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宝地如何寻找
为什么要给先人找一个风水宝地呢?
葬经说:生者去世后,真气会与穴气结合成生气,通过阴阳交流的途经,在冥冥中能影响、左右在世亲人的气运。阴阳两气,噫呼出来就成为风,升上天就成为云彩,降落下来就成了雨,在地下流行的就成为生气。生气在地下流行,生发时就能养万物。人是父母精血的结晶体,所以人也是阴(母血)阳(父精)两气的结晶体。每个活着的人都有阴阳两气,死后肉体消失,阴阳两气却没有消失。活着的人,气聚凝在骨,人死骨未灭,所以人死气还活着。所以下葬的死者,要找一个有生气的阴宅,让生气和不死的阴阳两气相合来保护在世的亲人。经书说:人死有气,气能感应,影响活人。这种感应是有事实根据的。
那么。风水宝地有没有呢?有,但不是很多。如何找到呢?
龙 说
龙者何,山之脉也。山脉曷以为龙名?取其如龙之神也。龙之神见而在于田,飞而在于天,跃而在于渊,变化莫测,山龙亦取其理也。山龙自峻岭而下,落脉于平岗、平洋,亦似变化以神其灵也。然神龙纯阳无阴,山龙纯阴无阳,平岗则为太阴,平洋又为少阴,曰有间矣。至若土乃龙之肉,石乃龙之骨,草乃龙之毛;穴有五色者,乃龙之心、肝、脾、肺、肾也。四围缠护之砂为龙之云。龙必要得水,龙无水不行,左右随龙之水亦如龙之御天,云行而雨施也。先贤以山取象于此者,夫亦可以得观龙之法矣。亦可以得观龙之法矣
根据这个说法,现代人总结出来:龙真,穴的,砂环,水抱。四个准则是推定土地生气凝聚之处的标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天下山水虽然处处不同,但只要凭着这四个准则来追,是可以找到生气凝聚的山脉。土中生气虽无形象可寻,但是诸内必形于外,故此从山脉蜿蜒起伏的形态,可以推知内中是否有生气流动的。
龙真穴便真,龙假穴便假,龙为穴的根本,故此必须循着生气流动的山脉才能找到生气凝的吉穴。
可以这样说,龙是因,而穴是果,寻龙是为了点穴,而点穴必须寻龙。
在寻龙点穴中,大家听到最多的话是:山环水绕,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许多的大山大水,自然形成了非常形象的中国龙,那么,所有形象的龙地就是真龙地吗?不是的,寻龙,主要是寻龙气,龙真才有龙气。没有龙气的龙地不是真龙地。
龙气,在所有的寻龙记中,并没有如何看龙气这个关键点。在一流大师看星斗这句话中,也没有说明如何看。为什么呢?这就是中国的传统,这就是秘密。为什么呢?有两点,1,是秘密不能外传,所有外国人都想知道,但是,他们永远不会知道。2,风水师在找到真龙气点的那一刻,才感觉到中国龙的这个重要性,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入化。这时候才真正领悟到什么是秘密了,领悟到老师不教的良苦用心。领悟到多少,你就用多少,并且不可外传,这就是老师的原话。
正因为是秘密,后来人就把他神话了,秘密化了,或者白话了。
农村风水吧,龙行风惊天地认为:风水是科学的,风水具有辅助功能,不能扩大她的功能作用,否则,就是迷信了。更不能把她白话了,也不能否定风水的作用。网上的东西,大多数是胡编乱造,命理金木水火土都弄错了,不懂的人如获至宝,害人害己。
中原大地背靠3列山脉,面对黄河长江两条大河,堪称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
中原: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单之蔷 依山面水:中国古代的理想栖居地 我对着一张中国的地形图反复端详,越来越觉得中原大地是一处绝妙的风水宝地。只不过,她的空间尺度巨大。
中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中原大致指的是现在河南省的范围,古时又称中州,有九州之中的意思;广义的中原指的是华北大平原,也就是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形成的大平原,河南在这里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风水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
风水的理想模型就是一个由山和水围合起来有出口的地方,其实就是一个盆地。为什么中国人有这样的偏好呢?据研究,中国的早期文明萌发和成熟于盆地之中。
因为,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不喜交换和贸易,而围合起来的盆地既有安全感又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理想的风水宝地是这样的:背依绵延的群山,面临开阔的平原,前面还有像屏风一样的山。
河水蜿蜒曲折在前面环绕流过,两侧有重重山脉遮掩拱卫。 另一种语言:风水宝地的科学解读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中原大地山环水抱。
围护中原的山脉有三重,一列是主山,是中原大地背依的龙脉之山——天山—昆仑—秦岭山系。 过去人们只见秦岭不见昆仑,称秦岭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这种看法很不全面,地质学者已经证明秦岭的地下岩石系统与昆仑是统一的,是同一山系。
秦岭分南北,只分了中国中部一小段,只有把昆仑与秦岭联系起来看,包括东昆仑、中昆仑、西昆仑,喀喇昆仑和天山山脉,你才会看到一条气势磅礴的把中国一分为二的中央山脉。它从帕米尔高原腾空而起,天山是高昂的龙首,西昆仑、中昆仑、东昆仑、巴颜喀拉山、秦岭是辗转腾挪、跌宕起伏、蜿蜒飞舞的龙身,洛阳、郑州等城市依附的伏牛山已是龙尾,龙尾低垂处,正是中原大地的起始处,华北大平原这个扇形冲积平原的顶点就在郑州附近的桃花峪。
第二列山脉要从河北北部的燕山山脉算起,接下来是绵延千里的太行山、中条山;第三列山脉要从伏牛山算起,然后是桐柏山、大别山。 风水宝地需依山面水。
中原的水呢?那就是壮阔的黄河与长江。 为什么理想的城池应该依山而建呢?城市依山而建,可以有如下的益处: 一是在热量缺乏的地区,在山脚下建城可得增温之利。
从山上下来的风,是一个增温增压的下沉过程,这可以提高平均温度,据统计在太行山山麓地带有一个热量的高值区,石家庄等沿山麓城市比平原中部的城市冬季平均温度要高出1~2摄氏度。 二是山地有增加降水的功效。
气流沿山地上升,会冷凝增加降水,因此建在山麓地带的城市可得降水之利。而且山麓也是地下水丰富、泉水上涌的地带。
三是建在山脚下的城市可以建在河流从山口流出形成的冲积扇的顶部,既可以得到水利,又可避免水害。 从科学的角度看,一条山脉实际上就是两个流域的分水岭,风水宝地背靠的山脉越漫长,越高大,越跌宕起伏,意味着这条大山两侧的两条大河的集水区越广阔,河流的流程越长,水量越大。
风水宝地就处于这条大山低下来的余脉处。这里正是山两边的大河相汇形成的冲积平原处。
山脉越长,越高,也就意味着这个冲积平原面积越大。中原大地背依中国的中央山脉——天山—昆仑山—秦岭,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山脉,也只有这条最长最雄伟的大山系才能造就中国最大的两条大河——黄河、长江。
这两条大河在中原大地两边流淌,在中原大地前面的大海汇合。中原大地拥有如此磅礴的“山环水抱”,因此可称为是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
战争与灾害:中原文明传播的动力 说中原大地是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这种观点立刻会遭到反驳。
因为谁都知道,从历史上看,中原大地是中国战争最多、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地方。这样的地方能说是风水宝地吗?这的确是个问题。
然而即使真的如此,我仍然认为中原是中国的风水宝地。虽然战争频仍,灾害不断,但是为什么中原的核心处河南历来都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地方之一呢?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想我们应该用到“周期性”这个概念。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可以说是战争周期性出现的规律;而研究洪水的学者则将其分为“5年一遇,1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500年一遇,1000年一遇”的灾害级别,可见洪水也是周期性出现的。中原大地碰到的最大的灾害是黄河的决堤泛滥,但这也是周期性出现的。
有史以来,有记载的黄河大的改道有5次,小的决口和泛滥次数很多,但也是周期性的。 正是因为无论是战争还是天灾,都是周期性出现的,都有间隔,因此在不发生战争和灾害的年代里,中原就是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地方。
这里气候温暖,雨量适中,而由黄河泛滥造就的大平原,土地是富含有机物和矿物质的沃土。四面八方的人会向这里聚集,人口日益稠密。
当战争或灾害来临时,这个聚集的过程就暂时停止,人们开始逃离这个地方,从中原向四面八方流散。 仅仅从个人、家庭、家族、民族等角度看,或仅仅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战争带来了创伤,灾害毁灭了家园。
从这样的角度和尺度看,中原就不是风水宝地。 但是当我们转。
1河南地处平原 地址变化小 墓葬易于保存 土质厚 不松软 善于深埋2河南地处中原 多历朝名城 如 安阳殷墟 洛阳隋唐古城 周王城 开封宋城 等等 古代墓葬较多3周朝 分封诸侯多在 河南 周代古墓较多4 北邙山风水 宝地 古代有 生在 苏杭 葬在北邙的 说法 富豪公卿多选葬于此 北邙之乡,黄河岸边,西北东南,依山面水, 东临飞龙,西依虎牢,涛涛之水,环状相抱, 坤至艮宫,乾方落位,云带中穿,藏风聚气, 左有青龙,曲直腾飞,右有白虎,浑圆伏卧, 曌有万顷 华夏第一风水宝地。
中原大地背靠3列山脉,面对黄河长江两条大河,堪称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
中原: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单之蔷依山面水:中国古代的理想栖居地 我对着一张中国的地形图反复端详,越来越觉得中原大地是一处绝妙的风水宝地。只不过,她的空间尺度巨大。
中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中原大致指的是现在河南省的范围,古时又称中州,有九州之中的意思;广义的中原指的是华北大平原,也就是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形成的大平原,河南在这里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风水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
风水的理想模型就是一个由山和水围合起来有出口的地方,其实就是一个盆地。为什么中国人有这样的偏好呢?据研究,中国的早期文明萌发和成熟于盆地之中。
因为,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不喜交换和贸易,而围合起来的盆地既有安全感又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理想的风水宝地是这样的:背依绵延的群山,面临开阔的平原,前面还有像屏风一样的山。
河水蜿蜒曲折在前面环绕流过,两侧有重重山脉遮掩拱卫。另一种语言:风水宝地的科学解读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中原大地山环水抱。
围护中原的山脉有三重,一列是主山,是中原大地背依的龙脉之山——天山—昆仑—秦岭山系。 过去人们只见秦岭不见昆仑,称秦岭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这种看法很不全面,地质学者已经证明秦岭的地下岩石系统与昆仑是统一的,是同一山系。
秦岭分南北,只分了中国中部一小段,只有把昆仑与秦岭联系起来看,包括东昆仑、中昆仑、西昆仑,喀喇昆仑和天山山脉,你才会看到一条气势磅礴的把中国一分为二的中央山脉。它从帕米尔高原腾空而起,天山是高昂的龙首,西昆仑、中昆仑、东昆仑、巴颜喀拉山、秦岭是辗转腾挪、跌宕起伏、蜿蜒飞舞的龙身,洛阳、郑州等城市依附的伏牛山已是龙尾,龙尾低垂处,正是中原大地的起始处,华北大平原这个扇形冲积平原的顶点就在郑州附近的桃花峪。
第二列山脉要从河北北部的燕山山脉算起,接下来是绵延千里的太行山、中条山;第三列山脉要从伏牛山算起,然后是桐柏山、大别山。 风水宝地需依山面水。
中原的水呢?那就是壮阔的黄河与长江。 为什么理想的城池应该依山而建呢?城市依山而建,可以有如下的益处: 一是在热量缺乏的地区,在山脚下建城可得增温之利。
从山上下来的风,是一个增温增压的下沉过程,这可以提高平均温度,据统计在太行山山麓地带有一个热量的高值区,石家庄等沿山麓城市比平原中部的城市冬季平均温度要高出1~2摄氏度。 二是山地有增加降水的功效。
气流沿山地上升,会冷凝增加降水,因此建在山麓地带的城市可得降水之利。而且山麓也是地下水丰富、泉水上涌的地带。
三是建在山脚下的城市可以建在河流从山口流出形成的冲积扇的顶部,既可以得到水利,又可避免水害。 从科学的角度看,一条山脉实际上就是两个流域的分水岭,风水宝地背靠的山脉越漫长,越高大,越跌宕起伏,意味着这条大山两侧的两条大河的集水区越广阔,河流的流程越长,水量越大。
风水宝地就处于这条大山低下来的余脉处。这里正是山两边的大河相汇形成的冲积平原处。
山脉越长,越高,也就意味着这个冲积平原面积越大。中原大地背依中国的中央山脉——天山—昆仑山—秦岭,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山脉,也只有这条最长最雄伟的大山系才能造就中国最大的两条大河——黄河、长江。
这两条大河在中原大地两边流淌,在中原大地前面的大海汇合。中原大地拥有如此磅礴的“山环水抱”,因此可称为是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
战争与灾害:中原文明传播的动力 说中原大地是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这种观点立刻会遭到反驳。
因为谁都知道,从历史上看,中原大地是中国战争最多、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地方。这样的地方能说是风水宝地吗?这的确是个问题。
然而即使真的如此,我仍然认为中原是中国的风水宝地。虽然战争频仍,灾害不断,但是为什么中原的核心处河南历来都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地方之一呢?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想我们应该用到“周期性”这个概念。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可以说是战争周期性出现的规律;而研究洪水的学者则将其分为“5年一遇,1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500年一遇,1000年一遇”的灾害级别,可见洪水也是周期性出现的。中原大地碰到的最大的灾害是黄河的决堤泛滥,但这也是周期性出现的。
有史以来,有记载的黄河大的改道有5次,小的决口和泛滥次数很多,但也是周期性的。 正是因为无论是战争还是天灾,都是周期性出现的,都有间隔,因此在不发生战争和灾害的年代里,中原就是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地方。
这里气候温暖,雨量适中,而由黄河泛滥造就的大平原,土地是富含有机物和矿物质的沃土。四面八方的人会向这里聚集,人口日益稠密。
当战争或灾害来临时,这个聚集的过程就暂时停止,人们开始逃离这个地方,从中原向四面八方流散。 仅仅从个人、家庭、家族、民族等角度看,或仅仅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战争带来了创伤,灾害毁灭了家园。
从这样的角度和尺度看,中原就不是风水宝地。 但是当我们转换空间和时间的尺度,以文明为空间单位,。
秦始皇陵的风水分为上下两层 上面是以山体平原为主 意为龙归大海 下面的一层是水脉 就是水龙脉 而陵寝就为宝珠 合为二龙戏珠 秦始皇陵本来有四个入口 分别在东西南北四方向行为四天门 分别在正东 正南 正北 正西 但四门只有一门是生门 可惜啊也是个有进无出的主 要想进入皇陵 只有走金井 就是龙脉的活眼 也就是让龙气进出之地 此处可以进人 也可以出人 前提是你要有皇陵图纸否则你别想进去 不过你要是考古的呢 你可以来个大开剥 就是从上往下挖 这是最安全的方法 秦始皇陵里 有三样稀世珍宝 但这是我个人的推测 第一件 九州鼎 当年秦一统六国之后九州鼎就失踪了一切知道这件事的人都死了 第二件就是轩辕剑 在战国时期曾经昙花一现 这最后一样也是最霸道的一样 就是周天十六卦 但看尽天下名人恐怕无人识得了 秦始皇陵里只有六只九州鼎 这六只鼎会各占一方 绝不会放在一起 还有三只放在了努尔哈赤的皇陵里 对了忘了说了不要妄想用仪器探测你的仪器不灵的会出现很大的偏差 如果你是考古的等着给嬴政发家的时候别忘了把周天十六卦的原版复印件给我 我要带字的还有九州鼎上的文字都给我看看啊 其他的东西在我眼里不值钱。
风水宝地求助编辑百科名片通俗的讲,就是风水好的地方,居于此处,能助人事兴旺、发财,葬于此处,可令后代富贵、显达。
严格的讲,就是符合风水学中“富“和”贵”原则和标准(即所谓“好风水”)的地理位置或环境。风水宝地标准:后有靠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案山、中有明堂、水流曲折,以使坟穴藏风聚气而令生人纳福纳财、富贵无比;外洋宽阔能容万马,可致后代鹏程万里、福禄延绵。
目录著名风水宝地城市杭州:天目余脉、山清水秀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南京:虎踞龙盘、依山傍水洛阳:生于苏杭,葬于北邙西安:南阻秦岭,北滨渭河其他风水宝地介绍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江西省临川县江苏省泰州市黄桥镇江苏省宜兴市如何寻找风水宝地综述寻求“龙脉”得水为上风水案例著名风水宝地城市 杭州:天目余脉、山清水秀 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 南京:虎踞龙盘、依山傍水 洛阳:生于苏杭,葬于北邙 西安:南阻秦岭,北滨渭河其他风水宝地介绍 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江西省临川县 江苏省泰州市黄桥镇 江苏省宜兴市如何寻找风水宝地 综述 寻求“龙脉” 得水为上风水案例展开 编辑本段著名风水宝地城市杭州:天目余脉、山清水秀 杭州,旧称临安,五代的吴越国和南宋在此建都。 杭州位于镇江的北岸,京杭大运河在此与钱塘江相交。
它的西北是天目山,西南和东南是龙门山和会稽山。它风景如画,封建统治者很乐意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所以在此建都。
以至于宋代诗人林升斥责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有关杭州的风水,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记载明正德三年( 1508 )郡守杨孟瑛所述:“杭州地脉,发自天目,群山飞翥,驻于钱塘。
江湖夹挹之间,山停水聚,元气融结 …… 南跨吴山,北兜武林,左带长江,右临湖曲,所以全形势而周脉络,钟灵毓秀于其中。” 李思聪在《堪舆杂著》论杭州干龙说:“杭州干龙自天目起,祖远不能述。
从黄山大岭过峡后,一枝起南高峰,从石屋过钱粮司岭,起九曜山,越王山,过慈云岭。起御教场、胜果山、凤凰山,过万松岭,起吴山入城。
一枝起北高峰,从桃园岭青芝坞断,起岳坟后乌石山,从智果山保叔塔入城,来龙沿江而下,皆自剥星峦遮护,隔江诸峰,远映护龙,直从萧山至海门。生天弧天角星,从别子门石骨渡江,起皋亭诸山,作下砂兜转。
右界水自严州桐庐流入钱塘江;左界水自余杭西溪流入官河,惜两界分流未合,城中诸河塞阻秽浊,脉络不清。”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
它有 3 千多年的历史,周武王封尧的后代于此,当时叫蓟丘,后来成为燕国的国都。辽代以北京为陪都,称燕京或南京。
金代于 1153 年迁都北京,改名为中都,从此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元代以北京为大都,以“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建设北京,奠定了北京城的规模。
明初定都应天(今南京),为了杀元代的王气,拆除了元朝的宫殿,把北城墙向南推移。明成祖迁都北京,为了体现皇权的核心地位,把全城的中轴线向东推移了 150 米,新建的宫殿都在中轴线上,又在线北堆筑了一座景山,用以镇元代残余的王气,以便明代长治久安。
清代仍以北京为都城,增建了地坛、日坛、月坛,用以祭祀。北京城南面有天坛,北面有地坛,东面有日坛,西面有月坛,分别表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北京之所以历来成为军事重镇、政治中心,这与其地理形势有关。它地处华北平原与西北蒙古高原、东北松辽平原之间,西北是燕山山脉,西南是太行山脉,南面是华北平原,东面是渤海湾。
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渤海,成为拱卫北京的屏障。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处于北京小平原、南方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间,必然引起历代先哲的重视。
元代蒙古贵族巴图南曾对忽必烈极力推荐北京,《元史·巴图鲁》记载巴图南语:“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
于是,忽必烈决定定都于燕。 明成祖在靖难之役赶走明惠帝后,他不愿意到南京当皇帝,有意留在北京。
因为北京是他的封地(时称燕京),龙潜于此,多有经营。上有所好,下必应之,他的臣僚纷纷表示赞同。
《明实录·太宗实录》记载群臣上疏:“伏惟北京,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俯视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势,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万世之都也。”明人普遍认为定都北京是明智之举。
万历年间修撰的《顺天府志》卷一云:“燕环沧海以为池,拥太行以为险,枕居庸而居中以制外,襟河济而举重以驭轻,东西贡道来万国之朝宗,西北诸关壮九边之雉堞,万年强御,百世治安。”南京:虎踞龙盘、依山傍水 南京的西面有座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像一个蹲着的老虎,东面有钟山,像盘曲的卧龙。
所以,历来的人们称南京为“虎踞龙盘”。这个称呼由来已久,据晋代张勃的《吴录》,刘备派遣诸葛亮到南京,诸葛亮叹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北周庚信在《哀江南赋》云:“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