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篇经典散文 卞毓方 煌煌上痒卞毓方 今年的腊月真是有点腻怪,天奇冷,却很少下雪。
而对于补树书屋的主人来说,蛰伏似乎已成为过去,他好像开始忙碌起来了。 就在新年的一天上午,兄弟俩早早地起了床,吃了一碗热腾腾的水磨年糕菜泡饭,就合坐一辆包车去了北大。
钱玄同已成了这里的常客,昨晚还特地赶来邀请,说仲甫想请二位去商量如何办《新青年》,还有几位朋友也想见见树人先生呢。周树人笑着答应了,心想所谓其他几位,大概是指住在预科平房里的卵字号名人了。
房间不大,却早已坐满了人。周氏兄弟一进门,钱玄同便热情地起身招呼,向诸位介绍头一次来开会的周树人。
周树人今天穿了件厚棉袍,见屋里的炭炉温度很高,便解开衣扣,坐在靠墙角的沈尹默身旁。他们是老熟人了,早在1909年秋天,两人已有些来往。
那时周树人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化学,沈尹默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周树人常听说沈尹默与江南名士马一浮和刘三在一起吟诗喝酒的逸闻。
因马一浮也是绍兴东关人,与周氏兄弟曾一起参加县试时名列榜首,而他们兄弟俩那次却考得很不理想,所以他对马一浮这个名字一直印象很深。 刘半农忙着招呼周作人坐到他身边。
周作人愉快地应了一声,一边脱下大绒帽,缓缓解开马夫式的大衣,一边亲热地挨着这位性格活泼的新同事坐了下来。 刘半农瞥了一眼留着浓髯、性格温和的周作人,欣喜地说: “启明兄气度非凡,颇有点像电影上的俄国英雄呢!” 周作人自认识了这位好与人抬杠的新朋友,就从心里喜欢上了他的性格。
他也风趣地回答: “我第一次见你头老大,眼有芒角,真是大吃一惊,还以为是遇到了奇才。哈哈哈!” 陈独秀主动地拿了几期去年的《新青年》给周树人,还亲手给他泡了一杯茶。
钱玄同低声告诉他,今年的刊物将改成横行印刷。周树人点点头,他知道这又是钱玄同的主张。
最后一期三卷六号还是去年8月1日印的。陈独秀见周树人在低头看出版日期,忙向他解释说: “上海的群益书社嫌咱们发行量少,又耽误了。
嗨!” “那新的一期何时出版?”周树人对陈独秀的《三答钱玄同〈文字符号与小说〉》一文很感兴趣,关切地问。 “本月15号,以后每期都是这一天出版。”
陈独秀见除了胡适因婚假未归外,人已到齐,便宣布开会。 “去年我们的《新青年》发行了一万多册,书社仍嫌过少。
今年想将它改为同人刊物,相信依靠诸位的努力,一定会有大的发展。” 周树人静静地点燃了烟,他不在北大任教,自然是抱着一种听听的态度前来观望的。
“要办同人刊物,最好实行轮流编辑,但对稿件要建立集体讨论的制度。”这是新来的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的声音。
周树人以前不认识李大钊,但知道他也在日本留过学。听启明说,守常从小父母双亡,全靠祖父母养大,老人怕今后没有人照顾他,就在十一岁那年为他娶了一位大九岁的妻子。
守常这人忠厚,夫妻倒还很恩爱。他想起了自己那名存实亡的婚姻,对李大钊深感同情。
觉得对他的第一印象很好,诚实、谦和,不多说话,但有古代圣贤的浩然之气。 “我呢,还是那个观点,《新青年》的文风必须用白话文体!” 这是钱玄同慷慨激昂的声音。
他的桌前放着那只形影不离的大皮包,说话时气壮如牛,总是希望有人立即响应。【作者简介】 卞毓方,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冰心散文奖。
《长歌当啸》【编辑推荐】 本书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卞毓方近年来在深入调查采访的基础上,结合对社会、人生的体悟而创作的系列历史文化散文结集。部分篇什在全国大型文学刊物《十月》上以同名专栏形式发表后,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
【内容提要】 全书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尤其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人物作较为具体而全面的回顾与反思,记录着对于历史人物的崭新理解,展示着历史帷幕后的真实面貌。《韶峰郁郁 湘水汤汤》以韶峰湘水为依托,描绘了世道人心的巨大变化,写出了人们对一代伟人毛泽东从仰视而到平视的全过程,且点出了许多有关毛泽东的神话传说,忠实于生活而又不失浪漫色彩。
《高峰堕石》运用历史心理学的方法,试图从周作人充满争议的驳杂人生中,找寻一条前后连贯的文化心理线索,理性而超拔地反映其重大的政治际遇及文学经历。《文天祥千秋祭》则扣住“正气”这一围绕文天祥最本质的属性展开,在如歌如叹的行文风度中,不断提示死与生的转换可能,引领人们进入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煌煌上庠》、《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凝望那道横眉》、《隔岸听箫》、《张謇是一方风水》等同样雄厚丰繁,沉郁悠远,堪称其中的代表。 既有记叙描绘,又有政论评判,是大散文又似报告文学,构成全书最为显著的特色。
同时,作品始终表现出对人的生命旅程与存在价值的关怀,努力开掘蕴藏丰富复杂的人文主义遗产,相信对于每一位有着精神诉求的当代人来说,都会显得尤其的重要。【目录】 序自序[font=仿宋_GB2312]韶峰郁郁 湘水汤汤煌煌上痒独秀的另类“文存”凝望那道横眉梦灭浮槎高峰堕石沧桑诗魂蔼蔼绿荫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隔岸听箫南天拭剑千山独行瀛海征帆魔鬼再访钱钟书先生。
很少有人简单地把张謇称为“商人”,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政治和社会声望极高,所以被称为“绅商”。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
毛泽东主席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当代学者章开沅先生也指出:“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办成这么多事业,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由于张謇在南通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与南通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
胡适认为他在建设南通的过程中“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响及全国”。胡适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丁文江在张謇追悼会上演说时曾指出:数年前余在美时,
美前总统罗斯福死后,凡反对之者,无不交口称誉。今张先生死,平日不赞成他的人,亦无不同声交誉”张謇在民国时期有着较高的声誉,这与他在中国实业、教育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是分不开的。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2015年4月18日,以我国近代著名状元实业家、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张謇命名的万米级载人深渊器科考母船“张謇”号开工建设。
张迁和张骞不是同一个人。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 ,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 。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书法朴厚劲秀,方整多变,碑阴尤为酣畅。明代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评张迁碑:“书法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故里在汉中城固县城南2公里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名,由匈奴人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博望侯。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西汉 张骞(?~前114) 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他体魄健壮,性格开朗,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
当时汉匈交恶,汉朝正在准备进行一场抗击匈奴的战争。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从一匈奴俘虏口中了解到,西域有个大月氏国家,其王被匈奴单于杀死,还把他的头颅做成酒器。
月氏人忍受不了匈奴的奴役,便迁徙到天山北麓的伊犁河流域。后又受乌孙国的攻击,再向西南迁到妫水(今阿姆河)流域。
月氏王想报杀父之仇,但苦於无人相助。武帝了解这些情况后,想联合大月氏,以「断匈右臂」。
於是决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鶱以郎官身分应募,肩负出使月氏任务。
建元二年(前139)张鶱由匈奴人甘父作向导,率领一百多人,浩浩荡荡从陇西(今甘肃一带)出发。他们朝行暮宿,风餐露宿,备尝艰辛,不料中途被匈奴所俘,并押送至匈奴王庭。
匈奴为笼络、软化张鶱,为他娶了妻子,并生了儿子,这样一扣就是十年。但这些并没有动摇张鶱完成通西域使命的决心,带去的旌节一直留在身边。
一个月黑之夜,张鶱一行趁匈奴不备,逃离匈奴。他们取道车师国(今新疆吐鲁番盆地),进入焉耆(今新疆焉耆一带),又从焉耆溯塔里木河西行,经过龟兹(今新疆库车东)、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地,翻越葱岭,到达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
在大宛向导的带领下到达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最后到达大月氏。 但是,大月氏的国情已发生很大变化。
他们迁到妫水流域后,征服了邻国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决定在此安居乐业,不想再跟匈奴打仗。同时,月氏人还认为汉朝离自己太远,不能联合起来共击匈奴,因此张鶱「断匈右臂」的目的没有达到。
张鶱在大夏等地考察了一年余,於元朔元年(前128)启程回国。归途中,张鶱为避开匈奴控制地区,改从南道,他们翻过葱岭,沿昆仑山北麓而行,经莎车(今新疆莎车)、于阗(今新疆和田)、鄯善(今新疆若羌)等地,进入羌人居住地区。
但在途中又为匈奴骑兵所获,扣押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鶱带著妻子和助手甘父等三人,乘机逃回汉朝。
汉武帝详细地听取了他对西域的情况汇报后,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太中大夫,赐甘父为奉使君。张鶱自请出使西域,历经艰险,前后十三年,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是中原去西域诸国的第一人。
张鶱在大夏时,看到中国邛山(今四川荥经西)的竹杖和蜀地的细布在市场上出售,很觉奇怪。一问商人,得知是从身毒买来的。
身毒在大夏东南数千里,那里的百姓骑象打仗,临近大海。大夏国远离汉朝一万余里,位於中国的西南方,而身毒国又位於大夏国东南几千里,竟有蜀地产物,可见离蜀地不远。
他估计从蜀走身毒到大夏,必是捷径,又可免匈奴的阻击。他建议武帝打通西南夷道。
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蜀郡、犍为郡派使者分别从駹、莋和邛、僰等四路并出,打开西南通道。但各路使者为昆明夷所阻,未能如愿。
而经滇国、夜郎等使者在滇一带活动,取得成效,为武帝经略西南夷奠定了基础。元朔六年(前123),张鶱以校尉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
元狩二年(前121),为卫尉,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张鶱因延误军期,当斩,后用侯爵赎罪,免为庶人。 二年后,张鶱复劝武帝联合乌孙(今伊犁河流域),武帝命张鶱为中郎将,率三百人,马六百匹,牛羊金帛万数,浩浩荡荡第二次出使西域。
此时匈奴势力已被逐出河西走廊,道路畅通。他到达乌孙后,请乌孙东返故地。
乌孙王年老,不能作主,大臣都惧怕匈奴,又认为汉朝太远,不想移徙。张鶱派遣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今新疆于田克里雅河东)等国展开外交活动,足迹遍及中亚、西南亚各地,最远的使者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
元鼎二年(前115),乌孙王配备了翻译和向导,护送张鶱回国,同行的还有数十名乌孙使者,这是西域人第一次到中原。乌孙王送给汉武帝数十匹好马,深得武帝欢心。
武帝任命张鶱为大行,负责接待各国使者和宾客。第二年,张鶱去世。
他所派遣的则使以后也陆续带了各国使者来到长安,汉和西域诸国建立了友好关系。而汉朝的使者不断往来於西域诸国,一年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都用「博望侯」的名义,以取信於各国。
乌孙国见汉朝军威远播,财力雄厚,遂重视与汉朝关系,要求和亲。武帝以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公主远嫁乌孙王昆莫;细君死后,武帝又把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两国长期通婚友好。
汉朝「凿空西域」,张鶱创立首功。相传葡萄、苜宿、石榴、胡桃、胡麻等物皆为张鶱从西域传入中原,或未必尽然,但张鶱对开辟丝绸之路卓有贡献,则至今为人称道。
外交影响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构建了汉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在文献记载中可以得到证明。
第一、汉武帝在张骞出使西域后,才开始“复事西南夷”
张骞一次出使西域回汉后,向汉武帝报告了自己出使过程中所了解到的情况,"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而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泽,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然,以骞言为然,乃令骞因蜀犍为发间使此载说明汉武帝是在张骞介绍了道可通大夏后才开始命张骞四道并出,向西南方向发展的。
第二、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后,汉开始与西域诸国友好往来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回汉,带来了乌孙国的使者,"因令窥汉,知其广大"后,乌孙国使者归国后"其国乃益重汉",两国才开始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交往。
在以后的一年时间内,张骞在乌孙国所遣持节副使也与西域诸国使者相继归汉,此时,汉才与西域诸才有了正式的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友好的交往。
张骞(生年不详-前114年)字子文,张骞汉中郡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西元前2世纪,中国汉代(西汉)旅行家,外交家,与卓越的探险家,对丝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西汉成固人(今陕西城固县)。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在偏于封闭自保的传统社会,张骞的出使,在民族交流史上开辟了新纪元,被誉为"凿空"的行动。西域诸国从此呈现在中原人的视野中,东西方的商人们纷纷沿着张骞探出的道路往来贸易,成就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张骞在危难中不失气节,更是让后人称道。正如梁启超称赞他「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