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风水学的历史发展阶段

1.中国风水文化历史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中国风水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到3万年前。

几千年甚至几万年来人们不断的总结居住环境的优劣到了汉唐时期就形成了很成熟很系统的中国风水学理论。风水学实际就是通过人们对内外环境的利用和改造,使其充分发挥气场,给人造成心理上的安慰,从而趋吉避凶,达到安居乐业的目的。

在魏晋时期,越来越重视葬地阴宅风水,风水多以葬经命名。所以发展到后来人们一谈到风水难免想到阴宅。

到了隋唐时期才是风水真正开始趋于成熟的时候。而到了宋代风水才真正达到盛行的时代,江湖上出现了以江西派和福建派为主体的风水学理论体系,所以至今江西在这方面还保持了神秘色彩。

到了明末以及清朝时期,中国风水文化开始逐渐盛行,而当时最具风水代表的人物就是风水名家蒋大鸿。但是风水因为其神秘色彩到了道光年间,江湖术士,把风水搞得欺骗化、江湖化。

而到了民国时期更是一度遭到了强烈的排斥,由于在中国新文化的影响下,西方文化的流入导致了人们一度对风水产生了怀疑。 在解放初期的时候,破四旧,反封建的运动,使风水遭了彻底性的破坏,人们开始怀疑它是迷信,是玄术是不可信的。

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的时候,风水有逐渐的抬头,更加有了愈演愈盛的事态。尤其是住宅风水在当今更是盛行,人们不管是买房还是家具摆设,在风水上都不会马虎。

2.易经风水学发展形势分为那几个阶段

一、易经风水学入门: 易经风水学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曾被误解为就是一本算命的书。其实,算命只是它最小的用途,《周易》的“阴”、“阳”,分别用“-”“--”表示,用阴阳代表世间万物,如日月、男女、黑白、单双、等,而“八卦”两两相重能够构成六十四卦等。

筋经风水学里运用了河图洛书、先后天八卦原理,对现代阴阳宅风水、算命卜卦、择运势凶吉都有很多的论述。尤其是对于风水中的形、气、风、山、水等在不同的运用中有详细的阐述。

二、天道、地道、人道: 《易经风水学》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对象是:天道、地道、人道。 即天体的运动规律,古人认为天体会影响人们的生存状态,所以喜欢参观星际。

而地道就是对地理的认识,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的的变化规律和合理利用。为求打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

而人道是什么呢?是认为万事万物都有五行属行,它们之间生克的关系是命运前程,人的凶吉的主要状态。 所以易经风水学也就是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以及人如何遵循天道、地道,从而达到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三、算命、占卜、择吉: 易经风水学衍生出来的风水知识能够对位置、构造、布局做一个择吉,能够预测出风水的好坏,而易经算命、卜卦、看生辰八字更是现在我们常用的,是以周易阴阳、八卦象数理论为指导,结合干支五行学说,创造了一套独特而神奇的预测方法。 揭示了人的发生和发展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而微妙的关系,《易经风水》是将两者结合,用易经的自然规矩来阐述风水的成因。

而周易风水学中的占卜预测范围非常广泛,上至天文、天气,下至万事万物:求名、婚姻、求财、求官、人事、房屋、出行、失物、风水、生产、疾病等,范围之广,无所不包。 四、预知风险趋吉避凶: 人生是由无数的选择组成的。

每做出一次正确的选择,就向成功的人生迈进了一步;每做出一个错误的决定,则增加了一分失败的危险。易经风水学预测的目的在于:洞晓天机,提前预知人生机遇和风险,做好有效应对措施,消灾解厄,趋吉避凶。

而早期用于预测被指为之占卜,其门派种类就有很多,如有文王卦、六壬课、梅花易数、奇门遁甲等派别。而到了现在周易预测范围就很广了,可视为利用阴阳五行理论为依据的测算活动,比如八字算命、六柱预测、风水预测等都算是预测风水。

3.风水学的由来和发展

风水学又称堪舆学 ,顾名思义,风就是空气,一种流动的空气;水就是各种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海及雨露。

风水学突出了风与水对人体的作用,认为风太大的地方不宜人居住,而空气不流通的地方也不宜居住,没有水的地方不适宜人居住,而水泛滥成灾的地方也不适宜居住。风水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类居住环境的一门学问,主要分为两大派——形式派和理气派。

形式派又称峦头派,为唐代著名风水家杨筠松所创,在江西一带盛行,主要以山川的起止为主体,以龙、穴、砂、水相配合而进行勘察。理气派又称理法派,由一游幕僧人所创,在福建比较盛行,理气派以河洛理数为理论基础,从时间和空间上考察人体与地理、气候、地极磁波的变化关系。

早期的人类就已经认识到了环境对人类的重要影响。原始人类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他们很难抵御各种猛兽的侵袭,于是他们就选择了山洞作为规避场所。

而山洞多在较高的地带,这是为了防止水淹,而且洞口都朝向南方,一是利于接受阳光的照射,二是躲避冬天寒冷的西北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走出了山林,而到依山傍水的平坦地带聚居,慢慢形成了村落与城镇。

这一时期,风水学还处于一种原始的萌芽状态。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环境对人体的作用。

到了先秦时期,风水学才作为一种学说问世。秦代风水家朱仙桃所著的《搜山记》,为目前流传下来的最早的风水学著作。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风水学理论逐渐得到完善,并且出现了管辂、郭 璞这样的风水名家。郭璞著的《 葬书》,被后人推崇为风水理论的经典,而郭璞本人也被后人尊为风水学的祖师。

到了隋唐时期,风水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形成了两大派别——江西形势派和福建理气派。形势派的创始人杨筠松先生著的《疑龙经 》、《撼龙经》、《 葬法倒杖》《青囊序 》等,为风水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著作一直被风水研究者视为至宝。

明清时期是风水学的鼎盛时期,各种风水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甚至到了泛滥的程度。其中以吴鼐 的《 阳宅撮要 》、赵玉材的《地理五诀 》、蒋大鸿的《地理辨证 》 较为有名。

在形势与理气两派的基础上有分成四个派别——八宅派、玄空派、杨公派、过路阴阳派。八宅派是以八卦为依据,将家宅分为八部分--东四宅与西四宅,再配合人的命卦来选择住宅,属形势派;玄空派属理气派,主要以 洛书九星为根本,外取自然环境的山水实物为依据,结合三元运气之说,通过排龙立穴、飞星布局和收山出煞 等数术运算方法;杨公派也属形势派,注重“龙、砂、水、向、穴”,也就是“寻龙、觅水、观砂、立向、定穴”;过路阴阳派也属于形势派,同时搀杂了一些理气派的东西,比较注重表象的作用。

甚经典教材的内容大部分以口诀为主。 解放以后,风水学被扣上了“封建迷信”的帽子而打入冷宫,勘测风水的活动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了一段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风水活动逐渐抬头,且有愈演愈盛之势。 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至为明显的,在古代时期,人们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以现代科学知识与理论来看,天地万物是一个大磁场,而人体是一个小磁场,我们周围的万物,时刻不停的发生一种微波与我们的小磁场产生物理感应,从而使磁场发生变化,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正所谓环境造人。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他们的精神面貌、性格习俗都有很大的差异,而生活在同一地方的人,就有许多相似的特点。

比如广东人形体瘦小,面尖唇薄,颧骨高耸,脑筋灵活,善做生意。而蒙古人却形体高大威猛,性情豪爽粗放,虽善于牧马骑射,却不善经营。

这就是生存的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不争的事实。风水学的科学性,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

但是,传统风水学过分夸大了环境的作用,甚至将她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搞的神乎其神。有些风水家认为,只要是“风水宝地”,就能给人带来福祉,那么,生活在同一“风水宝地”的人,他们的命运也会千差万别呢?同样的住宅,有的人住进去灾祸不断,有的人住进去却事事顺心,这就是人类个体的差异性所造成的结果。

每个人,作为一种磁场或者说是一种接收器,他们的排列组合与接收信号的频率是不一样的,是千差万别的。虽然传统风水学也认识到了人的差异性,但只是采用了比较粗略的分类法。

比如八宅派以每个人出生的年份为依据,将人分为八种命卦---乾命、坤命、艮命、震命、兑命、坎命、离命、巽命,根据这八种命卦来判断是否与住宅相配合。这种分类法是不够精确的,一年中出生的人得有多少?他们每个人的磁场结构能一样吗?人为万物之灵,独禀天地五行之气而生,而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刹那起,作为一个小载体,每个人所禀受的天地五行之气是不一样的,所以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小磁场,而且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磁场与另外一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哪怕双胞胎也不例外。

有人禀受五行之气中的火较多,有的水较多,有的木多较,因此,每个人就有了吉凶祸福的差别,正所谓“五气偏全定吉凶”。人类所禀受天地五行之气的多寡,就反映在每个人出生的年、月、日、。

4.历史上风水的发展顺序是怎么样呢

1、形成时期:原为萨满教根据考察山势土壤总结经验 2、确立时期:在夏、商时代经过《连山易》和《归藏易》的整理形成详细的选择方法算法 3、世俗化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三道九流中的阴阳家将风水整理成为大众通俗易通的内容。

风水学进入世俗 4、贵族化逆流时期:秦代焚烧坑儒、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风水从世俗化再次转入贵族化,只有皇家阴阳官可以阅读阴阳家时期的风水资料 5、衰落时期:秦末农民起义,五斗米道的农民起义军登上历史舞台,追认以老子为祖师,提出“均平富”的革命思想,创立道教。

阴阳家开始没落,原本的阴阳家的阴阳师在汉唐时随日本来华学者东渡。 6、在日本发展时期:唐代将道教尊为国教,秦末农民起义军成立的道教以五行、八卦为理论。

风水在唐代后消失,直到宋代才在出现。唐代日本来华使者将历代风水书籍和资料带回国内,其中包括唐代早期的《大唐阴阳书》书中有关龙砂的介绍,明确记载最早叫做“岳”。

日本遣唐使对《大唐阴阳书》翻译时将“岳”翻译成“龙巢”,宋代后随着中日交流,阴阳风水学再次传入中国,宋代学者将“龙巢”翻译成“龙砂”。 汉唐时代东渡日本的阴阳家逐渐在日本形成强大的势力,并且进入日本贵族,因为收到强大的经济支持,逐步形成了日本“阴阳师”这个团体。

风水学在日本得到广大发展 7、风水归来:道教造成的“三秋之乱”是唐代有盛转衰的开始。此后汉地进入风水真空区。

随着和日本的交流和五代时期大量有组织的国家盗墓行为,古墓中的占卜竹简出土,风水占卜再次兴盛在宋代达到顶峰。古代阴阳风水学对于“龙埋”划分为:东方青龙七宿是角、鬲亢、觯氐、房、簋心、琮尾、璜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兕牛、卣女、虚、爵危、圭室、胡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笾毕、璋觜、聿参;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敦星、壁张、琥翼、明轸; 简单说,靠近水的山叫青龙、玄武,不靠近水的山叫白虎、朱雀。

风水中寻龙,第一步,攀登山脉最高峰,之后看下山脉的走势。“须登上太祖山,然后经过少祖山、父母山,看龙是怎样出身和剥换,行走,然后经过反复开帐,穿帐过峡,束气,行到有河流,湖泊的地方,入首,突起穴星沙交水会阴阳交配,化气结穴,这一过程就是寻龙。

”最后确定穴位是否是龙砂古代要举行祭祀仪式。 。

5.风水学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秦汉时期是风水学的形成时期,新的科学和思潮影响了风水学的发展。

此时天文学及谶纬内容的加入,使风水学逐渐出现了派别之分。加入谶纬内容的“图宅术”,在其理论中加入了迷信的成分,从而走入了迷信的行列;而以“形法”、“堪舆”为代表的流派,则更多地注重对山川形势的考察,以及对指南针的应用推广,使风水学得到科学的发展。

在先秦时期,风水流派的分别已经有所显现。当时围绕建筑选址、营造活动的就有两种官员,一种是“地官司徒”,他的工作是考察自然地理的各方面条件,经评价后作出选址规划;另一种是“春官宗伯”,他的工作主要是以占星、卜筮等方法来选择城市、宫宅、陵墓、宗庙等建筑的方位及营造时辰。

在汉代时他们就有了“形法家”和“堪舆家”的区别,但直到唐宋时期,风水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他们才各自形成宗派,各立门户,产生了“形势派”和“理气派”两大派别。形势派注重的是山水脉络形势,理气派注重的是方位八卦和阴阳生克。

6.风水师的历史发展有哪些

早在先秦就有相宅活动。

一方面是相活人居所,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尚书-召诏序》云:“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这是相阳宅。

《孝经-丧亲》“卜其宅兆而厝也”这是相阴宅。这就是用占卜的方式择定地点。

先秦的贤君盘庚、公刘、周公在相地实践中都作过贡献。 风水师很推崇秦惠王的异母兄弟愕里子,传说他曾经预测自己的墓地两侧将会有天王宫殿,并已应验了。

先秦相宅没有什么禁忌,还发展成一种术数,也没有那么多迷信色彩。汉代是一个充斥禁忌的时代,有时日、方位、太岁、东西益宅、刑徒上坟等各种禁忌,墓上装饰有避邪用的百八、石兽、镇墓文。

湖北省江陵凤凰山墓出土的镇墓文献“江陵丞敢告地下丞”、“死人归阴,生人归阳”之语。还出现了《移徙法》、《图宅术机》、《堪舆金匾》、《论宫地形》等有关风水的书籍。

有个叫青乌子的撰有《葬经》,后世风水师奉他为宗祖。 魏晋产生了管辂、郭璞这样的宗师。

管辂是三国时平原术上,占墓有验而闻名天下。《管氏地理指蒙》就是托名于管辂而作。

郭璞的事迹更加神奇,在《葬书》注评中有详细介绍。南朝宋明帝是个最讲忌讳的皇帝。

宫内摊床、修墙必先祭神祈祷。他听说萧道成的祖墓有五色云气,就暗中派人在坟四角钉上铁钉,可是萧道成最后还是当了皇帝。

南齐时,衡阳地方有一怪俗,山民生病,就说是先人为祸,必须挖祖坟、洗尸骨,洗骨除崇。隋朝宰相杨恭仁移祖坟时,请了五六批风水师前往相地。

其中有个叫舒绰的猜中了地下之物,受到重赏。当时相地最有名的是萧吉,他曾给皇后择吉地,当文帝不听他的建议时,他预测到隋朝运数不长。

他撰者《相地要录》等书。 唐朝时,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风水出现了张说、浮屠泓、司马头陀、杨筠松、丘延翰、曾文遄等一大批名师,其中以杨筠松最负盛名。

他把宫廷的风水书籍挟出,到江西一带传播,弟子盈门。当时,风水在西北也盛行。

敦煌一带有许多风水师,当地流传一本《诸杂推五胜阴阳宅图经》书中提倡房屋向阳、居高、邻水的原则。 宋徽宗相信风水,曾听信术上之言,垫高西北地势,以便得到多子之兆。

宋时老百姓普遍讲究风水。《朱子家礼》说百姓家里死了人,三月而葬,先把地形选好,再择日开茔。

宋代的风水大师特别多,赖文俊、陈抟、吴景鸾、傅伯通、徐仁旺、邹宽、张鬼灵、蔡元定、厉伯韶等都很有名。 传闻明代刘基最精于风水。

有一本《堪舆漫兴》就是托名于他。 纵观历史先秦是风水学说的孕育时期,宋代是盛行时期,明清是泛滥时期。

本世纪以来风水学在旧中国是大有市场。解放后理论上受到沉重打击,实践中却还不断在运用。

现代社会中,随着国际上对风水的重视以及它的适用性,使风水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新的活力。

7.风水学是怎样形成的

风水学的产生形成,是从河图、洛书演变而来的。

追根溯源,它是与易经卦理分不开的。 远古洪荒时代,中国黄河流域,饱受洪水泛滥之害,受气候环境之苦,面对大自然的威胁,加上疾病或遭遇横祸,人类同大自然的对抗实在太渺小、脆弱。

岁月的变迁,长年累月对宇宙自然环境探索、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先民们开始运用智慧来选择自然地理环境,择地而辟看。 研究>的学者都知道,周易在其漫长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历了《连山》、《归藏》再到《周易》的历史。

而《连山》是以灵卦为六十四卦的首卦与起点,反映了当时人类对天地的认识是以山来作为世界的主体。因那时洪荒泛滥,大地浮沉,人们选择住居在山洞里等这些地势较高的地方来躲避洪水,风雨来势凶猛的侵袭。

殷商时代,社会发展经历了母系氏族,以坤卦为首卦起点的《归藏》又反映人类对大地自然宇宙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以大地为开展的种植、渔牧、狩猎等活动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好处。

随着阴阳五行学术的产生发展,易经在知未来吉凶的占卜功能已经开始运用于人文地理,人们往往在择地、建宅前先卜地、相地。 看这块土地是否适宜建筑居住。

这种因为卜而后居,故称为“卜居”。 《尚书·召法》记载曰:“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

说的是周成王欲迁都洛阳。请周公卜居,得吉兆,故迁往。

后来的漫长岁月这种卜居逐渐将八卦九星阴阳五行等术数与择地,建屋的生活经验结合,融贯在一起产生发展成风水学术原始的雏形。 “风水”二字源于晋代郭璞著《葬经》中:“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止,藏风次之”一文。圣人作易,上观天文,下察地理。

唐代杨筠松在《撼能经》中云:堪舆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风”就是自然界中现象,空气的流动形成风,“水”就是指大自然中的山谷溪涧、河流、湖泊、海洋。

“风水”简单地讲,亦即能够藏风,能够聚气,才是有利于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 风水的名词,自古众多。

有堪舆、青囊、青鸟、宅、相宅、图宅、形法、阴阳术、地学、家相学之称。 风水的发展,演变大至经历了先秦孕育时期,秦汉萌芽时期,魏晋发扬时期,唐宋成熟盛行时期,元代低落时期,明清流传繁荣时期。

先秦时期,阴阳五行学说与易经融合流传发展并应用,风水与自然崇拜,鬼魂迷信,征兆占卜有关。那时已有相地、卜墓之术;但多以占卜有关。

秦代建长城时已有地脉之观念。是风水孕育时期。

到了汉代,易学卦理的流行,畅大精深,使风水学得到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化发展。 “堪舆”一词最早出地汉淮南王刘标《淮南子》一书。

汉代许慎曰:“堪,天道;舆,地道也。”天道是指天文,地道是指地理。

《易系辞传》:“仰以观地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故堪舆,即洞察研究宇宙天地山川与日月星辰,斗转星移交汇变化现象之意。

因此,风水学也叫“堪舆”术。 “堪舆”也就是风水的最古老、最正宗的名词。

这一时期,相地、相宅、相墓主要是在土大夫、达官贵族等上层阶级流行传开,而深处下层的广大百姓却无缘问及,风水只作皇家术为宦官阶层服务。是风水的萌芽的时期。

魏晋时期,则是风水学原理的初步形成,发扬光大时期。 晋代郭璞,得青乌子老人的风水之学作《葬经》,亦即《葬书》。

“葬乘生气”这一堪舆术精髓,历经千年来,是各派风水学保持不变的运用的原理和宗旨。堪舆学最重视“生气”,生气忌风喜水,因为有风则气散,故忌风;而水则使生气凝聚,故喜水,注重强调藏风聚水。

中国堪舆术的鼻祖——青乌子。由于那时著作,刻于简册中,多放在用青布做成的囊子里,所以又称青囊术,是为经念青乌子老人的。

那一时期还有陶侃的《捉脉赋》。风水阴阳术已经大行其道,蔚然成风;相地、相宅墓,已不再是专为上层官宦阶层服务,广大穷苦百姓也笃信风水;深信住宅基地或坟墓周围山川龙脉、河流形势、风向、阳光等环境因素,能对住者或葬者家人吉凶祸福产生影响,能够庇护后代,带来福荫,使人荣华宝贵,出人头地。

民间还出现了专以此术谋生的术士。 唐宋时期,在堪舆学的基本理论方面,则奠定了而更加完善风水学坚实庞大的框架和系统化的基础,对汉晋时期以来的风水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使风水术空前盛行。

唐杨筠松(字救贫),开创了一派风水术新理论,在堪舆学上主张因地制宜、因形择穴、观察龙脉、分析地势、方位,从而择定阴宅、阳宅的最佳位置。 从而发展成为风水地理的“形法理论”,世称“形势派”“峦头派”或“江西派”,亦称赣派。

因此被后世堪舆界尊为江西派风水祖师,享有很高的声誉。其著有[撼龙经][疑龙经][疑龙十问][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青囊奥语][天玉经]等名著流传于世。

这一时期,还有曾文进、廖金、赖布衣等祖师,其中赖布衣最为人传诵,有关他的故事,民间早已家喻户晓。 元代,是风水术低落时期,没有什么惊人的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名花辈出,开宗立派者众多,纷纷著书立说。可谓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对中华风水学术的继承和发扬光大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有蒋大鸿及沈竹。

8.风水学的由来和发展

风水学又称堪舆学 ,顾名思义,风就是空气,一种流动的空气;水就是各种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海及雨露。

风水学突出了风与水对人体的作用,认为风太大的地方不宜人居住,而空气不流通的地方也不宜居住,没有水的地方不适宜人居住,而水泛滥成灾的地方也不适宜居住。风水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类居住环境的一门学问,主要分为两大派——形式派和理气派。

形式派又称峦头派,为唐代著名风水家杨筠松所创,在江西一带盛行,主要以山川的起止为主体,以龙、穴、砂、水相配合而进行勘察。理气派又称理法派,由一游幕僧人所创,在福建比较盛行,理气派以河洛理数为理论基础,从时间和空间上考察人体与地理、气候、地极磁波的变化关系。

早期的人类就已经认识到了环境对人类的重要影响。原始人类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他们很难抵御各种猛兽的侵袭,于是他们就选择了山洞作为规避场所。

而山洞多在较高的地带,这是为了防止水淹,而且洞口都朝向南方,一是利于接受阳光的照射,二是躲避冬天寒冷的西北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走出了山林,而到依山傍水的平坦地带聚居,慢慢形成了村落与城镇。

这一时期,风水学还处于一种原始的萌芽状态。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环境对人体的作用。

到了先秦时期,风水学才作为一种学说问世。秦代风水家朱仙桃所著的《搜山记》,为目前流传下来的最早的风水学著作。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风水学理论逐渐得到完善,并且出现了管辂、郭 璞这样的风水名家。郭璞著的《 葬书》,被后人推崇为风水理论的经典,而郭璞本人也被后人尊为风水学的祖师。

到了隋唐时期,风水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形成了两大派别——江西形势派和福建理气派。形势派的创始人杨筠松先生著的《疑龙经 》、《撼龙经》、《 葬法倒杖》《青囊序 》等,为风水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著作一直被风水研究者视为至宝。

明清时期是风水学的鼎盛时期,各种风水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甚至到了泛滥的程度。其中以吴鼐 的《 阳宅撮要 》、赵玉材的《地理五诀 》、蒋大鸿的《地理辨证 》 较为有名。

在形势与理气两派的基础上有分成四个派别——八宅派、玄空派、杨公派、过路阴阳派。八宅派是以八卦为依据,将家宅分为八部分--东四宅与西四宅,再配合人的命卦来选择住宅,属形势派;玄空派属理气派,主要以 洛书九星为根本,外取自然环境的山水实物为依据,结合三元运气之说,通过排龙立穴、飞星布局和收山出煞 等数术运算方法;杨公派也属形势派,注重“龙、砂、水、向、穴”,也就是“寻龙、觅水、观砂、立向、定穴”;过路阴阳派也属于形势派,同时搀杂了一些理气派的东西,比较注重表象的作用。

甚经典教材的内容大部分以口诀为主。 解放以后,风水学被扣上了“封建迷信”的帽子而打入冷宫,勘测风水的活动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了一段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风水活动逐渐抬头,且有愈演愈盛之势。 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至为明显的,在古代时期,人们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以现代科学知识与理论来看,天地万物是一个大磁场,而人体是一个小磁场,我们周围的万物,时刻不停的发生一种微波与我们的小磁场产生物理感应,从而使磁场发生变化,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正所谓环境造人。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他们的精神面貌、性格习俗都有很大的差异,而生活在同一地方的人,就有许多相似的特点。

比如广东人形体瘦小,面尖唇薄,颧骨高耸,脑筋灵活,善做生意。而蒙古人却形体高大威猛,性情豪爽粗放,虽善于牧马骑射,却不善经营。

这就是生存的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不争的事实。风水学的科学性,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

但是,传统风水学过分夸大了环境的作用,甚至将她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搞的神乎其神。有些风水家认为,只要是“风水宝地”,就能给人带来福祉,那么,生活在同一“风水宝地”的人,他们的命运也会千差万别呢?同样的住宅,有的人住进去灾祸不断,有的人住进去却事事顺心,这就是人类个体的差异性所造成的结果。

每个人,作为一种磁场或者说是一种接收器,他们的排列组合与接收信号的频率是不一样的,是千差万别的。虽然传统风水学也认识到了人的差异性,但只是采用了比较粗略的分类法。

比如八宅派以每个人出生的年份为依据,将人分为八种命卦---乾命、坤命、艮命、震命、兑命、坎命、离命、巽命,根据这八种命卦来判断是否与住宅相配合。这种分类法是不够精确的,一年中出生的人得有多少?他们每个人的磁场结构能一样吗?人为万物之灵,独禀天地五行之气而生,而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刹那起,作为一个小载体,每个人所禀受的天地五行之气是不一样的,所以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小磁场,而且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磁场与另外一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哪怕双胞胎也不例外。

有人禀受五行之气中的火较多,有的水较多,有的木多较,因此,每个人就有了吉凶祸福的差别,正所谓“五气偏全定吉凶”。人类所禀受天地五行之气的多寡,就反映在每个人出生的年、月、日、。

9.中国风水学历史有哪些

中国风水学起源与发展 中国风水学起源甚早,历经朝代更迭而广为发展和流传,至今己形成派别林立的理论体系。

纵观历史,风水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夏商周是风水学说的萌芽期,先秦是风水学说的孕育期,唐宋是盛行时期,明清是泛滥时期。 在原始社会,人们迫于恶劣的自然环境选择适宜栖息繁衍的“近水向阳”之地,就是风水学最开始的实际应用。

文字出现以后,风水学也随之见诸记载。商朝的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卜宅的记录。

《逸周书》中也记载“土宜天时,百物行治”,附天观地成为后世风水术的依据。 战国先秦时期,随着《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盛行,开始建立起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为主导的学术思想。

这时出现了相宅活动:《尚书》载“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这是相阳宅;《孝经》载“卜其宅兆而厝之”,这是相阴宅。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承袭了以往的“土宜”观念,同时开始有了“气”的概念。

汉代出现了《堪舆金匾》、《宫宅地形》、《移徙法》、《图宅术》等风水着作,标志着风水学在理论上有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魏晋时期,郭璞在《葬书》中将风水术从传统的相地术中抽出,对风水下了定义,并全面构架起风水理论,因此被称为风水鼻祖。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鼎盛时期,各种学术刺激风水理论体系日渐完善。江西派风水师杨筠松在民间实践风水勘察和授徒,起到了全面推广的作用。

到了近代,陈抟、邵康节、朱熹和蔡元定等着名易学家对风水进行了阐释和认定。一些风水着作相继出版,从而出现了以江西形法派和福建理法派为主体的风水学理论体系。

明清两代,通过对各类风水学朽籍的收集整理,以及学者们的不断探研,风水理论己相当完备。风水师的勘察活动己从帝王宫殿走到城乡民宅等各类场从民国到现在,学者们主要是对中闰风水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评估和研究。

唐代形派大师杨筠松 杨筠松,《唐书》无传,宋代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其名氏。传闻杨筠松元名益,字叔茂,筠松是他的号,祖籍窦州(今广东信宜县),寓居江西,自称救贫先生。

传闻他撰写了《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黑囊经》、《三十六龙》等书。 《宋史。

艺文志》载有“杨救贫《正龙子经》一卷”,当为杨筠松撰。唐僖宗封他为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管灵台地理事。

唐亡后,他断发隐居,后死于虔州,葬于雩中药口。《葬书新注序》记载说:“在唐之时,杨翁筠松与仆都监,俱以能阴阳属司天监。

黄巢之乱,翁窃秘书中禁术与仆自长安来,奔至赣州宁都怀德乡,遂定居焉。 后以其术传里人廖三,廖传其子禹,禹传其婿赠武功郎谢世南,世南复传其子武功大夫海惠州巡检使永锡,遂秘而不授云。”

由此可知,杨筠松的风水术是从唐代长安城传出,他在江西传授给弟子,弟子使风水术逐渐传播。 中国风水文化历史发展历程: 中国风水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到3万年前。

几千年甚至几万年来人们不断的总结居住环境的优劣到了汉唐时期就形成了很成熟很系统的中国风水学理论。风水学实际就是通过人们对内外环境的利用和改造,使其充分发挥气场,给人造成心理上的安慰,从而趋吉避凶,达到安居乐业的目的。

在魏晋时期,越来越重视葬地阴宅风水,风水多以葬经命名。 所以发展到后来人们一谈到风水难免想到阴宅。

到了隋唐时期才是风水真正开始趋于成熟的时候。而到了宋代风水才真正达到盛行的时代,江湖上出现了以江西派和福建派为主体的风水学理论体系,所以至今江西在这方面还保持了神秘色彩。

到了明末以及清朝时期,中国风水文化开始逐渐盛行,而当时最具风水代表的人物就是风水名家蒋大鸿。 但是风水因为其神秘色彩到了道光年间,江湖术士,把风水搞得欺骗化、江湖化。

而到了民国时期更是一度遭到了强烈的排斥,由于在中国新文化的影响下,西方文化的流入导致了人们一度对风水产生了怀疑。 在解放初期的时候,破四旧,反封建的运动,使风水遭了彻底性的破坏,人们开始怀疑它是迷信,是玄术是不可信的。

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的时候,风水有逐渐的抬头,更加有了愈演愈盛的事态。尤其是住宅风水在当今更是盛行,人们不管是买房还是家具摆设,在风水上都不会马虎。

从风水学上来看,东为阳,西为阴。动为阳、静为阴。

风水磁场是能够影响到人的健康、运气、心理。 其实中古风水文化我们所了解的风水都是从电视上看到的,其实很少有人去专门关注这一学术,前有池塘,后有靠山,山水环绕,藏风得气一般都用一般都用来形容我们建筑,无论阳宅还是阴宅皆是如此。

风水学的历史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