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风水龙格北邙山

1.求一本关于介绍北邙山的书

《风水龙格北邙山》 在古都洛阳北郊,黄河南岸,横亘着一座看起来不高不大不甚起眼的山脉,它就是北邙山。

说它是山有些勉强,因为它看起来既不巍峨高耸,也不陡峭险峻。与其说是山,不如说是由浑厚的黄土堆积起的高地,但就是这座普普通通的黄土岭,它在历史上却是名声赫赫,位居道教七十福地之列。

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平逢山,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的支脉。它在历史上名声赫赫,缘于地脉独具风水龙格。

北邙山连偃师、巩义、孟津三县,东西长四百余里,海拔二百—三百米。山势逶迤绵延,如巨龙横亘,气势雄伟。

北邙山不是石山,山体全部由立黄土堆积而成,水深土厚,地表以下5—15米的土层,渗水率低、土壤紧硬密实,粘结性能良好。它面伊洛之流,枕大川,朝少室,挟太行,跨函谷,山川绚彩,云日暄明。

每年的春和景明或秋高气爽之时,洛阳城内成群结队的红男绿女都要乘兴踏青,登高远望。当夕阳西下,暮色茫茫,华灯初上之时,站在邙山之上眺望山下高大的城郭、于袅袅炊烟之中,俯瞰雄伟的宫阙、宽广的园囿、富丽堂皇的楼阁,景色十分壮观。

故而“邙山晚眺”成为古都洛阳八景之一。 不仅如此,从地脉堪舆学说上看,站在邙山之上,南俯瞰伊、洛二河自西向东缓缓流淌,贯穿洛阳城区;北望黄河如带,一泻千里。

在此筑墓长眠安寝,正符合古人崇尚的“枕山蹬河”的风水之说。因此,北邙山历来被视为殡葬安冢的风水宝地,地脉独具龙格之妙。

洛阳作为沿革千余年的十三朝古都,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历代有权有势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连同在一旁敲边鼓的士大夫,恃才傲物的文人墨客都极为重视墓穴的修建和厚葬,直弄得洛阳四周古墓遍地,多如牛毛。

其中等级最高、密度最大的墓葬区便是洛阳郊外的北邙山。这片看上去并不算雄奇峻秀的山岗,被视为埋藏安寝的风水宝地。

在孟津段的北邙山上下,古冢累累,历朝历代的墓穴比比皆是,蔚为壮观,聚集了全国最大的皇家陵园和古墓葬群,是世界上陵墓最多、历史最悠久、跨度时间最长、文物价值最大的陵墓区。长期以来,无数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骚客,选墓地于此,地面墓冢林立。

仅皇陵就分为东周、东汉、北魏和后唐四大皇陵区。有帝王陵墓十几座,皇族、大臣、名人雅士的墓冢更是枚不胜举。

据不完全统计,在孟津邙山上的古墓冢有9000多座,墓志数量超过6000方,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可谓地上万墓奇观、地下万宝荟萃,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博物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在世界文物界曾流传这一句话说:你可以不知道美国的华盛顿,但不能不知道洛阳的北邙山。

自东周开始,一代代豪门显贵无不以死后葬于邙山为最高荣幸,凡有权势者生前便请风水先生赴邙山踩点探穴,抢夺地盘建造坟墓。到了唐代,整个邙山已是陵墓遍布,难有插针立锥之地了。

唐代诗人王建游洛阳时,曾有一首《北邙行》的诗,道出了当时的情形:“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

此诗的文学水平并不咋地,但它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完全得益于所记载的这段真切朴素的历史史实。也就是说在王建活着的那个年代,邙山墓葬之多、之盛、之拥挤程度,已到了拿着一堆黄金都买不到一块停棺之地的程度了。

在民间早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晋陶渊明曾写诗说,“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

白居易则有“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之问。 唐朝诗人沈佺期在《北邙山》诗中写道: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惟闻松柏声。 唐朝的吴商浩也曾在《北邙山》一诗中写道 北邙山草又青青,今日销魂事可明。

绿酒醉来春未歇,白杨风起柳初晴。冈原旋葬松新长,年代无人阙半平。

堪取金炉九还药,不能随梦向浮生。 元朝的张养浩也在他的《山坡羊.北邙山怀古》中写道: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

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而今,当你漫步北邙之上,沐清风徐徐,看碧天辽阔,春雨杏花看古迹,秋月寒烟吊墓冢,触摸历史风云,对话古今帝王,抚今追昔,定会扼腕喟叹,心潮难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不自觉间,把那功名利禄,万千愁绪尽赋予远山闲水,独坐春风忆往事,笑看秋月把酒杯,宁静处世,淡泊人生,使自己的境界和思绪渐渐归于平静,以至于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邙山,又作芒山、北邙山,简称北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邙山是崤山向东延伸的余脉。

广义的邙山西起渑池马头山谷,沿黄河南岸绵延至巩义洛河入黄河处,长200多里。狭义的邙山,指的就是洛阳市以北孟津县境内的黄土山区。

邙山的美,是任何丹青妙美无法绘制的。它仰观云霞变幻,俯瞰伊洛东流;枕大河,踏中岳;挟太行,跨崤函;东眺虎牢,西睨熊耳;邪亘天际,旁极万里,山川绚丽,风光旖旎。

一年有四季,北邙山有四种风景;一年有十二个月,北邙山有十二种不同的风韵。它是洛阳牡丹的原生地,牡丹花开的三月,北邙山有它最美的画面,它是。

2.求北邙山和邙山的详细典故

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

唐代诗人王建曾的诗句:“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

“生在苏杭,葬于北邙”、“邙岭无卧牛之地”,这些当地俗言,更是形象地道出了这个世界罕见、中国最大的古代陵墓群所拥有的墓葬之稠密。

极目望去,地势高燥、土质坚硬的邙山上,布满了大大小小数十万计的古墓葬,数百座高大巍峨的古墓冢,在邙山土岭上星罗棋布,森然壮观。汉光武帝刘秀、北魏孝文帝元宏等数十位君临天下的帝王,张仪、樊哙、狄仁杰等数千位将相名流,扶余王、泉男生等众多外邦国王,乃至刘禅、李煜等亡国之君,都安葬在这里。至于一般达官贵人家的墓葬,更是不计其数。

相继有十三个朝代建都的洛阳市,享有“王者之里”的盛誉。历史上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后唐等均定都于此,唐、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等皆以此地为陪都,洛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冠盖云集,帝王辈出。邙山自然成为帝王将相争相竞有、安排身后的风水宝地。

3.农村老宅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看风水

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以坐北朝南为坐向。

又都以北面为上位(皇帝都是面南而坐,古“面南”一词意即登基当皇帝)。所以人们使用罗盘时,都是想象自己站在北面而面向南方(有纵观天下之意)。

也是古代风水领域的统一表示方法,罗盘即以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而设计。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是近代国际统一的地图标识方法。

因为有了地图,要贴到墙上,远处(北方)自然在上,近处自然在下。逐步约定俗成,弄成了上北下南了。

我们接受的方向识别常识也是按这一统一方法而来得。平时看地图时,大家肯定也是站在地图下方(即南方)来看的。

但罗盘方向与我们日常说的方向是一致的。只是站的位置不同而已。

比较罗嗦,仅供参考。

4.天井北高南低风水说法

一、住宅北高南低风水好

宅地的前面低下,后面高起,称之为“晋土”。住在这里非常吉利,由于门前的地面比住宅地低,要走进住宅就要登上几个台阶,给人一种上升向上的感觉,因此,在心理上令人感到吉祥。和“晋土”相反的地形,称为“楚土”,它不利于居家生活。因为,人进入住宅要下几个台阶才到,会有落水的感觉。如果下雨就会因此积水,难免存在被水淹的隐患。一般房子以坐北朝南最为理想,所以说,北高南低的土地是吉利的。

二、住宅采光要好

以现代科学观点而言,南倾斜和北倾斜的土地,最大的不同是在于日照采光的好坏。向北倾斜的土地,原本就不向阳,只有建在上面的房子才能受到阳光的照射。而且在倾斜地方,日光的影子从上面拉下来显得特别长。除了上下两家的高度差距外,还要加上上面房子的高度,造成的影子当然长。在买新房子的时候如果碰上这种地形,有时因为后面上方没有盖房子,常常忽略了日照的问题,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5.生育苏杭,葬于北邙,出自于什么地方

民间俗语,重点落在后一句话上,可能是洛阳当地人的自夸。

原话是“生在(于)苏杭,葬在(于)北邙”。指苏杭地方环境和风景好,适于生活,宁愿出生在苏杭江南水乡;洛阳城北的北邙山风水好适于下葬,死后一定要葬在北邙山。

这句话在洛阳当地流传很广,具体由来暂不可考,据推测是北宋传下来的。首先北宋建都东京(开封),很多有名的官员选在洛阳养老,甚至死葬洛阳,一种说法先受到士大夫的推崇再变得流行可能性存在。再加上苏杭地方真正开发变得繁华基本也就在宋代前后。

至于北邙山为什么适于下葬这要提到洛阳特殊的历史地位。洛阳地处中原,九朝古都使得必然有大批王公贵族葬于附近,但是洛阳西面和南面都是石头山,东面虽有平原但是易涝,因此北边的北邙山作为中原地区唯一的黄土山就被选中了。当后来人争相葬在北邙山并以在北邙山上有自己的冢为自豪的时候,这就成为了一种群体性的行为了,不需要理由,北邙山必然是最适于安葬的地方。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和谷歌搜索内容并添加自己的见解,不足之处还望见谅。

6.谁可以告诉我北邙山的由来

北邙山的西端有仰韶文化遗址,这是新石器时期黄河中游地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北邙山山势雄伟,水深土厚,伊、洛之水自西而东贯洛阳城而过。立墓于此,即圆了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风水之说。而且在北邙山地表以下5—15米的土层,渗水率低、粘结性能良好、土壤紧硬密实, 因此邙山被视为殡葬安冢的风水宝地,自后汉建武十一年城阳王刘祉葬于北邙山,其后王侯公卿多选墓地于此,就连朝鲜半岛的百济国国王在客死他乡后,也选择了邙山为自己的安葬之地。唐代诗人王建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白居易则问“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俗语道:“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皆源于此北邙山自东汉以来就是洛阳人的墓地。现存有秦相吕不韦、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西晋司马氏、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名人之墓。 老子

传说公元前520年,老子离开周王城守藏室,悄悄来到北邙山之巅的翠云峰,彻夜砌起太极八卦炉,以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方位,调动天、地、水、火、雷、山、风、泽之灵性,巧运内外相济之理,专心精炼了九九八十一天。揭炉时,随着轰然一声,只见万道金光四射,直窜云霄。老子自尝一粒,瞬间面露紫气,脱却凡骨。于是,老子用仙丹点化他的青牛,跨上牛背,由北邙山远出函谷关“西游天竺教化胡人”去了。

吕洞宾

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喜游中原。一日,发现洛阳瘟疫四漫,城内死寂。他想到了牡丹根能驱此疫。为救民生,他急升天庭拜见王母娘娘,想求请她身边的牡丹仙子下凡治病救人。西王母挪谕:“什么替天行道,莫不是打牡丹姑娘的歪主意?私自下凡必遭天谴。”牡丹仙子感于吕洞宾的至善诚意,便偷偷溜出天宫,在北邙山上空飞撒漫播牡丹种子。王母娘娘知道后,贬她下凡种牡丹。因北邙山土地肥沃, 加上她时时化作和风细雨,那晚播撒的牡丹种子开始出芽、绽花。吕洞宾感恩牡丹仙子的义善,特在北邙山的官道上扎了个茶庵。没多久,经牡丹根煎汤灌服,瘟疫尽除。人们为感谢牡丹仙子就把北邙山改称“牡丹山”,并在茶庵处修了一座吕祖庵,敬奉仙人吕洞宾。

风水龙格北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