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区位于全版图的中心地带偏南一些。
可以看出全版图东、西、北三面辽阔,南、西南、东南相对来说紧促。按照北京的十个郊区县的分布来看,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五区县占据了西北至北到东北的大部分面积。
正西是门头沟,西南是房山,东南是通州,正南是大兴,东北是顺义。 延庆、昌平、密云、平谷、怀柔,这些区县多山,水资源丰富,有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沙河水库,密云水库,金海湖水库!西边独门头沟镇守,有永定河奔南流去。
东边潮白河,通惠河,大运河流经向南。最后潮白河与永定河交汇于大辛庄以南,成为北京市的水口所在。
而自丰台卢沟桥至大兴,成了北京的大明堂!丰台南部为内明堂,大兴为外明堂。二河交汇,表明龙真穴的!再看西边,西为白虎,京西有妙峰山、百花山、东灵山等,如旌旗飘展,扞卫者西大门;东边有潮白河、通惠河、大运河缠绕相送,是为青龙有情;北边有万里长城,且怀柔最北部,海拔很高,喇叭沟门乡最顶端,夏天亦有积雪。
再加上西北延庆和东北密云平谷的护卫,可见祖山高大雄伟,龙脉一路辞楼下殿,直至故宫方才融结真穴。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灵地貌尽得,天然之作,实乃大地也!且当时定都北京,北京位于全国版图之艮方,上应天市垣,所以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实在是天意也! 。
北京之所以能够成帝都、为兴王之地,在外围的地理形势上,中干龙的脊脉秦岭,在黄河南岸一直延伸到河南中部,成为北京的朝山;黄河以界水的形式蜿蜒东去成为朱雀;北京南开一面,广阔的平原为明堂。
而内蒙的阴山山脉、河北的大马群山和北部的燕山山脉为送山和主山;太行山、大兴安岭和长白山脉均以东北、西南走向气发京城,成为众山朝拱;怀来、延庆间的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为东西两大水口。 这样,鸭绿江在它的最后边,黄河在前牵着它的头,朝向迎千山万水,被拥护环抱、重叠往复,使其形成天然的巨大龙穴,北龙所有的气脉均结京都。
近案格局更为奇胜。它雄距在华北大平原的北端,北面和西面为连绵不断的山岭所环绕,仅东南一面开向平原,东距渤海只有150公里。
后背所囊括的军都山、西山的燕山山脉,在南口附近与西南奔来的太行山山脉相交会,形成了一个弧形的山弯,犹如一把太师椅拱卫着北京。而太行山山脉,历史上被看作是“神京右臂,”八条通道被视为“太行八径”,止于居庸关,成为西北的门户。
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洵河等海河水系都从西北涌来,纵横交错流贯北京,加上燕山山脉至渤海,天津海河聚止渤海湾,南有黄河牵首,依山面海,得水藏风,是中南两干龙结穴所没有的。
一、北京城周边的风水格局 北京的风水被历代堪舆家所称颂。
分析北京风水形势的文字始于唐代著名风水师杨益,他说:“燕山最高,象天市,盖北平之正结,其龙发昆仑之中脉,绵亘数千里……以入中国为燕云,复东行数百里起天寿山,乃落平洋,方广千余里。辽东辽西两枝,黄河前绕,鸭绿后缠,而阴山、恒山、太行山诸山与海中诸岛相应,近则滦河、潮河、桑干河、易水并无名小水,夹身数源,界限分明。
以地理之法论之,其龙势之长,垣局之美,于龙大尽,山水大会,带黄河、天寿,鸭绿缠其后,碣石钥其门,最合风水法度。以形胜论,燕蓟内跨中原,外挟朔漠,真天下都会。
形胜甲天下,依山带海,有金汤之固。” 宋代朱熹也说过:“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大风水。
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于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海。前面黄河环绕,右畔华山耸立为虎。
自华来至中原为嵩山,是为前案。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
淮南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正调比也。” 《金史·梁襄传》对北京形势分析是:“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区夏,着坐堂隍,俯视庭宇。”
《读史方舆纪要》说北京是“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群臣对北京的形势又作了一番论证。
有曰:北京河山巩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朴,物产丰富,城天府之国,帝王之都也。有曰: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胜,诚帝王万世之都(见《太宗实录》)。
清人吴长元分析北京城附近的风水形势曰:“北京青龙水为白河,出密云,南流至通州城。白虎水为玉河,出玉泉山经大内,出都城,注通惠河,与白河合。
朱雀水为卢沟河,出大同桑干,入宛平界。玄武水为湿余,高粱、黄花、镇川、榆河,俱统京师之北,而东与白河合。”
北京位于太行山与燕山交汇处,华北平原的北端,三面环山,由太行山、军都山形成半圆形屏障。北京南面有大河,来自黄土高原的桑干河与来自蒙古高原的洋河会合成永定河。
永定河汹涌澎湃,穿行于深山老林之间,至京西陡然冲出山谷,在京南小平原伸展流淌,造就了北京小平原形同蛛网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山川襟带之间,北京城温润丰饶,土肥人美,遂成天府。
这样的地形,用风水术语来说,是“藏风聚气之地”。 二、北京城内的风水格局 整座北京城,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大载体,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千百年来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知识、信仰、道德、习俗、法律、观念等。
明清两朝代,当权者按照风水理论,对北京城进行了整体风水调整,使其更加雄伟美丽,与自然合谐统一。 1、外城与内城的布局 从近代测绘的“北京城区地图”可明显地看到原都城为四面用墙围起来,呈一个品字形的清晰轮廓。
由于《易》及八卦图在方向安排上,上为南,下为北,与现代地图的方位标志上下相反。因此原规划设计是一个倒过来的品字形。
外城在上,为南;内城在下,为北。外城呈扁圆形,略宽;内城呈正方形,略窄。
符合九宫八卦之说:上南为乾,为天,为阳;下北为坤,为地,为阴,乾天包坤地,外城是内城的屏障。这正是天圆地方,乾坤照应,阴阳合德的象征。
内城原是“地”位,为坤,为阴。但都城是“人”生息居住的地方,纯属阳宅。
故在格局上为使其转阴为阳,设置了九个城门(按《易》,九乃老阳之数)。南有三门,正阳门居中(即俗称之前门,它建造时的高度为九丈九尺,九为老阳之数),左崇文右宣武(又寓意为文东、武西),东二门南朝阳北东直,西二门南阜成北西直,北二门东安定西德胜。
内城南设三门为奇,为阳;北设二门为偶,为阴。天子居“九五”之尊,所以内主外从,内城用九门,外城用七门。
另外,自永定门经正阳门、皇宫达鼓钟二楼是一条笔直的十五里的中轴线,是按九宫而设。九宫矩阵的南端为九宫,中央为五宫,北端为一宫,三数之和为十五,中轴线之总长正为十五里。
帝王之宫禁处于中央,显示了帝王的“九五之尊”,象征着统驭四面八方之权威。 外城东南角呈曲折突起状;内城西北角呈凹陷状。
东南为兑卦的方位,兑为泽;西北为艮卦的方位,艮为山,这正是“天地定位,山泽通气”的象征。 中国古都城门的设计,其文化象征意义也往往出自《周易》。
元大都的城门有十一个,近百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种种说法。美国有的华人学者说这是刘秉忠太保设计时取义于哪吒神,哪吒有三头、六臂、两足。
我倾向于设计者是取象于《周易》“天地之数,阳奇阴偶”。天数一、三、五、七、九,地数二、四、六、八、十,取“天地之中和”即将天数的中位数“五”和地数的中位数“六”合而为“十一”。
引寓为天地和合,自然万物变化之道尽在其中。 2、北京城各建筑所体现的阴阳平衡与向心取正观念 古北京城是《周易》象数与古都形制相结合的代表作。
《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易道深刻而又广泛,玄妙而又精湛,揭示了自然界及社会生活中一些基本规律,形成了一套重要的哲学理论。
它作为一种文化思想体系对中国古都的选址、布局和形制。
密云历史悠久,约10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据燕落寨出土文物考证,在6000年以前,密云就有人类聚居成村了。又根据转山会夏家店等多处地下文化遗址考证,当时密云已进入奴隶制社会,为商汤领地。西周和春秋时,密云属燕国,燕昭王设五郡,密云为渔阳郡。公元前227年(秦始皇二十二年),设渔阳县,这是密云地区行政建制最早的记载。公元前207年(秦二世末年)陈胜、吴广戍守渔阳,就是密云。王莽建新朝,改渔阳县为得渔县。东汉时期又改为渔阳县。三国时期密云为魏地。曹操战乌桓,即在密云。西晋初,郡、县俱废。密云属幽州燕国,后又设渔阳郡、渔阳县。公元379年(北魏皇始二年)设置密云县。原址在河北丰宁大阁镇南关村。因县城南15公里处有高山,常年云雾缭绕,名为密云山,这就是密云志所载密云得名的由来。
公元596年(隋开皇16年),在旧玄州处设檀州。公元607年(大业三年)改檀州为安乐郡。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又改密云为檀州。公元936年(后晋天福元年),割幽州16州给契丹。檀州为16州之一,密云为辽地。公元1123年(北宋宣和五年),改檀州为横山郡,公元1125年(宝和七年)改横山为檀州。金太守废檀州,密云为中都路顺州。元朝时,密云为大都路檀州地,以后又复设密云县。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檀州并入密云。抗倭名将戚继光从浙江调入密云,驻防石匣古北口一带。戚继光在古北口,重修了金山岭、古北口、司马台长城,并在城楼上修了指挥机关。因此,这一段长城,敌楼密布,敌楼楼顶形式多样。指挥所处,玉石栏杆,旌旗招展,楼上修楼,甚为壮观。 戚继光还常游览白龙潭,并提诗留念,诗曰:“紫极龙飞翼北春,石潭犹自守鲛人。风云气薄河山迥,阊阖情开日月新。三辅看天常五色,万年卜世属中宸。同游不少攀鳞志,独有波臣愧此身。” 明代,在密云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相传,明万历皇帝三岁登基,由杨勃抱着上朝。杨想篡位,抱万历捏其睾丸,想致万历于死地。万历却是铜蛋子,不但不疼,反而发笑,杨勃只好另择办法。于是在密云修了新城,在城内的宾阳地方修了宫殿,秘密造了九龙冠,因为时机不成熟,拖了十几年。万历成年,亲临朝政,想起杨勃想置自己于死地的作为把杨勃满门抄斩,拆了宾阳宫殿。密云小南门叫做“迎勋门”,据传做城门的老木工,痛恨杨勃,把一颗虎头钉倒安城门上,因此破了风水,那颗虎头钉被称为“倒吊一只虎”,是密云新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