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是建筑师在设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美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在设计香港中银大厦所遇到的“风水风波”。 高达351米总共有70层的香港中银大厦是香港的标志性建筑。
在看过设计图纸后,中国银行给贝聿铭发去了电报,对大厦的立面展现的众多加了框的巨型“X”形钢架深表忧虑。 因为在中国,“X”意味着遭殃,只有罪犯的名字上才打“X”形的大叉。
最后贝聿铭十分精细地把“X”横向架隐藏起来,并把暴露在外的部分改变成类似佛教中的吉祥符号——字符的形象,这才皆大欢喜,虽然贝聿铭充满诗意地将中银大厦形容为雨后春笋,但大厦建成后,人们还议论纷纷,因为风水师说,大厦像一把寒光四射的尖刀,有许多尖角和刀刃一样的楞线。 正对着这些尖角和楞线的建筑纷纷感到了不安。
这个故事听起来似乎充满了迷信和荒诞的色彩,但是这仅是站在科学的角度看,如果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看,就会发现风水并不是荒诞不经的。从上面的故事,我们至少看到了风水的美学价值和对心灵的抚慰价值。
譬如,从科学的角度看,中银大厦的“X”形钢架是合理的,从一般的建筑艺术角度说,但是忽略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在中国“X”形的符号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 而风水师却会注意到这些。
如果说“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那么忽略了中国人文化心理的东西,在中国人的眼中不会是美的。可以说风水是从文化的角度对科学的一种平衡和校正。
中银大厦的建筑曾经引来了许多争议,因为这是唯一的香港主要建筑中没有考虑风水师意见就开始建造的大厦。
而根据风水学说,中银大厦的形状像一把刀,杀气甚重。
刚建成之时因其中一面「刀锋」直指港督府(今香港礼宾府),港督府因而请人化解,最后决定在面朝中银大厦的方向种植柳树以挡杀气。
而中银大厦建成后,在旁兴建的花旗银行大厦则采取了呈书本开页形状的设计,其开口正好与中银大厦的尖角相对应,据说亦是为了阻挡杀气。
另一个跟中银大厦风水有关的是其对面的滙丰总行大厦,因为正好也对到中银大厦的「刀锋」,因此据说中银大厦落成后不久,滙丰的业绩受到影响,於是滙丰便在其大楼楼顶加装两座对着中银大厦的炮台装饰,反击中银大厦的杀气,於是滙丰的业绩才又好转。
亦有风水师认为中银最高层的平面是成三角形所以缺角不够四平八稳,因此中银高层经常坐不稳。
而中银入口原本是有一个水池流水由Citibank那一边的入口连接至德辅道中的一边。但这并不是好风水的设计,有如漏财,所以最后把水池放在大厦两则用来挡来自三边道路的煞气,一举两得。
之后因为幻彩咏香港的关系,在中银的结构部件上加上灯光,这些灯光斜进其他大厦,有如光煞。
中银大厦的建筑曾经引来了许多争议,因为这是唯一的香港主要建筑中没有考虑风水师意见就开始建造的大厦。
而根据风水学说,中银大厦的形状像一把刀,杀气甚重。刚建成之时因其中一面「刀锋」直指港督府(今香港礼宾府),港督府因而请人化解,最后决定在面朝中银大厦的方向种植柳树以挡杀气。
而中银大厦建成后,在旁兴建的花旗银行大厦则采取了呈书本开页形状的设计,其开口正好与中银大厦的尖角相对应,据说亦是为了阻挡杀气。另一个跟中银大厦风水有关的是其对面的滙丰总行大厦,因为正好也对到中银大厦的「刀锋」,因此据说中银大厦落成后不久,滙丰的业绩受到影响,於是滙丰便在其大楼楼顶加装两座对着中银大厦的炮台装饰,反击中银大厦的杀气,於是滙丰的业绩才又好转。
亦有风水师认为中银最高层的平面是成三角形所以缺角不够四平八稳,因此中银高层经常坐不稳。而中银入口原本是有一个水池流水由Citibank那一边的入口连接至德辅道中的一边。
但这并不是好风水的设计,有如漏财,所以最后把水池放在大厦两则用来挡来自三边道路的煞气,一举两得。之后因为幻彩咏香港的关系,在中银的结构部件上加上灯光,这些灯光斜进其他大厦,有如光煞。
移交香山饭店,贝聿铭撤出北京,住进香港的大都饭店。
在那里喝酒时他告诉助手们,他的下一个项目是在香港的商业区边缘、离大都饭店只有几个街段的地方为中国银行造一幢有纪念意义的塔楼。贝聿铭接受这份业务出于这样的考虑:中国的高层银行家都受过西方教育,而且老于世故;香港的承包商和工程师成熟老练,在全世界都有竞争力;同时也是出于一种怀旧感。
1918年,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创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当时贝聿铭才1岁。由于中国历史发生了转折,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银行现在要祖诒的儿子为香港分行设计建造一幢威严的新办公大楼,以表现一种乐观、和解的氛围。
1982年,中国大陆的银行官员也曾与贝祖诒取得联系,寻求他对此事的支持。 香港似乎是可以让贝聿铭得心应手开展业务的地方。
香港与贝聿铭本人一样,把新与旧、东方与西方合成为一体。香港是海外华人网络的枢纽,也是在文化和地理上通向祖国的大门。
20世纪80年代,由于诺尔曼·福斯特大胆创新,为香港汇丰银行设计了一幢高技术总部大楼,香港的建筑声誉才得到改善。汇丰银行是实力雄厚的英国金融机构,在整个亚洲以“最佳银行”著称。
福斯特的设计仿佛是在惹人注目的港口沿岸地面上停放了一艘宇宙飞船。 早在上海时,汇丰银行就开始与中国银行在建筑上大唱对台戏。
几十年中,这两家银行争相建设日益气派的大楼,和对方一比高低。 由于香港在1997年要交还中国政府管理,贝聿铭所设计的新的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楼必然要象征香港美好的未来前景。
这幢建筑必须使福斯特的银行大楼和其他殖民统治的标志相形见绌,使香港著名的老公司放心,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香港会继续繁荣昌盛。贝聿铭说,它应该代表“中国人民的抱负”。
贝聿铭在65岁时遇到了给他的建筑作品添加一幢与众不同的摩天大楼的机会。他的态度很积极。
福斯特那座里程碑似的大厦建在港湾边沿,位置显要,而且有庞大的10亿美元预算作后盾。贝聿铭可享受不到这些优势。
他只得到1.3亿美元的资金,而且地皮面积小,环境荒凉,高架公路从三面把那里框死。更糟糕的是,二战时日军总部曾占领过这块地皮。
许多香港人相信,那些受尽折磨的囚犯依然阴魂不散,在那一带作怪。 香港的港口和小山之间已经挤满了密密麻麻的四五十层高的摩天大楼。
贝聿铭要想在如此不利的地皮上建造出引人注目的建筑物就必须把大楼造得出奇地高。他自己也承认,纯粹依靠垂直高度的表现手法与香山饭店深思熟虑的朴素风格相比,是“180度的大转弯”。
问题是,香港每一街段所拥有的摩天大楼数目已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贝聿铭承诺说:“银行大厦的西洋派头将不比任何其他建筑物逊色。
香港是世界的十字路口,它有技术也有办法建筑一幢现代大楼。” 在传统的高层建筑中,大楼重量随楼层的增加而增加;楼越高,柱越粗。
建筑师们给支撑建筑物重量的长方形框架绑上横向拉结条起稳定作用,防止大楼侧面发生摇摆。由于香港经常受台风袭击,其横向拉结条的标准是纽约的两倍。
如果换一位不像贝聿铭那样敢于大胆创新的建筑师,在面临这种额外的负担和预算资金不充足的情况时,也许就满足于建造一幢标准的50层盒式楼。然而,诺尔曼·福斯特那幢大受赞扬的银行大厦就坐落在两个街段之外的地方,不可避免的竞争促使贝聿铭尝试一切建筑可能。
从香山饭店回美国后不久,贝聿铭请儿子山地把一根方形木杆沿纵向切开,做成四个三角扇面柱,再将顶端切成斜面,用橡皮带把柱绑在一起。当贝聿铭滑动这些柱子,让它们互相分离时,在向上达到柱子四分之一高度的地方,一座体积逐渐缩小、带有壁阶的塔状物出现了;在达到一半高度和四分之三高度时又分别出现了第二和第三座塔状物。
剩下的那根柱子继续向上升,形成金字塔般的顶点。山地说:“父亲喜欢在召集助手之前闭门思考问题。
我觉得,上述构思在父亲头脑中已完全成形。” 贝聿铭把图纸和由那捆柱子发展成的模型放在一起给莱斯者是一位建筑工程师,他从贝聿铭的建筑灵感中发现了一种新概念的萌芽。
这种概念将用经济实惠的纵向空间框架取代使传统高层建筑不堪重负的造价昂贵的“I”型柱组合。罗伯琛说:“聿铭非常有灵感。
他对建筑物、对人、对所有的事物都有最根本的直觉。他经常无法用语言表达这些感觉,但你绝对可以信赖他对建筑的直觉。”
稳固高层建筑物的一个办法是把重量向边缘转移,这样大楼就可以像两腿叉开站立的水手那样经受风暴的袭击。罗伯琛做到这一点,方法是每隔13层楼用预制件像晶体管天线一样把贝聿铭设计的塔楼横向加固。
而那些斜构件使大楼纵向和横向的负荷全部转移到四根角柱上。本来要用来重复横向加固的钢材现在可以纵向运用了。
罗伯琛说:“它代表了一种新型建筑。它使人们看到结构在建筑中的重要性。
它提高了条柱的高度。” 为了强调在结构上可行在美学上同样可行,贝聿铭把每隔13层楼对塔楼进行加固的斜构件和横向桁架用红笔圈出。
贝聿铭说:“如果我们不把结构表现出来,这幢楼就不会显得舒适。” 在尊重历史方面,贝聿铭表现了恰如其分的儒家态度,但他。
中银大厦,是中银香港的总部。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90年完工。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
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马德里大厦,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边的分割,分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变化。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