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北京建筑风水格局

1.北京风水布局是怎样的

北京市区位于全版图的中心地带偏南一些。

可以看出全版图东、西、北三面辽阔,南、西南、东南相对来说紧促。按照北京的十个郊区县的分布来看,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五区县占据了西北至北到东北的大部分面积。

正西是门头沟,西南是房山,东南是通州,正南是大兴,东北是顺义。 延庆、昌平、密云、平谷、怀柔,这些区县多山,水资源丰富,有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沙河水库,密云水库,金海湖水库!西边独门头沟镇守,有永定河奔南流去。

东边潮白河,通惠河,大运河流经向南。最后潮白河与永定河交汇于大辛庄以南,成为北京市的水口所在。

而自丰台卢沟桥至大兴,成了北京的大明堂!丰台南部为内明堂,大兴为外明堂。二河交汇,表明龙真穴的!再看西边,西为白虎,京西有妙峰山、百花山、东灵山等,如旌旗飘展,扞卫者西大门;东边有潮白河、通惠河、大运河缠绕相送,是为青龙有情;北边有万里长城,且怀柔最北部,海拔很高,喇叭沟门乡最顶端,夏天亦有积雪。

再加上西北延庆和东北密云平谷的护卫,可见祖山高大雄伟,龙脉一路辞楼下殿,直至故宫方才融结真穴。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灵地貌尽得,天然之作,实乃大地也!且当时定都北京,北京位于全国版图之艮方,上应天市垣,所以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实在是天意也! 。

2.浅谈北京古代建筑的龙脉风水

近年来,随着北京现代建筑的迅猛发展,维护古都风貌的问题显得日趋突出和紧迫。

我们不仅看到不少现代建筑违背了古都的文化内涵,违背了尊天敬地、天人合一的传统格局,甚至给古都风貌造成极大的损害,北京西客站、国家大剧院都是鲜明的例证。难道北京城的现代化建设要以牺牲自己的历史文脉为代价吗?如今北京之形胜,可谓地势犹在,而面貌皆非了。

近50年来,北京的生态环境更是每况愈下。中国历代都城之选址,大都以“相形取胜”等风水原则为重要依据。

形胜指山川河流、地理形势及物产优胜等自然环境。北京古城乃元、明、清各朝定都之地。

在中国,历朝选址定都,均有风水和易学论证,所谓“自古建都之地,上得天时,下得地势,中得人心,未有过此者也”。然而,自明、清以来,北京古都的风水形胜及其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就其自然条件而论,北京城内,据明代崇祯八年(1635年)刊印的《帝京景物略》记载:“皇城西,古木深林,春峨峨,夏幽幽,秋冬岑岑柯柯……”俨然一派古木林深、遮天蔽日之景象。当年北京周围松林稠密,道路上只可容一人骑马前行。

茂密的山林,也带来丰盛的水源。钓鱼台、玉渊潭、金鱼池等地,常年泉水涓涓,许多地方“泉从地涌,一决而通”。

如今北京之形胜,可谓地势犹在,而面貌皆非了。近50年来,北京的生态环境更是每况愈下。

先是在“大炼钢铁”和“向山河湖海要粮”等口号下,毁林烧炭、毁林开荒,就连北京植物园的名贵植物也曾一度被毁而改种粮食。接着是北京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林木荒疏、植被破坏、生态恶化、水面锐减。

随着大部分护城河段变为暗河,以及西直门北面的太平湖被改做地铁用地等重大举措,北京城的水体面积已经急剧缩小了。北京城的绿地面积也因各种原因而一度急剧下降。

加上北京郊区和西北省区对植被林木的严重破坏,“风沙逼近北京城”的警告已成为严酷的现实。近年来,北京夏天的气温超过了过去号称“三大火炉”的重庆、武汉和南京,恐怕与上述不适当的人为活动不无关系。

近几年,随着电力和通讯事业特别是移动电话事业的快速发展,物理污染中最为严重的电磁污染也日趋严重。面对类似的诸多问题,老人们常说“风水走了”,这未必就是迷信。

乾隆派人较量天下各大名泉的水质后发现,只有北京玉泉山和塞上伊逊两地之水水质最轻且味甘。在城市建设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首要环节就是选址和规划。

中国的城市一般是先做建筑,然后再做城圈,元大都则是历史上少有的统一规划、统一建筑、统一搬迁的都城。“辨方正位”是中国传统建筑在选择基址与规划布局上的一个重要原则。

风水理论又称作“方位理论”。北京的选址非常讲究。

北京的位置,无论是从朝阳方位看还是从正阳方位看,都是“背山、面水、向阳”。“相土尝水”也是建筑选址的一个基本原则。

民间所流传的“水土不服”,主要是就水土质量而言的。清代注重养生之道的乾隆皇帝认为,水质好的标准是“其味贵甘,其质贵轻”。

他曾命令内务府特制一银斗,以较量天下各大名泉的水质。结果发现只有北京的玉泉之水和承德木兰围场附近的伊逊之水水质最轻且味甘。

为此,乾隆还特地撰写了《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明、清北京城风水格局之讲究、文化内涵之丰富,堪称中国历代京城之最。

明、清北京城在整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上,运用了易学中极为丰富的文化方位和象数义理,这些内容本身就是风水的理论基础。老北京城有不少入水口,像内城的入水口是北侧西面的积水潭水关和西直门南侧的金水河水关;紫禁城护城河俗称“筒子河”,其入水口在筒子河西北角外沿西侧偏南,系一个双孔暗道;紫禁城之内金水河(在正五行方位中西方属金,来自西方的河水称作“金水河”)的入水口为今神武门西面筒子河内沿的单孔暗道。

它们均在西北乾方即“天门”方位。北京内城水系的出水口,均设在东南巽方即“地户”方位(入通惠河)。

按照风水学的理念,水主财,水来之处谓之天门,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之处谓之地户,若不见去处谓之地户闭。天门开,象征财源不断;地户闭,象征财用不竭。

与此相应,在建筑设计上,北京内城城墙的西北角和筒子河西北角的外沿,都缺一角。西北之天门方位缺一角,谓之“天口缺”,象征天门开。

入水口和出水口均为暗道,分别象征天门开和地户闭。当年明代迁都北京时,将元大都的北城墙往南缩回不多不少整五里,而且,为了避开水面广阔的太平湖,不惜将西北方向的城墙缺一角,其道理与筒子河西北角外沿缺一角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与入水口空间方位的安排密切相关。

中国传统文化以水象征着财富未必就是迷信,不过是吉祥话而已,而且这也不难给以科学上的解释。所谓“水主财”,是指水多之处地面上的资源丰富,民多富裕;反之,则地面上的资源匮乏,民多贫困。

以西北之天门、东南之地户分别为入水口和出水口,是因为中国的地势在整体上为西北高、东南低,如此安排,水流较顺。明北京城为了避开水面宽阔的太平湖,不惜让方正的城墙在西北部缺一角,形成“天口缺”的布局。

近年来。

3.北京风水设计格局特点是什么

1、地貌成因 翻开北京地图,或登上北京西山之巅,即可清楚地看到:北京周边很象一个半封闭的海湾。

城区的西、北、南,三面群山环抱,形若围屏。只有东南一面畅开,向平坦辽阔的华北平原展开,一望无际。

若将这些蜿蜒起伏的群山看成海边陆地,而那广阔无垠的平原便是碧波万顷的大海。 那些在平原上矗立的座座孤独山丘,则酷似突兀在碧波中的小骸。

据顺义县发现的恐龙化石推测,大约在200万年前,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海侵”,海水大规模上升,侵人陆地,古渤海湾一度扩展到整个北京地区,从而形成“北京湾”。在最近的300万年内,这种情况曾重复发生过几次,其范围大小不一而异。

2、来龙去脉 北京地区的山地,发脉于中国“北干龙”,即自昆仑山发脉,分出天山一阴山山脉,由阴山再分枝出燕山和太行山。北京城,北倚横亘在蒙古高原与华北大平原之间的燕山山脉。

燕山向西南延伸的军都山,与太行山北上余脉的西山,会合在北京西郊的南口,形成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山前小平原。 北京地势,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走势。

西部边界的东灵山海拔高达2303米;东部边缘的盘山(与天津交界)最高也只有858米,大都是低山丘陵;北部为燕山余脉的军都山,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南部,则为平原。而东南部为最低,向渤海湾缓慢倾斜。

军都山向东逶迤数百里,直抵渤海之滨,如神龙入海,紧锁北疆。 北京小平原总体呈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走势。

3、水系格局 三面环山的北京小平原,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北端。除近山地段有零星孤丘外,平原地势平坦,西北略高,东南稍低,缓慢向渤海之滨倾伏。

从周边山地发育的大小河流,蜿蜒流经北京小平原,最后向东汇人海河,注人渤海。 其中,最大的一条河流为发源于西北山区的,由桑干河、洋河会合,屈曲环抱在北京南部的永定河。

其次是源于北部山地,由红、白、黑河汇流而成的潮白河、温榆河,然后两河与北运河相连,环抱于北京城东面。最后,南、东两大水系在东南会聚,构成一个严密的水系防护体系。

4.北京紫禁城风水如何布局

希望对你有帮助

紫禁城风水布局

核心提示:举世无双的北京紫禁城,在建筑风水文化遗产方面,蕴藏着三大风水玄机,及从中国正统风水学原则上分析紫禁城的建筑风水。

故宫又称为紫禁城。把皇宫称为紫禁城,有何解释呢?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星垣。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 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又称紫微宫、紫宫。它在北斗星的东北方。“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古人认为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办理朝政与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又因皇宫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便有紫禁城的“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

在紫禁城营建的时候,设计者基于风水格局的考虑,天然没有的就要人造,营造一个背山环水的风水布局。环绕在紫禁城外围的护城河宽达52米、深6米,是一条保卫故宫安全的“人造河”。内金水河从紫禁城的护城河中,经西北角楼下引入紫禁城内,流入太和门前。 在罗经天盘中西北方乾位属金代表天。因此古人赋予金水河一个美丽的寓言:来自天河之水,通过金水河的流动,将 “生气”源源不绝地引入紫禁城。曲曲弯弯地流经武英殿、太和门、文华殿、文渊阁、东华门等重要建筑和宫门前,既将生气导入城内,又形成水抱之势。内金水河全长两千多米,到东南角又流入护城河。人工营造合符传统风水布局中 “法每一折,储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的上乘的流水状态。并且内金水河所经过的罗盘宫位与城外的格局完全相同,其出水口又落在“乙辰”方位。也就是说紫禁城内建筑风水,同样也是“辛壬会而聚辰”的风水格局。不过四周环绕着宽大的护城河,虽有安全功用,却有些不利的风水因素。 紫禁城建筑严格地按照中轴对称的原则进行布局。紫禁城中轴线,是规划紫禁城全部宫殿及北京城的基准线。紫禁城内的朝政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寝三宫(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均位于中轴线上。其他宫殿若不建在中轴线上。也是严格按照对称规则,分布在中轴线两端。整个紫禁城建筑都按照坐北朝南统一布局。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桥造型像一张巨型的弓,也意味着金水朝拱护主的观念。紫禁城与外城的通道只有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和午门,位置分别设在天盘的坤申、壬子、乙辰和丙午宫位,传统风水对阳宅门户的特殊设置可见一斑。 鸟瞰紫禁城内外的地形地貌,纵观紫禁城内外环境的龙穴砂水、建筑景观状况。不难发现,紫禁城的坐向和内外风水格局,是充分利用环境自然条件,依照中国正统风水术的原则要求而布局建造的。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世界文化遗产,举世无双的北京紫禁城,在建筑风水文化遗产方面,至少蕴藏着如下三大风水玄机: (一) 紫禁城外[皇城]环境明堂风水格局是:辛壬会而聚辰。 (二) 紫禁城内的建筑风水格局特征同样也是:辛壬会而聚辰。 (三) 紫禁城以及北京城中轴线偏离的缘由是:紫禁城及皇城在布局规划中,应用了杨筠松创立的中国正统风水学原则,其坐向[即中轴线]按照龙水连珠同卦的要求,而有意所为的。 总而之言,原来紫禁城内外和谐吉祥的风水格局,就是创造性地应用中国风水祖师郭璞《葬书》所述的良好环境风水原则,以及风水宗师杨筠松《玉尺经》所云完美的风水格局。紫禁城,是按照中国正统风水理论指导布局,而建造的中国皇宫建筑群的经典杰作。她通过巧妙的布局建造,达到人与自然的交融和谐,充分地利用了自然山水的生旺之气,以达到地灵人杰的吉祥效应。明清两代统治者在这里实施长达500多年的皇权统治,与居住在这地设人造的优良建筑风水环境的因素不无相关。紫禁城,她承载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艺术精华,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正统风水学的玄妙智慧。紫禁城风水建筑的丰富内涵,对我们辩证地继承与应用中国传统风水遗产精华,因地制宜地建造和谐吉祥的建筑风水环境,具有不可多得的典范与借鉴的重要意义。

5.北京城是按照哪种风水建造的

北京城位于燕山山脉脚下,南面是广阔的华北大平原,西面是巍巍太行山脉,东面是浩瀚的大海。

从《诗经》中记载公刘建都“阴阳山川”事实册北京城“宇宙中心”的布局。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建立国都,是刘秉忠按照风水形势来规划设计建造的。

(清·于敏中:《钦定曰下旧闻考》卷五、第76页。永乐皇帝北京时,为寻找北京城的龙脉,走遍了京畿之山川,最后由江西风水师廖均卿选定天寿山以作为北京城的龙脉。

(后升官职三品)《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第2卷、第6429页。 我们的祖先凡事讲究个“中”字,北京成中轴的设置,使紫禁城与天的中心紫微坦遥相呼应,因此紫禁城是紫微坦的镜像。

首先,北京城之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就是按照先天八卦、之乾南、坤北、离东、钦西的方位来布局的。天坛是天子祭天的地方,位置在北京城南端,体现了南为天、为乾、为阳的思想。

地坛是天资祭祀的地方,位置在北方,体现了北方为地、为坤、为阳的思想。日坛在东方,月坛在西方,日为阳、为火、月为阳,为水。

正是水火列于正东正西而与四隅向迎的体现。在南北中轴线上,皇城的南门为承天门(天安门),北门为地安门(又称厚载门)也是按照先八卦即乾南北坤来规划的。

门的尺寸严格按照“风水尺”度数精心量制。于城中开挖河道,按先天八卦,何谓山泽通气,内外、金水河,以实现北京城与天地相通的布局。

6.浅谈北京古代建筑的龙脉风水

近年来,随着北京现代建筑的迅猛发展,维护古都风貌的问题显得日趋突出和紧迫。

我们不仅看到不少现代建筑违背了古都的文化内涵,违背了尊天敬地、天人合一的传统格局,甚至给古都风貌造成极大的损害,北京西客站、国家大剧院都是鲜明的例证。难道北京城的现代化建设要以牺牲自己的历史文脉为代价吗?如今北京之形胜,可谓地势犹在,而面貌皆非了。

近50年来,北京的生态环境更是每况愈下。中国历代都城之选址,大都以“相形取胜”等风水原则为重要依据。

形胜指山川河流、地理形势及物产优胜等自然环境。北京古城乃元、明、清各朝定都之地。

在中国,历朝选址定都,均有风水和易学论证,所谓“自古建都之地,上得天时,下得地势,中得人心,未有过此者也”。然而,自明、清以来,北京古都的风水形胜及其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就其自然条件而论,北京城内,据明代崇祯八年(1635年)刊印的《帝京景物略》记载:“皇城西,古木深林,春峨峨,夏幽幽,秋冬岑岑柯柯……”俨然一派古木林深、遮天蔽日之景象。当年北京周围松林稠密,道路上只可容一人骑马前行。

茂密的山林,也带来丰盛的水源。钓鱼台、玉渊潭、金鱼池等地,常年泉水涓涓,许多地方“泉从地涌,一决而通”。

如今北京之形胜,可谓地势犹在,而面貌皆非了。近50年来,北京的生态环境更是每况愈下。

先是在“大炼钢铁”和“向山河湖海要粮”等口号下,毁林烧炭、毁林开荒,就连北京植物园的名贵植物也曾一度被毁而改种粮食。接着是北京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林木荒疏、植被破坏、生态恶化、水面锐减。

随着大部分护城河段变为暗河,以及西直门北面的太平湖被改做地铁用地等重大举措,北京城的水体面积已经急剧缩小了。北京城的绿地面积也因各种原因而一度急剧下降。

加上北京郊区和西北省区对植被林木的严重破坏,“风沙逼近北京城”的警告已成为严酷的现实。近年来,北京夏天的气温超过了过去号称“三大火炉”的重庆、武汉和南京,恐怕与上述不适当的人为活动不无关系。

近几年,随着电力和通讯事业特别是移动电话事业的快速发展,物理污染中最为严重的电磁污染也日趋严重。面对类似的诸多问题,老人们常说“风水走了”,这未必就是迷信。

乾隆派人较量天下各大名泉的水质后发现,只有北京玉泉山和塞上伊逊两地之水水质最轻且味甘。在城市建设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首要环节就是选址和规划。

中国的城市一般是先做建筑,然后再做城圈,元大都则是历史上少有的统一规划、统一建筑、统一搬迁的都城。“辨方正位”是中国传统建筑在选择基址与规划布局上的一个重要原则。

风水理论又称作“方位理论”。北京的选址非常讲究。

北京的位置,无论是从朝阳方位看还是从正阳方位看,都是“背山、面水、向阳”。“相土尝水”也是建筑选址的一个基本原则。

民间所流传的“水土不服”,主要是就水土质量而言的。清代注重养生之道的乾隆皇帝认为,水质好的标准是“其味贵甘,其质贵轻”。

他曾命令内务府特制一银斗,以较量天下各大名泉的水质。结果发现只有北京的玉泉之水和承德木兰围场附近的伊逊之水水质最轻且味甘。

为此,乾隆还特地撰写了《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明、清北京城风水格局之讲究、文化内涵之丰富,堪称中国历代京城之最。

明、清北京城在整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上,运用了易学中极为丰富的文化方位和象数义理,这些内容本身就是风水的理论基础。老北京城有不少入水口,像内城的入水口是北侧西面的积水潭水关和西直门南侧的金水河水关;紫禁城护城河俗称“筒子河”,其入水口在筒子河西北角外沿西侧偏南,系一个双孔暗道;紫禁城之内金水河(在正五行方位中西方属金,来自西方的河水称作“金水河”)的入水口为今神武门西面筒子河内沿的单孔暗道。

它们均在西北乾方即“天门”方位。北京内城水系的出水口,均设在东南巽方即“地户”方位(入通惠河)。

按照风水学的理念,水主财,水来之处谓之天门,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之处谓之地户,若不见去处谓之地户闭。天门开,象征财源不断;地户闭,象征财用不竭。

与此相应,在建筑设计上,北京内城城墙的西北角和筒子河西北角的外沿,都缺一角。西北之天门方位缺一角,谓之“天口缺”,象征天门开。

入水口和出水口均为暗道,分别象征天门开和地户闭。当年明代迁都北京时,将元大都的北城墙往南缩回不多不少整五里,而且,为了避开水面广阔的太平湖,不惜将西北方向的城墙缺一角,其道理与筒子河西北角外沿缺一角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与入水口空间方位的安排密切相关。

中国传统文化以水象征着财富未必就是迷信,不过是吉祥话而已,而且这也不难给以科学上的解释。所谓“水主财”,是指水多之处地面上的资源丰富,民多富裕;反之,则地面上的资源匮乏,民多贫困。

以西北之天门、东南之地户分别为入水口和出水口,是因为中国的地势在整体上为西北高、东南低,如此安排,水流较顺。明北京城为了避开水面宽阔的太平湖,不惜让方正的城墙在西北部缺一角,形成“天口缺”的布局。

近年来。

7.北京的风水建筑有那些

现代建筑在设计时讲风水的很少了,但是一些设计所延续的思路都是和风水有关系的,咱们的四合院就是和风水有关的,北京四合院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

但是如你说的西直门的波浪形建筑。和天安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就不太讲究风水了,你要是想找的话,我更推荐你去研究一下古建筑,古时候的人迷信。

8.北京城是按照哪种风水建造的

北京城位于燕山山脉脚下,南面是广阔的华北大平原,西面是巍巍太行山脉,东面是浩瀚的大海。从《诗经》中记载公刘建都“阴阳山川”事实册北京城“宇宙中心”的布局。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建立国都,是刘秉忠按照风水形势来规划设计建造的。(清·于敏中:《钦定曰下旧闻考》卷五、第76页。永乐皇帝北京时,为寻找北京城的龙脉,走遍了京畿之山川,最后由江西风水师廖均卿选定天寿山以作为北京城的龙脉。(后升官职三品)《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第2卷、第6429页。

我们的祖先凡事讲究个“中”字,北京成中轴的设置,使紫禁城与天的中心紫微坦遥相呼应,因此紫禁城是紫微坦的镜像。首先,北京城之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就是按照先天八卦、之乾南、坤北、离东、钦西的方位来布局的。天坛是天子祭天的地方,位置在北京城南端,体现了南为天、为乾、为阳的思想。地坛是天资祭祀的地方,位置在北方,体现了北方为地、为坤、为阳的思想。日坛在东方,月坛在西方,日为阳、为火、月为阳,为水。正是水火列于正东正西而与四隅向迎的体现。在南北中轴线上,皇城的南门为承天门(天安门),北门为地安门(又称厚载门)也是按照先八卦即乾南北坤来规划的。门的尺寸严格按照“风水尺”度数精心量制。于城中开挖河道,按先天八卦,何谓山泽通气,内外、金水河,以实现北京城与天地相通的布局。

北京建筑风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