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显化话传奇 据传大慈大悲南海观音菩萨,为拯救世人脱离苦海,化作千亿个分身到处昭显,闽南泉州就流传着一个感人肺腑、关于村姑了断情缘、应身化佛的传奇故事。
话说桃源县福德里篁梩(今永春锦斗镇洪内村)有座飞凤山,峰岭叠彩,古木参天,怪石嶙峋,轻烟缭绕,曲径通幽,涧流飞溅,犹如世外桃源。这座山的西北有一块高高隆起的盘石,历经风吹日晒雨淋,乌黑锃亮,加上石纹龟裂,宛如美女发髻,因此,飞凤山又得名“乌髻山”。
相传唐开元年间,飞凤山麓的金鸡坪脚下,住着一户施姓的耕读世家。施老夫妇生有一双儿女,长男已经成家,小女施秀英尚幼,时时陪伴在双亲跟前,一直深得父母呵护,视若掌上明珠。
施老是个老学究,其女耳濡目染,也会吟诗,也会作赋,虽为女流,却不甘碌碌无为,就写了一首自勉诗: 凿石方见玉,淘沙始见金。 青云终有路,只惮不坚心。
施秀英想到年老父亲为人忠厚,尽管满腹经纶,却是科场屡试不第,积劳成疾,落得贫病交加。俗语说:“父母有慈心,儿女有孝心”,施秀英常对天地祷告,保佑爹亲脱离病痛之苦,保佑家业能够兴昌,于是她悲哀地唱道: 家道未能昌,危危保祸殃。
暗云深月桂,佳人一炷香。 光阴荏苒,转眼间施秀英长到一十五岁,出脱得如花似玉,娇娜身姿,亭亭玉立,堪与出水芙蓉相媲美;丰艳脸庞,绽着笑靥,羞红了乌髻山上的杜鹃花。
施秀英年当及笄,许多富户人家前来提亲,可是她都没有看上,原来秀英已有意中人。 且说邻县清溪还集里卿源(今安溪县长坑乡山格村)有一少年樵夫,名叫邱如意,虽说出身贫寒,可是为人坦诚正直,且心怀鸿鹄之志,他日里辛勤采薪,夜间发愤攻书,俗谚云“贤人常在渔樵里,仙鹤多藏蕙兰中”,穷人岂无出头天?邱如意决意学那圣贤,似野鹤自由洒放于深山老林。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上山采摘苦菜的施秀英,也许都是从苦水泡大的缘故,这一对邂逅相逢的少男倩女,顿时互生爱慕;后经几次的了解接触,有了更深的感情。当邱郎得知施女的境遇,就把卖柴所得的一些零碎铜钱,自己省吃俭用,常常周济施家。
施老夫妇喜欢如意的诚实厚道,温存尔雅,便说秀英配给如意他们放心。可是如意每次来到施家,从不提起亲事。
他心里总觉不安,“秀英要是嫁给我,依然要过黄连般的苦日子,我于心何忍?”因此他对施家说:“秀英我喜欢,只是要等我攒钱到家里富足了,我才来迎亲。”施秀英知道邱郎的良苦用心,希望他早点积攒许多钱改变家庭境遇,好结为夫妻。
思念既深,不免对月长吟道: 孤舟欲过渡,浪急渡人空。 女人流水立,望月忆情郎。
有一天,邱郎来施家订聘,并说不久就要来迎亲。施老夫妇知道邱郎勤俭致富,十分高兴。
虽然邱郎送来好些银两,两老都舍不得吃用,想给爱女多准备点嫁妆。秀英想:“爱人是爱好品性,嫁邱郎我愿同甘共苦。”
她宁可上山采些苦菜吃,也不愿嫁给浪荡的富家儿。 就在施秀英将要过门的前一天,她最后一次随嫂嫂和村里的姑娘们上山采摘苦菜。
施秀英心里既高兴又惆怅,高兴的是将和邱郎亲亲热热过日子,惆怅的是要离开温暖的家、离开要好的同村姐妹。她心里喜悲参半,没吃几口饭就匆匆地上了飞凤山。
山上林木茂密,老藤缠绕,苦菜就长在坑沟小涧旁,采撷苦菜也非易事。直到近午时分,竹篮快装满了,可是人也累了。
只见萝蔓藤纵横交错,缠绕在两棵古树之间,竟如一把天然的“太师椅”,众村姑都想坐上去歇歇,可是一个个争着坐上去,一个个急着跳下来,都觉得“太师椅”上长着刺,倒不如坐在地上更舒服。唯有施秀英因早饭没吃饱,饥肠辘辘,加上半天劳累,身乏体倦,坐在“太师椅”上顿时感到十分安稳与舒畅,好久也没动没说话。
眼看已是晌午,众姐妹将要回家了,施秀英依然独自坐在藤椅上,喊她,她不应;逗她,她不动。秀英的大嫂心里十分惊慌,急忙赶回家里禀告家翁婆婆。
施老夫妇一听儿媳报讯,手忙脚乱,匆忙中扯了条汗巾就走,沾了案上砚池的墨水也不知道,好不容易上得山来,见到女儿泪珠冷汗淋漓,施母忙给女儿擦汗擦泪,擦得女儿满脸光黑,双眼直视,溘然辞世。 不说施老夫妇的悲恸,村姑们的叹息,只说邱郎惊悉噩耗,痛不欲生,决意把未婚妻香尸运回苦桃村安葬,以期朝夕伴孤冢,永表深挚之情。
可是施家觉得女儿尚未过门,爱女儿又真切,不肯相依。施、邱两家争着要尸身,惊动了泉州官府。
府君亲临永春判定说:“尸体投入锦斗水堀仔潭里,要是头向上游,说明她爱父母情深,就由施家收葬;要是头向下游,说明她爱未婚夫义重,就由邱郎收葬。”施老夫妇和邱郎都哭得死去活来,两地乡亲也赶来看结果。
只见香尸浮在潭的上面,时而头向上游,时而头向下游,泛起阵阵漩涡,掀起排空浊浪,令众人泪湿衣襟。后来尸体慢慢沉入潭底,等到再浮上来的时候,已经分成上、下两个半身,上半身漂向上游,下半身漂向下游。
两地民众被这桩既敬父母、又爱未婚夫的事迹所感动,各以施女的半身雕塑神像,称“乌髻观音”,分别供奉于永春锦斗“乌髻岩”、安溪长坑“普陀岩”。不过,永春佛像的真身是用她的上半身塑成,双脚隐。
观音显化话传奇 据传大慈大悲南海观音菩萨,为拯救世人脱离苦海,化作千亿个分身到处昭显,闽南泉州就流传着一个感人肺腑、关于村姑了断情缘、应身化佛的传奇故事。
话说桃源县福德里篁梩(今永春锦斗镇洪内村)有座飞凤山,峰岭叠彩,古木参天,怪石嶙峋,轻烟缭绕,曲径通幽,涧流飞溅,犹如世外桃源。这座山的西北有一块高高隆起的盘石,历经风吹日晒雨淋,乌黑锃亮,加上石纹龟裂,宛如美女发髻,因此,飞凤山又得名“乌髻山”。
相传唐开元年间,飞凤山麓的金鸡坪脚下,住着一户施姓的耕读世家。施老夫妇生有一双儿女,长男已经成家,小女施秀英尚幼,时时陪伴在双亲跟前,一直深得父母呵护,视若掌上明珠。
施老是个老学究,其女耳濡目染,也会吟诗,也会作赋,虽为女流,却不甘碌碌无为,就写了一首自勉诗: 凿石方见玉,淘沙始见金。 青云终有路,只惮不坚心。
施秀英想到年老父亲为人忠厚,尽管满腹经纶,却是科场屡试不第,积劳成疾,落得贫病交加。俗语说:“父母有慈心,儿女有孝心”,施秀英常对天地祷告,保佑爹亲脱离病痛之苦,保佑家业能够兴昌,于是她悲哀地唱道: 家道未能昌,危危保祸殃。
暗云深月桂,佳人一炷香。 光阴荏苒,转眼间施秀英长到一十五岁,出脱得如花似玉,娇娜身姿,亭亭玉立,堪与出水芙蓉相媲美;丰艳脸庞,绽着笑靥,羞红了乌髻山上的杜鹃花。
施秀英年当及笄,许多富户人家前来提亲,可是她都没有看上,原来秀英已有意中人。 且说邻县清溪还集里卿源(今安溪县长坑乡山格村)有一少年樵夫,名叫邱如意,虽说出身贫寒,可是为人坦诚正直,且心怀鸿鹄之志,他日里辛勤采薪,夜间发愤攻书,俗谚云“贤人常在渔樵里,仙鹤多藏蕙兰中”,穷人岂无出头天?邱如意决意学那圣贤,似野鹤自由洒放于深山老林。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上山采摘苦菜的施秀英,也许都是从苦水泡大的缘故,这一对邂逅相逢的少男倩女,顿时互生爱慕;后经几次的了解接触,有了更深的感情。当邱郎得知施女的境遇,就把卖柴所得的一些零碎铜钱,自己省吃俭用,常常周济施家。
施老夫妇喜欢如意的诚实厚道,温存尔雅,便说秀英配给如意他们放心。可是如意每次来到施家,从不提起亲事。
他心里总觉不安,“秀英要是嫁给我,依然要过黄连般的苦日子,我于心何忍?”因此他对施家说:“秀英我喜欢,只是要等我攒钱到家里富足了,我才来迎亲。”施秀英知道邱郎的良苦用心,希望他早点积攒许多钱改变家庭境遇,好结为夫妻。
思念既深,不免对月长吟道: 孤舟欲过渡,浪急渡人空。 女人流水立,望月忆情郎。
有一天,邱郎来施家订聘,并说不久就要来迎亲。施老夫妇知道邱郎勤俭致富,十分高兴。
虽然邱郎送来好些银两,两老都舍不得吃用,想给爱女多准备点嫁妆。秀英想:“爱人是爱好品性,嫁邱郎我愿同甘共苦。”
她宁可上山采些苦菜吃,也不愿嫁给浪荡的富家儿。 就在施秀英将要过门的前一天,她最后一次随嫂嫂和村里的姑娘们上山采摘苦菜。
施秀英心里既高兴又惆怅,高兴的是将和邱郎亲亲热热过日子,惆怅的是要离开温暖的家、离开要好的同村姐妹。她心里喜悲参半,没吃几口饭就匆匆地上了飞凤山。
山上林木茂密,老藤缠绕,苦菜就长在坑沟小涧旁,采撷苦菜也非易事。直到近午时分,竹篮快装满了,可是人也累了。
只见萝蔓藤纵横交错,缠绕在两棵古树之间,竟如一把天然的“太师椅”,众村姑都想坐上去歇歇,可是一个个争着坐上去,一个个急着跳下来,都觉得“太师椅”上长着刺,倒不如坐在地上更舒服。唯有施秀英因早饭没吃饱,饥肠辘辘,加上半天劳累,身乏体倦,坐在“太师椅”上顿时感到十分安稳与舒畅,好久也没动没说话。
眼看已是晌午,众姐妹将要回家了,施秀英依然独自坐在藤椅上,喊她,她不应;逗她,她不动。秀英的大嫂心里十分惊慌,急忙赶回家里禀告家翁婆婆。
施老夫妇一听儿媳报讯,手忙脚乱,匆忙中扯了条汗巾就走,沾了案上砚池的墨水也不知道,好不容易上得山来,见到女儿泪珠冷汗淋漓,施母忙给女儿擦汗擦泪,擦得女儿满脸光黑,双眼直视,溘然辞世。 不说施老夫妇的悲恸,村姑们的叹息,只说邱郎惊悉噩耗,痛不欲生,决意把未婚妻香尸运回苦桃村安葬,以期朝夕伴孤冢,永表深挚之情。
可是施家觉得女儿尚未过门,爱女儿又真切,不肯相依。施、邱两家争着要尸身,惊动了泉州官府。
府君亲临永春判定说:“尸体投入锦斗水堀仔潭里,要是头向上游,说明她爱父母情深,就由施家收葬;要是头向下游,说明她爱未婚夫义重,就由邱郎收葬。”施老夫妇和邱郎都哭得死去活来,两地乡亲也赶来看结果。
只见香尸浮在潭的上面,时而头向上游,时而头向下游,泛起阵阵漩涡,掀起排空浊浪,令众人泪湿衣襟。后来尸体慢慢沉入潭底,等到再浮上来的时候,已经分成上、下两个半身,上半身漂向上游,下半身漂向下游。
两地民众被这桩既敬父母、又爱未婚夫的事迹所感动,各以施女的半身雕塑神像,称“乌髻观音”,分别供奉于永春锦斗“乌髻岩”、安溪长坑“普陀岩”。不过,永春佛像的真身是用她的上半身塑成。
你说的永春应该是咏春吧.
关于咏春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历史版本。而发展至今的咏春拳实质上是经过历代咏春先师逐步发展完善而成。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咏春拳源自川滇边区,流行于福建,而扬名于广东佛山,但是由于文字资料的缺乏,有关咏春拳的历史只在群众中口头流传,再则就是野史小说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说法就互有出入,故有关咏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
说法一:咏春拳的创始者是福建福清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师太(原名朱红梅),五枚师太将禅武结合,最终创出一种适合女性演练的的实用功夫——咏春拳。之所以用“咏春”二字命名,是其一生博学心得的结晶体现。如简单的一个“咏”字的右半边“永”字的点、横、折、竖、勾、挑、撇、捺,就暗藏着咏春拳的拳理与招法。
说法二:与清廷“火烧少林寺”有关。当时福建莆田南少林因暗中“反清复明”遭到围剿。少林古刹也被官兵一把火烧成废墟,只有5个绝顶高手(“少林五老”)逃了出来,其中一个是五枚师太。她在南少林鹤拳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更重技巧的拳术,并传给严二、严咏春父女。严咏春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拳术,后称“咏春拳” 。
说法三:福建泉州严咏春观蛇鹤相斗有悟,融合永春一带拳术和少林搏击技法而自创 。
说法四:五枚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了严咏春,而是传给了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女咏春及婿梁傅俦 。
说法五:咏春拳的创编与五枚师太或严咏春均无关系,更没有什么蛇鹤相争,而咏春拳的前身应为咏春拳,是清初反清组织“天地会”的一种斗争的武技,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所创。他(或她)首先传给汀昆戏班的武生张五(人称“摊手五”,据说有“一只摊手独步武林”之誉),张五后来落难来粤,落脚于南海县佛山镇大基尾的“琼花会馆”,便将咏春拳传于粤剧界诸弟子。后咸丰年间李文茂起义,诸弟子为避祸而将“咏春拳”的“咏”字改为“永”“泳”。红船中人黄宝华、梁二娣、大花面锦等人学得此拳,又再传给在佛山筷子路开中药店兼行医的梁赞,此后梁赞将咏春拳发扬光大 。
说法六:咏春拳应为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当年进殿者所习的南派内拳法,全称是少林永春,总教习是少林弟子至善禅师。南少林被焚,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于粤剧红船中当伙夫。后因在东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戏班中人便纷纷拜他为师。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苏三娘,为戏班中花旦,所学尤精
宋朝时候,有一泉州府官到永春桃溪巡游,当船到此,只见岸上风光旖旎,景色秀丽,可惜东西两边隔着湖洋溪,只靠1条渡船,极不方便。
于是,他下令县官在1年里架设1座桥。县官的总管家马用负责建桥,马用仗势欺人,趁机强征暴敛,搜刮民膏。
正好这一年遇上旱灾,田园颗粒无收,民工无心建桥。眼看期限已近,建桥毫无进展,这时,一位拄着方竹拐杖的老人出现了。
老人巧布机关,使马用付出了大米5000担,银子1.5万两,从而及时建成此桥。大桥建成后,老人踩着一朵白云从桥上通过,向泉州府飘去。
人们传说这位老人是神仙,因此把这座桥叫做通仙桥。
留安在历史上名人辈出,较知名的有留从效、留正等人。留从效在开发和建设泉州中,有过不可磨灭的功勋;留正曾担任过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皇帝的丞相,赠太师,封魏国公。留安还是永春华侨出国最早的地方,明朝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刘明福随三宝太监郑和出使东南亚各国,于次年病逝于苏门答腊,这是永春人和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的最早文字记录。
早于明清时期,当地乡民就将此地视为风水宝地,建庙垒塔,祈求安康。相传,清乾隆壬辰年间(公元1772年),永春知州张所受修筑的文明塔毁于水患;永春知州姚任道重建的文峰塔,历经180年后,于1961年毁于台风。双塔合称留安塔。1984年春,港胞颜彬声先生回乡探亲,慷慨解囊,捐资建塔,双塔屹立于留安山上。
上世纪90年代,永春县决定开发留安山,沿山麓建造一座供市民休闲、锻炼、赏景的山林公园。近两年来,他们投入大量资金,规划建设多种造型的亭阁50余处,错落有致地分布于沿山通道各处;同时,种植大片柑园、茶园,开辟百亩苗圃供游人观赏
大坪村古称“大鹏村”位于永春县城北部脊背的大鹏山上,海拨四百多米,面积3500亩,人口845人,大鹏山主峰海拨900多米,高大挺拨,左右与戴帽山,天马山遥遥相望。
大鹏山视野开阔,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是游览避暑胜地。大鹏山距离县城5公里,山上被郁郁葱葱的树木所覆盖,空气清新,境内名胜古迹令人神往,自然景观遍布,景点形态万千,让人感吧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历史悠久的“大鹏岩”,名闻遐耳的清朝“国师墓”,摩崖石刻,修筑永春大鹏山龙脉的石刻碑文记载着大鹏山久远的历史,“大尖,小尖,尾贡,石鸡石狗,仙人拉锯,仙人走棋,龙船石,狮嘴口,美女梳妆”等赋有诗意的景观及那动人的传说更为大鹏山增添神秘的色彩,面积达百亩的珍稀油杉林更显出生机勃勃的活力。 名胜古迹; 1,大鹏岩:又名垂云寺,位于大坪村正中,建设于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50年),传说系大鹏神鸟栖息之所,故建大鹏岩,供奉释迦,该地形称为“云梯”,寺后有“犀牛望月”,“蜘蛛结网”为伴,寺内有奉宪示禁石刻二块,分为道光28年7月,12月所立,寺外有“涤尘”石刻,清同治七年十二月所立的修筑永春大鹏山龙脉原碑记的碑文,寺边有座清朝国师墓,该岩摩崖石刻被永春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2摩崖石刻;“涤尘”石刻位于大鹏岩前方的公路边的一块岩石上,字体下楷,笔画苍劲有力,细细观赏,令人心无杂念“修筑永春大鹏山龙脉碑记”,位于环坪公路二公里半处,盖因大鹏山系县城之在脉所在,清同治年间,乡绅深感桃源县境内因久未有题名雁塔者,黄文炳等十一人慷慨捐资,修筑大鹏山龙脉,以振兴桃源人文,告竣之日敕石以记之。 3.国师墓;位于大鹏岩左侧,系清朝时大鹏岩一长老,被告清朝皇帝赐封为“国师”,死后葬于此。
自然景观: 4.大尖;位于大鹏山主峰,县城北方,海拨九百多米,山势陡峭,高大挺拨,,临近峰顶,更为险峻,难以攀登。据传大尖系桃场颜氏祖先在地理名师指点下,为了造“|风水”,在峰顶精心营造了一个圆锥形的山尖,顶部平坦,可安放下一张“八仙棹”,并四条椅子,因与左下方的“小尖”遥相呼应,俗称“大尖”,站在峰顶上,视野宽阔,东可眺望湖洋,东平,东关,西可遥望达埔,吾峰,北可看清介福,德化三班,南可俯视岵山,县城,五里街。
桃溪水如条银色带子,蜿蜒东去,四周群山俯视,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5.小尖:位于大坪村东面的一座小山峰,紧临县城,有一条小山脉与“大尖”相连,南面山势陡峭,环翠村就在山下。
峰顶圆锥形山尖是人工营造的,据传这里的地形称为“仙人撒网”“小尖”就是一位巨人之首,而县城就像一张网,中间的小山脉就是仙人伸出的手,紧紧抓住这张网,因形状较“大尖”小,俗称“小尖”。 6.“尾贡”:位于“大尖”的东北方面,乃大尖山脉绵延至东北的最后一个山峰,故称“尾贡”。
山峰除有一条山脉(称为“锯齿”)延伸与大尖相连外,其他三面均为陡峭的山崖,山峰上黑褐色的怪石遍布,形态各异,让人浮想联翩,山上长满苍翠权木丛,郁郁葱葱,翠色欲滴,仿佛给这位巨人披上艳丽的绿衣,站在峰上,往东俯视洋上,外丘村所在的山沟犹如一条巨龙,旁边的戴帽山与之遥相呼应,往东南方面望,可一览整个东半县。 7.石鸡石狗;位于“大尖”与“尾贡”之间的“锯齿”上,有两块状如鸡,狗的石头,其中之一,形如一只引颈啼鸣的大公鸡,身披赤褐色的羽衣,正骄傲地引颈项向天,不可一世地大声啼叫,旁边有一块石头,状如一条黑色的大狗,正面对着大公鸡,张开嘴巴,发出不服气的狂吠,石鸡石狗形态逼真,栩栩如生,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8.仙人拉锯;站在县城东部向西边遥望,大尖,尾贡好像两位巨人屹立在东边西两边,一条山脉把两峰连在一起,山脉上怪石嶙峋,高低错落,时有怪石突起,状如锯条上的锯齿,整体形如两位巨人在拉锯,故以“仙人拉锯”命名,山脉上部山体较薄,顶上宽只有几米,其间石头呈黑褐色,形状千奇百怪,有如动物,人物,器具等,让你有充分想象的空间。石头上的小树丛时而葱笼,时而稀疏,然而郁苍翠人欲滴,给这千姿百态的怪石增添了无限的生机,无不让人赏心悦目。
9.仙人走棋;这是大尖地方一块平地,不可形如棋盘,传说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谁能找到“将帅”的位置,把先人的遗骨安葬在那里,子孙出将入相不在话下。因此许多古人纷纷争着把先人的遗骨装在陶罐里,安葬在这“棋盘”上。
故而棋盘上增加了许多东一簇西一堆的墓葬,犹如棋盘上的棋子,只可惜,棋盘的方向都让人搞不清楚,要想找到“将帅”的位置,更是难上加难了。 10.龙船石;位于大尖东边半山坡上,有一块状如船形的大石头,在山坡上突然耸起,往外突出,在四面翠绿植被的映衬下,犹如一颗乌黑的宝石,巨石下有一块较小的石头,垫在大石头下面,石下是陡峭的崖壁直达山涧。
在山涧仰望,巨石仿佛摇摇欲坠,要不是下面的小石头撑着,恐怕随时会掉下来,让人一看,胆战心惊,其实,巨石和山体是连在一起的,非常牢固,胆子大的人还可以走到巨石上去玩赏,。
你说的永春应该是咏春吧.关于咏春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历史版本。
而发展至今的咏春拳实质上是经过历代咏春先师逐步发展完善而成。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咏春拳源自川滇边区,流行于福建,而扬名于广东佛山,但是由于文字资料的缺乏,有关咏春拳的历史只在群众中口头流传,再则就是野史小说的描述。
随着时间的推移,说法就互有出入,故有关咏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说法一:咏春拳的创始者是福建福清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师太(原名朱红梅),五枚师太将禅武结合,最终创出一种适合女性演练的的实用功夫——咏春拳。
之所以用“咏春”二字命名,是其一生博学心得的结晶体现。如简单的一个“咏”字的右半边“永”字的点、横、折、竖、勾、挑、撇、捺,就暗藏着咏春拳的拳理与招法。
说法二:与清廷“火烧少林寺”有关。当时福建莆田南少林因暗中“反清复明”遭到围剿。
少林古刹也被官兵一把火烧成废墟,只有5个绝顶高手(“少林五老”)逃了出来,其中一个是五枚师太。她在南少林鹤拳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更重技巧的拳术,并传给严二、严咏春父女。
严咏春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拳术,后称“咏春拳” 。说法三:福建泉州严咏春观蛇鹤相斗有悟,融合永春一带拳术和少林搏击技法而自创 。
说法四:五枚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了严咏春,而是传给了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女咏春及婿梁傅俦 。说法五:咏春拳的创编与五枚师太或严咏春均无关系,更没有什么蛇鹤相争,而咏春拳的前身应为咏春拳,是清初反清组织“天地会”的一种斗争的武技,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所创。
他(或她)首先传给汀昆戏班的武生张五(人称“摊手五”,据说有“一只摊手独步武林”之誉),张五后来落难来粤,落脚于南海县佛山镇大基尾的“琼花会馆”,便将咏春拳传于粤剧界诸弟子。后咸丰年间李文茂起义,诸弟子为避祸而将“咏春拳”的“咏”字改为“永”“泳”。
红船中人黄宝华、梁二娣、大花面锦等人学得此拳,又再传给在佛山筷子路开中药店兼行医的梁赞,此后梁赞将咏春拳发扬光大 。说法六:咏春拳应为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当年进殿者所习的南派内拳法,全称是少林永春,总教习是少林弟子至善禅师。
南少林被焚,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于粤剧红船中当伙夫。后因在东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戏班中人便纷纷拜他为师。
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苏三娘,为戏班中花旦,所学尤精。
1853年5月福建永春州爆发了林俊领导的会党起义,这次起义来势迅猛,席卷了闽中南的大部分地区,与同期的闽南小刀会起义一道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在福建的反动统治。
美妙的传说 白鹤拳顾名思义,当与白鹤有关。在永春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一个白鹤仙教拳法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问(1662——1722年),福建省福宁州(今福安、宁德一带;另一说为浙江省处州府丽水县)北门外,有个名叫方种公的,妻室早亡,唯一女儿,玻名七娘。方七娘自幼聪明过人,好学武艺,俏丽多姿。
方种公年上花甲,方七娘正满十六妙龄。远近各方青年纷纷登门,向七娘求婚。
七娘为赡养老父,发誓不嫁。不料,有豪门望殷子弟,竞窜入方家,妄想调戏七娘。
一天,七娘正埋头飞梭织布。突然,一只白鹤翩翩飞来,伫克机旁,许久不肯走。
七娘顺手抓起梭盒掷去。但见白鹤轻轻展翅,把梭盒弹了回来。
七娘又举一竹枝,向白鹤打去。白鹤一脚轻轻抖动,竹授反而被弹到厅堂外去。
这一切,使方七娘倍觉棹奇。入夜,白鹤不走栖息梁间。
七娘睡中梦见,有一老人走来,对她说: “我是白鹤仙人,看你将遭人涂炭,特米相助。我有娘家正法,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名为鹤拳。
你若愿意,我当全都传授给你。”七娘喜出望外,连忙下跪,拜鹤佃为师。
从此,白鹤仙日夜不停,教方七娘拳技。几个月后,方七娘成了远近闻名、独具一格的拳师。
那些对她存有痴心妄念的公子哥儿,个个闻风丧胆。有一天,白鹤仙人对七娘说:“你艺学已成,今只一事相告。
某月某日午时,如有陌生人前来你家避雨,当要留他。这人就是你的结发郎君了。”
方七娘朝等暮盼。几个月又过去了,她又添一岁,可连个人影也没见到。
女大当婚,方种公心也急了。他叫来七娘说:“还是在乡里挑个满意的吧!”七娘说什么也不肯。
父女俩无言对坐。就在这时,天上黑云滚滚,屋外狂风呼啸,霎时,暴雨倾盆。
不久,传来阵阵敲门声。七娘又惊又喜地开门。
但见一青年,肩扛木棒,一头吊着个布袋。那青年腼腆地说:“雨太大,借个落脚地,避一避就走。”
七娘让他进门,方种公看他眉目清秀、举止端庄,高兴地问他何方而来。青年彬彬有礼答说:“我姓曾,名阿四,永春人。
只因家境贫困,才到贵地打拳棒卖膏药,借以糊口。”方种公按白鹤仙人所嘱,便留下曾阿四。
夜间,在方种公一再催促之下,阿四无奈抡棒行拳。不料被方七娘用指轻轻一扫,便棒飞人倒。
曾阿四立即跪拜七娘为师。自此,曾阿四成了方家女婿。
七娘把白鹤拳所有技法、套路都传授给池。夫妻俩恩恩爱爱。
光倒荏苒,一幌几年过去。他俩有了两个男孩,方种公却不幸去世。
有一天,知州派出爪牙,走村串户,横征暴敛。看到方七娘姿色超凡,吏爪便生邪念,上前要戏弄七娘。
七娘踏个偏步,双手挥劈。其中一个吏爪便脑浆横飞。
知州当即派人揖拿七娘治罪。那知当夜曾阿四已携七娘母子潜逃。
几往周折,他们回到永春县。而后,在永春五里街金峰山麓的观音亭一带,向郑、王、吴、林、李、蔡、颜、乐等姓的二十八英俊传授白鹤拳技,白鹤拳就这样,在永春山区扎根繁衍开始结果,成为乡人普遍喜爱好学的武艺。
百丈岩,国家AAA级旅游区,位于福建省永春县蓬壶镇境内的白鹳山脉南端。山峰称马德山,峰巅的寺庙俗称马氏、马寺。寺前有五彩巨石,酷似向天烛火,因而亦称百丈岩。它地理位置独特,山势险峻,登临俯察,有如九天揽胜。放眼远眺,村烟点点,桃溪蜿蜒,令人心旷神怡,素有“小泰山”之誉,因其一峰独耸。
百丈岩,相传为马氏仙姑修道坐化之所。寺庙初建于宋代,主奉马氏女,俗称马氏仙妈。据民间传说,宋朝马氏女入山修炼,为贫苦百姓治疗疾病,其德感天动地,坐化后当地民众塑像建庙,奉以香火,寄望仙姑广佑众生。历经900多年的风雨沧桑,马寺供奉的马氏仙姑是闽南罕见的肉身佛,而马氏信仰随华侨下南洋,走出国门,在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地区广为流传。
具体传说故事
马氏真仙
相传很早以前,时值中秋佳节,月圆风清,天上适逢蟠桃盛会。天宫众仙,聚集瑶池,为王母娘娘祝寿。玉皇大帝的第三爱女,赴会路过南天门,忽见人间桃源地界,一道灵光,直上九霄。出于童心好奇,三公主步出天门,细细观赏,竟留连忘返,触犯天规(1)。次日早朝,南天门守将上奏玉皇。玉皇盛怒,是时太白金星急忙出班启奏:桃源地界,将有瘟疫之灾,可令三公主下凡,以救百姓,将功补过,了此俗缘。玉皇闻奏,沉吟不语。太白金星知玉皇有怜惜之心。复奏曰:桃林场马家,累世阴功,可令三公主前往投胎,又令公主之婢,投胎杜家,为马家媳,与公主作伴。另下旨雷公电母,风伯雨师,暗中保护,则可万无一失。玉皇准奏。
却说古桃源驿西去六七里,有马文忠府第。(2)马家世代忠良,为官清正,乐善好施。是年三月十七日吉旦,生下一女,端庄秀丽,玉质琼姿,举家大喜。其女生时,金光兆瑞,瑛花吐馥,故取名金项,字余玉。马小姐自小伶俐过人,天文地理,琴棋书画,无不通晓,尢精医术。年十三,偕嫂杜氏,上山采药。行二十里,但见马德山奇峰插天,祥云缭绕,松鹤相亲,芝兰竞秀,石烛钟灵,好一派人间仙境!是以留连忘返,遂萌修道之志。
马小姐十五岁那年,乡间瘟疫乍起,疾病蔓延,庶民遭难。小姐生性慈悲,遂恳求双亲应允,偕嫂上马德山结茅修道,采药为乡民治病,医术通灵,药到病除,犹如华佗再世,未经旬日,瘟疫敛迹。乡民皆以为神仙下凡,非常感激!
马小姐十七岁时,其父受奸臣陷害,含冤入狱。小姐得知,急到岩下掏蜜洞,取得石乳十八担,领十八壮士,星夜上京献蜜,为父鸣冤。皇上品石乳如啜甘露,嘉其忠孝,遂赦马文忠无罪,且册封小姐为“和丰公主”。时值中秋,马小姐忠孝美名,被传为佳话。
翌年,马小姐出落得婷婷玉立,她才貌双全,皇帝意欲为她招驸马。马文忠得知此事,急归家与爱女商议。公主无心富贵,又恐圣命难违,心生一计,请父亲自焚府第,带领全家遁迹他乡,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马公主嫂杜氏,在百丈岩炼成三身(3)化境。是日屈指一算,知圣旨将下,其嫂杜氏,应得蛇形天子地,便让嫂往东去镇正穴,并告之曰:“若见向天烛火起时,又闻溪流吼三声,即时坐化。”马公主也沐浴斋戒,寂然登仙。
是日差官奉旨,来到桃林场,见马家焚烬,遂上百丈岩访马公主。但见祥云霭霭,神烛煌煌,千鹤拜舞,百里馨香,知公主已成正果,急回朝复旨。皇帝闻奏,感叹不已,遂下旨建马氏庙,命名“公主殿”;并将马氏真身,装佛奉祀。此事传开,乡民震慨,投工建庙,踊跃争先。马氏庙建成,海内外游客结队参谒,香火日盛,冠绝永邑。千百年来,虽历经沧桑,然得乡民保护,现镇殿的仙妈,仍是马氏的正身。杜氏仙妈另由乡民主庙奉祀,取庙名“水吼宫”,香火千秋不替。
“隐隐青峰画不成,烟云来去岂无情?蓬莱三岛谁曾适,醉此莺声共鹤声”。百丈仙山,人间奇境,传奇益盛,妙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