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整体的风水就不错,不然,历史上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朝代建立国度在此。
洛阳是被联合国命名的世界文化名城,有“十三朝古都”之称,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被称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内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秦岭,过函谷关是陕西的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山又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
全球龙脉均发源于昆仑之西,龙脉之祖为帕米尔高原,在中国大唐西域旧地。
中国的三支龙脉,从北方开始,以北干、中干、南干的形式,在中国的大地上流动,与黄河、长江等大水系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古,地理的基干龙脉对三支干龙的分法为: 北龙:沿黄河通过青海、甘肃、山西、河北、东三省等北部地区,延伸至朝鲜半岛而止。
实际上,北龙不应到朝鲜便终结,它相接于朝鲜的白头山。也就是朝鲜的龙脉发于白头山,但并未停止,只是隐入了海中,最后连接了日本列岛。
北京、天津等城市处于北龙之上。 中龙:通过黄河、长江之间的地区,包括四川、陕西、河北、湖北、安徽、山东,到达渤海终止;西安、洛阳、济南等,均为中龙气聚之所。
南龙:沿长江通过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南部地区入海而停止,通常把香港、广州、福州、南京、上海等城市划为南龙。 这三条龙的干脉生出支脉,支脉又生出支脉,犹如人体血管和经络一样,遍布于中华大地。
三大干龙中,北龙和中龙的分法古今大相一致,惟独南龙未被取得共识。唐代的大地理家杨筠松认为:江浙地区最平坦的当属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常州五府;嘉兴、松江的龙脉发自天目支脉,到杭州凤凰山分出,沿江东北曲折而行后消失,到高亭忽然耸峙,进入海宁、海盐;稍微靠中行走的有崇德、桐乡、嘉兴、秀水、嘉洋、平湖、松江,尽于西余等九峰,被太柳湖界开。
稍靠外行走的,从上海到吴淞、江口为止;沿海往西靠内行走的,有曹水,各城郡都是西目的分支。湖州的龙脉发于东目支派,成为临安、余杭;从安吉出发,经武康、归安,终正于乌程,广德、宜兴的离墨是正龙尽头。
长兴弃山是大龙的尽头,都为南龙的分支。常州是发于京口的支脉, 接连丹阳,高原岗阜隐隐隆隆的是毗陵,与晋陵相连属,支脉是夫椒、锡山;从晋陵沿太湖向东南行约六十里有洋山,方圆四十五里到天平山向东稍南断伏,过金山。
而金山出狮山。狮山又出索山,自此向东都是平原。
三十里后聚为吴都,丹阳与武进交于滨江,再分支江阴;沿江往东偏南,虞山出现,便有常熟。北边是大江,南面是昆湖,中间是平凰东南是昆山,东边是嘉定、太仓,也到吴淞、江口而止。
而明代的刘伯温考称:南龙一脉,从峨眉山沿江东行后,一开始不知结局。从通州泛海勘察后,才发觉海盐一带的山脉是南龙的尽头处。
因为天目山虽为浙右镇山,但山势并未截止,而是蜿蜒而来,右挟黔浙,左带苔水,直到海盐长墙秦驻之间才终止。于是,以平松诸山为龙,左抱长江、淮河、泅水,以庆绍诸山为虎,右绕浙江曹娥之水,都朝拱着海盐州。
后边的脉气乘湖东出,前后以朝鲜、日本为岸,使南龙成为最大的干龙。 应当说,杨筠松和刘伯温的论断都很有道理。
但南龙并未止于上海或海盐,真正的南龙龙脉在福建继续延伸人海,到达台湾岛后仍未到尽头。 山在地上行,气在地下走。
中国地理上的三支干龙又是怎样由西向东行进的呢? ——北龙之气脉发于祁漫塔格山,行至南山口生出雅拉达泽山和锡铁山;到达甘肃生发了祁连山,一直向东生发出拉北山、合黎山;进人青海形成了达坂山。达坂山生贺兰山,贺兰山生石嘴山,石嘴山生狼山,狼山生大青山;到山西先生发出太行山主脉,太行山生出长梁山、吕梁山,长吕二山又生出五台山、恒山,五台山、恒山又生出狼牙山等各支脉;到北京的南口关沟,与燕山相接。
太行山与燕山虽不属同一龙脉,但仍为一气。在南口燕山承接太行脉气继续东行进人河北,生发出雾灵山;往南又生发平谷的京东大峡脉,大峡脉向东生发出东陵所在的昌瑞山,昌瑞山东行生青龙山,直到秦黄岛。
雾灵山往北生出承德的风山,风山生发棋盘山,棋盘山生发辽宁的虎山;虎山往北又生两支,一支为内蒙古的天山,吉林的兴隆山,二山行到内蒙合生出大兴安岭。另一支为长白山,长白山形止而气未止,朝鲜的脉气与此相接,生出了白头山和惠山;二山的脉气隐于海中,直贯日本,生发出各列岛才就此而止。
中龙之气始于阿尼马卿山,同时生发出两支:北为甘肃的西倾山,西倾山生鼠山,鼠山生武山;气冲陕西而生岐山,岐山又生秦岭,与大巴山相接。南为气人西藏先生出他念他翁山,他念他翁山生出沙离里山,沙离里山生出凉山,凉山生出大巴山,南北二气在大巴山又合为一气。
大巴山主脉承接秦岭之气分生三支:南生发出二郎山,二郎山生名山,名山生邛山和崃山,邛崃二脉又生出岷山和峨眉山。岷峨二山生出乐山。
中生湖北的武当山,武当山生河南的桐柏山,桐柏山气聚成大别山;进人安徽,大别山生出潜山、霍山,二山生出嘉山,嘉山生含山,含山生冶山。北生河南的伏牛山,伏牛山生发了崤山、熊耳山,两山又生出嵩山;气人山东生发出微山和苍山,二山之气生出泰山,泰山又生徕山、沂山和鲁山,三山扩展而生北圈山、兰陵和长岛,到此临海为止。
——南龙之气发于可可西里山,后生他念他翁山;入云南生出横断山和伯舒拉岭,二气往南生出高黎贡山,往北又发生二支:一生为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过凉山后生出盘于云贵两省的乌蒙山,乌蒙山又生湖南境。
中原大地背靠3列山脉,面对黄河长江两条大河,堪称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
中原: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单之蔷 依山面水:中国古代的理想栖居地 我对着一张中国的地形图反复端详,越来越觉得中原大地是一处绝妙的风水宝地。只不过,她的空间尺度巨大。
中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中原大致指的是现在河南省的范围,古时又称中州,有九州之中的意思;广义的中原指的是华北大平原,也就是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形成的大平原,河南在这里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风水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
风水的理想模型就是一个由山和水围合起来有出口的地方,其实就是一个盆地。为什么中国人有这样的偏好呢?据研究,中国的早期文明萌发和成熟于盆地之中。
因为,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不喜交换和贸易,而围合起来的盆地既有安全感又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理想的风水宝地是这样的:背依绵延的群山,面临开阔的平原,前面还有像屏风一样的山。
河水蜿蜒曲折在前面环绕流过,两侧有重重山脉遮掩拱卫。 另一种语言:风水宝地的科学解读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中原大地山环水抱。
围护中原的山脉有三重,一列是主山,是中原大地背依的龙脉之山——天山—昆仑—秦岭山系。 过去人们只见秦岭不见昆仑,称秦岭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这种看法很不全面,地质学者已经证明秦岭的地下岩石系统与昆仑是统一的,是同一山系。
秦岭分南北,只分了中国中部一小段,只有把昆仑与秦岭联系起来看,包括东昆仑、中昆仑、西昆仑,喀喇昆仑和天山山脉,你才会看到一条气势磅礴的把中国一分为二的中央山脉。它从帕米尔高原腾空而起,天山是高昂的龙首,西昆仑、中昆仑、东昆仑、巴颜喀拉山、秦岭是辗转腾挪、跌宕起伏、蜿蜒飞舞的龙身,洛阳、郑州等城市依附的伏牛山已是龙尾,龙尾低垂处,正是中原大地的起始处,华北大平原这个扇形冲积平原的顶点就在郑州附近的桃花峪。
第二列山脉要从河北北部的燕山山脉算起,接下来是绵延千里的太行山、中条山;第三列山脉要从伏牛山算起,然后是桐柏山、大别山。 风水宝地需依山面水。
中原的水呢?那就是壮阔的黄河与长江。 为什么理想的城池应该依山而建呢?城市依山而建,可以有如下的益处: 一是在热量缺乏的地区,在山脚下建城可得增温之利。
从山上下来的风,是一个增温增压的下沉过程,这可以提高平均温度,据统计在太行山山麓地带有一个热量的高值区,石家庄等沿山麓城市比平原中部的城市冬季平均温度要高出1~2摄氏度。 二是山地有增加降水的功效。
气流沿山地上升,会冷凝增加降水,因此建在山麓地带的城市可得降水之利。而且山麓也是地下水丰富、泉水上涌的地带。
三是建在山脚下的城市可以建在河流从山口流出形成的冲积扇的顶部,既可以得到水利,又可避免水害。 从科学的角度看,一条山脉实际上就是两个流域的分水岭,风水宝地背靠的山脉越漫长,越高大,越跌宕起伏,意味着这条大山两侧的两条大河的集水区越广阔,河流的流程越长,水量越大。
风水宝地就处于这条大山低下来的余脉处。这里正是山两边的大河相汇形成的冲积平原处。
山脉越长,越高,也就意味着这个冲积平原面积越大。中原大地背依中国的中央山脉——天山—昆仑山—秦岭,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山脉,也只有这条最长最雄伟的大山系才能造就中国最大的两条大河——黄河、长江。
这两条大河在中原大地两边流淌,在中原大地前面的大海汇合。中原大地拥有如此磅礴的“山环水抱”,因此可称为是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
战争与灾害:中原文明传播的动力 说中原大地是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这种观点立刻会遭到反驳。
因为谁都知道,从历史上看,中原大地是中国战争最多、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地方。这样的地方能说是风水宝地吗?这的确是个问题。
然而即使真的如此,我仍然认为中原是中国的风水宝地。虽然战争频仍,灾害不断,但是为什么中原的核心处河南历来都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地方之一呢?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想我们应该用到“周期性”这个概念。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可以说是战争周期性出现的规律;而研究洪水的学者则将其分为“5年一遇,1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500年一遇,1000年一遇”的灾害级别,可见洪水也是周期性出现的。中原大地碰到的最大的灾害是黄河的决堤泛滥,但这也是周期性出现的。
有史以来,有记载的黄河大的改道有5次,小的决口和泛滥次数很多,但也是周期性的。 正是因为无论是战争还是天灾,都是周期性出现的,都有间隔,因此在不发生战争和灾害的年代里,中原就是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地方。
这里气候温暖,雨量适中,而由黄河泛滥造就的大平原,土地是富含有机物和矿物质的沃土。四面八方的人会向这里聚集,人口日益稠密。
当战争或灾害来临时,这个聚集的过程就暂时停止,人们开始逃离这个地方,从中原向四面八方流散。 仅仅从个人、家庭、家族、民族等角度看,或仅仅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战争带来了创伤,灾害毁灭了家园。
从这样的角度和尺度看,中原就不是风水宝地。 但是当我们转。
我比较相信这种说法,中国的三支龙脉,从北方开始,以北干、中干、南干的形式,在中国的大地上流动,与黄河、长江等大水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古,地理的基干龙脉对三支干龙的分法为:北龙:沿黄河通过青海、甘肃、山西、河北、东三省等北部地区,延伸至朝鲜半岛而止。实际上,北龙不应到朝鲜便终结,它相接于朝鲜的白头山。
也就是朝鲜的龙脉发于白头山,但并未停止,只是隐入了海中,最后连接了日本列岛。北京、天津等城市处于北龙之上。
中龙:通过黄河、长江之间的地区,包括四川、陕西、河北、湖北、安徽、山东,到达渤海终止;西安、洛阳、济南等,均为中龙气聚之所。南龙:沿长江通过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南部地区入海而停止,通常把香港、广州、福州、南京、上海等城市划为南龙。
这三条龙的干脉生出支脉,支脉又生出支脉,犹如人体血管和经络一样,遍布于中华大地。三大干龙中,北龙和中龙的分法古今大相一致,惟独南龙未被取得共识。
唐代的大地理家杨筠松认为:江浙地区最平坦的当属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常州五府;嘉兴、松江的龙脉发自天目支脉,到杭州凤凰山分出,沿江东北曲折而行后消失,到高亭忽然耸峙,进入海宁、海盐;稍微靠中行走的有崇德、桐乡、嘉兴、秀水、嘉洋、平湖、松江,尽于西余等九峰,被太柳湖界开。稍靠外行走的,从上海到吴淞、江口为止;沿海往西靠内行走的,有曹水,各城郡都是西目的分支。
湖州的龙脉发于东目支派,成为临安、余杭;从安吉出发,经武康、归安,终正于乌程,广德、宜兴的离墨是正龙尽头。长兴弃山是大龙的尽头,都为南龙的分支。
常州是发于京口的支脉,接连丹阳,高原岗阜隐隐隆隆的是毗陵,与晋陵相连属,支脉是夫椒、锡山;从晋陵沿太湖向东南行约六十里有洋山,方圆四十五里到天平山向东稍南断伏,过金山。而金山出狮山。
狮山又出索山,自此向东都是平原。三十里后聚为吴都,丹阳与武进交于滨江,再分支江阴;沿江往东偏南,虞山出现,便有常熟。
北边是大江,南面是昆湖,中间是平凰东南是昆山,东边是嘉定、太仓,也到吴淞、江口而止。而明代的刘伯温考称:南龙一脉,从峨眉山沿江东行后,一开始不知结局。
从通州泛海勘察后,才发觉海盐一带的山脉是南龙的尽头处。因为天目山虽为浙右镇山,但山势并未截止,而是蜿蜒而来,右挟黔浙,左带苔水,直到海盐长墙秦驻之间才终止。
于是,以平松诸山为龙,左抱长江、淮河、泅水,以庆绍诸山为虎,右绕浙江曹娥之水,都朝拱着海盐州。后边的脉气乘湖东出,前后以朝鲜、日本为岸,使南龙成为最大的干龙。
应当说,杨筠松和刘伯温的论断都很有道理。但南龙并未止于上海或海盐,真正的南龙龙脉在福建继续延伸人海,到达台湾岛后仍未到尽头。
山在地上行,气在地下走。中国地理上的三支干龙又是怎样由西向东行进的呢?——北龙之气脉发于祁漫塔格山,行至南山口生出雅拉达泽山和锡铁山;到达甘肃生发了祁连山,一直向东生发出拉北山、合黎山;进人青海形成了达坂山。
达坂山生贺兰山,贺兰山生石嘴山,石嘴山生狼山,狼山生大青山;到山西先生发出太行山主脉,太行山生出长梁山、吕梁山,长吕二山又生出五台山、恒山,五台山、恒山又生出狼牙山等各支脉;到北京的南口关沟,与燕山相接。太行山与燕山虽不属同一龙脉,但仍为一气。
在南口燕山承接太行脉气继续东行进人河北,生发出雾灵山;往南又生发平谷的京东大峡脉,大峡脉向东生发出东陵所在的昌瑞山,昌瑞山东行生青龙山,直到秦黄岛。雾灵山往北生出承德的风山,风山生发棋盘山,棋盘山生发辽宁的虎山;虎山往北又生两支,一支为内蒙古的天山,吉林的兴隆山,二山行到内蒙合生出大兴安岭。
另一支为长白山,长白山形止而气未止,朝鲜的脉气与此相接,生出了白头山和惠山;二山的脉气隐于海中,直贯日本,生发出各列岛才就此而止。中龙之气始于阿尼马卿山,同时生发出两支:北为甘肃的西倾山,西倾山生鼠山,鼠山生武山;气冲陕西而生岐山,岐山又生秦岭,与大巴山相接。
南为气人西藏先生出他念他翁山,他念他翁山生出沙离里山,沙离里山生出凉山,凉山生出大巴山,南北二气在大巴山又合为一气。大巴山主脉承接秦岭之气分生三支:南生发出二郎山,二郎山生名山,名山生邛山和崃山,邛崃二脉又生出岷山和峨眉山。
岷峨二山生出乐山。中生湖北的武当山,武当山生河南的桐柏山,桐柏山气聚成大别山;进人安徽,大别山生出潜山、霍山,二山生出嘉山,嘉山生含山,含山生冶山。
北生河南的伏牛山,伏牛山生发了崤山、熊耳山,两山又生出嵩山;气人山东生发出微山和苍山,二山之气生出泰山,泰山又生徕山、沂山和鲁山,三山扩展而生北圈山、兰陵和长岛,到此临海为止。——南龙之气发于可可西里山,后生他念他翁山;入云南生出横断山和伯舒拉岭,二气往南生出高黎贡山,往北又发生二支:一生为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过凉山后生出盘于云贵两省的乌蒙山,乌蒙山又生湖南境内的巫峡、龙山、武陵山、雪峰山。
四脉气交而生南岳衡山。衡。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以此得名。
周灭商之后,决定在“天下之中”洛邑建城,先遣太保召公到洛邑堪舆建城,后周公亲来卜洛。洛阳平原,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南有嵩山和伊阙门户,北有邙岭和黄河天险,河洛交汇,气场充足,地势北高南低,合于风水。
洛阳城南临洛水,北为王屋山,东为嵩山,南为外方山和伏牛山,西为熊耳山和崤山。城南北长九里,东西长六里,与阴阳之数相合。
城四周各开有三门,共有十二门。道路呈方格网状,共二十四条街道,分为一百四十个闾里。
宫城居中偏北,中轴线清晰。自东汉以来,洛阳历次为三国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九朝都城。
我的家乡坐落于伏牛山脚下一个风水宝地,她就是美丽的栾川。
昔日,我的家乡不过是一个小县城,路大约是柏油路,坑坑洼洼的,非常不方便。残留在我的脑海里房屋都是土房子,高高矮矮,很难看。在2001年,党的春风飘在我的家乡,从此,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昔日相比,真是天地之别呀。只看那马路,又宽又平,房屋拔地而起,一座比一座高。县城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干干净净。
在家乡发展的过程中,栾川的钼业和旅游业更是飞速的发展。以探明的钼,铅,锌,金,铁,铜,硫,萤石,水晶,重晶,冰洲石,油贡等40多种。其中钼的储量206万吨,居世界第3,中国第一,被海内外人士称为‘中国钼都’。在栾川连绵起伏的山峦,青翠欲滴的树林,有着道家文化地---老君山;北国第一洞---鸡冠洞;世界森林氧吧--龙峪湾;中国水乡农家---重渡沟;休闲温泉--九龙山;中原第一大雪山--伏牛山滑雪场;红色革命地---抱途寨等。被称为‘洛阳后花园’,‘洛阳南大门’和‘中原小香港’等等。2010年,丹尼斯百货,新时代广场,大张量贩等大型商业企业进驻栾川。
我爱我的祖国,更爱我的家乡'洛阳栾川‘。再过20年,我就是祖国的和家乡的建设者,我要用我的双手把她装扮的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中原大地背靠3列山脉,面对黄河长江两条大河,堪称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
中原: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单之蔷依山面水:中国古代的理想栖居地 我对着一张中国的地形图反复端详,越来越觉得中原大地是一处绝妙的风水宝地。只不过,她的空间尺度巨大。
中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中原大致指的是现在河南省的范围,古时又称中州,有九州之中的意思;广义的中原指的是华北大平原,也就是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形成的大平原,河南在这里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风水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
风水的理想模型就是一个由山和水围合起来有出口的地方,其实就是一个盆地。为什么中国人有这样的偏好呢?据研究,中国的早期文明萌发和成熟于盆地之中。
因为,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不喜交换和贸易,而围合起来的盆地既有安全感又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理想的风水宝地是这样的:背依绵延的群山,面临开阔的平原,前面还有像屏风一样的山。
河水蜿蜒曲折在前面环绕流过,两侧有重重山脉遮掩拱卫。另一种语言:风水宝地的科学解读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中原大地山环水抱。
围护中原的山脉有三重,一列是主山,是中原大地背依的龙脉之山——天山—昆仑—秦岭山系。 过去人们只见秦岭不见昆仑,称秦岭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这种看法很不全面,地质学者已经证明秦岭的地下岩石系统与昆仑是统一的,是同一山系。
秦岭分南北,只分了中国中部一小段,只有把昆仑与秦岭联系起来看,包括东昆仑、中昆仑、西昆仑,喀喇昆仑和天山山脉,你才会看到一条气势磅礴的把中国一分为二的中央山脉。它从帕米尔高原腾空而起,天山是高昂的龙首,西昆仑、中昆仑、东昆仑、巴颜喀拉山、秦岭是辗转腾挪、跌宕起伏、蜿蜒飞舞的龙身,洛阳、郑州等城市依附的伏牛山已是龙尾,龙尾低垂处,正是中原大地的起始处,华北大平原这个扇形冲积平原的顶点就在郑州附近的桃花峪。
第二列山脉要从河北北部的燕山山脉算起,接下来是绵延千里的太行山、中条山;第三列山脉要从伏牛山算起,然后是桐柏山、大别山。 风水宝地需依山面水。
中原的水呢?那就是壮阔的黄河与长江。 为什么理想的城池应该依山而建呢?城市依山而建,可以有如下的益处: 一是在热量缺乏的地区,在山脚下建城可得增温之利。
从山上下来的风,是一个增温增压的下沉过程,这可以提高平均温度,据统计在太行山山麓地带有一个热量的高值区,石家庄等沿山麓城市比平原中部的城市冬季平均温度要高出1~2摄氏度。 二是山地有增加降水的功效。
气流沿山地上升,会冷凝增加降水,因此建在山麓地带的城市可得降水之利。而且山麓也是地下水丰富、泉水上涌的地带。
三是建在山脚下的城市可以建在河流从山口流出形成的冲积扇的顶部,既可以得到水利,又可避免水害。 从科学的角度看,一条山脉实际上就是两个流域的分水岭,风水宝地背靠的山脉越漫长,越高大,越跌宕起伏,意味着这条大山两侧的两条大河的集水区越广阔,河流的流程越长,水量越大。
风水宝地就处于这条大山低下来的余脉处。这里正是山两边的大河相汇形成的冲积平原处。
山脉越长,越高,也就意味着这个冲积平原面积越大。中原大地背依中国的中央山脉——天山—昆仑山—秦岭,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山脉,也只有这条最长最雄伟的大山系才能造就中国最大的两条大河——黄河、长江。
这两条大河在中原大地两边流淌,在中原大地前面的大海汇合。中原大地拥有如此磅礴的“山环水抱”,因此可称为是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
战争与灾害:中原文明传播的动力 说中原大地是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这种观点立刻会遭到反驳。
因为谁都知道,从历史上看,中原大地是中国战争最多、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地方。这样的地方能说是风水宝地吗?这的确是个问题。
然而即使真的如此,我仍然认为中原是中国的风水宝地。虽然战争频仍,灾害不断,但是为什么中原的核心处河南历来都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地方之一呢?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想我们应该用到“周期性”这个概念。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可以说是战争周期性出现的规律;而研究洪水的学者则将其分为“5年一遇,1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500年一遇,1000年一遇”的灾害级别,可见洪水也是周期性出现的。中原大地碰到的最大的灾害是黄河的决堤泛滥,但这也是周期性出现的。
有史以来,有记载的黄河大的改道有5次,小的决口和泛滥次数很多,但也是周期性的。 正是因为无论是战争还是天灾,都是周期性出现的,都有间隔,因此在不发生战争和灾害的年代里,中原就是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地方。
这里气候温暖,雨量适中,而由黄河泛滥造就的大平原,土地是富含有机物和矿物质的沃土。四面八方的人会向这里聚集,人口日益稠密。
当战争或灾害来临时,这个聚集的过程就暂时停止,人们开始逃离这个地方,从中原向四面八方流散。 仅仅从个人、家庭、家族、民族等角度看,或仅仅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战争带来了创伤,灾害毁灭了家园。
从这样的角度和尺度看,中原就不是风水宝地。 但是当我们转换空间和时间的尺度,以文明为空间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