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儒道佛风水

1.信佛的人,还能信风水吗

信佛的人众多,但是,信佛的层次也不尽相同,人们对于佛法的悟性也各不相同,所以,对于信佛人的很多要求也不能一概而论。

一般来说,如果自己的悟性比较高的,对佛法悟到的层次比较高,那他就会一切随缘,‘一切都是业力的显现’,命运中不论好的坏的,该来的总会来的,所以,悟性高一点的人不论遇到什么事请,都会用一颗平静心来接受。悟性差一点的呢,就会有选择性的随缘,比如提出的这个信风水的问题,他们就会选择趋吉避凶。

至于信佛的人可不可以相信风水,佛法中没有可以不可以相信风水的说法,完全在于自己悟性的高低。如果自己觉得相信风水可以趋吉避凶,而自己也愿意利用风水来趋吉避凶,那就可以相信。

不要有什么顾虑,当然,一些悟性比较高的人,也没有必要对信风水的学佛人加以批评,人们的悟性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层次也自然不同,切不可以用自己对一件事情的理解方法来要求别人,如果真要以自己的理解方法来要求别人,那就恰恰说明了自己的悟性比别人高是虚假的,是表现在形式上的。所以,能按自己的理解来一切随缘就好。

2.儒道佛有什么区别吗

总的说来世间分为“六凡道”和“四圣法界”,“六凡道”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四圣法界”是声闻、缘觉、菩萨、佛。

儒家主要讲在人道如何做人-----仁者爱人;道家主要讲天道-----清净无为;佛家则这十个世间都包括,佛可以在这十个世间自由往来,按照佛法修学就能成佛,游戏一切世间。佛法讲一切众生都具佛性,都可以成佛,只是因为有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如果要想成佛就要放弃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学会和人分享自己的好东西(这就是所谓的“布施”)、分担别人的痛苦(这就是所谓的“慈悲”),如果真正能做到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那就成佛了。

3.何为儒 道 佛

儒教,现在是否能称为宗教还在争论中所谓的儒教的创始人是孔子,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它的创始人是董仲舒,乳胶崇尚天地君亲师,基本教义有三纲五常,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为仁,义,礼,智,信。 佛教有四圣谛,八正道,五蕴,三法印。

又分为大常和小常佛教。戒律有八戒和五戒之分,佛教有六道轮回,1为天道2阿修罗道3人道4饿鬼道5畜生道6地狱道。

有八宗1天台宗2三论宗3禅宗4净土宗5法相宗6华严宗7律宗8密宗 道教创始人为张道陵,崇尚老子为道德天尊,有八仙。分为神和仙。

黄帝成为了玉皇大帝。

4.简要介绍一下儒,道,佛三家基本观点

㈠三家的渊源甚深。

可说是水乳交融: ①首先是大家同用一个名词"道"来代表世界上永恒的不变的那个东西。 ②大家都讲究"气"佛讲三脉九轮;道讲奇经八脉;儒讲养我至刚之浩然之气。

③都讲"戒",其实儒也讲究清心寡欲,当达到一定境界时自然会泯灭所有欲望,也就自然首住了所有戒律。 您可能听过"性定菜根香"这句话吧?当真定得住的话,食菜根也香甜无比,就不必吃肉了。

④再有,唐以后的得道高僧,有很多都是先学儒,后皈依的佛。还有洞宾大仙后来成为了一位大禅史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长、发展的,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哲学史的面貌和性质,正像欧洲的社会历史决定欧洲哲学史的面貌和性质一样。

㈡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约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中国封建社会维持的时间长久而稳定; ②封建宗法制度发展得比较完备; ③中央集权下的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结构形成得早,分裂不能持久; ④农民起义次数多,规模大; ⑤在中国的封建制度下,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上述历史特点和历史过程,造成了以儒教为中心的封建意识形态,这种同封建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的统一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对劳动人民起着极大的麻醉欺骗作用,因而它有效地稳定着封建社会秩序。

为了使儒家更好地发挥巩固封建经济和政治制度的作用,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们不断地对它加工改造,逐渐使它完备细密,并在一个很长时间内,进行了儒学的造神活动:把孔子偶像化,把儒家经典神圣化,又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将儒家搞成了神学。 这种神学化了的儒家,把政治、哲学和伦理三者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教体系,一直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于巩固封建制度和延长其寿命,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㈢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本来就是直接继承了殷周奴隶制时期的天命神学和祖宗崇拜的宗教思想发展而来的,这种学说的核心就是强调尊尊、亲亲,维护君父的绝对统治地位,巩固专制宗法的等级制度。 所以这种学说稍加改造就可以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本身就具有再进一步发展成为宗教的可能。

但是在先秦它还不是宗教,只是作为一种政治伦理学说与其他各家进行争鸣。由儒学发展为儒教是伴随着封建统一大帝国的建立和巩固逐渐进行的,曾经历了千余年的过程。

孔子的学说共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造: ①第一次改造在汉代,它是由汉武帝支持,由董仲舒推行的,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汉代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封建宗法专制国家需要一套在意识形态上和它紧密配合的宗教、哲学体系。

孔子被推到了前台,董仲舒、《白虎通》借孔子的口,宣传适合汉代统治者要求的宗教思想。②第二次改造在宋代,宋统治者集团利用机会从唐末五代分散割据的混乱局面中捞到了政权。

他们鉴于前朝覆亡的教训,把政治、军事、财政、用人的权力全部集中在中央。宋朝对外宁可退让,对内则强化中央集权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思想文化领域里也要有与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相配合。

汉唐与宋明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国家,但中央权力却是越来越集中,思想文化方面的统治方法也越来越周密。 为了适应宋朝统治者的需要,产生了宋明理学,即儒教。

儒家的第二次改造,虽说完成于宋代,追溯上去,可以上溯到唐代。韩愈推崇《大学》,用儒家的道统对抗佛教的法统。

李翱用《中庸》来对抗佛教的宗教神秘主义。到宋代朱熹则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定为“四书”,用一生精力为它作注解。

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宋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定为全国通用的教科书。“四书”从十三经中突出出来,受到特殊的重视。

③封建大一统的局面形成之后,必然要求与它相适应的哲学作为指导思想。秦王朝不加掩饰地实行严刑峻法,结果很快覆亡了。

贾谊《过秦论》就总结了这一教训。 汉初的黄老之术,虽有一时的作用,也不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之策。

统一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思想体系:它能够用统一的神权来维护至上的君权,它能够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它又能够用仁义道德的说教来掩饰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为了寻求合适的思想体系,西汉王朝探索了六七十年之久,终于选中儒家,出现了儒家的代表人物董仲舒。

董仲舒为了巩固政治的统一,主张思想统一,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董仲舒起,孔子被抬上了宗教教主的地位。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术团体的领袖,但常常被嘲弄、被冷遇;汉代的孔子就成了儒教的庄严、神圣的教主,他被塑造成神,成了永恒真理的化身。 汉代封建统治者希望人民去做的许多事,都假借孔子的名义来推广,封建宗法制度进一步得到巩固、加强。

④“三纲”说在荀子、韩非的著作中已开始提出,但那时只是一家之言,表达一种政治伦理思想。汉代董仲舒以后,通过政府把它推广到社会生活中去。

东汉的地方察举制度曾规定了许多道德品目,如“孝廉”,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同时又是一种做官进仕的条件。 儒家的封建伦理和社会政治的制度结合得更紧了。

西汉。

5.儒、道、佛三教的关系

列三家之别:

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于凌波居士语。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衍涛居士语。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衍涛居士语。

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宣化上人语。

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商店--南怀瑾先生语。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自在--衍涛居士语。

儒家弃小人、道家弃造作、佛家弃烦恼--衍涛居士语。

儒家表现于礼、道家表现于真、佛家表现于戒--衍涛居士语。

儒家执于境、道家执于心、佛家心境双亡--衍涛居士语。

(上述总结三家之别,尚有不全面之处,撰写临时凑合起来,若日后想起在添加。)

三家虽别,但共同构成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

儒道佛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