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大理三塔寺三塔的风水

1. 大理崇圣寺三塔的传说

据《大理县志》记载:崇圣寺又名“三塔寺”。在(大理)城西北小岭峰下。始建于南诏劝丰祐时,先建了三塔,后又建了崇圣寺,其“基方7里,房屋890间,佛像11400尊,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后来,经历代的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原寺内存有“三塔”、“鸿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以及“三圣金像”五大重器;五大重器中的“鸿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为蒙氏所铸,其声闻可八十里”。“雨铜观音”乃立像铸铜而成,高三丈。可见当时的建筑水平是很高的。

相传,南诏国时期,骠国(今缅甸)国王雍羌和王子舒难陀,在南诏王异牟寻陪同下到三塔崇圣寺祈拜敬香,三塔崇圣寺因而成为东南亚、南亚崇尚的佛都。到大理国时期,星逻(今泰国)国王耶多曾两次到崇圣寺迎佛牙,大理国王段思廉以玉佛相赠。由于大力倡导,大理佛教盛行。大理国22代国王中,曾有9位国王逊位到崇圣寺为僧。崇圣寺成为“皇家国寺”。

元代高僧圆护手书了“佛都”匾。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写到大理有“妙香古国”之称。当代香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在《天龙八部》释名中写道:“这部小说以《天龙八部》为名,写的是北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教。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天龙八部”包括八种神道怪物,以“天众”和“龙众”为首;这恰好是大理国画工张胜温所绘的著名画卷《大理国梵像卷》中的重要内容。而小说中描述的“天龙寺”就是辉煌的崇圣寺。

献给未来的丰厚礼物

安徒生的《The Bird Phoenix:不死鸟》中所描述的传说中的神鸟,就是浴火而生的不死凤凰鸟,代表生命无止境的轮回。我今天所看到的重建的崇圣寺,仿佛在梦中,如梦如幻,不也是从灰堆中获得新生。崇圣寺的恢复重建是大理州、市党委、政府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大手笔之作。

在崇圣寺里行走,可以看到一千多年来,经历了风雨剥蚀和多次强烈大地震,仍然巍然屹立的三塔,百年来人们期盼的塔寺辉映的美景令人感动。崇圣寺规划布局以保护三塔为核心,源于历史,超越历史,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特色精华,按主次三轴线、八台九进十一层次进行规划建设。整片仿古建筑群落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米,总投资1.8 2亿元,2002年起恢复重建。

2. 大理三塔是哪三塔

大理三塔(崇圣寺三塔)

大理三塔,位于大理城北约一公里处。雪峦万仞、镂银洒翠的点苍山峙其后,波涛万顷、横练蓄黛的洱海嵌于前。三塔鼎峙,撑天拄地;玉柱标空,雄浑壮丽,为苍洱间的胜景之一。

“胜地标三塔,浮图秘鬼工。”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高69.13米,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二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上有黔国公沐英后裔沐世阶题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庄重雄奇,颇有气魄。照壁后有省人民政府立的《重修三塔记》。

塔身的第一层,高13.45米,是整个塔身中最高的一级。东塔门距基座平面2米,西塔门则在近6米处。塔墙厚达3.3米。第2至15层结构基本相同,大小相近。第16层为塔顶。以第二层为例,高约2米,宽约10米,上部砌出叠涩檐,凡17层砖,每层挑出0.05~0.07米不等,檐的四角上翘。塔身东西两面正中各有佛龛,内放佛像一尊,龛两侧另有亭阁式小龛各一,莲花座,庑殿式顶,中嵌梵文刻经一片。南北两面,中间有一券形窗洞,直通塔心。第三层则南北为佛龛,东西为窗洞。以上各层依次交替。塔身愈往上愈收缩。

塔顶高8米,约为塔身的七分之一。挺拔高耸的塔刹,使人有超出尘寰、划破云天的感受。顶端是铜铸的葫芦形宝瓶,瓶下为八角形宝盖,四角展翅,安有击风锋;其下为钢骨铜皮的相轮;最下为覆钵,外加莲花座托。塔顶四角,原有金鹏鸟,相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以此镇之”。现金鹏已无存,复修前仅残存金鹏鸟足。千寻塔中空,置有简易木梯,可达塔顶。千寻塔西,等距约70米远的地方,有南北两座小塔,是八角形10级密檐砖塔,各高42.19米,塔身有佛像、莲花、花瓶等浮雕层层各异。一至八层为空心直壁,内撑十字架。基座亦为八角形。两小塔间相距97米,三座塔形成鼎足之势,布局统一,造型和谐,浑然一体。

三塔旁,原有规模宏大的崇圣寺。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自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建于南诏第十主丰佑,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费工708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寺院保存较好。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坪(相等)”。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历来为人所乐道。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跣足,造型精美,为南诏遗物。然世事沧桑,巨钟已毁于清,雨铜观音毁于十年动乱,证道歌碑与佛都匾连同寺院一起,今已无存。

3. 云南大理三塔是哪三塔

人们一踏上去大理的观光旅程,差不多都向往那里的苍山、洱海和三塔。

苍山,风云多变,时而笼着残雪,示着云环;时而沐浴细雨,林莽生烟。洱 海,绮丽多姿,黄昏时偎着晚霞,依着山影;清晨时光影熹微,像拥抱着初 醒的晓阳。

三塔,千年依旧,历经沧桑,伫立于山海之间,犹如金茎柱天,透着魅力的风采。 据说,古时候苍山十九峰,峰峰有塔,大小村寨里也都建有数不清的各 种名目的塔,舍利塔、风水塔、镇邪塔等等。

但千百年来由于天灾人祸的浩 劫,如今只剩下30多座了,其中尤以三塔保存得最好,最为雄伟。三塔原是 崇圣寺的一个组成部分。

崇圣寺是一座规模很大的佛寺。 明代大旅游家徐霞 客曾在日记中作如下记载:“是寺在第十峰下,唐开成中建,名崇圣寺,前三 塔鼎立,而中塔最高……”可见当时,塔后有崇圣寺,可惜这座大寺已荡然 无存。

三塔中最大的塔又名千寻塔,这是座密檐式建筑,共有十六层,为我国 现存偶数古塔中层数最多者。 塔内为空心,在古代有“井”字形楼梯供人攀 登。

元代诗人李京作《游大理》诗赞道:“槛外千峰插海波,芙蓉三塔玉嵯 峨。银山殿阁天中见,黑水帆桥镜里过。”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塔的雄姿及周围 景色的秀丽。塔顶四角铸有四只巨大的金翅鸟。

这种鸟在佛经上说是释迦牟 尼的护法神,喜欢以龙为食。 据地方文献记载,大理地区历史上多水灾,同 时,这里气候潮湿,大蟒蛇很多,常常出来伤害人畜。

当地人认为是龙妖水 怪作怪,他们还相信龙妖水怪敬塔而畏鹏,因此建塔铸鸟而镇之。有人还说 这四只金翅鸟原是金铸的,现已不存。

现在看到的金翅鸟是铜制的。在塔前 照壁上有大理石镌刻的“永镇山川,四个苍劲的大字。

千寻塔塔身的壁龛,原来都供奉着佛像。由于历次地震的破坏以及人为 的因素,佛像现已散失,有部分流散于国外。

据史书记载,建塔共铸了 1。14 万个佛像,用了 20275公斤铜。

千寻塔西,等距约七十米的地方,有南北两 座小塔,均为平面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 两塔式样完全相同,均为十层, 高均为42。

4米,一至八层为空心直壁,内撑十字架。每层出檐,角往上翘。

塔通体抹石炭。好似玉柱擎天。

塔身有佛像、莲花、花瓶等浮雕,每层各不 相同。两小塔相距97米,三座塔形成鼎足之势。

关于三塔的修造年代,经考证,以南诏丰祜时期(824 — 859)建塔的可 能性较大。 这主要是根据塔的建筑形制和云南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佛 教传播到云南的时间来分析确定的。

据王崧《南诏野史》记载:“开成元年 (836),嵯巅建大理崇圣寺,基方七里,圣僧李贤者定立三塔,高三十余丈。 自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功始定。”

丰祜时期是南诏社会从奴隶制进入农奴制时 期,这时社会极为兴盛,建寺、造像、修塔等佛教活动相当盛行。 如此看来, 三塔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大理三塔的建筑水平的确令人赞叹。明代正德乙 亥(1515),大理发生了强烈地震,千寻塔“折裂如破竹”,但十天后竟又自 动弥合,安然无恙。

1925年大理又发生强烈地震,城内房屋倒塌了 99%,而 三塔岿然不动,仅震落千寻塔塔刹。 究竟是谁,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一千多年以前,设计建造了迄今仍足以令人引以自豪的大理三塔,一说是皮逻阁称王南诏时的高僧李贤所造;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大工匠恭韬、徽义所造的。

这两位匠人的生平事迹现已无法考察。不过从千寻塔与同时代的西安小雁塔的建筑风格极为相似这一点来看,唐朝政府曾派工匠主持这项工程的建造是无疑的。

首先,唐代密檐式塔大多是方形,第一层塔身无繁复的装饰,千寻塔也有同样的特点。其次,内地的密檐式塔塔身下部特别高大,以上各层距离很短,塔身以上各层没有门窗等结构,千寻塔也具有同样的特征。

再次,就是连建塔方法也很相似,中原一带流传“鱼衔梁、土堆亭”的建筑方法,而这里修建三塔时,也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 由于塔身很高,建筑施工时,在塔下堆砌一个斜坡土台子。

以便运送建筑材料。塔身建高一层,土台子也随之升高一层,斜坡则相应延长。

当近70米高的16层塔建成时,土台子的斜坡已延伸到大理五圣桥一带了。由此可见,大理三塔是汉族人民和大理地区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自塔顶向东眺望,但见洱海烟波浩渺,白帆点点。湖中岛屿像织女手中 的金梭,正在编织着一块碧绿的锦缎。

耳边阵阵微风轻拂,脚下如丝般的白 云游走,苍洱胜景尽入眼底。三塔洁白如玉笋、美如出水芙蓉的身影,在大 理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都能望见,她们是银苍、玉洱的旖旎风光的点睛 之笔。

4.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有何特点

崇圣寺三塔坐落在云南省大理古城西北1.5千米处,西面是终年积雪的苍山,东面是碧波荡漾的洱海,与“玉洱银苍”浑然一体。

崇圣寺是南诏、大理国的皇家寺院,崇圣寺三塔即位于寺院中轴线上的最高塔和南北两座小塔,三座塔排列成三角形。中间的塔名为“千寻塔”,建于南诏蒙劝丰佑时期,即唐长庆四年到开成四年(823—859)。

塔高58米,为十六层方形密檐式砖塔,塔内空心,置有似“井”字形交叉的木骨架,可以攀登塔顶。塔的基座分两层,四周有石栏。

两座小塔均距千寻塔约70米远,建于大理国时期,即中原宋代。两塔形制一样,均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但外观装饰成阁楼式,每角有柱,每级设平座。

在结构上,两塔每层出檐,角往上翘,不用梁、柱、斗拱等。 崇圣寺在清咸丰年间(1850—1861)已毁,但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成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也是我国南方最壮丽的塔群。

5.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简解

圣寺位于大理古城北1.5公里处,东临洱海,西靠苍山应乐峰。

崇圣寺建成的时间为南诏国后期,为南诏国第十代王劝丰佑时(824—859年)所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到大理国时成为著名的皇家寺院。故崇圣寺有“佛都”之誉。

崇圣寺又名三塔寺,也就是我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所写的三塔寺和现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所提到的天龙寺。崇圣寺壮观的庙宇建筑在清咸丰同治年间烧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崇圣寺中的“圣”指的是观音,大理地区观音崇拜极盛,一年一度的三月街也称观音街。《续云南通志》记载:“崇圣寺前有三塔,寺内有观音像,高二丈四尺,唐蒙时董善明铸。”

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全国AAAA级旅游区。

三塔三大特点:

①千寻塔为16层,小塔为lO层,均为偶数层塔,与中原盛行的奇数层塔截然不同;

②千寻塔的外形轮廓是上下向内收缩,中部凸出,呈现出柔和的曲线美;

③据说建造三塔时采取了“堆土建塔,挖土现塔”的建筑方式。

三塔建成1000多年以来,经历了长期的风雨剥蚀和多次地震的考验,塔基依然稳固,塔身也未见明显倾斜(据载,明正德己亥年,即公元1515年5月6日大地震,城内房屋倒塌99%,而三塔岿然不动,仅震落千寻塔塔顶宝刹,可见三塔具有很高的建筑技术水平)

6. 为什么说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的象征

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组成。

大塔又叫千寻塔。千寻塔与南 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

千寻塔的高度是69。 13米,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一共有16 级,属于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其修建时间是南诏国第十世王劝丰 祐时期(823〜859年)。相传千寻塔是王嵯颠主持,唐朝工匠尉迟恭 韬和徽义组织修建的。

南北两座小塔高度相同,都是42。19米,各有10级,是一对八角形密檐式砖塔,八层以上为实心,八层以下则为空心。

外观轮廓线像锥形,属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根据相关史料推断,南北小塔建造于唐末五代时期。

三塔与内地塔相比,有两个特点: 一、三塔层数均为偶数,而内地塔多为奇数。 二、中原塔由基座向上直线收缩,下大上小,呈矩梯形;而三塔上下较小,中部较大,外部轮廓呈曲线,具有曲线美,与中原塔相比,更为挺拔峻秀。

三塔所具有的风格和特点,表明了它们与中原塔既有一定承袭关系,又结合云南民族特点具有自我创新精神。三塔的特点对其后的云南古塔建筑均有影响。

在古代没有机械和起重设备的情况下,如此高大的塔如何施工?相传当时采用“堆土建塔”和“挖土现塔”的办法。就是堆垫一个斜形土坡,便于运送建筑材料。

塔高一层,土坡随之升髙延长,如此层层向上。塔建好后,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

这种办法,土堆斜坡长达十余里,土方工程之大可想而知。 当时人力不足,山羊也用来驮砖。

今天大理的银桥村,据说古代叫“塔桥村”。 三塔西靠气象万千的点苍山,东临波平如镜的洱海,远在数里之外,就能看见其高耸入云的身影。

三塔历经千年风雨剥蚀和多次大地震,至今巍然屹立,不仅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技艺,也成为大理古代文化的象征,它是1961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 在美丽的大理古城有著名的大理三塔,倒影池中的三塔的形成可以用

①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原理,故倒影池中的三塔的形成可以用光的反射来解释;

②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故.

③黑板“反光”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黑板反射的光线比粉笔字反射的光线强,使人无法看清黑板上的字;

④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距等于物距,已知冬冬距离平面镜1.2m,可知他的像距离平面镜也是1.2m,

所以像到他本人的距离为1.2m+1.2m=2.4m.

故答案为:光的反射;漫反射;镜面反射;2.4.

8. 大理三塔

大理三塔,位于大理城约一公里处。为大理胜景之一。被称为大理古文化的象征。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高69.13米,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三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上有黔园公沐世阶题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庄重雄奇,颇有气魄。

三塔旁,原有规模害宏大的崇圣寺。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建于南诏第十主丰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费工7080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

1925年地震,塔顶地震,塔顶震落,残破益重。建国后,三塔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精心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