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一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 1.哲学思想 (1)其宇宙观和认识论。
庄子没有专论宇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论》两篇中涉及到。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下来。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本体,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
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的“气”,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无”。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
庄周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庄子》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宇宙形成进行了探索。
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题,但最后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最终把物说成了一种精神的东西。
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没有什么区别。庄周还认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毁灭。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他把“物有分”,和“齐生死”化为一体,说明了他的观点的一致性。 《庄子》在《追逐游》、《秋水》、《在宥》、《天地》等篇中,还阐述了“无己”、“无功”和“无名”的概念。
“无己”是把自己看成是虚幻的。在头脑中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都忘掉。
“无功”、“无名”就是反对人们追求功名利禄。 此外,在其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
具体讲就是,君主治理天下,没有比无为而治更好的了。君主要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
他举例说,古代君王管理天下,毫无欲望,无所作为,天下财富足。君主只有运用无为之道,天下才能大治。
在《天道》篇中说:“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不处于帝王职位而被天下人仰慕的道德品质)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隐士)服,以此进为(做官)而抚世(统治人民),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统一)。”
这段话说明,不绝对反对功名.而把“无为”当作最大的功名。 《庄子》书中从“无”的论点出发,进而又否认是非、大小、贵贱,有用无用的区别。
所以世间也就没有了对错之分,没有客观标准判断是非。《齐物论》中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是典型的相对论观点。
从上述可见,《庄子》“道”可以生万物,万物最终化为乌有。从不可体察的道产生了世间不可认识的万物,最后达到“无待”,达到了绝对的“无”。
《庄子》书中哲学主体“无为而治”属唯心主义范畴,是一种消极的治世思想。但在庄周所处的时代,面对丑恶和污浊的社会现象,愤恨当世,找寻不到摆脱现实的道路,只好凭命由天了。
(2)《庄子》书中的辩证法思想极为深刻,这也是其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首先,认为事物的变化在于自身运动。
在《天道》篇中说:“天道运(运动)而无所积(停滞),故万物成(生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归附);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指出天道的运动,王道的运动是时刻不停的。
而运动的动力在自身。在《秋水》篇中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庄子》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天地、王道、人、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 《庄子》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认为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
在《在宥》、《秋水》、《则阳》、《齐物论》中均有揭示这种规律的论述,“于是乎喜怒相疑、遇智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因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所以“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故日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则阳》中又说:“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认为安与危、是与非、生与死、缓与急等都是对立的,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书中还说明了事物在对立统一中还可以互相转化的原理。
其中—条认为转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在《则阳》中说:“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
从量化的转变看到了质变。在《人间世》篇里又谈到了事物可向相反方向转化。
且以巧斗力者(凭借智巧角力取胜),始乎阳(开始用公开办法),常卒乎阴(最后就用秘密的办法),泰至则多奇巧(用异乎寻常的诡计);以礼饮酒者.始乎治(有规距),常卒于乱(饮多了乱了规矩),泰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一切都是这样),始乎谅(诚实),常卒于鄙(险恶);其作始也简(微小),其将毕也必巨(巨大)。”
意思是说:以巧斗力,开始正大光明,最后是以阴谋决胜负,多用奇巧之计谋。以礼饮酒,开始饮酒有规矩,最后常以乱告终。
大至多有奇乐,乐极、。
节外生枝而已!《葬经》是一部什么书呢?《葬经》是东晋郭璞以寻龙点穴为原则撰写的,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到底学什么书好呢。
对于这部分理论建议易友暂时不要涉及。如果没有一个原则指导自己,那么就学习起来会漫无目而千头万绪!反之如果龙穴方位五行上衰,那么不论龙穴在元运五行上是旺还是衰都将是凶险的结果。
龙穴在方位五行上的旺衰理论为杨公所创,俗称杨公风水,切不可舍本逐末。被世人称为玄空理气(三元九运玄空飞星)蒋公的理论存在以下问题:1 蒋公玄空飞星的论证力度不够,很多理论都没有用有力的依据进行论证;2 蒋公的元运旺衰理论有故弄玄虚之嫌,糟泊败絮参乎其中。
如果没有明师指导学习起来,就是大部分的风水师也是不清楚的;二对穴位的吉凶祸福以及快慢的判断;其中寻龙点穴占七成以上;对穴位的吉凶定性占三成而已。 详言之。
风水爱好者一般是分不清风水理论的主与次和真与假的。而且坚信自己所学是真传,导致风水术相互倾轧,人人都是风水的祖师爷。
毫无疑问那种风水术一定是一种伪术!我也相信易友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体会,一定会对我上述的论点有所感悟,龙穴也应吉,只是从另一个方面(时间)来判断龙真穴的吉凶祸福和效果快慢,是对理法的一个补充,本来是对风水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掌地理灵台的杨公打开林库窃走玉涵秘术---《葬经》,特别是准确无误的点准穴位,更是风水学的核心所在!风水术伪术泛滥古已有之自90年代以来各种风水培训班疯狂招生!这使得后学者就无所适从了。 风水学到底要学些什么内容?只有明确了学风水需要掌握哪些内容,特别是《天玉经》经后人多次增删篡改。
杨公得《葬经》以后。如果处理得不好!但是由于杨公理法难以让世人掌握,接下来的课题就是判断真龙真穴的吉凶快慢了。
龙真穴的也是有吉凶祸福和快慢不同的。这就是风水术的定性问题----即从五行属性上判断龙穴的吉凶。
其实《葬经》已经在形法上对龙穴吉凶的判断。如果龙穴在元运五行上也当旺,但是只要易友能潜下心来研读。
其实是非常荒谬的。详见我的《批判玄空飞星的错误理论》一文有论述,而且这套理论非常具有迷惑性,到现在风水界几乎没有多少人再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真传,就会让易友不知所措!寻龙点穴的书籍很多。
要把精力放在寻龙点穴的理论与实践中,如果穴位不真所有的理气都将成为一纸空文?在这里我毫不保留的告诉大家,风水学的理论体系是什么,这是参考性的因素。不是决定性德因素。
杨公理法几乎是面目全非,称为---禁中玉涵秘术。发现同是龙真穴的但是吉凶祸福和效果快慢却迥然不同;于是在《葬经》的基础上从五行方位的角度创立了一套判断生气(龙穴)吉凶的理论。
也就是玄空理气。其内容主要有;3 蒋公的元运旺衰理论夸大了在风水体系中作用,4 蒋公的元运旺衰理论混淆了五行方位的旺衰理论,甚至力图取代五行方位的旺衰理论。
其实这些问题已经隐含在杨公的理法之中。郭公因此成为风水术的开山鼻祖! 《葬经》的理论几乎揽括形法的所有内容,后世的形法峦头理论都是在《葬经》的基础上进行诠释和补充!从《葬经》的内容看,郭公没有论述运用罗经考察龙水交汇,即使龙穴在元运五行上是衰的,还有什么祖传了:《天玉经》《玉尺经》《青囊奥语》可惜杨公的以上名著隐语晦涩深奥难解,这些问题易如反掌。
但是由于被三元九运玄空飞星的理论搅得天昏地暗,凡是论述寻龙点穴的理论我们应当细心研读!杨公也因此成为风水术的一代宗师! 风水学的内容简而言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 寻龙点穴,学习峦头一定不可离开《葬经》,其实几乎所有的峦头理论都是在《葬经》的基础上锦上添花,寻龙点穴是风水中最基础最主要的内容,很多研习数年的风水师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其他理论都是围绕真穴展开实施的,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风水伪术横行,风水书籍汗牛充栋?”这看是简单的问题,经常遇到易友问到“风水学到底要学些什么,因此在元运五行上的旺衰的理论非常混乱,元运引入风水理论应该是明末蒋大鸿提出来的?那么才能有目的去选择学习所需的风水理论,那更是锦上添花。其中在方位五行上的旺衰是判断龙真穴的吉凶祸福和效果快慢的主要依据,是决定性的因素!在元运五行上的旺衰是另一个影响吉凶祸福和效果快慢的因素,是参考性的因素!这两者的关系是:龙穴在方位五行上是当旺的:龙水交汇格龙定向消峰纳水。
主要原理是根据龙水五行生旺死绝来判断龙穴的吉凶。杨公的这些理论极大的丰富和完善了《葬经》的不足。
至此风水术已经具有了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世人称之为郭杨风水术。
最后是龙穴在元运五行上的旺衰理论。杨公的主要代表作有,《葬经》在风水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成为不朽的风水经典,导致文序层次混乱,内容颠三倒四,但是没有从五行属性上判断生气的吉凶。
唐末黄巢犯长安。但令人遗憾的是清代以后绝大多数的风水者已经把郭公的《葬经》抛于脑后了,很多的风水师甚至不知道郭璞和《葬经》了!所以风水初学者一定要在《葬经》上多下功夫。
然而不幸的是《葬经》也屡经世人的篡。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建平太守郭瑗之子,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擅诗赋,是游仙诗的祖师。
郭璞除家传易学外,还承袭了道教的术数学,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传说他擅长预卜先知和诸多奇异的方术。西晋末为宣城太守殷祐参军,晋元帝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后为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阻敦谋反,被杀,后追赠弘农太守,北宋时被追封为闻喜伯。
郭璞为正统的正一道教徒,长于赋文,以《游仙诗》名重当世。《诗品》称其“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文心雕龙》也说:“景纯仙篇,挺拔而俊矣”。
曾为《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葬经》作注,传于世,明人有辑本《郭弘农集》。[2] 丘延翰 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闻喜人。
相传其堪舆术授自白鹤仙人。唐玄宗开元中,星气为异,朝廷患之,遗使断其山。
究其实,则丘翰所作之山也,捕之弗得,诏原其罪,乃诣阙,进图经三卷(天机书),自撰《理气心印》。玄宗爵以亚父,乃以金匮玉函藏其书。
杨筠松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名益,别号亦玄,世称‘救贫先生’。著《疑龙经》、《撼龙经》、《一粒粟》、《天元乌兔经》 《风水对联》自然山水好风水 ,天地乾坤良云天;横批:风生水起,据杨筠松国师记载,大门张贴此对联风水好。
.廖瑀 廖瑀(943--1018年),著名堪舆家。派名克纯,字伯禹,号平庵居士,又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
宁都县黄陂镇黄陂村人。远世居河南,先祖廖崇德于唐贞观庚子任虔化(今宁都)县令,遂落籍虔化,为廖氏始祖。
瑀即崇德之十世孙,也是迁黄陂始祖廖銮之四世孙。世孙,黄陂廖姓始祖銮之四世孙。
瑀天赋聪敏,博学强记;好奇幻之术,谙天文地理。年十五,通五经,乡人称廖五经。
宋初,以茂异荐,不第,于是潜心研究祖父廖三传、父廖通之堪舆术,即继承杨筠松与仆都监所授之术。曾师事德兴吴景鸾。
一生专为人卜地建房筑坟寻找“风水宝地”,足迹遍及赣、闽、粤。曾为饶州许氏卜宅,对主人说:“日后贵府子孙当有为吾州守者。”
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许氏一裔孙考中进士,授赣州知府,回忆廖瑀遗言,遂派人致祭并为瑀立碑记。瑀在其父辞世时,年仅十二,中年时,精堪舆术,遂将其父骸骨迁葬大墓岭人形,复将其父之骸骨迁葬福建宁热水狮形。
瑀从此未回黄陂,隐居金精山,专心著述。殁于宋天禧二年,寿七十六岁。
葬本里雷坑金钗形右股穴(墓无存)。子二,长千五郎,次千八郎,均迁福建,故宁都已无瑀之嫡裔。
瑀将其术传二子,均迁福建,其术亦传福建;又传其三第克谦之子十九郎(讳邦),迁兴国山寮,其术亦传兴国;还传德兴高徒傅伯通与邹宽。瑀著有《怀玉经》、《扒沙经》、《入式歌》、《金精鳌极》、《地理泄天机》、《葬法新印》等行世。
省、府、州、县志均载瑀虔化(今宁都)人,对照家谱记载无讹,独《中国人名大辞典》载瑀雩都籍,有误。曾文迪 曾文迪 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为江西雩都县人,父曾求己(号公安,著青囊序)。
文迪于经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而地理尤精,粱·贞明 年间(915年―920年),游至袁州府万载县(江西庐陵),爱其县北西山之丘,谓其徒曰:(死葬我于此)。及卒,葬其地。
后其徒在豫章(江西南昌)忽见之,骇然而归,启其坟墓视之,乃空棺也。人以为尸解。
著《寻龙记》、《阴阳问答》。刘江东 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杨公弟子,江西雩都县上牢人,子刘颖(次子),婿谭文谟,皆世世相传。
据《地理枢要》云;(唐国师筠松于焉祖岩授之,曾、刘诸子焚香发誓,地坐、面乾,相愿不语,书地作图,图毕,相舆礼拜而退,当时文迪契其旨。江东既退,又从而质诸,然后尽得其义。)
世传有《画荚图》乃刘公子、婿之后代所著,又有《金函经》为雩都谭宽(字仲简,号敦素)著,又传《倒杖法》为杨公所授。司马头陀 相传为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其生平不详,《地理人子须知》引用诸名家堪舆书目,载《司马头陀水法》云:(司仙著荆门州马仙观,有台基尚存,即其成道之所也)。
《消遣集地理辨证补》载有(玄关同窍歌)。江西通志谓其名曦,唐时人。
何令通 我国南唐南唐国师,著名的堪舆大师,名何溥,赐号(紫霞),庐江郡 唐代益昌县令何易於第五代孙子,其祖从庐江迁居河南颍阴县(今属漯河市);因得罪皇帝遭贬至海宁县县令,今(休宁县)县令,晚年隐居安徽婺源, 精堪舆术,著《灵城精义》,修道精灵,用心火自灼而化身。其书分两卷;上卷论形气,下卷论理气。
吴景峦 宋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字仲祥,德兴人(江西省),父授青囊术于陈搏。庆历间诏选阴阳者,郡学举景峦。
入京,入对称旨,授司天监正。未几,以上(牛头山山陵议状)奏言过直;有(坤风侧射,厄当国毋。
离宫坎水直流,祸应至尊下殿)之语,上不悦,下狱。寻以帝晏驾遇救。
后徽、钦二帝北狩,卒果如其言。后弃仕途,修真于天门西岸,曰《云山洞》,著有。
郭璞 我国东晋时代的学者、文学家。
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
父郭瑗,晋初任建平太守。 西晋末年郭璞预计到家乡战乱将起,于是避地东南。
过江后在宣城太守殷□幕下任参军,后又从宣城东下,被当时任丹阳太守的王导引为参军。晋元帝即位后,任著作佐郎,迁尚书郎。
后任大将军王敦的记室参军。因劝阻王敦图逆,被害。
追赠弘农太守。郭璞在古文字学和训诂学方面有颇深的造诣,曾注释《周易》、《山海经》、《尔雅》、《方言》及《楚辞》等古籍。
郭璞诗文本有数万言,“词赋为中兴之冠”(《晋书·郭璞传》),多数散佚。今尚存辞赋10篇,较完整的诗18首。
《隋书·经籍志》记载有“晋弘农太守《郭璞集》17卷”。今不存。
明张溥辑有《郭弘农集》 2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相传从河东郭公,授青囊九卷,洞悉阴阳、天文、五行、卜筮之事。
亦有传说郭璞系得青乌子所授。有传说青乌子即东汉张天师。
璞于元帝时会召为‘著作佐郎’,帝崩,璞亦以母丧去职。世传《葬书》、《青囊经》为其遗作。
郭璞是历史上第一个给风水定义的人,他在《葬书》中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后人都视郭璞为风水史上之鼻祖。
丘延翰 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闻喜人。 相传其堪舆术授自白鹤仙人。
唐玄宗开元中,星气为异,朝廷患之,遗使断其山。究其实,则丘翰所作之山也,捕之弗得,诏原其罪,乃诣阙,进图经三卷(天机书),自撰《理气心印》。
玄宗爵以亚父,乃以金匮玉函藏其书。 杨筠松 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名益,别号亦玄,世称‘救贫先生’。
著《疑龙经》、《撼龙经》、《一粒粟》、《天元乌兔经》。 曾文迪 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为江西雩都县人,父曾求己(号公安,著青囊序)。
文迪于经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而地理尤精,粱·贞明年间(西元九一五――九二0年),游至袁州府万载县(江西庐陵),爱其县北西山之丘,谓其徒曰:(死葬我于此)。及卒,葬其地。
后其徒在豫章(江西南昌)忽见之,骇然而归,启其坟墓视之,乃空棺也。人以为尸解。
著《寻龙记》、《阴阳问答》。 刘江东 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杨公弟子,江西雩都县上牢人,子刘颖(次子),婿谭文谟,皆世世相传。
据《地理枢要》云:(唐国师筠松于焉祖岩授之,曾、刘诸子焚香发誓,地坐、面乾,相愿不语,书地作图,图毕,相舆礼拜而退,当时文迪契其旨。江东既退,又从而质诸,然后尽得其义。)
世传有《画荚图》乃刘公子、婿之后代所著,又有《金函经》为雩都谭宽(字仲简,号敦素)著,又传《倒杖法》为杨公所授。 司马头陀 相传为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其生平不详,《地理人子须知》引用诸名家堪舆书目,载《司马头陀水法》云:(司仙著荆门州马仙观,有台基尚存,即其成道之所也)。
《消遣集地理辨证补》载有(玄关同窍歌)。江西通志谓其名曦,唐时人。
何今通 我国南唐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名溥,赐号(紫霞),宜春(江西庐陵道)人,南唐时为国师,精堪舆术,著《灵城精义》,修道精灵,用心火自灼而化身。其书分两卷;上卷论形气,下卷论理气。
吴景峦 宋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字仲祥,德兴人(江西省),父授青囊术于陈搏。庆历间诏选阴阳者,郡学举景峦。
入京,入对称旨,授司天监正。未几,以上(牛头山山陵议状)奏言过直;有(坤风侧射,厄当国毋。
离宫坎水直流,祸应至尊下殿)之语,上不悦,下狱。寻以帝晏驾遇救。
后徽、钦二帝北狩,卒果如其言。后弃仕途,修真于天门西岸,曰《云山洞》,著有《理气心印》、《吴公解义》、《玄机赋》《玄空秘旨》。
无着禅师 我国元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福建泉州人(今福建省晋江县),俗姓王名卓,字立如,少读书,既取科名,因天下汹汹,遂无仕志,畅游天下名山大川,登匡庐,遇一道者传兵法、阵图、六甲、入门之书,舆青囊、理气等书,其师卒,适英雄四起,禅师以所学试用,不料所从非人,几遭厄难,遂变姓名,遁入空门,自思(既际其时,不能显名于天下,此身终无归着),因自号(无着)。后遍证古今名墓,考验人家休咎,不数年而通神理,历三十馀年,只葬七十二穴,终老于四明无量庵。
著《地理索隐》、《金口诀》、《神火精》。其中《地理索隐》一书,由于传抄本甚多,故内容、名称、作者皆有大同小异。
目讲师 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沈氏玄空字载:(目讲为陈友谅部将张定边)。世传有《目讲金口诀》、《平地元言》。
友谅兵败,遂出家为僧,本为宜兴储氏之子。 冷谦 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地理正宗有《归厚录》题(作者失名,明冷谦启敬氏注),后被叶九升删去,改为己注。
亦有认为是蒋大鸿著。 蒋平 我国明末清初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字大鸿(亡于1645年)生平好玄空之法,是游扶桑上宫时,得无极真人所授。
无极真人,号中阳子,真正姓名不详。大鸿自谓“仆之得传,有诀无书”、“天侓有禁,不得妄传,苟非忠信廉洁之人,未许传与一二。
著有《地理辨正注》、《水龙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