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北陵附近风水

1. 北陵为什么叫昭陵

北陵,本名“昭陵”,位子沈阳城北约十华里,故称“北陵”。

这里埋葬着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陵区古松参天,湖水荡漾,金瓦红墙,斑斓耀目。充分显示出这座封建皇家陵园雄伟的气势。“风水宝地”特有的庄严,肃榜和神秘,徜徉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激起思古之幽情。

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初步完工。康熙、乾隆及嘉庆各朝又对之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群。它既保持有清初关外某些建筑特色,更多的则是按照中原王朝陵寝制度所改建的。所以它与明清皇陵有许多相似之处。

昭陵陵区范围,三十年代沈阳市政公所公布的实测结果:南北5.1华里,东西为2.6华里,总面积为12.4平方里。

陵区四周设有红、白、青三种颜色界桩,其前面还备有挡众木(又叫“拒马木”)四百四十二架。陵区南北狭长,东西偏窄。陵区最南端是下马碑,其北为华表和石狮。石狮之北建有神桥及涤品井一眼。神桥往北为石牌坊。石牌坊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东跨院是更衣亭和静房。更衣亭是皇帝祭祀时更换衣冠及小憩之处。静房是御用厕所。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馔造房。省牲亭是祭祀时宰杀牲畜及家禽的场所,馔造房是制做祭品之处。石牌坊之北是陵寝正门----大红门,此门周围是环绕陵区的朱红围墙。大红门内有一条南北笔直的“神道”,神道两侧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一对,石狮子一对,石獬豸一对,石麒麟—对,石马一对,石骆驼一对,石象一对。这些石兽统祢“石象生”。再北,在神道正中有神功圣德碑亭一座。碑亭两侧有“朝房”。碑亭之北足方城,方城正门曰“隆恩门”,城门上有楼,方城正中是隆恩殿,两侧有配殿和配楼。隆恩殿后有二柱门和石祭台,再后是券门,券门顶端为大明楼,步入券门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琉璃影壁,两侧有“磴道”。月牙城之后是宝城、宝顶,宝顶之内为陵寝的“心脏”——地宫。宝城之后是人工堆积起来的陵山——“隆业山”。另在陵寝西侧,与宝顶遥遥相对还有一组建筑叫“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园寝”,是安葬太宗众妃的茔地。昭陵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及“前朝后寝”等陵寝规制。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上,其它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安排在它的两侧。这样的设计思想主要是体现皇权至高无上,同时,达到使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等美学效应。“前朝后寝”是出于“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需要,帝王生前使用的宫殿是按“前朝后寝”建造的。按照古人的传统观念.皇帝死后也要和生前一样如期“临朝”,仍然有饮食起居的“寝宫”。

昭陵的管理有文武两大衙门。一个叫总管衙门,一个叫关防衙门,管衙门主要负责陵区的防卫,关防衙门负责祭祀和陵寝建筑的一般修缮。

清朝逊国之后,昭陵虽然仍由三陵守护大臣负责管理,但由于连年战乱,国库入不敷出,对昭陵无力做大的修缮,以至陵园建筑残破凋零。当时有位文人写过这样一首《游北陵》诗:“涉足昭陵户与庭,辉煌眩目未曾经。莓苔满径无人管,杨柳山中犹自清”。写出了当时昭陵的真实面貌。从三十年代起奉天省当局将昭陵开辟为北陵公园,并设置监督员和管理员进行实际管理。昭陵自古就是沈阳重要景区,清代“陪京(沈阳)八景”里有“北陵(昭陵)红叶”。金梁在《奉天古迹考》中说:“北陵多枫柳,西风黄叶红满秋林,故名北陵红叶。”

2. 神鸦永伴清太宗是北陵的传说吗

..皇太极像满族人供奉乌鸦,把乌鸦视为神鸟,因为乌鸦救过清太祖努尔哈赤,也救过清太宗皇太极。

乌鸦救清太祖的事另文已述,这里单说乌鸦与皇太极的缘分。..昭陵牌楼天聪三年,皇太极亲率八旗兵偷袭明军把守的宁远城(今兴城),中了明军大将袁崇焕的埋伏,清兵大败。

皇太极落荒而逃,明军紧追不舍。正行走间,马失前蹄,将皇太极甩出一丈多远,摔得头破血流,眼看着明军远远杀来,皇太极紧闭双眼,单等一死。

忽然,飞来一群乌鸦,团团围住其身。而明军远远看到皇太极躺在地上,四周乌鸦盘旋,认为他已经死了,遂不复追赶,回去报功了。

为了感谢乌鸦救驾之功,皇太极明谕八旗各军,今后有射杀乌鸦者,斩!从此,皇太极把乌鸦看为神物。有一次,一个小太监因为乌鸦屎落在脸上而骂打乌鸦,被皇太极知道了,责令狠打。

小太监差点丢了性命。就在责罚小太监还余怒未消时,一阵行云流水般的琴声夹杂着乌鸦的叫声隐隐传来。

皇太极又惊又喜,循声而去,发现了美貌的宸妃正在松树下弹琴,树顶端栖息着一只大乌鸦。皇太极认为,乌鸦为神物,亲临殿前,定是有意撮合,也是吉祥之兆。

从此以后,皇太极专宠宸妃。皇太极到了晚年,很想找块风水宝地给自己百年之后受用,便请了许多风水先生四处观测,却没有一处中意的,心头纳闷。

一日黄昏,皇太极率领众贝勒到盛京北郊游猎,忽见一只野兔掠过,他忙摘下宝雕弓,搭上金翎箭,驱马追赶。那野兔却拐弯奔逃,窜进半人多高的草丛中无影无踪了。

皇太极茫然四顾,两眼发呆,暗想,我的宝马竟追不上野兔,怪事!忽然一片聒噪声远远传来,他定睛一瞧,只见荒林中有个大土丘上栖息一群乌鸦。他忙将弦上的金翎箭取下来插入箭囊,自言自语道:“先皇曾受此种物庇护,英雄一世,不过如此。

后又当如何?”说罢掉转马头,率众贝勒回归盛京。十多年后,那座曾被皇太极指点过的大土丘,便成了他的陵寝地,即今天的昭陵。

..昭陵全景昭陵,位于沈阳城北约十华里,故又称北陵。这里古松参天,湖水荡漾,金瓦红墙,斑斓耀目,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园雄伟的气势。

陵区南北狭长,东西偏窄。最南端是下马碑,其北为华表和石狮。

石狮之北建有神桥及涤品井一眼。神桥往北为石牌坊。

石牌坊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东跨院是更衣亭和净房。

更衣亭是皇帝祭祀时更换衣冠及小憩之处。净房是御用厕所。

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馔造房。省牲亭是祭祀时宰杀牲畜及家禽的场所,馔造房是制作祭品之处。

石牌坊之北是陵寝正门——正红门。正红门内参道两侧有石雕擎天柱四个,园内陵道左右建有碑楼、华表、擎天柱、立象、立马、卧驼、麒麟、坐狮、獬豸等石兽,两两相对。

其中石马名叫“大白”“小白”,是仿照皇太极生前两匹爱骥雕造的。北面正中建有碑楼,内立“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

碑楼北面的方城、月牙城、宝城是昭陵的第三部分。方城内以隆恩殿为中心,东西有配殿,四角建角楼,隆恩殿是陵墓的享殿,城北紧连月牙城,宝城正中突起的半圆形土堆,称宝顶,其下为葬置棺椁的地宫。

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初步完工。康熙、乾隆及嘉庆各朝又做了增建和改建,是一座积累式建筑群,也是清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昭陵隆恩门 按过去的说法,一块好的风水宝地至少要具备“前有沼,后有靠”的条件。所谓“沼”就是河流,“靠”就是山。

而昭陵这块地方按风水条件来看,并不算好,因为此处是一望无垠的平原,前边没有河,后边又无山可靠。可皇太极偏偏选中这块地方作为他的陵寝,是因为有神鸦的缘故吗?人们都知道大清祖陵——永陵“神榆”的传说。

相传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一棵大榆树下休息。他把父母骨灰匣放在树杈上,去找水和食物。

回来取骨灰匣时,无论如何也拿不起来,就像长上了一样。他用刀砍,树就往外流血,而且,“伤口”很快就长好如初。

努尔哈赤感到十分惊奇,只好用土把树杈上的骨灰匣重新埋好,并在这里安营扎寨,起兵创业。后来他就在这棵树的地方建起了永陵。

在昭陵巨大的宝顶尖上,不偏不倚也长着一棵榆树,可能是仿效永陵“神榆”,也可能是另有寓意,想以此来聚拢乌鸦,寓意得到这种神物的庇护,并与其永远相伴恐怕是一种合适的解释。不知为什么昭陵(北陵)没有像福陵(东陵)那样,成为沈阳市的一个区,而仅仅成为了一条长二千五百六十一米直通陵寝正门的“北陵大街”和一个面积为三百六十六万平方米的“北陵公园”,当然,沈阳市内以“北陵”命名的街路、企业、单位还有很多,这些是昭陵给沈阳市的直接印记。

实际上,昭陵早先的陵区面积要比现在大若干倍。据《奉天古迹考》《奉天昭陵图谱》等相关资料记载:当初陵寝东起今天大东区二台子,西至今天于洪区小韩屯,北起今天的三台子,南达今天和平区南湖保安寺遗址一带。

..昭陵宝顶过去的陵区四周分别设有红、白、青三种颜色的三排木桩作为保护标志。其中,红桩在风水红墙之外一里的地方;白桩在红桩之外,两者相距十到二十丈不等;青桩在白桩之外约十华里。

青桩上写明“军民人等不得入陵取土、取石。

3. 北陵公园葬着谁

北陵,埋葬着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等一批名媛佳丽。

陵区古松参天,湖水荡漾,金瓦红墙,斑斓耀目。充分显示出这座封建皇家陵园雄伟的气势。

“风水宝地”特有的庄严,肃榜和神秘,徜徉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激起思古之幽情。 陵区四周设有红、白、青三种颜色界桩,其前面还备有挡众木(又叫“拒马木”)四百四十二架。

陵区南北狭长,东西偏窄。陵区最南端是下马碑,其北为华表和石狮。

石狮之北建有神桥及涤品井一眼。神桥往北为石牌坊。

石牌坊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东跨院是更衣亭和静房。

更衣亭是皇帝祭祀时更换衣冠及小憩之处。静房是御用厕所。

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馔造房。省牲亭是祭祀时宰杀牲畜及家禽的场所,馔造房是制做祭品之处。

石牌坊之北是陵寝正门----大红门,此门周围是环绕陵区的朱红围墙。大红门内有一条南北笔直的“神道”,神道两侧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一对,石狮子一对,石獬豸一对,石麒麟—对,石马一对,石骆驼一对,石象一对。

这些石兽统祢“石象生”。再北,在神道正中有神功圣德碑亭一座。

碑亭两侧有“朝房”。碑亭之北足方城,方城正门曰“隆恩门”,城门上有楼,方城正中是隆恩殿,两侧有配殿和配楼。

隆恩殿后有二柱门和石祭台,再后是券门,券门顶端为大明楼,步入券门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琉璃影壁,两侧有“磴道”。月牙城之后是宝城、宝顶,宝顶之内为陵寝的“心脏”——地宫。

宝城之后是人工堆积起来的陵山——“隆业山”。另在陵寝西侧,与宝顶遥遥相对还有一组建筑叫“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园寝”,是安葬太宗众妃的茔地。

昭陵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及“前朝后寝”等陵寝规制。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上,其它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安排在它的两侧。

这样的设计思想主要是体现皇权至高无上,同时,达到使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等美学效应。“前朝后寝”是出于“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需要,帝王生前使用的宫殿是按“前朝后寝”建造的。

按照古人的传统观念.皇帝死后也要和生前一样如期“临朝”,仍然有饮食起居的“寝宫”。 昭陵的管理有文武两大衙门。

一个叫总管衙门,一个叫关防衙门,管衙门主要负责陵区的防卫,关防衙门负责祭祀和陵寝建筑的一般修缮。 需要说明的是: 下马石 :古代凡祭陵者,均须在此下马,步行至陵前,据说皇帝也是走进去的。

而且排队进入,不许横穿,违着杀 华 表:每根华表由须弥座柱础、柱身和承露盘组成,带有层层回环不断的云朵石柱上,盘绕着一条巨龙,给人以玉龙翱游云天之感。在雕龙巨柱顶端,横叉着白石云翅,呈朵状。

云翅上面是圆型承露盘,盘上有一蹲兽,名“望天”。据说华表顶上的蹲兽叫吼(音),是龙的九子之一,有守望的习性。

华表一般都有两对,门外一对,望天脸朝南,望着皇宫外头,人们叫它“望君归”。它们负责注视皇帝外出时的行为,盼望皇帝早日回宫,不要老在宫外寻欢作乐,久出不归,荒废朝政。

当皇帝外出游玩久久不归的时候,“望君归”就说话了:“君主啊,你不要在外面游逛了,你回来料理国事吧,我们日夜盼望你回来,把眼睛都快望穿了。” 门后面的一对华表上面向北,翘首宫内,人们叫它“望君出”。

它们负责监视皇帝的宫廷生活,如果皇帝深居后宫,不经常出来查看民情,便劝戒皇帝说:“君主啊,你不要老是呆在宫殿里,只顾和后妃取乐,你该出来看看人民的苦难吧!我们日夜盼望你出来,把眼睛都快望穿了。” 神 桥:昭陵神桥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青砖铺面(今改为条石),两侧有石雕护栏,栏板雕刻着身披烈焰腾空飞翔的天马,还有着草、海水、江涯、花卉以及犀角等“八宝”。

护栏之上雕有“宝瓶云拱”及“俯莲式”望柱头,桥两端有守桥石狮子,桥下是“玉带河”。 神桥”是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

它既有装饰陵寝建筑的作用,更有其实用价值。以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是前低后高,这样,每到雨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神桥的玉带河变成了排水的渠道,起到保护陵寝的作用。

现在,虽然大多数时间这里处在干枯状态,而在雨季仍是雨水盈河。 石牌坊:牌坊在明清陵寝中是一件典型建筑物,它是祭礼仪注的起点,还有装饰陵寝、增加气势的作用。

这架石坊是一座放木架结构雕刻,造型生动逼真。反面看,最引人注目的是起夹杆作用的五对石狮,他们向背蹲踞在须弥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张口。

整个石坊雕琢穿透,即平雕、圆雕、浮雕、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与一炉,是一件石雕艺术的巨型珍品。 正红门,是陵寝的总门户。

正中一间叫“神门”,是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们平时不开,只有在大祭时开启。东侧一间叫“君门”,是皇帝前来祭陵时走的门。

墙裙和墙顶用黄色琉璃构件装饰,墙身为红色。此墙又叫“红城”或“风水围墙”,陵寝主要建筑围在它的中央。

反面看,正红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琉璃袖壁,长8.5米,高5米。所谓‘袖壁”,与照壁在样子上一致,只是不在门正中,而在门的两侧,如同衣服的袖。

4. 神鸦永伴清太宗是北陵的传说吗

..皇太极像 满族人供奉乌鸦,把乌鸦视为神鸟,因为乌鸦救过清太祖努尔哈赤,也救过清太宗皇太极。

乌鸦救清太祖的事另文已述,这里单说乌鸦与皇太极的缘分。 ..昭陵牌楼 天聪三年,皇太极亲率八旗兵偷袭明军把守的宁远城(今兴城),中了明军大将袁崇焕的埋伏,清兵大败。

皇太极落荒而逃,明军紧追不舍。正行走间,马失前蹄,将皇太极甩出一丈多远,摔得头破血流,眼看着明军远远杀来,皇太极紧闭双眼,单等一死。

忽然,飞来一群乌鸦,团团围住其身。而明军远远看到皇太极躺在地上,四周乌鸦盘旋,认为他已经死了,遂不复追赶,回去报功了。

为了感谢乌鸦救驾之功,皇太极明谕八旗各军,今后有射杀乌鸦者,斩!从此,皇太极把乌鸦看为神物。 有一次,一个小太监因为乌鸦屎落在脸上而骂打乌鸦,被皇太极知道了,责令狠打。

小太监差点丢了性命。就在责罚小太监还余怒未消时,一阵行云流水般的琴声夹杂着乌鸦的叫声隐隐传来。

皇太极又惊又喜,循声而去,发现了美貌的宸妃正在松树下弹琴,树顶端栖息着一只大乌鸦。皇太极认为,乌鸦为神物,亲临殿前,定是有意撮合,也是吉祥之兆。

从此以后,皇太极专宠宸妃。 皇太极到了晚年,很想找块风水宝地给自己百年之后受用,便请了许多风水先生四处观测,却没有一处中意的,心头纳闷。

一日黄昏,皇太极率领众贝勒到盛京北郊游猎,忽见一只野兔掠过,他忙摘下宝雕弓,搭上金翎箭,驱马追赶。那野兔却拐弯奔逃,窜进半人多高的草丛中无影无踪了。

皇太极茫然四顾,两眼发呆,暗想,我的宝马竟追不上野兔,怪事!忽然一片聒噪声远远传来,他定睛一瞧,只见荒林中有个大土丘上栖息一群乌鸦。他忙将弦上的金翎箭取下来插入箭囊,自言自语道:“先皇曾受此种物庇护,英雄一世,不过如此。

后又当如何?”说罢掉转马头,率众贝勒回归盛京。十多年后,那座曾被皇太极指点过的大土丘,便成了他的陵寝地,即今天的昭陵。

..昭陵全景 昭陵,位于沈阳城北约十华里,故又称北陵。这里古松参天,湖水荡漾,金瓦红墙,斑斓耀目,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园雄伟的气势。

陵区南北狭长,东西偏窄。最南端是下马碑,其北为华表和石狮。

石狮之北建有神桥及涤品井一眼。神桥往北为石牌坊。

石牌坊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东跨院是更衣亭和净房。

更衣亭是皇帝祭祀时更换衣冠及小憩之处。净房是御用厕所。

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馔造房。省牲亭是祭祀时宰杀牲畜及家禽的场所,馔造房是制作祭品之处。

石牌坊之北是陵寝正门——正红门。 正红门内参道两侧有石雕擎天柱四个,园内陵道左右建有碑楼、华表、擎天柱、立象、立马、卧驼、麒麟、坐狮、獬豸等石兽,两两相对。

其中石马名叫“大白”“小白”,是仿照皇太极生前两匹爱骥雕造的。北面正中建有碑楼,内立“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

碑楼北面的方城、月牙城、宝城是昭陵的第三部分。方城内以隆恩殿为中心,东西有配殿,四角建角楼,隆恩殿是陵墓的享殿,城北紧连月牙城,宝城正中突起的半圆形土堆,称宝顶,其下为葬置棺椁的地宫。

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初步完工。康熙、乾隆及嘉庆各朝又做了增建和改建,是一座积累式建筑群,也是清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昭陵隆恩门 按过去的说法,一块好的风水宝地至少要具备“前有沼,后有靠”的条件。所谓“沼”就是河流,“靠”就是山。

而昭陵这块地方按风水条件来看,并不算好,因为此处是一望无垠的平原,前边没有河,后边又无山可靠。可皇太极偏偏选中这块地方作为他的陵寝,是因为有神鸦的缘故吗?人们都知道大清祖陵——永陵“神榆”的传说。

相传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一棵大榆树下休息。他把父母骨灰匣放在树杈上,去找水和食物。

回来取骨灰匣时,无论如何也拿不起来,就像长上了一样。他用刀砍,树就往外流血,而且,“伤口”很快就长好如初。

努尔哈赤感到十分惊奇,只好用土把树杈上的骨灰匣重新埋好,并在这里安营扎寨,起兵创业。后来他就在这棵树的地方建起了永陵。

在昭陵巨大的宝顶尖上,不偏不倚也长着一棵榆树,可能是仿效永陵“神榆”,也可能是另有寓意,想以此来聚拢乌鸦,寓意得到这种神物的庇护,并与其永远相伴恐怕是一种合适的解释。 不知为什么昭陵(北陵)没有像福陵(东陵)那样,成为沈阳市的一个区,而仅仅成为了一条长二千五百六十一米直通陵寝正门的“北陵大街”和一个面积为三百六十六万平方米的“北陵公园”,当然,沈阳市内以“北陵”命名的街路、企业、单位还有很多,这些是昭陵给沈阳市的直接印记。

实际上,昭陵早先的陵区面积要比现在大若干倍。据《奉天古迹考》《奉天昭陵图谱》等相关资料记载:当初陵寝东起今天大东区二台子,西至今天于洪区小韩屯,北起今天的三台子,南达今天和平区南湖保安寺遗址一带。

..昭陵宝顶 过去的陵区四周分别设有红、白、青三种颜色的三排木桩作为保护标志。其中,红桩在风水红墙之外一里的地方;白桩在红桩之外,两者相距十到二十丈不等;青桩在白桩之外约十华里。

青桩上写明“军民人等不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