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蒋介石母亲的墓地风水

1.蒋介石母亲墓

蒋母墓道,蒋介石生母王采玉墓,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溪口镇建成区西翠屏山鱼鳞岙松树林中。墓道入口处石牌坊,上书“蒋母墓道”。设3门,中门宽3.7米,左右边门各宽2.1米。墓道长668米,依坡而上,途中有下桥亭、墓庐(称“慈庵”)、八角亭。

蒋母王采玉的坟墓做在青山丛林之中,蒋母墓道构建很宏大。包括“石牌坊”、“下轿亭”、“墓庐”、“八角亭”、“坟墓”和“卵石路”等群体建筑。“石牌坊”有三个门洞,中门上面刻着“蒋母墓道”。左右两道边门。从这里直到坟墓,统称“蒋母墓道”。

其中石牌坊位于墓道入口处,有四柱及中门、左、右边门等三门(中门宽3.7米,左、右边门各宽2.1米)。坊柱有花卉、和合仙、寿星等道教浮雕。上书“蒋母墓道”四字系孙中山手迹。跨路而筑的下轿亭远看象一顶道士帽或古代书生的方巾帽,系休息之用。沿途两旁遍植松柏,高大挺拔,蔚为壮观。当初蒋介石携子孙前来拜祭时,都在此地下轿步行至墓地,蒋氏后嗣及交好之士纷纷仿效以示敬崇,久而久之当地人便将该亭叫做“下轿亭”。检票亭是新设的,飞檐翘角,亭上有现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所题的“蒋母陵园”四字匾书。两侧悬挂的“炜兹彤管永式仪型,淑德厚福克享遐龄”对联则是李宗仁书写的。八角亭又名孝子亭,是蒋介石考虑到九泉之下小脚老母行路维艰,特在漫漫墓道中间建造的,目的为了让母亲的亡魂得到休息,以尽孝心。乡民习惯以“孝子亭”相称。

慈庵初建于蒋母60诞辰的1923年,位于离墓地约160米处的山墩间,有新式洋房三间(1930年改建后共有主房五间,附房六间),是蒋介石扫墓时常住之处。蒋介石自言平生愿常居慈母墓旁,所以每次回溪口多择此地居住,以示不忘母恩,谨守墓园。该处也取纪念慈母之意,命名为慈庵(当地人一般称为坟庄或墓庐)。慈庵左边一个两室套间是蒋介石回乡扫墓或下野休息常住之处,西安事变后他曾在此养伤110多天,是住得最长的一次,1949年第三次下野后亦长居于此。右边两间为招待亲友的客房,附房是看墓人居住和做饭用膳之处。主房中堂挂有王采玉遗像,两壁分嵌蒋介石所写的《哭母文》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慰劳蒋总司令文》。《哭母文》表达了蒋介石对母亲王采玉的深厚感情,也透露了兄弟不和、家庭矛盾等内幕。《慰劳蒋总司令文》则反映了国民党新军阀内部勾心斗角的矛盾和蒋介石在斗争中所起的作用。正中一方石碑镌刻了孙中山手书的《祭蒋太夫人文》,记述了孙中山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以及孙中山对蒋母的高度评价;碑阴刊《王太夫人事略》记述了王采玉的生平及蒋介石孩提时的顽皮。除了纪念意义外,正中这一块碑就好比院落中的照壁,起到了阻隔空间、屏蔽正堂的作用,使建筑增加了层次感和气势。

出慈庵登数百台阶,即达蒋母之墓。据说当年蒋介石为了挑选合适的墓地,不惜重金普招上海、江西、广东等地的著名风水先生来溪口择地,最后选在了白岩山上的鱼鳞岙。从武岭鸟瞰,鱼鳞岙整山全峰相如弥勒佛打坐;从“弥勒佛肚”处仰视,东边的山岙如状元拉马看榜;俯视山下就是炊烟袅袅的溪口镇三农村。农村土灶的炊烟犹如绵延不绝的三炷青香,且天天烧香、永不间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农村连成了整体,煤气灶也替代使用柴火的土灶,从此烟绝香断,成为了永久的遗憾——更为巧合的是,此地与蒋介石父亲的墓地遥遥相望,既满足了蒋母身后另葬的遗愿,也可以了却蒋介石恐母亲长眠于此,难耐寂寞的担心

2.蒋介石老母的坟墓在哪

绍兴溪口

蒋介石先生生母王采玉,奉化班竹乡人,生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稍识文字,聪明伶俐,但家道中落,生活艰苦,十八岁初嫁于邻乡俞家,婚后夫妻相处尚可,一年后生有一子,突患急症,而其夫又患霍乱,均未能及时医治,子夭夫亡。王采玉遭此厄运,年轻居孀,自悲身世,万念俱灰,不久遁入空门,在附近的金竹庵束发修行。几年后,有一看相先生进庵讨茶,他对王采玉说:“你有福相,若能还俗再嫁,日后必得以贵子,晚年将荣耀无比,……”这些话使王采玉有点动心。此时,正好溪口玉泰盐铺老板蒋肇聪接连丧偶,有意再续,经伙计王贤东(王采玉堂兄)介绍,时年23岁的王采玉再嫁于45岁的蒋肇聪,次年即生贵子蒋介石。1921年(民国十年)6月14日,蒋母王采玉卒于旧居,享年57岁。(蒋父卒于1895年)

蒋母在病中嘱咐蒋介石,其死后一定要为她择地另葬,坚持不与蒋父同葬。其理由是:(蒋父墓中有四穴,蒋肇中与前两房妻子同时进入三穴,还留一穴给王氏)。自己再嫁也是明媒正娶,不愿屈居第三,不愿自己儿子被人议论是第三填房所生,怕影响其前途和事业。她深信自己的儿子将来是大有作为的。

蒋介石仅遵母命,先后请二位风水先生,亲自陪同在附近山中踏勘半个月,最后选中一块风水宝地,为了不压坏龙穴,石器不宜过重,墓不宜过于豪华。蒋介石每天上山监工兴筑母亲坟茔,于同年11月23日安葬完毕。

详细资料

3.蒋介石的母亲安葬在什么地方

蒋介石的母亲安葬在溪口慈庵。

基本介绍:

出殡之时,孙中山特派陈果夫为代表参祭,国民党内的许多要人均赶来参加。孙中山亲撰的祭文,由陈果夫代读。孙中山还亲自为蒋母墓题写了墓碑:“民国十年,蒋母之墓,孙文题”。在碑的上面,刻有“壶范足式”四字,意为女中模范。在碑的两侧刻有蒋介石自题楹联一副:祸及贤慈当日梗顽悔已晚;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落款是蒋介石的曾用名“不孝子周泰”,由张静江手书。蒋母的墓志由胡汉民所作,墓铭由汪精卫所写,由书法家沈尹默书。墓前还植有两株石楠。初建的蒋母墓茔仅为传统的坟茔样式——馒头状,四周砌以灰石围护,墓地上,除立了一些碑石以外,还种植了一些其它树木,是十分简陋的。

1923年,蒋介石因在过去一年里平定陈炯明“炮轰总统府”的武装叛乱时,“临危受命”,倍受孙中山的赞赏,成了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正因为蒋介石的政治地位有了提高,他对其母的墓地也有了新的安排。从5月开始,蒋介石为纪念其母60冥寿,在离蒋母墓约250米的地方,修建了新式洋房三间,历时半年,并取名为“慈庵”。同时,蒋介石又约请谭延闿书题了庵的门额,请孙中山书写了“为国劬劳”、“慈云普照”两方匾额。同年12月16日,蒋介石回到溪口,在祭扫其母墓后,与当晚第一次夜宿于慈庵。

1923年12月17日,蒋介石在新落成的慈庵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之后,蒋介石携蒋纬国在这里居住了10余日。对此,毛思诚曾这样写道:“半月束息影慈庵,拂案焚香,绕茔抚树。入夜,闲躅山门外,岭上寒风,松间明月,清景耐人寻思,与次公子相伴守穆如也。”

蒋介石对慈庵情有独衷,自1927年第一次下野后,经常以坟庄为住息地,他每次回到溪口,就以坟庄为家。

4.日本军队攻下蒋委员长的老家,却为何不炸蒋家祖坟

日本军队攻下蒋委员长的老家,却为何不炸蒋家祖坟?原因很简单

蒋介石的母亲不是个寻常人,一直以来都是很有眼光,知道自己的儿子蒋介石是非常有出息的,蒋介石母亲在58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蒋介石为她选择了一块风水宝地来埋葬,据说这块墓地是有龙穴的,蒋介石对他的母亲的墓地也是非常的奢华。

在蒋介石地位得到了提升之后,他的母亲的墓地也是在不断的进行着扩建,而且还派人去看守者自己母亲的墓地,每一朵花草都是精心的培育绝对不能出现任何的过错,就在抗日时期也经常叫戴笠去看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

在1943年的时候,小日本鬼子却派人去了蒋介石母亲的坟墓还拍了照片送给了蒋介石,他们想要通过这样的手段来让蒋介石和他们进行和平谈判,日本鬼子对蒋介石的祖坟进行了保护没有一丝一毫的破坏。

虽然这样的行为也会让蒋介石心动,但是蒋介石毕竟是中国人,把自己的祖国让给别人还是做不到的。

中国人自己的斗争毕竟是内部的,若把国家送个了别人,蒋介石是做不到的,蒋介石还是坚定自己的决心跟日本鬼子决一死战,坚定自己的抗日决心,是绝对不会和谈的。

蒋介石母亲的墓地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