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暗藏谜团:清朝龙脉之谜 到底由谁设计?又由谁来建造? 沈阳故宫,原名盛京宫阙,后称奉天行宫。
是满清入关挪位置之前的皇宫,也是爱新觉罗氏的龙兴之地。380年前,清朝的开创者就是在这里,迈出了他们入主中原的最后一步。
380年后的今天,国内一批知名学者为纪念沈阳故宫的创建,近日举行了学术研讨。由于史料缺失,沈阳故宫仍然有许多待解谜团。
为此,专家们各持己见,众说纷纭。 努尔哈赤 谜团之一,罕王仓促迁都只为保江山龙脉? 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挺进辽东,并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辽东重镇辽阳,大兴土木,修筑宫室。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时,努尔哈赤突然召集众臣和贝勒议事,提出要迁都盛京(今沈阳),诸亲王、臣子当即强烈反对,但努尔哈赤坚持自己的主张。 努尔哈赤为何如此“仓促迁都”?民间一直流传:努尔哈赤深信“传统风水”,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他在当时的东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庙;在东门里修建弥陀寺;在风岭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三座庙把神龙压住,以保龙脉王气。
但是,三座庙宇只压住了龙头、龙爪和龙尾,城里的龙脊梁并没被压住。于是龙一拱腰,就要飞腾而去,一直向北飞到浑河北岸。
罕王以为龙是奉天旨意,命他在龙潜之地再修造城池,于是一座新城便拔地而起,并将此命名为“奉天”。又因为浑河古称沈水,而河的北岸为阳(风水中有关阴阳的规定为:山的南面为阳、北面为阴,水的南边为阴、北边为阳),所以又称“沈阳”。
当然,传说似乎过于神奇,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李治亭教授和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表示,历来建都建城,风水都是放首位的。沈阳在浑河之阳,上通辽河,辽河又通大海,可谓是一块“风水宝地”。
但是两位专家同时又指出,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更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出于战略进取上的考虑。首先,沈阳乃四通八达之处,其地理位置对当时的满族而言非常有利,北征蒙古,西征明朝,南征朝鲜,进退自如。
其次,原先的都城辽阳满汉民族矛盾冲突严重,而沈阳当时还只是个中等城市,人口少,便于管理,这样可以避免满汉矛盾的激化。 谜团之二,沈阳故宫究竟何年开始建造? 大政殿内藻井天花板 由于史料没有任何明文记载,沈阳故宫究竟何年开始建造,一直是历史上的一大悬案,也是历史学家们争论的一个焦点。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说,这可能是因为修建皇宫是件劳民伤财的举动,清代统治者认为不值得提倡,而且修建宫殿本身也就是为皇帝建个家,没必要将具体建造年份写进史书。然而几年前,鞍山市文物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在当地发现了一本《侯氏宗谱》,其中关于修建辽阳东京城和沈阳盛京城的记载非常详细。
据《侯氏宗谱》记载,负责为沈阳故宫烧制琉璃瓦的侯振举家族是“于天命九年间迁至沈阳,复创作宫殿龙楼凤阙以及三陵各工等用”。有专家据此推断,沈阳故宫应该是在天命九年,也就是1624年开始建造的。
2003年1月15日,沈阳晚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沈阳故宫到底建在哪一年?》的文章,经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清前史专家支运亭研究员多年研究,认定沈阳故宫的始建年代应为1624年(天命九年)。 但佟主任却不赞同这一说法,他认为,《侯氏宗谱》中所说的“天命九年”指的是侯振举一家迁居沈阳的时间,而不是说侯振举搬到沈阳后就立即开始建造故宫。
佟悦认为,沈阳故宫应该是从1625年开始建造的,理由有二:首先,1624年,东京城还没有建好,许多贝勒、大臣都还在忙着建自己的住所,努尔哈赤在没有下达迁都命令之前,不可能在沈阳建造故宫;其次,努尔哈赤居住在位于城北的罕王宫,而不是故宫里。如果沈阳故宫1624年就开始修建的话,那么努尔哈赤为什么不住在故宫里反而要在故宫城旁居住? 谜团之三,谁才是沈阳故宫的“总工程师”? 沈阳故宫大政殿 这些清代宫殿建筑到底是谁设计的?又是由谁建造的?这一次,同样是《侯氏宗谱》掀开了冰山一角。
宗谱中记录了这么一段文字:“大清高皇帝兴师吊伐以得辽阳,即建都东京,于天命七年修造八角金殿,需用琉璃龙砖彩瓦,即命余曾祖振举公董督其事,特授夫千总之职。后于天命九年间迁至沈阳,复创作宫殿龙楼凤阙以及三陵各工等用。
又赐予壮丁六百余名以应运夫差役驱使之用也。余曾祖公竭力报效,大工于是乎兴。
选择一十七名匠役,皆竭力报效。……” 佟悦认为,这段文字说明,侯振举这个人与沈阳皇宫的营造关系很大。
从以上文字可以判断,侯振举应该是建造故宫的负责人之一,但是考虑到沈阳故宫中有许多建筑是满蒙风格,侯振举作为一个汉人,不可能设计出来,所以除了侯振举之外,应该还有其他的设计者和建造者。 对此,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
有专家认为,侯振举只是“烧制琉璃瓦的管窖人”,而不是沈阳故宫的“工程师”,因为侯振举是从海城迁至沈阳的,根据《海城县志》载:“城东南三十五里,在岩山山麓有黄瓦窖,制黄琉璃瓦。清时工部派五品官监制黄瓦。
以备陵寝宫殿之用。”其卷2《民族》中有这样的记载:“侯氏,原籍山西明福县,后徙本境。
清。
不是财宝。
风水学把起伏的山脉称为龙脉,古代“风水术”首推“地理五诀”,就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龙就是地理脉络,土是龙的肉、石是龙的骨、草木是龙的毛发。寻龙首先应该先寻祖宗父母山脉,审气脉别生气,分阴阳。
直观理解就是把运气具现化的东西。
延伸:
脉,本义是血管,《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包。”引伸为事物的连贯性。《国语·周上》:“农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庙,土乃脉发。”指土壤开冻,如人身脉动。后人常喻地势有条理和联系,《史记·蒙恬
传》:“(长城)起临挑,属之辽东,成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可见,先民早就习惯称山川之间的联系为脉。
所谓祖宗山,就是山脉的出处,群山起源之处,父母山就是山脉的入首处,审气脉即指审祝山脉是否曲伏有致,山脉分脊合脊是否有轮晕,有轮有晕为吉,否则为凶。还有寻龙需分九势,九种龙势中有:回龙、出洋龙、降龙、生龙、巨龙、针龙、腾龙、领群龙。来龙就要山势曲折婉转,奔驰远赴。
苏子河畔,启运山脚下的永陵是大清皇帝爱新觉罗氏族的祖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祖父、曾祖等皇室族亲的陵墓。
人都说沈阳是 “ 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那永陵则是清王朝皇族的“祖坟”。相传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当政的时候,其钦天监夜观天象,忽然发现辽东有望不断的紫气滚滚而来,就像百条神龙在腾云驾雾。
他怕混龙出世自己皇位被篡,就从南方找来一个风水先生到东北破除100条龙脉。他带领一班人马来到东北,走东沟,串西岗,发现龙脉,就在龙脖子上挖一道大深沟,意思是割了龙首,或在龙头上压个小庙,以表示镇住了龙气。
就这样,他们一连破了99道龙脉。剩下一条离地三尺的“悬龙”。
他想,既然是悬龙,不附在地面上,也就形不成龙脉,谁也葬不上,就成不了混龙,不破也罢。于是,他便回京复命去了。
明朝的龙脉,具体的位置不是很确定,应该大概在安徽凤阳那一带。龙脉根据风水师的定义,就是第一任皇帝发迹的地方,基本上就是龙脉诞生的地方。
也就是说第1代皇帝在什么地方经历了哪些战争,这场战争为他最后称帝奠定了基础那么这个地方就很有可能就是龙脉诞生的地方了。但是具体的这个东西还是要根据风水师的鉴定,以及后续的一系列的发展。中国的龙脉都是依山傍水而发展的,就需要这些山峦湖泊的帮助才能够更加的兴盛。
在朱元璋的时期,刘伯温就算出在平度的那个地方拥有龙脉,而且朱元璋还曾经下令让人斩断过这个龙脉,斩断的过程还是比较艰辛的,最后朱元璋在龙脉的上面立了一个千佛阁最后才镇压住它。但依照我们现在不懂行情的人来看的话,龙脉只不过是当时的风水师根据他们自己对风水的理解而且和占卜进行联系,最后得出来的结论。
而且之所以说安徽凤阳这个地方是明朝的龙脉诞生之处,主要是因为安徽凤阳便是朱元璋诞生的地方。因为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就是第1位真龙天子,所以他诞生的地方便是龙脉的诞生之处,这也是十分的有道理的。但是这也并不是绝对的,根据风水师的鉴定,还是有着其他的可能性的。但具体的明朝的龙脉究竟在什么地方我们也不是很清楚,因为当时记载的也不是十分的清晰。但是现在很多的专家都承认,当时的龙脉诞生之处就是朱元璋所生之地,安徽凤阳。
看过金庸小说《鹿鼎记》的人,都会记得小说里的一个情节:韦小宝与双儿一起来到关外(山海关以北,今东北地区)的鹿鼎山,打开了满清的宝藏库,库内“以金为山、以银为水,奇珍异宝数不胜数”……
稍微懂得一点历史的人都会明白,韦小宝这个人物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就更不可能打开过大清的宝藏库,但是这个大清宝藏却绝不是空穴来风。
据清代野史记载,史称后金的大金国,也就是清王朝的缔造者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入侵中原之即,曾掠夺了数以千万计的黄金、白银以及大量的珍宝财物。由于满族当时是游牧民族,对食物、财物有着强烈的储备意识,所以,这笔数额巨大的宝藏被秘密地运到了当时的大金国都———赫图阿拉……
龙兴关外———赫图阿拉承载千秋帝国梦
在今辽宁省抚顺市以东大约100公里处,赫图阿拉城就伫立在那里,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承受着历史车轮的碾轧、迎接着风雨的洗礼。
长白山脉蜿蜒而来,凝神于赫图阿拉,化作了一条巨龙,承托起这一方昔日的圣土;苏子河的涓涓细流停步在这里,聚成一眼神井,润泽着一代王朝。
史称“兴京”的赫图阿拉是380年前后金国都、满清的故里。这座建在横岗(半山腰,满族语“赫图阿拉”是半山腰之意)上的小城虽并不宏伟,却沉淀着悠久的满族文化。这里不仅孕育着这个民族的儿女,也造就了大清王朝,被历代清帝认定是龙兴宝地。
1438年,女真(满族前身)首领李满柱率部迁居于此,两年后,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凡察和五世祖董山也率部迁居到这里。后来,这里成了努尔哈赤祖父昌安的山寨。
1559年,努尔哈赤诞生于赫图阿拉。明万历年间,努尔哈赤兴兵统一建州女真各部,并于1616年正月初一,在赫图阿拉登基称汗,创建了史称后金的大金国,开始了其进兵中原、一统天下的宏图大业。
虽已历经了380多年的风雨沧桑,但整个赫图阿拉城依旧保持着昔日宏伟的气势,诉说着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暗藏着一段大清宝藏的神秘传说。
宝藏无数———几与明朝国库相当
据传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时,曾依仗自己的虎狼之师,从各部落抢掠了无数金银财宝,而这些财宝,也多是各部落在进犯中原时从那里抢夺回来的战利品。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的当年,还有一件喜事降临,他迎娶了蒙古科尔沁一位王爷的嫡孙女,她,就是后来追随努尔哈赤戎马倥偬一生的大妃———阿巴亥。
这位来自蒙古的大妃自幼天资聪慧,能骑善射,由于受到其尊崇汉学的父亲的影响,对汉族的文字、语言、生活习俗非常熟悉,甚至还能背诵儒、道等汉民族主流文化代表人物的作品,深得其父亲、祖父的宠爱。若不是努尔哈赤的铁骑已逼近科尔沁草原,恐怕那位王爷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自己心爱的孙女嫁出去。
阿巴亥来到努尔哈赤身边后备受宠爱,被册立为大妃。阿巴亥是个有政治头脑的女人,闲暇时,就给努尔哈赤讲解中原的历史、文化、政治格局,并极力鼓动努尔哈赤在大金国推广汉语及儒家思想,为将来策马中原进行了前期的文化准备。同时,阿巴亥还对努尔哈赤把抢夺来的财宝分给部下的做法进行了制止,委婉地批评他“大秤分金、八旗同心”的错误想法。
在阿巴亥的提议下,努尔哈赤在大金国的机构设置中增加了内务府机构,将抢夺来的财宝上交内务府,由内务府统一开支和保管,进而,又把自己制下的税收及其他收入也纳入内务府统一管理,而管理内务府的就是阿巴亥。
努尔哈赤的祖辈曾有多人被明朝所害,再加上女真各部落又长期处于明朝的打压之下,所以,努尔哈赤曾在建立大金国后,颁布了著名的“七大恨诏书”,历数明朝过失,公开与明政府为敌,进而进犯明朝土地,掠夺关内汉人的金银、财物、人口,不断地积累自己的军事、物质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