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攸州十景 “地以景传,景以人传”。
山川风貌,“以人遇之而景成,以情传之而景别”。攸县地处湘赣边陲,自然景观,多姿多彩。
古人以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之结合,有《攸江十景》、《南云八景》之雅致,今人有自然景观与历史建筑之分类,展现今“攸州十景”之绚丽。一 洣水四塔 县境内沿洣水有四座连成一线、气势恢宏的古塔:文明上塔、中塔、下塔和凌云塔。
文明上塔 位于县城对河洣水南岸窑湾上头,距县城1公里。明万历四年(1576)知县徐希明建。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修。该塔八方七层,高21米,红石为基,青砖为体,边长2.95米,占地面积42平方米。
第一层南面有大门,高1.5米,宽0.8米,祁阳石门额,上镌“文明塔”3字,工整有力。塔内砖砌拱顶,有阶梯右旋而上,可达第四层,四层以上内空,四向开窗门,葫芦塔顶,直插蓝天。
文明中塔 位于县城西郊洣水南岸皂角市水口山头,距县城约5公里许。与上塔同年为知县徐希明建造。
清乾隆七年(1742)曾倒塌,第二年知县冯运栋邀邑绅重修。全塔用青条石砌成,六方七层,高9.7米,底层边长3.2米,占地35.8平方米。
第二层东向有门,高1.94米,宽0.64米,塔内中心有方石柱,分层叠砌至顶部,各层均以三块条石三向延伸至塔身边墙内,增强了塔身牢固度。塔内无阶梯,中心石柱内有洞,可攀缘上。
文明下塔 位于县城西7公里处鸭塘铺乡桐坝村洣水的沙洲上。该塔建造年月无确切记载,比上塔、中塔稍晚,距今约200余年。
该塔自塔基至塔顶,全以红条石砌成八方七层,高22.35米,基脚边宽3.45米,占地约64平方米。全塔呈桥墩形,前尖后宽,以抗水流冲击。
据说塔基深度与塔身高相等。第一层有门,高1.7米,宽0.8米,拱顶,有阶梯右旋而上,可达四层,五至七层空心,各层均有窗户。
一层内原有神龛、神像,现已无存。第二层龛内有一祁阳石浮雕立人,头戴尖笠,手持锁链,楣额有“似佛”二字,两边对联:“诵大乘经,身登彼岸;现本来像,光放浮图。”
两侧原有青石碑刻,现已无存。第三层内有青石浮雕观音坐莲像,第四层内有哪吒闹海浮雕。
塔身处于河中,挺立中流,虽常遭洪水冲击,久经风雨,仍岿然屹立。凌云塔 位于县城西10公里的马鞍山上,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知县赵勷偕合邑绅士建,距今170余年,是四塔中最晚的一座。
然该塔八方七层,高16米,塔基边长4.6米,占地面积102平方米,乃四塔中最大者。塔基及第一层为红条石砌,二层以上为青砖砌成,内有阶梯右旋而上,亦可达第4层。
各层内刻有石刻龙、狮、人物浮雕。第一层楣额书“凌云”二字,下镶二龙戏珠浮雕,工艺精细;五层以上为空心,各向有窗门,塔尖葫芦宝顶尚为完好。
该塔地处攸县衡东两县交界处,地势雄伟,由此而东望,与文明下塔、中塔、上塔连成一线,成为一道风景线。二 灵龟峰寺 “龟峰观涛”为“南云八景”第一。
龟峰,即灵龟峰,峰上有寺,原名张镗庵,后改灵龟峰寺。 灵龟峰寺始建于明末,占地面积563平方米,座东南朝西北,前为山门,楣额“威镇灵峰”为清乾隆年间攸县知县张健所书。
中为观音阁,阁右为大殿。大殿为硬山顶,封火山墙,面阔三间。
灵龟峰孤峰耸峙,洣水南来,汇攸水于峰麓,西有石牛头,南有白茅州,灵龟寺巍然屹立,俯瞰江流。清刘愈描绘灵龟峰景致说:“孤峰江山峙,带雨始登临。
小径当门曲,归帆隐雾深。乱云吞怪石,竹景倒潭心。
漫与山僧话,凉风吹客襟。”有人曾撰有“灵龟峰,峰上生风,风吹枫动峰不动;白茅洲,洲子泛舟,水推舟行洲未行”对联,概括灵龟峰山水之美。
白茅洲在县城东对河,隔河与灵龟峰相望。居民植竹为界,四时种植瓜、菜、姜、芋,是著名的蔬菜种植地。
三 阳升仙观 阳升观,地处司空山群峰环绕之中。南朝官居司空的张巴玉曾在司空山修道,传说张巴玉于梁天鉴二年(503)八月十五日白日升天,殿宇始建于唐天宝七年(748),唐玄宗有感于张司空升仙事迹,由皇廷派员选址敕建,并赐名朱阳观。
北宋政和三年,徽宗皇帝旨派荆湖南路运转使副使程元佐修复并扩建,为附会张司空白日升天的故事,宋徽宗下诏改朱阳观为“阳升观”。 阳升观前濒南水,后靠三清峰。
画屏峰呈于前,狮子峰、凤凰峰附于左右。案前紫盖、香炉(峰),案下大小莲花(峰),群峰拱卫,一水环流,阳而不露,高而不亢。
全观由东西川门、戏台、坪院、铺屋、山门、前殿、正殿、后殿、玉虚宫、蕊珠宫、宗师堂、夫人庙等组成,从山门入前殿,从前殿至正殿,次第而登,分别设台阶31级半、7级、3级,以示代表攸县31都半,周围7县、3省地域,即司空影响所在。 东西川门楣额“道通天地”、“法贯古今”,饰有泥塑浮雕麒麟,山门正中楣额“阳升观”三字,左右门楣为“云车”、“风马”。
宋·明清以来,阳升观香火旺盛,明洪武元年(1368)、清嘉庆十年(1805)、道光二十五年(1843)、光绪十九年(1893),都对阳升观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复。山门楹联:“唐宋敕建以来名山不朽;庆光重修而后,福地长留。”
概括了这一历史。 阳升观东一公里处的老炉峰下,建成阳升观水电站,420米长的管道,。
阴阳宅风水之气 气,在古代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
唯物论者认为它是构成世界本原的元素,唯心论者认为它是客观精神的派生物。先哲普遍认为,气无处不存在,气构成万物,气不断运动变化。
《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宋张载在《正蒙·太和》云:“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气,在风水术中是一个很普遍、很重要的概念。有生气、死气、阳气、阴气、土气、地气、乘气、聚气、纳气、气脉、气母等等。
气是万物之源,气变化无穷,气决定人的祸福。人要避死气、乘生气,就得请风水师“理气”。
“理气”是十分复杂的,要结合阴阳五行、实地考得“旺象”,才能得到“生气”,有了“生气”就能富贵。因此,风水术实际是“相气术”。
风水术以气为万物本源,《管氏地理指蒙》卷一《有无往来》云:“未见气曰太易,气之始曰太初。……一气积而两仪分,一生三而五行具,吉凶悔吝有机而可测,盛衰消长有度而不渝。”
这就是说,世界是从无(未见气)到有(气之始),气是本源(一),它分化出阴阳(两仪),又分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五行),这些物质的盛衰消长都有不可改变的规律(有度而不渝),并且有了祸福(吉凶悔吝),这些祸福都是可以预测的。这段话,是对《周易》“太极说”的发挥,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色彩。
风水术认为,气是无穷变化的,它可以变成水,也可以积淀为山川。明代蒋平阶在《水龙经》论“气机妙运”时说:“太始唯一气,莫先于水。
水中积浊,遂成山川。经云:气者,水之母。
水者,气之子。气行则水随,而水止则气止,子母同情,水气相逐也。
夫溢于地外而有迹者为水,行于地中而无形者为气。表里同用,此造化之妙用,故察地中之气趋东趋西,即其水之或去或来而知之矣。
行龙必水辅,气止必有水界。辅行龙者水,故察水之所来而知龙气发源之始;止龙气者亦水,故察水之所交而知龙气融聚之处。”
由此可知,山脉和河流都可以统一于“气”中,寻找生气就是要观察山川的走向。 风水术还认为,气决定人的祸福。
有土就有气,人生得于气,人死归于气。郭璞《古本葬经》论述得很详细:“葬者,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内骨,以荫所生之道也。
经云: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
丘陇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
这一段话,可谓风水的总纲,而这个总纲的核心是气。由手段话,我们可知风水师对气的总看法:生气是一元运化气,在天则周流六虚,在地则发生万物。
天无此则气无以资地,地无此则形无以载。生气藏于地中,人不可见,唯循地之理以求之。
葬者若能知其所在,使枯骨得以乘之,则能得福。父母骸骨为子孙之本,子孙形体乃父母之枝,本与枝相应,得吉则神灵安、子孙盛,这叫作“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不论是阴宅还是阳宅,都要注意乘生气、避死气。《黄帝宅经》云:“每年有十二月,每月有生气死气之位。
……正月生气在于癸,死气在午丁;二月生气在丑艮,死气在未坤;三月生在寅甲,死气在申庚;四月生气在卯乙,死气在酉辛,五月生在辰巽,死气在戌乾;六月生气在已丙,死气在亥壬;七月生在于丁,死气在子癸,八月生气在未坤,死气在丑艮;九月生气在申庚,死气寅甲;十月生气在酉辛,死气在卯乙;十一月生在戌乾,死气在辰巽;十二月生气在亥壬,死气在已丙。”这是说,每个月都有生气和死气,具体的方位,则是罗盘上用八卦、天干、地支表示的方位。
风水先生看地时,手持罗盘,首先看清本月中生气和死气所在的方位,以生气方位动土为吉,以死气方位动土为凶。 因此,“理气”是风水术的之一。
风水师认为,理寓于气,气固于形。形以目观,气须理察。
天星卦气,为乘气之法则。以伏羲先天八卦配合阴阳,以文王后天八卦推排爻象。
以内卦为天地日月,六十卦为阴阳气候。以各卦之下配分六十花甲子,并纳五行,取其旺相,以合卦气,这样可以推知万事万物只要理气适宜,乘生出煞,消纳控制,精辨入神,就可达到相的目的。
实际上,“理气说”是虚无飘渺的,谁又能看得见气?只能靠“意会”,这就凭风水师任意解释了。 此外,又有望气说。
宋黄妙应《博山篇》云:“既明堂,要识堂气。一白好,五黄好,六白好,八白好,九紫好,此为五吉。
又忌四凶,二黑宜忌,三碧宜忌,四绿宜忌,七赤宜忌。”这种吉凶划分,不知依何为据。
明缪希雍《葬经翼》有《望气篇》,云:“凡山紫气如盖,苍烟若浮,云蒸蔼蔼,四时弥留,皮无崩蚀,色泽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冽,土香而腻,石润而明,如是者,气方钟而未休。云气不腾,色泽暗淡,崩摧破裂,石枯土燥,草木零落,水泉干涸,如是者,非山冈之断绝于掘凿,则生气之行乎他方。”
据风水师说,望气可以知道朝代更替、官场人。
53. 中华妈祖 含妈祖文化、传说、旅游、纪事及论坛。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
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 “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
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元日大庆宴”。
春节的起源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
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他们用朱砂涂脸,身披鸟羽,唱跳吃喝,热闹非凡。
至于 互相拜年宴请,则起自汉初,对此《通典》有所记载。 历代春节食俗 ※东汉时期,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
据崔提《四民月令》称:“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
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南朝时期,春节阖家互相拜贺、饮宴,并开展娱乐活动。
据粱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钦桃汤。
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还有画鸡、燃爆竹、悬索、乞如愿等游戏。
※唐宋元明清时期春节食俗中的礼仪成分逐渐加重。据南宋吴自收《梦梁录》记载:“土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梵天庐丛录》记载:“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亲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清波杂志》载:“宋元佑年间,新年贺年,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亲朋拜年,主家必须设宴款待,酒肉异常丰盛。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日岁假,凡五日而毕。”
至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云:“士民之家,添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味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庙,谒影堂,具柬贺节。
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日新禧纳福”,对于前来拜年春,“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谓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
而车马喧阗,追欢竟日,可谓极一时之胜也矣”。 春节各地食俗 汉族的春节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九、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
1。
修桥补路 成语发音:xiū qiáo bǔ lù 成语释义:修建桥梁,补好道路。旧喻热心公益,解囊行善。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我贾仁也会斋僧布施,盖寺建塔,修桥补路,惜孤念寡,敬老怜贫。” 成语示例: 2. 过桥抽板 成语发音:guò qiáo chōu bǎn 成语释义:比喻目的达到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成语出处: 成语示例:只要你不要~,我马上去找他们,一定有个办法,明天来回复你。(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回) 3. 过河拆桥 成语发音:guò hé chāi qiáo 成语释义: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
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成语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三折:“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成语示例:祥子受了那么多的累,~,老头子翻脸不认人,他们替祥子不平。(老舍《骆驼祥子》十四)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卢沟桥日色才分万众嚣,黄尘漠漠马蹄骄.题诗笑问桑干水,曾有闲人过此桥一架桥建鹊来成,织女牛郎诉相思作者: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杜甫 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刘禹锡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江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白居易六幺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条。
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清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
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
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
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
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和凝软碧摇烟似送人,映花时把翠眉颦。
青青自是风流主,漫飐金丝待洛神。瑟瑟罗裙金缕腰,黛眉偎破未重描。
醉来咬损新花子,拽住仙郎尽放娇。鹊桥初就咽银河,今夜仙郎自性和。
不是昔年攀桂树,岂能月里索姮娥。 缩千里为咫尺联两地成一家水光遥接汉虹气上凌虚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渡镜中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毛泽东)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诗经.大雅.大明》)“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
(华镇)桥西暮雨黑,篱外春江碧。 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
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 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
桥的谚语: 桥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桥是桥,路是路------一清二楚 桥孔里插扁担-------担当不起 “盘旋上下,通连左右,交叉东西南北;横贯长江,纵接黄河,瞩目红旗宜宾。”(开津长江道立交桥) “中化堪称首,铁索斜拉,坦途凌波,淞南沙北横大道;世界亦数二,众智辉灿,科技结晶,浦东沪西并东流。”
(上海南浦大桥) -----------最经典的当属毛泽东的《水调歌头 游泳》: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小语论坛 -- ;!cV《诗经.大雅.大明》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sE mz'> 宋之问《游云门寺》:“维舟探静域,作礼事尊经。
龛依大禹穴,楼依少微星。
虹桥转翠屏”。
g Xj% uvDM_ 元稹《寄乐天》:“天下风光数会稽,灵汜桥前百里镜,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EPZcaY ?z5\^ 李绅《灵汜桥》:“灵汜桥边多感伤,分明湖派绕回塘。
岸花前后闻幽鸟,湖月高低怨绿杨。能促岁阴惟白发,巧乘。
/poemt/10.shtml去这儿可以看每一首李白【诗人小传】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将进酒 送孟浩然之广陵 赠汪伦 咏苎萝山 塞下曲六首 静夜思 望天门山 夜宿山寺 登金陵凤凰台 长相思二首 把酒问月 独坐敬亭山 客中行 菩萨蛮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行路难 其一 送友人入蜀 渡荆门送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长干行 赠孟浩然 春思 军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
蜀道难 长门怨 送友人 白头吟 草书歌行 关山月 白马篇 侠客行 秋浦歌十七首 行路难 春夜洛城闻笛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行路难 其二 子夜四时歌:夏歌 古朗月行 古风其二十四 月下独酌其一 古风 其十九 江上吟 登高丘而望远 秋风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连理枝 金陵酒肆留别 北风行 忆秦娥 峨眉山月歌 清平乐 塞上曲 白鸠辞 怨情 日出入行 独漉篇 山中问答 江南春怀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望鹦鹉洲怀祢衡 劳劳亭 子夜四时歌:春歌 夜坐吟 子夜四时歌:秋歌 金门答苏秀才 学古思边 玉阶怨 妾薄命 结客少年场行 子夜四时歌:冬歌 采莲曲 飞龙引 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乌夜啼 久别离 送别 远别离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有所思 临江王节士歌 拟古其九 古风其二 古风其三 襄阳歌 上云乐 菩萨蛮 冬日归旧山 哭宣城善酿纪叟 于阗采花 乌栖曲 句 南陵别儿童入京 寄东鲁二稚子 在金陵作 上李邕 ( 此诗萧士□云是伪作 ) 【上斌下 赠从孙义兴宰铭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太华观 独坐敬亭山 清平乐 战城南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古风其十五 天马歌 扶风豪士歌 玉壶吟 梁园吟 鸣皋歌送岑徵君 时梁园三尺雪. 长歌行 清平调词三首 阳春歌 箜篌谣 胡无人 广陵赠别 阙题 上清宝鼎诗 临路歌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 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宣城送刘副使入秦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 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 月下独酌其二 过汪氏别业其一 南奔书怀 留别贾舍人至二首 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 沙丘城下寄杜甫 夜泊牛渚怀古 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 白纻辞 其一 幽州胡马客歌 梁甫吟 行行游且猎篇 古风其二十 古风其十八 古风其三十四 横江词其一 猛虎行 ( 此诗萧士□云是伪作 ) 【上彬下 去妇词 ( 一作顾况诗 ) 少年行其一 结袜子 沐浴子 上清宝鼎诗 句 句 句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赠僧崖公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 赠张相镐其一 时逃难在宿松山作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 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 登黄山凌□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 越女词其三 感兴其一 天台晓望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雪谗诗赠友人 赠清漳明府侄聿 邺中赠王大 (一作邺中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 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句 别匡山 观佽飞斩蛟龙图赞 地藏菩萨赞 句 阙题 栖贤寺 炼丹井 宿无相寺 荆州歌 杨叛儿 野田黄雀行 少年行其二 听蜀僧浚弹琴 渌水曲 门有车马客行 丁都护歌 ( 都一作督 ) 上留田行 公无渡河 古风其七 秦女休行 ( 魏协律都尉左延年所作, 今拟 东海有勇妇 代关中有贤女 横江词其五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 古风其一 钓滩 洛阳陌 桂殿秋 咏方广诗 题楼山石笋 句 秀华亭 赠韦秘书子春 古意 酬张司马赠墨 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 送别 越女词其四 宣城见杜鹃花 九日登山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登瓦官阁 越中览古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月下独酌其三 游泰山六首(一作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 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感遇其一 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 江夏送友人 酬崔五郎中 留别金陵诸公 江夏行 悲歌行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赠崔司户文昆季 书情题蔡舍人雄 赠钱徵君少阳 (一作送赵云卿)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 题宝圌山 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 赠江油尉 桃源 普照寺 兴唐寺 相逢行 寻雍尊师隐居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上崔相百忧章(时在浔阳狱) 白毫子歌 王昭君其一 王昭君其二 雉朝飞 古风其四 君马黄 从军行 君子有所思行 独不见 北上行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 双燕离 殷十一赠栗冈砚 乌牙寺 桃源 阳春曲 惧谗 赠裴十四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 送崔氏昆季之金陵 (一作秋夜崔八丈水亭送 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春日独酌其一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望庐山瀑布其一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金陵凤凰台置酒 金陵其一 望黄鹤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奔亡道中其一 安州应城玉女汤作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还题壁 秋下荆门 江行寄远 月下独酌其四 早望海霞边 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 友人会宿 越中秋怀 流夜郎闻酺不预 从军行 示金陵子 (一作金陵子词) 越女词其一 越女词其二 五松山送殷淑 送梁四归东平 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 寄崔侍御 留别于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