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的辩证分型:
1.风水泛滥症状: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见恶风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全身浮肿等症;风为阳邪,其性轻扬,风水相搏,推波助澜,故水肿起于面目,迅及全身;若风邪兼热则咽喉红肿热痛,舌红,脉浮滑数;若风邪兼寒,邪在肌表,卫阳被遏,肺气不宣,故见恶寒发热,咳喘;若肿势较甚,阳气内遏,则见沉脉,或沉滑数,或沉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湿毒侵淫症状: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甚者溃烂,恶风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证候分析:肌肤乃肺脾所主之域,湿毒侵淫,故肌肤疮痍;湿毒未能及时清解消散,内归脏腑,使中焦脾胃不能运化水湿,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使肺不能通调水道而小便不利;风为百病之长,故病之初起,多兼风邪,是以肿起眼睑,迅及全身,有恶风发热之象;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是风邪夹湿毒所致。
3.水湿浸渍症状: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证候分析:水湿之邪,浸渍肌肤,壅滞不行,以致肢体浮肿不退;水湿内聚,三焦决读失司,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短少,水湿日增而无出路,横溢肌肤,所以肿势日甚,按之没指;牌为湿困,阳气不得舒展,故见身重神疲,胸闷,纳呆,泛恶等症;苔白腻,脉沉缓,亦为湿胜脾弱之象;湿为黏腻之邪,不易骤化,故病程较长。
4.湿热壅盛症状: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证候分析:水湿之邪,郁而化热,或湿热之邪壅于肌肤经隧之间,故遍身浮肿而皮肤绷急光亮;由于湿热壅滞三焦,气机升降失常,故见胸脘痞闷;若热邪偏重者,津液被耗,故见烦渴,小便短赤,大便于结;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均为湿热之征。
以上四型为水肿之阳水。
5脾阳虚衰症状: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院腹胀问,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证候分析:中阳不振,健运失司,气不化水,以致下焦水邪泛滥,故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脾虚运化无力,故脘门纳减,腹胀便搪;脾虚生化无权,阳不温煦,故面色萎黄,神疲肢冷;阳不化气,则水湿不行,而见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是脾阳虚衰,水湿内聚之征。
6.肾阳衰微症状: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或增多,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灰滞或?s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证候分析:腰膝以下,肾气主之,肾气虚衰,阳不化气,水湿下聚,故见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
水气上凌心肺,故见心悸气促;腰为肾之府,肾虚而水湿内盛,故腰痛酸重;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故尿量减少,或因下之不固而多尿。故有浮肿与多尿并见;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养,故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阳气不能温煦上荣,故面色灰滞或眈白;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均为阳气虚衰,水湿内盛之候。
以上二型为水肿之阴水。
由于你的表述不够详细,仅以我们课本上水肿一章打出来给你,供你参考!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本病证发病率较高,中医药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灵枢,水胀》篇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至其发病原因,《素问·水热穴论篇》指出:“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可见在《内经》时代,对水肿病已有了较明确的认识。《金匮要略》称本病为“水气”,按病因、病证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类。
又根据五脏证候分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至元代《丹溪心法·水肿》才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
这一分类方法至今对指导临床辨证仍有重要意义。明代《医学入门·杂病分类·水肿》提出疮痍可以引起水肿,并记载了“脓疮搽药,愈后发肿”的现象,清代《证治汇补·水肿》归纳总结了前贤关于水肿的治法,认为治水肿之大法,“宜调中健脾,脾气实,自能升降运行,则水湿自除,此治其本也。”
同时又列举了水肿的分治六法:·治分阴阳、治分汗渗、湿热宜清、寒湿宜温、阴虚宜补、邪实当攻。分别为完善水肿的病因学说和辨证论治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出现的水肿,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病因病机】人体水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有赖于脾气的升化转输,肺气的宣降通调,心气的推动,肾气的蒸化开合。
这些脏腑功能正常,则三焦发挥决渎作用,膀胱气化畅行,小便通利,可维持正常的水液代谢。
反之,若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水湿浸渍,疮毒浸淫,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导致上述脏腑功能失调,三焦决渎失司,膀胱气化不利,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即可发为水肿。1.风邪外袭,肺失通调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通调,上则津液不能宣发外达以营养肌肤,下则不能通调水道而将津液的代谢废物变化为尿,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2.湿毒浸淫,内归肺脾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痈疡疮毒生于肌肤,未能清解而内归肺脾,脾伤不能升津,肺伤失于宣降,以致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济生方·水肿》谓:“又有年少,血热生疮,变为肿满,烦渴,小便少,此为热肿。”3.水湿浸溃,脾气受困脾喜燥而恶湿。
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均可使脾为湿困,而失其运化之职,致水湿停聚不行,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4.湿热内盛,三焦壅滞“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湿热内侵,久羁不化;或湿郁化热,湿热内盛,使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以致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5.饮食劳倦,伤及脾胃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或久病伤脾,脾气受损,运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引起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而成水肿。
6.肾气虚衰,气化失常“肾者水脏,主津液。”生育不节,房劳过度,或久病伤肾,以致肾气虚衰,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引起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而成水肿。
上述各种病因,有单一致病者,亦有兼杂而致病者,从而使病情趋于复杂。本病的病位在肺、脾、肾三脏,与心有密切关系。
基本病机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在发病机理上,肺、脾、肾三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肺脾之病水肿,久必及肾,导致肾虚而使水肿加重;肾阳虚衰,火不暖土,则脾阳也虚,土不制水,则使水肿更甚;肾虚水泛,上逆犯肺,则肺气不降,失其宣降通调之功能,而加重水肿。
因外邪、疮毒、湿热所致的水肿,病位多在肺脾;因内伤所致的水肿,病位多在脾肾。因此,肺脾肾三脏与水肿的发病,是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诚如《景岳全书·肿胀》所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此外,瘀血阻滞,三焦水道不利,往往使水肿顽固难愈。【临床表现】水肿初起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腹背,甚者肿遍全身,也有的水肿先从下肢足胫开始,然后及于全身。
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或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如肿势严重,可伴。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眼睑、腹背、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症状。水肿的证候分类历代医家之一。《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及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肾水。《丹溪心法》概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其病因,多由外感湿邪,久居湿地,饮食不节,或病后体虚所引起,并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谓:“凡水肿,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水肿可分为阳水、阴水两大类。阳水为风水泛滥,水湿浸渍,湿热壅盛;阴水为脾阳不振,肾阳虚衰,气血两虚。
【常见证候】
凡水泛滥:水肿来势迅猛,始见于眼睑或头面,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小便不利,四肢酸重,发热恶寒或恶风,或见咳喘,咽喉肿痛,舌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数。
水湿浸渍:全身浮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腹胀,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
湿热壅盛:遍体浮肿,色泽光亮,胸腹胀满,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苔黄腻,脉沉数。
脾阳不振: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闷腹胀,纳呆便溏,倦怠乏力,面色恍白,小便短少,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缓。
肾阳衰微:面浮身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腰部冷痛,阴囊湿冷,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晦暗或恍白,舌淡体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气血两虚:渐见面部,四肢浮肿,面色恍白或萎黄,唇淡白,伴头晕心悸,气短,纳呆倦怠,精神萎糜,舌淡少苔,脉虚细无力。
水肿分为阳水与阴水二类。
阳水又分为风水泛滥型,湿毒浸淫型,水湿浸渍型,湿热壅盛型;阴水又分为脾阳虚衰型,肾气衰微型。阳水久延不愈,正气日衰,脾肾阳虚,转为阴水。
阴水者,脾肾阳衰,易感外邪,使肺失通调,而致肺脾肾三脏俱病,以肺为主,急者治其标,当以阳水论治。风水泛滥型,由于邪盛肿剧,治后表证渐解,身重水肿不退,水湿浸渍于肌肤,则成水湿浸渍型。
水湿浸渍,由于素体阳旺,即从阳化,郁而化热,壅于肌肤经隧之间,可转为湿热壅盛型。若湿热伤阴亦可成为阴虚湿热证。
若因素体脾虚,水湿困脾,损伤脾阳,则转为脾阳虚衰型。若脾虚不能制水,日久累及于肾,可转为肾气衰微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