”。
由于“辩讼不决”,最后不得不“以状闻”。制曰:“避诸死期,以五行为主。”
后来,主张选日的堪舆家,和主张“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的形法家,由于在各自的实际活动中关系密切,所以时日一长,就慢慢合而为一,成了风水家了。东汉以后,风水术在社会上大为流行,所以风水家便也就称为堪舆家。
关于两家合并以前的著作,形法家有《宫宅地形》二十卷,堪舆家有《堪舆金匮》十四卷。直到后来,清代钱大昕《恒言录》卷六还认为:“古堪舆家即今选择家,近世乃以宅相图墓者当之。”
说穿了,风水术其实就是一门建筑学上有关选择土地的生态环境,旁及方位,以及择日的独特学问。因为古人非但重视生前住屋,并且重视死后择葬,所以从总体来说,风水术的标的就离不开建筑和筑墓了。
人活着要住屋,这在风水术中叫做阳宅。《黄帝宅经·总论》说:“凡之阳宅,即有阳气抱阴;阴宅,即有阴气抱阳。
阴阳之宅者,即龙也。”《水龙经·总论》也说:“若祗取大荡,阳宅尚有归收,阴墓必难乘按。”
文中所称阳宅,就是生活中一天也脱离不开的住宅。古人重视阳宅的原因,《黄帝宅经·序》曾明确指出:“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明贤,未能悟斯道也。
就此五种,其最要者,唯有宅法为真秘术。”接着又说:“凡人所居,无不在宅,虽只大小不等,阴阳有殊,纵然客居一室之中,亦有善恶。
大者大说,小者小论。犯者有灾,镇而祸止,犹药病之效也。”
为此,结论是:“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门族衰微。
坟墓川冈,并同兹说。上之军国,次及州郡县邑,下之村坊署栅,乃至山居。
但人所处,皆其例焉。目见耳闻,古制非一。”
因为有着这种“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门族衰微”的传统说法,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于阳宅风水的好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晋书·魏舒传》记载,魏舒幼年丧父,寄养在外祖父母的家里。后来“宁氏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
外祖父母见魏舒年幼聪慧,认为一定会应相宅者所说的话。魏舒也说:“当为外氏,成此宅相。”
这里,魏舒的意思虽然是说,我长大后要好好努力,干一番事业,以证实舅氏门宅当出贵甥的相法,并且从此以后,“宅相”还成了外甥的代称;可在另一方面,却为我们道出了当时相宅风气的盛行和人们对居宅风水的重视。在古人眼里,这种阳宅风水是好是坏,直接关系到“家代昌吉”或“门族衰微”的说法,并不是什么耸听的危言。
在《晋书》里,还另有上党鲍瑗家因为“安宅失宜”而多丧祸贫苦的一则记载。当时,鲍瑗被丧祸贫困扰得焦头烂额,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便去请教淳于智。
淳于智占卜后根据所得卦象说:“为君安宅者,女子工耶?”鲍瑗回答:“是也。”淳于智又问:“此人已死耶?”鲍瑗回答说:“然。”
接着,淳于智说:“此人安宅失宜,既害其身,又令君不利。宅东北有大桑树,君径入市门数十步,当有一人折新马鞭者,便就请买还,悬此树三年,当得物。”
鲍瑗听了他的话,前去市上买来马鞭,把它挂在大桑树上三年。后来鲍瑗浚井,“得数十万铜钱,杂器复可二十余万”,于是家道中兴,家里生病的人也都霍然而愈了。
文献记载。
研究风水的原北京大学教授于希贤(现已退休)说:“现在民间到处是一知半解的假风水先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书有也说:“风水师鱼龙混杂,败坏了风水文化的名声。”也有风水师出来反驳,说你那个风水才是假的。
说到真假风水,得先搞清楚风水是什么。
其实本来很明确,就是《辞海》的解释:
【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葬书》(旧本题晋郭璞撰):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其中引《葬书》的这段话,是风水的经典定义,风水这个词是在《葬书》出现后才作为一个专用名词来使用的。这个风水,不是指自然界的风和水,“气”是它的核心。此气也不是科学中的空气、大气,而是一种“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说不清是什么东西的超自然的神秘之气。人体被认为是“气之聚”,“凝结者成骨”。因此人死了,要是埋在那种能聚集“生气”的地方,这个遗骸便能“反气内骨”,后人就能得到“鬼福”。
因此不可将风水作为自然的环境来理解,它自有其特定的完整的内涵。所以在将“风水”一词翻译成西方语言时。并不含有wind、water的词意,而只能音译为fengshui。看风水是为了得“鬼福”,升官发财多子多孙,去掉这一点,风水早在中国消亡了。
如果将《葬书》给风水下的定义拿来对照一下,便可发现,倒是那些民间风水师讲的更符合《葬经》的原意,他们自认为“风水学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唯心哲学”(《堪舆管见》第31页,香港创建出版公司1991年出版),并公开讲“前向秀水可聚财,后靠名山当掌权”。(《买楼风水二十诀》,香港聚贤馆文化有限公司出版)看风水就是为了升官发财。他们并不想挤进科学之林。风水书在港台书店里一般也列在“命理”一类,与看相算命及鬼神之书摆在一起。在加拿大华人社区,风水盛行,中文电视台有专门讲风水的节目,但没有宣称自己是科学的。中国道教协会的王成亚说得也很清楚,他认为完全从科学角度谈风水,脱离了风水的原初意义。因为在他看来,风水中有科学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的一面。
某些专家学者却隐讳了风水的这个要害,把风水割裂为风和水,作为自然环境的代名词来对待,甚至简化为“有山有水即称为风水”,从而将风水打扮成科学。然而如果你那个风水完全不同于风水师的风水,又何必还要打风水的大旗?
有趣的是,这次“建筑风水文化培训班”本计划所有学员将专程到南京玄武湖公园郭璞的衣冠冢参观,这种行动,只能认为是他们在表示传承《葬书》定义的风水,并没有表现出对迷信的风水的批判精神。郭璞据说是《葬书》的作者,被风水师们奉为祖师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