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对历史地理学科理论的探索已不限于学科整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深入到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各个分支领域。
编绘历史地图是历史地理学领域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有讨论(26),《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历史地图集》、《西安历史地图集》分别是复旦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大历史地理学术单位的代表作,因此历史地图编绘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中国历史地图集》除了内容丰富、收罗宏博的特点外,还在科学性、思想性和精确性方面大大超过了其他同类地图集。
黄盛璋《编制历史地图的一些理论与方法上初探》对历代疆域、政区、交通、产业分布地图的绘制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做法(27)。韩光辉、尹钧科、俞美尔在全面总结《北京历史地图集》方面连续发表三篇论文(28),就历史地图集的编制内容、性质、理论基础、历史地图(集)与读史地图(集)的本质区别等基础理论问题,以及历史地图(集)的总体设计和技术处理的具体细节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这对促进我国城市和区域历史地图(集)的研究编制将有所裨益。
有的学者还提出了历史地图为国家制定长远规划提供宏观趋势图幅的设想(29)。不过,总体上对这方面的理论性研究还相当缺乏,对已有历史地图的评论也很不够。
若说在编绘的方法上有所新的突破,则要数20世纪末开始的CHGIS项目。 葛剑雄认为:理想的数字化历史地图集不仅将基本解决《中国历史地图集》这类印刷地图所难以解决的矛盾,而且汇时间、空间、人类活动的各种信息于一体,成为一套具备各种不同层次的检索手段和链接、完全开放的、具有无限开发潜力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成为各类历史地理信息可靠的空间平台。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筹备,“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ina's Historical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缩写为CHGIS)项目已于2000年启动(30)。 关于自然环境演变的研究,过去主要局限在有文字记载的近三、四千年的时期以内,极少涉及到“史前”时代。
侯仁之指出最近研究的趋势已开始上溯到地质时代最后阶段的全新世,从而与古地理学的研究直接衔接起来,即从未经人类干预的原始地理景观的形成开始,去逐步复原在历史时期内由于人类活动而发生变化的整个过程。这必将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出人类活动如何一步又一步改变了大地的自然面貌,并为进一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更加可靠的科学依据(31)。
张修桂认为:作为全新世环境研究的中坚力量的历史自然地理工作者,除了继续发挥本学科在晚全新世研究的优势、深入发掘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科学地分析研究之外,应当努力吸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并如侯仁之所倡导的拓宽自己的时空研究领域,更好地研究历史自然地理演变的全过程,为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32),并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是历史地理学领域中最具生命力、最为繁荣的一个分支学科”(33)。 毛曦从人地关系论、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对象、历史文化发展连续性等方面论证了旧石器时代纳入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34)。
朱士光曾预言:“历史自然地理学将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最有生机、最富社会价值的分支之一。历史自然地理学家应更加积极努力,把握当前的大好时机,大力进取,使历史自然地理学得以屹立于当今现代科学之林,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35)。
随着研究工作的继续深入,历史自然地理学逐渐与某些分支学科密切结合起来,从而派生出新的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历史地貌学”。曾昭璇《我国某些历史地貌学问题的刍议》(36),指出历史地貌学主要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貌的变迁,不但复原过去时代地貌情况,并且要寻找地貌变化规律性,说明目前地貌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他从理论高度提出独立框架,创建了历史地貌学这一历史自然地理的分支学科,填补了学科的理论空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曾昭璇、曾宪姗合著《历史地貌学浅论》(37) 是目前国内外这方面的第一部专著, 书中明确指出:历史地貌学是研究历史时代地貌的变迁即第四纪全新世以来的地貌发育,有两个具体任务:第一个是古代地貌的复原,第二个任务是地貌年代的确定。
正是由于历史地貌学可对地貌发育过程的规律性进行科学的研究,人们便可根据其规律提出对生产实践的意见,这就反映了历史地貌学为生产建设服务的重要价值,展示了这个新兴学科发展的光辉前景。张修桂则提出了中国历史地貌学性质、对象、内容、方法等基本问题的构想(38)。
历史地貌学的创立,是历史地理学界的一件大事,更是历史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沙漠化是全球中纬度地带受到的共同威胁,中国的沙漠地貌面积广阔,沙漠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侯仁之开创了历史沙漠地理研究领域,成就斐然。李并成以河西走廊历史上的沙漠化研究为例,探讨了历史沙漠地理的有关理论问题,总结了沙漠化的四种途径(沙漠化发生的地域、沙漠化作用的途径,沙漠化发展的趋势、沙漠化土地的逆转),认为因绿洲水资源的移动和重新分布而导致绿洲的转移过程,并不一定。
“地名映射了人类历史的过去和现在,是鲜活而且广泛的文化符号,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城市特殊的文化行为。
仅从‘南京十佳老地名’中,我们就可以品味出六种不同风格的南京。”昨天上午,在第22期“市民学堂”上,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六朝文化研究专家胡阿祥,以“南京十佳老地名”(乌衣巷、朝天宫、桃叶渡、成贤街、龙蟠里、夫子庙、长干里、孝陵卫、莫愁路、虎踞关)为例,和市民一起品味老地名中蕴含的南京历史、文化和风俗。
乌衣巷:历史沧桑的南京 “南京历史的一大特点是兴衰起伏非常明显”,胡阿祥说,得名于孙吴时代的乌衣巷,最能反映南京的这种历史沧桑。六朝时期,乌衣巷和朱雀桥非常繁华。
隋朝统一全国后,拆毁六朝宫殿,把这里变成农田。到唐朝时,已经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了。
“刘禹锡的《乌衣巷》,用野草开花点缀朱雀桥的荒芜,夕阳余晖映照乌衣巷的凄惶,写尽了南京的历史沧桑。” 龙蟠里、虎踞关:地理形胜的南京 龙蟠里、虎踞关得名于诸葛亮说过的“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也”。
胡阿祥说,在冷兵器时代,南京北面、西面有长江天堑,北面还有幕府山,南面有秦淮河,东面有紫金山,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山环水抱之地,封建王朝建都的风水宝地。南京也正是凭借这样的地理形胜成为六朝古都和十朝都会。
“可以说,龙蟠里和虎踞关这两个老地名把南京的地理形势表现得非常精确,是南京地理形胜的象征。” 桃叶渡、长干里、莫愁路:性情浪漫的南京 “南京是一个充满了故事的城市,故事里蕴含感情的城市。”
胡阿祥说,桃叶渡这个老地名反映了南京的浪漫,长干里体现了南京的纯情,莫愁路展现了南京人有愁不要愁的心态。 桃叶渡因东晋王献之迎送爱妾桃叶而得名。
王献之还为桃叶写下了《桃叶歌》,把这种“绿叶红花”、“无风婀娜”变成才子佳人的文化符号,离愁别绪的象征,反映了南京沧桑历史下的浪漫。得名于范蠡筑越城的长干里,李白为之留下了自己最柔情的诗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崔颢则在《长干曲》中描写了秦淮河船家生活的漂泊之感、离愁别恨。
加上旧时南京有“长干折柳”的习俗,长干里体现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般的纯情和长干送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得名于莫愁女的莫愁路,则表现了南京人化愁为不愁的心态,是南京不断被毁不断重建的一种写照。
夫子庙:市井百态的南京 “夫子庙集大雅、大俗于一体,是最能体现南京市井百态的老地名。”胡阿祥说,夫子庙供奉的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是宋、元、明、清时期的官学所在地,可称之大雅;但夫子庙又是什么都有,是最生活化的南京。
夫子庙是南京老地名的集中代表区,这里有南京的历史、故事、风俗、歌谣等,走在夫子庙,南京的历史感觉和文化体验就扑面而来。 成贤街:人文雅致的南京 胡阿祥说,六朝时,成贤街是皇家贡院所在地。
明朝时,是国子监所在地。当时,国子监是最高学府,人们认为学子入国子监读书,会入仕为官成为贤人,故名成贤街。
可以说,成贤街弥漫着浓浓学风、书香,是最能展现南京厚重、平静氛围的地方,是人文雅致南京的象征。 朝天宫、孝陵卫:历史上京都大气的南京 “朝天宫、孝陵卫都与朱元璋有关,只有在京都才能有,它们体现了南京历史上作为京都的大气。”
胡阿祥说,朱元璋是平民皇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将士大都出身贫寒,不懂礼仪。朱元璋称帝后,建立朝天宫,派儒生教演他们朝见天子礼仪。
孝陵卫是守护孝陵“卫”(明朝的一种军事建制)的所在地。明朝确定了南京的城市规模,奠定了南京的历史地位。
“地名映射了人类历史的过去和现在,是鲜活而且广泛的文化符号,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城市特殊的文化行为。仅从‘南京十佳老地名’中,我们就可以品味出六种不同风格的南京。”昨天上午,在第22期“市民学堂”上,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六朝文化研究专家胡阿祥,以“南京十佳老地名”(乌衣巷、朝天宫、桃叶渡、成贤街、龙蟠里、夫子庙、长干里、孝陵卫、莫愁路、虎踞关)为例,和市民一起品味老地名中蕴含的南京历史、文化和风俗。
乌衣巷:历史沧桑的南京
“南京历史的一大特点是兴衰起伏非常明显”,胡阿祥说,得名于孙吴时代的乌衣巷,最能反映南京的这种历史沧桑。六朝时期,乌衣巷和朱雀桥非常繁华。隋朝统一全国后,拆毁六朝宫殿,把这里变成农田。到唐朝时,已经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了。“刘禹锡的《乌衣巷》,用野草开花点缀朱雀桥的荒芜,夕阳余晖映照乌衣巷的凄惶,写尽了南京的历史沧桑。”
龙蟠里、虎踞关:地理形胜的南京
龙蟠里、虎踞关得名于诸葛亮说过的“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也”。胡阿祥说,在冷兵器时代,南京北面、西面有长江天堑,北面还有幕府山,南面有秦淮河,东面有紫金山,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山环水抱之地,封建王朝建都的风水宝地。南京也正是凭借这样的地理形胜成为六朝古都和十朝都会。“可以说,龙蟠里和虎踞关这两个老地名把南京的地理形势表现得非常精确,是南京地理形胜的象征。”
桃叶渡、长干里、莫愁路:性情浪漫的南京
“南京是一个充满了故事的城市,故事里蕴含感情的城市。”胡阿祥说,桃叶渡这个老地名反映了南京的浪漫,长干里体现了南京的纯情,莫愁路展现了南京人有愁不要愁的心态。
桃叶渡因东晋王献之迎送爱妾桃叶而得名。王献之还为桃叶写下了《桃叶歌》,把这种“绿叶红花”、“无风婀娜”变成才子佳人的文化符号,离愁别绪的象征,反映了南京沧桑历史下的浪漫。得名于范蠡筑越城的长干里,李白为之留下了自己最柔情的诗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崔颢则在《长干曲》中描写了秦淮河船家生活的漂泊之感、离愁别恨。加上旧时南京有“长干折柳”的习俗,长干里体现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般的纯情和长干送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得名于莫愁女的莫愁路,则表现了南京人化愁为不愁的心态,是南京不断被毁不断重建的一种写照。
夫子庙:市井百态的南京
“夫子庙集大雅、大俗于一体,是最能体现南京市井百态的老地名。”胡阿祥说,夫子庙供奉的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是宋、元、明、清时期的官学所在地,可称之大雅;但夫子庙又是什么都有,是最生活化的南京。夫子庙是南京老地名的集中代表区,这里有南京的历史、故事、风俗、歌谣等,走在夫子庙,南京的历史感觉和文化体验就扑面而来。
成贤街:人文雅致的南京
胡阿祥说,六朝时,成贤街是皇家贡院所在地。明朝时,是国子监所在地。当时,国子监是最高学府,人们认为学子入国子监读书,会入仕为官成为贤人,故名成贤街。可以说,成贤街弥漫着浓浓学风、书香,是最能展现南京厚重、平静氛围的地方,是人文雅致南京的象征。
朝天宫、孝陵卫:历史上京都大气的南京
“朝天宫、孝陵卫都与朱元璋有关,只有在京都才能有,它们体现了南京历史上作为京都的大气。”胡阿祥说,朱元璋是平民皇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将士大都出身贫寒,不懂礼仪。朱元璋称帝后,建立朝天宫,派儒生教演他们朝见天子礼仪。孝陵卫是守护孝陵“卫”(明朝的一种军事建制)的所在地。明朝确定了南京的城市规模,奠定了南京的历史地位。
1、明朝:朱元璋刚平定天下,想国号名为大中,于是向上天祈祷,得到大明这个名称, 既而祈天,表示江山是承袭自韩山童父子的“明王称号”。
大明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此说后来被金庸等作家采用。
而胡阿祥等认为此国号出自白莲教,而源头则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 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又因皇室姓朱,称朱明。
2、清朝:万历四十四年(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崇祯九年(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史称清朝;亦称为大清国、清国。
扩展资料:
1、明朝历史:
明朝(1368年 ―1644年)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称吴王,史称西吴。1368年初称帝,国号为大明,定都于应天府;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以应天府为陪都。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覆亡。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击败大顺、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
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
2、清朝历史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郑氏台湾,逐步掌控全国。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的传统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改革。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清帝溥仪逊位,颁布了退位诏书,实现五族共和,清朝从此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
百度百科-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