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广东清远阳山风水

1. 阳山杨公记风水宝地

风水就是正确选择居住地形。

本人在上百处遗址中的结论认为:那里大多数有风水理气、罗盘用事迹象特征,应有一定的罗盘文化含义,但基本是一票否决,是地形局限,没有留下延续的种群。本人在现实中找到的事例是,地形不合法,风水理气、罗盘用事如同儿戏,毫无意义。

所以本人才有:”什么叫风水?多从科学角度思考更有益”的结论。过去很多地段无法建房,现在有钢筋、水泥、玻璃,可建、可造,克服了劣质地形的局限。

木头、泥土、纸糊窗和钢筋、水泥、玻璃墙,决对是两种风水含义,也代表时代在进步,科学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木头、泥土、纸糊窗的时代,只能选择背风向阳的低洼地段,房屋不能高,只能矮。

低洼、低矮有一基本缺陷就是通风条件差和潮湿而干燥性能差,空气质量差,易霉变,易病变。钢筋、水泥、玻璃墙,完全有可能使房屋建筑向高处走,高大建筑成为可能,高大、高处明显通风干燥性能好,比如台形高地地段,过去由于建材的限制,不适合建房,现在有建材的优势,不仅可以建房,而且从某些方面如空气流通和防水患性能的角度考虑,比洼地更好,更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

宝地处处有,科学更神奇。人杰地灵风景美,物华天宝山川秀。

全世界人迹可及的地方,自有人类以来,人类已用生命进行了若干次筛选,适合人类的风水宝地,人类已留下大量延续的种群,不适应人类的风水宝地,有待人类用更科学的方法去开发和利用。当你去到那些穷乡僻壤的地方,你不要以为那里无人去过,其实那里有许多遗址,那些遗址证明有人到过那里,同时也会证明那些到过那里的人,曾经有过生与死考验。

由于风水的差距,已被彻底自然淘汰。当你去到大城市,那里为什么留下那么多人口,答案是:那里具有更广泛的风水优势,自然选择使哪里的人群得以延续并得到扩涨。

农村基本是小气候地形,形成独立的塘局,这种小塘局中存在着不利于生存的空间。农村的自然筛选,自然淘汰,极其明显。

在这些小环境中,地形位置选取不合理,罗盘用事即所谓风水理气再合理,也是没有意义。没有地形的合理,罗经用事成为儿戏。

所以在这些小环境中,地形选取是第一位的,是基础;罗盘即罗经用事是第二位的,次要的。事例说明一:如农村的障气地段建造房屋,出现聋、哑、残、障的家庭概率至少90%以上。

什么是障气地,怎么样实地察看评估呢?最简单的看法就是:所谓障气地,就是大热天,上午九、十时后还不干露珠的地段。事例说明二:某地一山区地形,在北南走向的小河边,大约五华里长的地段,原来所有人家全在靠东岸、即为当西晒的地段居住,现在居住人口全在西岸、即当东晒的地段居住。

原东岸人家那里去了呢?据传闻,也据调查了解统计,大约有30%的人口迁到西岸,70%的人口在那里住不到一两代即自然消亡,只有一户在那里住了四代后也自然消亡。事例说明三:还有另外一处也是山区小河水北南走向地形,目前正重复上述地形所呈现的特征,东岸面临人丁减少,西岸面临将会存在人口增加的优势特征,最奇怪的是现在那里两岸数十户人家中,仅只有西岸居住的三四户人家中,有一户人家有两小孩完成大专学业,其余人家基本上都是以小学状态走向社会。

这两处为什么原来的人群要选取东岸居住,原因是东岸地形相对西岸开宽,便利于农耕及各类事项活动;为什么现在的人群又选取西岸定居,原因是西岸日照优于东岸,积温和温差相对明显高于东岸。象这种东西岸因阳光照射温差存在的差别。

就不能用简单一个“迷信”就能概括说明问题的,也不能归罪于罗盘用错了,更不可能是“属相”不合的原因了。上述那些地方正在完成自然筛选和自然淘汰。

事例说明四:从调查的结论显示的是,山区小气候环境,绝大多数小塘局环境地形中,留下许多居住遗址和姓氏家庭小地名,有些有传闻,有些无传闻。有传闻的是,住一代至两代即人口自然消亡。

许多地段过去有居住人口留下的遗址印迹现在无人居住,用科学思维的眼光去考量,这就是自然选择和自然淘汰在地形选择上存在的明显例证。由此也可推定,大环境、大气候条件,也是在数万年、数千年自然淘汰中才形成现在这样的格局。

当从那几百处遗址中走出来后,就会完全明白,什么是真风水:有利于人类生存的优越条件和空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风水。在那里,无论如何风水布局,无论用那一派观点去调理,结论只有一个,一票否决,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特定条件否决了所有风水学派的风水理气论点。

当从那几百处遗址中走出来后,那里会教会你什么是风水:方便、实用、安全、美观、舒服才是风水的硬道理。那里不会告诉你:门相对,门窗对,床位放错了,灶的方位不对,或者其它诸多种种疑虑。

但它会告诉你:不方便、不实用、不安全、不舒服,是真实的坏风水。数十年前,一位老者曾经说过:一个小家庭,迁居到新地方,如果没有碰上好地形、好风水,是不能开基奠定人口延续基础的。

现在回想起来,这话虽然简单扼要,但富含生活哲理。与城镇相比较,农村不同: 1、农村地形相对城镇地形来说,农村是数千年自然淘汰和筛选留下的劣势地形。

2. 谁知道今天屹立在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阳城镇东交区山顶部的“文塔”

阳山文塔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时为九层石塔,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被风暴推毁。雍正五年(1727)重建于原址,改为九层砖塔,重建之塔后又遭摧毁。乾隆五十九年(1794),知县潘元音率众捐奉集资再于原址重建新塔,并在建材及设计上有所改革,使塔更加稳固,空间构造尽量减少风暴的冲击。此后,历经200余年风雨而不摧。建国后,该塔曾有过几次小修,现为县级保护文物。

阳山文塔取名原因:

1、属风水塔,阳山吏民盼望借助风水兴文运的的思想。信奉者认为塔有“兴地脉”、“昌文运”、“守水口”的神奇功能,两次重建都不离原址,确是出于阳山风水建设的需要。县城东面北江河出水口方向山麓低矮,地脉不振,不利于藏气聚水,借助人造宝塔来补地脉、镇水患、藏瑞气。(本人认为,现正在建造的阳山文塔大桥亦都可以“镇守水口”,使阳城风水更为理想。)依靠建塔来 “昌文运”,事有凑巧,在阳山文塔再次重建完工的第二年(1795),该县就出了个位列二甲第三名的进士郑士超,其后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光绪十五年(1889)又出了两名恩科进士。阳山科举文运,以文塔二次重建之后时段为盛。

2、阳山文塔亦是为了纪念被贬为阳山知县的大文豪韩愈而取名的。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死后谥号“韩文公”。阳山人民为纪念韩愈而形成的具有阳山特色的景韩仰韩文化景观。主要有景韩诗、崇韩文、祀韩联、韩愈谪阳令阳的故事和传说,还有贤令山、韩公祠、韩山书院、贤令门、景韩亭、韩愈纪念馆、文塔等景区景点及为纪念他而命名的韩愈路、思贤路、文昌路等。“文公”、“文塔”确有相通之意。

3. 有谁知道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的历史

历史文化

史书记载,南岭以南广阔地区直至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所以没有君王。根据《根据吕氏有时秋·恃君览》叙述:“杨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余靡之地。缚娄阳禺、驩兜之国,多无国君。”现代中国著名古地理专家顾颉刚先生、谭其骧先生论证,《吕氏春秋》所说“阳禺”,注明“阳山”地区。这是正史最早论及阳山的文字记载。 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岭南设置三郡:南海、桂林、象郡。为了加紧对这一地区管辖,设置“阳山关”,这是古地名“阳山”由来。 《前汉书》九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武帝)“元鼎五年秋季,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湟水……南粤以平,”汉武帝元鼎五年,即公元前面112年,“湟水”即今连江上游,后人为了纪念伏波将军尝德驻军的地方为“将军山”,阳山地区第一座名山由此而得名。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统一岭南,设置阳山县。从此开始历代一直置县,绵延二千一百多年。 《前汉书》二八上,《地理志》记载:“桂阳郡(高帝置,莽日南平,属荆州。)”“县十一。郴、临武、便、南平、耒阳、桂阳、阳山、曲江、阴山。”正史地理志关于阳山县记载。从此开始。西汉、东汉以来,阳山县一直属于古荆州管辖,不属于南海郡管辖。 隋代置熙平郡武德四年(公元首621年)置连州,天宝之年改为连山郡,乾元之年复为连州。根据《隋书》、《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连州连山郡,本熙平郡,(唐)天宝更名”,“县三。桂阳、阳山、连山。”阳山县旧属管辖从隋代开始,属熙平郡、唐武德置连州,唐天宝之年改为连山郡,唐乾元之年复为连州,有唐一代,阳山县一直属连州管辖。以后历代延续,一直至清代。 阳山设县以后,县城史书记载甚详。《旧唐书》四十、《地理志》三、“江南道”七。“阳山 汉县属桂阳郡。”隋“属连州。神龙之年(唐中宗年号,公元705年。)移于洭水之北,今县理是也。一名湟水。”唐中宗神龙之年以前,阳山县城在“洭水”南,公元705年以后,阳山县城一直在“洭水”北,阳山县政府所在地一直在城北,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 唐代贞元年间,韩愈任阳山令。办公闲遐之时常和学生区册、区弘一起,在县东三门滩下吟诗作赋,垂钓江边。韩愈作于阳山的文章《送区册序》记载甚详。韩愈离任,北宋开始,韩公在阳山古迹扬名于世,连州刺史林概慕名访查,为韩公读书钓鱼两台作牌记。之后,阳山县令明朝时为纪念韩愈常与友人在此坐矶垂钓建亭,并于矶石上题名刻字。亭为四柱四角,金黄琉璃瓦,并不见出众,但它是建在一块高约2.5米,长4.5米、宽1米的石台之上,顿时气势倍增,别具特色。明代隆庆年间,于亭后建韩文祠,在亭左临塔溪岸边建韩山书院。 历代阳山古迹名胜,韩公钓鱼台必在其中,俗称“钓矶清风”。国家编定旅游名胜大词典有专门词条介绍。韩公钓鱼台,是阳山县入选国家编定大词典专有词条之一。

参考:百度

4. 广东清远阳山姓王的人的来历

据2013 年2 月第1 版的《清远姓氏》记载, 阳山县域有3200王姓人,主体族支是江西临川王氏之后。

江西临川王氏以王安石的曾祖父王明为开基始祖。王明的15世孙王尔(字孟春),原居福建泰宁,南宋高宗朝在广东梅州为官。

卸任后,携弟伟仆居嘉应州兴宁县荣仙乡和山里(今宁塘和山)开创基业,是为兴宁王氏始祖。王尔的7世孙仲一郎、仲二郎,于明永乐年间移居河源枫树陇。

仲二郎的6世孙立纪再由河源迁居今连平忠信曲塘。立纪的5世孙国仁,于清嘉庆四年(1799)携弟国义及子龙元、凤元迁来粤北阳山黎埠开创基业,发展成为连阳王氏族群中的最具影响力的支派。

后龙元留居阳山,凤元子孙移居连州九陂,各自开枝散叶。繁衍至今,已历9代,后裔散布阳山黎埠和连州九陂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