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筠松(834年-900年),俗名杨救贫,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唐代窦州人,着名风水宗师。
杨筠松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唐朝着名地理风水学家。统辖虔州(今江西赣州)的诸侯是卢光稠,他早有独霸天下的野心,于是自立为王,号称卢王。
卢光稠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便请杨救贫为其卜天子地,卜得后,将其母改葬。在答谢杨救贫的宴席上,卢光稠问杨救贫还有天子地否?杨救贫答道: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
卢光稠不愿别人也得到天子地,与他争夺天下,于是在酒里下毒。杨救贫察觉后,立刻带着徒弟回家,可惜船到雩都药口坝,便毒性发作,杨救贫问弟子曾文辿此处何地,曾文辿说是药口,杨救贫叹道:药到口死矣!仇不可不报也。
临死之前告诉曾文辿游说卢光稠在赣州磨车湾安装水碓,十字路口开凿一口水井,则世世代代为天子矣。曾文辿不解,询问其中的奥妙。
杨救贫解释道,磨车湾安碓,单打卢王背,十字路口开井,卢王自缢颈。在不同的位置上安碓凿井,在风水上破了赣州的“天子气”,制煞了卢光稠。
后来卢光稠果真背长痈疽,疼痛难忍,自缢身亡。
地处武夷山余脉与南岭余脉错综交会之所的安远县,是一个山间盆地,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宛如世外桃源,山清水秀。
双龙聚会,山环水抱,身坐五虎,背朝九龙,左有金砂,右有摇钱,据说是一个能出天子的风水宝地。 话说南宋时期,知县牛天秀带着产于九龙嶂的上等九龙茶以及龙泉山上的龙井水上京进贡。
皇上喝了用龙井水泡制的九龙茶,感到此茶清香袭人,甘醇无比,十分高兴,下旨宣牛天秀上殿。 礼毕,皇上问牛天秀:“牛爱卿,你任职的安远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啊?怎么有这么好的水,这么好的茶?”牛天秀听皇上夸,一时得意忘形起来:“回万岁,还别说呢,安远这地方虽然是山区,但山水形势比京城还好得多呢!” “此话怎讲?” “ 回万岁,京城是背靠三虎,面朝五龙,安远却是个背靠五虎,面朝九龙的好地方!” 皇上一听,心中大惊,心想,如此风水格局的地方,莫不是个出天子的地?一时龙颜变色。
牛天秀见龙颜失色,自感吹牛太过,不知不觉出了身冷汗。急忙跪下:“万岁,臣该万死,刚才之语实乃信口开河,一个山区小邑,哪能与京城山水格局相提并论?臣该死,臣该万死!望皇上恕罪!” 谁知皇上并不怪罪,还赏了不少黄金白银绸缎等物给牛天秀,牛天秀跪着磕头谢主龙恩,领了赏物高高兴兴地离开了京城。
牛天秀刚走,皇帝立即宣来钦天监,密命钦天监速速查清安远这个地方的山水龙脉,如果是天子地,速将龙脉斩断,以绝后患。 牛天秀前脚刚回到安远,钦天监一行人就来了。
钦天监对牛天秀说:“牛知县,皇上听说安远山水好,叫我等到实地考察考察,如果真好的话,万岁想来这里做个行宫呢。看你这小子说不定是鸿运当头了!”牛天秀听了,不禁喜上心头。
钦天监用了几天时间,看祖山,审龙脉,观水口,看明堂,心里有数了:安远确实是个能出天子的垣局!急忙打点回京复命。 过了几个月,钦天监带了数千兵马来到安远。
钦天监对牛天秀说:“万岁听我汇报了安远的山水形势后,十分高兴,叫我带兵马先行,修筑道路,为皇上来安远做个先行。做行宫之前,有几个工程要兴建,牛知县要好好配合啊,做好了,万岁高兴,荣华富贵够你享受的。”
牛天秀问“大人,要做哪几项工程呢?” 钦天监说:“安远县城虽然山环水抱,明堂周密,身坐五虎,面向九龙,但也有几个不好的地方:第一,乾位空缺,极不利主,以后万岁要在这里小住,乾位不补恐对万岁不利,也对你们当地人的寿年有影响。所以,乾位必须建造一只宝塔。
二者,风水以得水为先,现在濂江河离县衙太远;三者,安远虽罗城周密,但无缺口通外阳,必须在南方、东北方打开两个山口,并开通往东北和南方的驿道。这些改好了,才能在安远做万岁的行宫。”
牛天秀对风水也知道一些,听钦天监这么一说,觉得很有道理。 过没有多久,三弯九曲的濂江河改成直河,虽离县衙近了,但变成了水破天心、直水无情的格局。
从西南方向特来做朝山的九龙嶂,在县南方的一个山凹,深了一两丈深的缺口,石脊外露,日夜流淌着红色的水。 据老辈代代相传,当时在县城的来龙过峡处芙蓉峡开路挖山凹时,白天挖开,晚上又长回去了,挖多深,长多高,天天如此。
钦天监想不出任何办法来,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最后只好许予重赏,张榜招贤,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将得到1000大洋的奖励。
可是,过了好些天,也没见谁揭榜。 半个月后,终于有个人揭了这张榜,揭榜的人是个乞丐。
钦天监问:“你好大胆,一个讨饭的,竟然敢揭官榜!难道你不怕杀头吗?” 乞丐回道:“大人,没有金刚钻,不接瓷器活,我敢揭这个榜,自然有这个本事。”乞丐将其有一天夜宿芙蓉峡旁茶亭,听见两个土地公公对话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原来,那天他睡在芙蓉峡旁的茶亭里,半夜时分突然听见茶亭外有人说话,乞丐睁开眼睛乘着月光往外看,只见两个矮矮的老人在对话。只听其中一个说:“贤弟,这些官兵天天挖山,为何白天挖,晚上又长回去?”另一个说:“你还不知道啊?这是条活龙啊!”“这样天天挖,总有一天会挖开啊!”“那没事,不怕千金铁,就怕吖叉铁!你放心,他们这样挖,永远挖不开的。”
所谓千金铁,锄头一类的铁器也,所谓吖叉铁,锯子也! 钦天监大喜,马上交代下人购买锯子,边锯边挖,挖开的地方从此再也不会长回去了。十来天后,芙蓉峡被挖开了一个大口子,山下的一对天然古井——龙泉井、廉泉井从此足足流了三年的血水! 同时,建塔之事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牛天秀发动邑人,集资集物,在无为寺旁搭起架子,请来能工巧匠加班加点兴建无为塔,历经三年时间61米三高、六面九层的无为塔也建起来了。
老人们都说,无为塔所在的地方,其实是安远后龙的其中一支虎爪,一支宝塔象钉子一样钉在虎爪上,这只虎也就动不了了。四大工程做完了,皇上始终没有来过,邑人才如梦初醒,牛天秀也没有升职,而且常被邑人指责,难免后悔不迭,但后悔已经迟了。
虽然民间传说归传说,安远在古代也曾出过小国宰相、侍郎、将军,自南宋以后,就一直没有出过大人物了。由此可以说明,一些大规模的工程措施,对当地的风水格局是有。
对,那时朱元璋血洗浏阳,真正的浏阳人只剩3个,其余的是江西,广州等地迁过来的 浏阳有很多关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传说和遗迹,有传其曾在金刚石霜寺当过和尚的,有说其在大围山斩断龙脉的,还有人说金刚太子湖是以其太子驾临而得名的(另一说为唐僖宗太子)。
总之,众说纷纭,不论真假,皆成典故,皆成名胜,且笑而品之。然近闻老朱血洗浏阳者,顿觉此事可大可小,有必要弄个明白。
众说纷纭的民间传说 关于朱元璋血洗浏阳有多个版本:一是朱元璋为了报复浏阳人支持陈有谅,下令血洗浏阳。二是刘伯温看天象说浏阳三百年后将要出天子,。
朱元璋为保其万世江山,遂开杀戒,诛灭全城;三是传说当年老朱在浏阳行乞,由于偷了人的红薯,被人暴打,发誓当皇帝血洗浏阳;四是传说朱元璋当皇帝后,他的各派系纷纷前往南京向他庆贺。他疲于应付,因而下令各路人马要按顺序依次进京。
当他听说有队人马到长沙时,便下令“歇息三天”,不料被误传为“血洗三天”(另一说为“街杀”误传为“皆杀”)。 种种传言看似逼真,然而仔细分析,却不难发现其中漏洞。
首先,如果说朱元璋因为浏阳人支持过陈友谅就杀掉全县百姓,那么江西人命运似乎会更惨,因为朱元璋跟陈友谅鏖战鄱阳湖时,陈友谅得到当地人的大力支持。 事实上,朱元璋称帝以后,虽然打击报复过江西人,不过报复的方法,不是大开杀戒,而是加征赋税,使得江西百姓纷纷逃离,涌入邻近的湖广一代,不仅是浏阳,整个湖广都有大量江西人定居,成了“江西填湖广”移民史的一部分。
浏阳亦是如此。史载浏阳正常年份征粮四万石,朱元璋即位后将征粮数额增加一倍达到八万石。
其次,因为风水问题而杀光全城更是荒唐,似乎只有在戏剧中才能看到;至于朱元璋行乞时在浏阳遭侮辱而发誓杀光浏阳人,似乎夸大了朱元璋的暴虐和狭隘,想他行乞多年,受辱怕也不是只有一次,更何况因为被人打,就杀光整个县,也太不可思议了。 至于误传旨意而开杀戒,恐怕是后人“善意”的猜测:赶着登基的皇帝下这样的命令本来就有悖常理,他的部下就算没有脑子,也得想想当年常遇春杀降的后果。
既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老朱下令血洗,也就只能将“有意”说成“无意”吧。 由此看来,所谓纯属传说,不但缺乏可靠文献资料的佐证,就连传说本身也版本众多,经不起推敲。
那么朱元璋血洗浏阳之说为何流传甚广呢?这恐怕跟世人凡事寻根究底有关,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朱元璋血洗浏阳”不过是人们给既定的事实找的一个原因而已。
这个既定的事实就是土著浏阳人所剩无几,当代浏阳人是江西、广东等地移民组成以及浏阳“十里不同音”、浏阳方言与湖南其他地区方言的巨大差异。 这些足以引起人们的好奇心。
是有关系的,有的风水与埋葬是巧合,比如说穷人家的,有的则是富贵人家请风水先生专门猜的风水,当然风水先生要会看,其中少数一些不会看的也有,不管是过去还事现在,看好风水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且要遇上全方位真正透彻风水的人。像宋朝的zaixiangguo就占有全国的好几处大风水,。不信风水,吃亏的只有自己。就近代而言,官做得大的,财富多的就无不与风水有关。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本是穷苦农民。因为穷,去当了和尚。传说他的父亲死后,买不起棺材,兄弟俩抬着遗体到山上找了个凹地准备埋葬,谁知赶上一场暴雨,两兄弟躲雨回来,发现尸体已被山洪带来的泥沙掩埋,也有说是山崖坍塌使这里成了个土堆,总之就埋在这里了。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风水先生就说他家祖坟风水好,是一块可以使后人当上皇帝的风水宝地。你要问他为什么事后才说,他会说是天机不可泄露,说早了不行。
按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能当上皇帝的人,是天命所归。特别是朱元璋出身寒微却当了皇帝,皆因他的父亲葬在了风水宝地,这样的说法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在历代帝王中,有关朱元璋的风水传说也特别多。但是,风水同时也是皇帝权贵的一块心病。
因为,如果风水真有那样大的作用,能够出皇帝的风水宝地就不会只有一块,要是别人也把父母葬在这样的风水宝地里,岂不是就该别人来当皇帝?
再者,按风水师的说法,风水是可以破坏的,譬如挖个坑道把“龙脉”切断,还有简单到在坟墓周围钉上桃木钉之类的办法。如果居心叵测的人把皇家的风水破坏了怎么办?因此当风水师说某处发现了能产生皇帝的风水宝地,就要把那里的风水破坏掉。而对皇家陵墓及其附近地区,砍柴动土是不行的,更不允许开矿。皇帝如此,下面的权势者也同样,不许动他家的风水宝地。因此风水曾经成为中国兴建铁路,开发矿藏,建立近代工业时的一大障碍。
第三,风水师说你家的祖坟是风水宝地,因此你当上了皇帝,但如果承认他讲的话就是天机,改天他说你这里的气数已尽怎么办?事实上也确有风水师慨叹,就看个住宅的风水,是大材小用,“风水是天地之学、王者之术”。因此皇帝是不能让风水师由着性子说的。
第四,风水长期被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视为妖妄之术。皇帝如果是靠风水上的台,那叫得天下不正,事实上也没有。因此尽管信风水的皇帝可能不少,但公开表示自己信风水的并不多。
信风水最有名的皇帝是宋徽宗,因好久没有生养儿子,风水师说,把汴梁城西北角的地势加高数倍,就可以有儿子了。照办后,果然得子,于是更加信风水,按风水的要求大兴土木,迷恋修道成仙,结果成为亡国之君,连同儿子宋钦宗一块儿被金兵俘虏走了。
明清两代帝王多重视风水,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最下功夫,从万历十二年建到十八年,花了八百万两银子,而明朝也是在他手里开始走下坡路。明十三陵据说是风水大师推荐给明成祖的,说这里风水最好,但明朝的皇帝没几个像样的,最后一位吊死在景山。
尽管风水在中国信的人不少,但始终上不了台面。热衷于风水的人中,总少不了那些对现状不满足希望有更高前程的权贵。据学者谢仲礼先生研究,曾国藩一生经历了“不信风水———信风水———不信风水”三个阶段,什么时候信风水了呢,是他父亲去世丁忧在籍,不能做官,得在家中守孝三年的时候;当他功业有成而一个弟弟在作战中死去后,觉悟过来,但求一生平稳,不再去追求富贵功名,就不信风水了。
有强人之称的袁世凯在被清贵族排斥回老家赋闲时,怀疑是祖坟的风水有问题,有风水师说,这里本是出大贵人之地,是他误在“龙穴”四周筑了围墙,因而“龙身受制、气脉阻塞、不能发旺、反遭挫折”。据说袁世凯听了风水师的话,拆掉围墙,后来便当上了总统。但到袁世凯帝制自为,仅当了83天皇帝就落到众叛亲离,病发而死,才活了57岁。这风水该怎样说呢。
依我看,那些有作为的君主和有胆识的将相,是不信风水或鬼神的,因为他们对自己有信心,但这种人是少数。台湾有位风水研究者说:“历代大人物通常都信风水,但表面都不明说。”所以我说风水是帝王权贵的烫手山芋。而一般人迷信风水,也和希望天上掉馅饼差不多。
只有典故传说,貌似没有解释为什么叫无为塔 典故传说 地处武夷山余脉与南岭余脉错综交会之所的安远县,是一个山间盆地,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宛如世外桃源,山清水秀。
双龙聚会,山环水抱,身坐五虎,背朝九龙,左有金砂,右有摇钱,据说是一个能出天子的风水宝地。话说南宋时期,知县牛天秀带着产于九龙嶂的上等九龙茶以及龙泉山上的龙井水上京进贡。
皇上喝了用龙井水泡制的九龙茶,感到此茶清香袭人,甘醇无比,十分高兴,下旨宣牛天秀上殿。礼毕,皇上问牛天秀:“牛爱卿,你任职的安远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啊?怎么有这么好的水,这么好的茶?”牛天秀听皇上夸,一时得意忘形起来:“回万岁,还别说呢,安远这地方虽然是山区,但山水形势比京城还好得多呢!” “此话怎讲?” “ 回万岁,京城是背靠三虎,面朝五龙,安远却是个背靠五虎,面朝九龙的好地方!” 皇上一听,心中大惊,心想,如此风水格局的地方,莫不是个出天子的地?一时龙颜变色。
牛天秀见龙颜失色,自感吹牛太过,不知不觉出了身冷汗。急忙跪下:“万岁,臣该万死,刚才之语实乃信口开河,一个山区小邑,哪能与京城山水格局相提并论?臣该死,臣该万死!望皇上恕罪!” 谁知皇上并不怪罪,还赏了不少黄金白银绸缎等物给牛天秀,牛天秀跪着磕头谢主龙恩,领了赏物高高兴兴地离开了京城。
牛天秀刚走,皇帝立即宣来钦天监,密命钦天监速速查清安远这个地方的山水龙脉,如果是天子地,速将龙脉斩断,以绝后患。牛天秀前脚刚回到安远,钦天监一行人就来了。
钦天监对牛天秀说:“牛知县,皇上听说安远山水好,叫我等到实地考察考察,如果真好的话,万岁想来这里做个行宫呢。看你这小子说不定是鸿运当头了!”牛天秀听了,不禁喜上心头。
钦天监用了几天时间,看祖山,审龙脉,观水口,看明堂,心里有数了:安远确实是个能出天子的垣局!急忙打点回京复命。过了几个月,钦天监带了数千兵马来到安远。
钦天监对牛天秀说:“万岁听我汇报了安远的山水形势后,十分高兴,叫我带兵马先行,修筑道路,为皇上来安远做个先行。做行宫之前,有几个工程要兴建,牛知县要好好配合啊,做好了,万岁高兴,荣华富贵够你享受的。”
牛天秀问“大人,要做哪几项工程呢?” 钦天监说:“安远县城虽然山环水抱,明堂周密,身坐五虎,面向九龙,但也有几个不好的地方:第一,乾位空缺,极不利主,以后万岁要在这里小住,乾位不补恐对万岁不利,也对你们当地人的寿年有影响。所以,乾位必须建造一只宝塔。
二者,风水以得水为先,现在濂江河离县衙太远;三者,安远虽罗城周密,但无缺口通外阳,必须在南方、东北方打开两个山口,并开通往东北和南方的驿道。这些改好了,才能在安远做万岁的行宫。”
牛天秀对风水也知道一些,听钦天监这么一说,觉得很有道理。过没有多久,三弯九曲的濂江河改成直河,虽离县衙近了,但变成了水破天心、直水无情的格局。
从西南方向特来做朝山的九龙嶂,在县南方的一个山凹,深了一两丈深的缺口,石脊外露,日夜流淌着红色的水。据老辈代代相传,当时在县城的来龙过峡处芙蓉峡开路挖山凹时,白天挖开,晚上又长回去了,挖多深,长多高,天天如此。
钦天监想不出任何办法来,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最后只好许予重赏,张榜招贤,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将得到1000大洋的奖励。
可是,过了好些天,也没见谁揭榜。半个月后,终于有个人揭了这张榜,揭榜的人是个乞丐。
钦天监问:“你好大胆,一个讨饭的,竟然敢揭官榜!难道你不怕杀头吗?” 乞丐回道:“大人,没有金刚钻,不接瓷器活,我敢揭这个榜,自然有这个本事。”乞丐将其有一天夜宿芙蓉峡旁茶亭,听见两个土地公公对话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原来,那天他睡在芙蓉峡旁的茶亭里,半夜时分突然听见茶亭外有人说话,乞丐睁开眼睛乘着月光往外看,只见两个矮矮的老人在对话。只听其中一个说:“贤弟,这些官兵天天挖山,为何白天挖,晚上又长回去?”另一个说:“你还不知道啊?这是条活龙啊!”“这样天天挖,总有一天会挖开啊!”“那没事,不怕千金铁,就怕吖叉铁!你放心,他们这样挖,永远挖不开的。”
所谓千金铁,锄头一类的铁器也,所谓吖叉铁,锯子也!钦天监大喜,马上交代下人购买锯子,边锯边挖,挖开的地方从此再也不会长回去了。十来天后,芙蓉峡被挖开了一个大口子,山下的一对天然古井——龙泉井、廉泉井从此足足流了三年的血水!同时,建塔之事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牛天秀发动邑人,集资集物,在无为寺旁搭起架子,请来能工巧匠加班加点兴建无为塔,历经三年时间61米三高、六面九层的无为塔也建起来了。
老人们都说,无为塔所在的地方,其实是安远后龙的其中一支虎爪,一支宝塔象钉子一样钉在虎爪上,这只虎也就动不了了。四大工程做完了,皇上始终没有来过,邑人才如梦初醒,牛天秀也没有升职,而且常被邑人指责,难免后悔不迭,但后悔已经迟了。
虽然民间传说归传说,安远在古代也曾出过小国宰相、侍郎、将军,自南宋以后,就一直没有出过大人物了。由此可以说明,一。
昭陵依九嵕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据说是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
给唐太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昭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工艺家和美术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坐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潜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的。长安由宫城、皇城和外廓城组成。宫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宫城之南,为百官衙署(即政治机构),外廓城从东南北三方拱卫着皇城和宫城,是居民区。
昭陵的陵寝居于陵园的最北部,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可比拟皇宫内宫。在地下是玄宫,
在地面上围绕山顶堆成建为方型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面各有一门。据史书记载,昭陵玄宫建筑在山腰南麓,穿凿而成。初建时驾设栈道,栈道长400米,即230步,文德皇后先葬于玄宫,而栈道并未拆除,就在栈道旁之上建造房舍,供宫人居住,象对待活人一样对待皇后,待太宗葬毕,方拆除栈道,使陵与外界隔绝。玄宫深75丈,石门五道,中间为正寝,是停放棺椁的地方,东西两厢排列着石床。床上放着许多石函,里面装着殉葬品。墓室到墓口的通道上,用三干块大石砌成,每块石头有二吨重,石与石之间相互铆住。据《旧五代史.温韬传》载,“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陵墓的外面又建造了华丽的宫殿,苍松翠柏,巨槐长杨。杜甫在《重经昭陵》诗中说:“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在主峰地宫山之南面,是内城正门朱雀门,朱雀门之内有献殿,是朝拜祭献用的地方,与门阙距离很近,整个遗址约10米见方,加门阙南面约20米见方的场地,仍然是一个狭小的遗址。在这里曾出土残鸱尾一件,经复原后高1.5米,宽0.6米,长11米,以此件的高度来推想,献殿的屋脊,其高应在10米以上,应该是重檐九间,才能合于比例。门阙之间约5米,恰在献殿正中。献殿南面过20米的场地,是横向的一条深沟,可证这里不可能有别的石刻,也不可能再有别的建筑物。
地宫外面还有许多木构建筑,建有房舍和游殿等。由于地宫前面四周山势陡峭凸凹不平,往来不便,
又“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仍,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元宫门”。用栈道连结上下左右,通达地宫的道路。但山上栈道建筑又不能垂直上下,必须左右回绕旋转,这从杜甫所写的《重经昭陵》“陵寝盘空曲”诗句中得到证明。虽然前人的这些记载未必绝对可靠,但从中却可看出其规模的富丽堂皇和工程繁难的程度。昭陵四周当时建筑,根据宋敏求《长安志图》记载:“以九嵕山山峰下的寝宫为中心点,四周回绕墙垣,四隅建立楼阁,北为玄武门,南为朱雀门,周围12里”。
在主峰地宫山之北面,是内城的北门玄武门,设置有祭坛,紧依九嵕山北麓,南高北低,以五层台阶地组成,愈往北伸张愈宽,平而略呈梯形,在南三台地上有寝殿,东西庑房,阙楼及门庭,中间龙尾道通寝殿,是昭陵特有的建筑群。在司马门内列置了十四国君长的石刻像:突厥的颉利、突利二可汗,阿史那社尔、李思摩、吐蕃松赞干布,高昌、焉耆、于阗诸王,薛延陀、吐谷浑的首领,新罗王金德真,林邑王范头黎,婆罗门帝那优帝阿那顺等。这些石像刻立于高宗初年,反映了贞观时期国内各民族大团结、唐对西域的开拓以及与邻邦关系的盛况。这些石像在早年已遭破坏,今可见者有七个题名像座,几躯残体和几件残头像块。前人曾说这些石像,“高逾常形,皆深眼大鼻,弓刀杂佩,壮哉,异观矣!”从发现的残体来看,石像高不过六尺,连座约9尺许,并未超过常形,头像残块可以看出确有深眼高鼻者,有满头卷发者,有辫发缠于头者,有头发中间分缝向后梳拢者,有戴兜鍪者,但未见有弓刀杂佩者。服装有翻领和偏襟两种,其余则不能确知。仅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这些石刻像也应属于写实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