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郭璞,中国东晋时代的学者、文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
父郭瑗,晋初任建平太守。西晋末年郭璞预计到家乡战乱将起,于是避地东南。过江后在宣城太守殷□幕下任参军,后又从宣城东下,被当时任丹阳太守的王导引为参军。晋元帝即位后,任著作佐郎,迁尚书郎。
2、丘延翰
丘延翰,中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闻喜人。相传其堪舆术授自白鹤仙人。唐玄宗开元中,星气为异,朝廷患之,遗使断其山。究其实,则丘翰所作之山也,捕之弗得,诏原其罪,乃诣阙,进图经三卷(天机书),自撰《理气心印》。玄宗爵以亚父,乃以金匮玉函藏其书。
3、廖瑀(943--1018年),著名堪舆家。派名克纯,字伯禹,号平庵居士,又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宁都县黄陂镇黄陂村人。
远世居河南,先祖廖崇德于唐贞观庚子任虔化(今宁都)县令,遂落籍虔化,为廖氏始祖。瑀即崇德之十世孙,也是迁黄陂始祖廖銮之四世孙。世孙,黄陂廖姓始祖銮之四世孙。
4、曾文迪,中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为江西雩都县人,父曾求己(号公安,著青囊序)。文迪于经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而地理尤精,粱·贞明 年间(西元九一五――九二0年),游至袁州府万载县(江西庐陵),爱其县北西山之丘。
5、刘江东,中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杨公弟子,江西雩都县上牢人,子刘颖(次子),婿谭文谟,皆世世相传。
按照风水师的分析认为:中国的大龙脉正在西进和东出的状态中,西进方向的是黄河流域,华山地区是大龙喝水和出口处;东进方向的是长江流域,黄山地区是大龙喝水和出口处。
这两个区域以后会形成中国新的大龙脉。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至少24个王朝,如果按照每一个王朝就有一条龙脉来计算的话,那么中国至少就有24条龙脉。
黄帝的龙脉在中原黄河流域;大禹的龙脉在今天四川汶川县的九龙山;商汤的龙脉在黄河流域;周朝的龙脉在岐山;秦朝的龙脉在咸阳;汉朝的龙脉在沛县;西晋的龙脉在河内;隋朝的龙脉在弘农;唐朝的龙脉在长安、陇西、太原;宋朝的龙脉在开封、巩义、洛阳一带;元朝的龙脉在内蒙古草原;明朝的龙脉在安徽凤阳;清朝的龙脉在东北。当然,这些都是大致的范围,其实龙脉的具体位置是很难确定的,这是因为龙的活动范围是变动不定的,并且大多数龙脉都是依山傍水而生的。
按照风水师的分析认为:中国的大龙脉正在西进和东出的状态中,西进方向的是黄河流域,华山地区是大龙喝水和出口处;东进方向的是长江流域,黄山地区是大龙喝水和出口处。这两个区域以后会形成中国新的大龙脉。
中国龙脉的始祖源自昆仑山。昆仑山的左边(西北边)是天山山脉、祁连山山脉、阴山山脉。
北边有阿尔泰山,伴它行的还有贺兰山、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昆仑山的右边(西北、西南边)有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等山脉。昆仑山龙脉夹在上述南北山脉中间,不断向东施展辉煌灿烂的舞姿。
龙的主脉落在陕西省的西安市(即古都长安),然后东出中原(河南),同时展开北向、南向、东向、西向分支,形成井体的昆仑山脉体系。 昆仑山到了中原以后,向东有六盘山、秦岭;偏北又有太行山;偏南有巫山、雪峰山、武夷山;向南是南岭;加上五岳:北岳恒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还有东边的黄山和台湾的玉山(海拔4000米),西南的峨眉山。这些举世闻名、举世无双的大大小小山脉--大大小小的龙脉,构成了一幅中华巨龙图,是大龙、中小龙混杂的卧龙图。
因而,就有西方个别敏感的政治家,称中国是一条沉睡的巨龙。从政治上来讲是对的,但从风水学上来讲却不对的。
因为它不是一条,而是一群大小不等的卧龙。40多年前,它们睡的迷迷糊糊,中华民族才从先进走向落后的。
现在已经群龙苏醒,我们的民族必然要复兴;从落后走向先进! 当然,江河是龙的脉络,水是龙的血液。中国有三大河流,即黄河、长江和珠江。
三大河流中的黄河与长江同是发源于青藏高原,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是黄河的发源地,而地处西藏自治区的唐古拉山则是长江的源头。黄河、长江与珠江都是向东流,分别流入渤海、东海与南海。
黄河全长5400多千米,流经青海、四川、陕西到山东流入渤海,经过九个省区;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流经青海、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苏到上海注入东海,流经八省、直辖市。珠江源于云贵高原,流经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经广州市形成富饶的珠江三角洲,而后流入南海。
三大河流配合大龙脉的走向而流动,使成为大地的地方形成了山环水抱之势。 除了三大河流之外,还有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嫩江;西北的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东部地区的淮河、海河,等等。
此外,各省各地均有自己的江河。诸如湖南的湘江、四川的嘉陵江、广西的邕江、红水河,等等。
全国还有调节江河水(龙的血液)的2000多个湖泊;这些天然的淡水湖,缓解了江河的急流,使水来个大弯小弯,形成了山环水抱的作用。例如鄱阳湖,位于江西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长江到这里打个大弯,水注入鄱阳湖,使江西的风水地理成为全国之冠,成为全国的三大(江苏、湖北、江西)才子之乡,居于湖北、湖南中间的洞庭湖,也在长江中游的弯曲处,故湖南人灵地杰、人才辈出。
据湖南的地形图来看,湖南有龙凤呈祥之形。龙指的是新化的大熊山为龙尾,过涟源-娄底-宁乡-韶山,龙头落于涟水。
韶山位于龙的七寸部位,岳麓山是龙足。凤指的是,南岳是尾,过双峰-湘乡,凤头与龙头隔涟水相望。
而曾国藩的故里处于凤颈与凤背的结合部位,故这一带净出女杰。在这当中,以大熊山龙脉为最贵,其祖山九龙池海拔1622米,高盖湘东、北、南、西之大部分地区。
九龙池顶原有一池,周围有九条山脊,每一条山脊下有一股泉,20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还有泉水流出,现已基本消失。 山是龙的势,水是龙的血,因而,龙脉离不开山与水。
自古以来,山环水抱之地都是风水宝地。即便是抛开风水学、龙脉说的观念不谈,任何人在这种山奇水秀的环境中成长、生活都未免不是一种和谐、和乐的享受。
有。
特别是明清两代的皇帝谈“风水”的故事,更是不少。批评 与笃信的说法都有。
今举数例如下。洪武元年诏:古之丧礼,以哀戚为本。
治丧之具,称家有无。近代以来,富者 奢僭犯分,力不足者称贷财物,夸耀殡送。
及有感于风水,停柩经年,不行安葬。宜令中书省臣集议定制,颁行遵守,违者论罪。
——《明史》朱元璋不许民间迷信风水而“停柩”不葬,否则就要“论罪”。还提 倡丧礼要节俭,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量力而行。
这是朱元璋初得天下的开明举措。弘治十七年三月十六日,大行圣慈仁寿皇太后丧。
英宗皇帝有遗命, 说“钱后与我合葬”。上曰:钦天监言恐动风水,朕不以为然……今开圹合葬不为动风 水乎?皇堂不通,则天地否塞。
因以指画纸曰:若如此通,通则风气流行,恶得言动?唯一点诚心为之,料亦无害。——《孝宗实录》明英宗生前有遗嘱,要钱皇后与自己合葬。
等到钱皇太后故去,商议 合葬事宜的时候,当时的钦天监说打通墓穴里面的隔墙会“动风水”,明孝宗则反驳说准备合葬时已经把墓穴打开,难道也是扰动了 “风水”吗? 如果不打通合葬,那才是“天地否塞”。 并且指点着图纸说:如果这样打 通,就会元气流行,怎么可以说扰动风水呢!我唯有一片真诚之心料理这件事,想来也没有什么害处。
于是大臣们便按照皇帝的旨意,圆满地进行 了合葬。这一故事说明,皇帝比当时的风水师髙明,并不是处处都听信风水师 的胡言乱语。
顺治十六年己亥十一月甲戌谕旨:天命之有归,而谬委灵于风水,移灾于林木,何其诞也。金代垂 祚百有余年,英主哲辟,实光史册。
乃易代之后,兆域荒圮,祀典缺废。抚今追昔,慨焉兴叹。
金太祖世宗已经崇祀帝王庙,其陵寝命地 方春秋祭祀外,兹特谕礼臣专官省视,修其颓毁。 俾规制如初,并令 有司时祭。
《四库全书•世祖章皇帝圣训》大清入关后,顺治皇帝看到明朝笃信风水,破坏了金代皇帝的陵墓风 水,于是就此发出了感叹。认为国祚的长短,都是天命有归的,不能“委灵于风水”,破坏山林或搞什么“切断龙脉”的荒唐举动。
这反映了皇帝 与皇帝之间对“风水”的不同认识。 康熙三十三年十二月壬子,刑部议覆阿哈尼坎盗伐风水禁地树木,罪 应立绞。
上曰:此伐木处虽与风水相近,然非内地愚人无知犯禁。此等情 罪前此曾经宽宥,着枷责发落。
《四库全书•圣祖章仁皇帝圣训》康熙皇帝从轻发落盗伐林木的满人,虽与陵墓“风水相近”,但不是 “内地愚人无知犯禁”,并且前面已经有宽宥的例子。 倘若康熙笃信风水, 有人盗伐陵墓附近的林木破坏了风水,哪里还有从轻发落的事?陵寝重地,凡有关于风水者,理合严禁。
但将相隔甚远,本无关碍之地俱以有关风水论,则无知小民以私窃耕种樵采而获罪者必 多矣。——《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雍正皇帝对待“风水”的态度,也有称赞的地方。
如果破坏了陵墓重 地的风水,那就要严厉处罚;如果距离陵墓重地很远,那就没有必要以破坏风水论处。否则,以破坏风水论处的平民百姓不就很多了吗?。
1、袁守城 在中国,袁守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而使其家喻户晓的原因,正是那无人不知的“魏征斩龙”的故事。泾河龙王为了能在赌局中战胜袁守城,故意修改了下雨的时辰和点数,惹恼了玉帝,玉帝命令大唐丞相魏征将泾河龙王斩首。
于是,泾河龙王找到袁守城,希望袁守城能够帮忙。 袁守城指出,龙王要向太宗托梦,让太宗皇帝拖住魏征,但谁知魏征在梦中就将泾河龙王斩首了。
? ? 虽然袁守城没能救泾河龙王一名,但是其神机妙算仍然得到了众多人的尊敬,也是其成为当时风水大师和阴阳家的代表人物。 2、袁天罡 袁天罡是袁守城的侄子,与他的叔叔一样,袁天罡同样是唐朝著名的风水大师、阴阳家、天文学家。
现代人这样对袁天罡进行评价,“名如皓月罩千秋,声似春雷震古今。”袁天罡最著名的事迹就是其为年幼的武则天看相。
传说,袁天罡一见襁褓中的武则天大为震惊,说她“龙瞳凤颈,极贵验也!”又说,“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最终,武则天真的成为了天下之主,袁天罡真是神人也。 3、王阳明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将儒学与阴阳学说相结合,并且本人经常在阳明洞中修行,故称阳明居士。
王阳明一生传奇,不仅能够成为心学大家,在武功方面也丝毫不弱下风。王阳明善于看风水,在生前就为自己选好的阴宅,据说王阳明的阴宅风水极佳,不仅可以必有子孙繁荣昌盛,还能让自己的心学继续发扬光大。
事实也正如王阳明所想象的那样,心学继续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他的子孙大多也成为明朝的栋梁之才。
1. 舒绰,隋东阳人。
稽古博文,尤善相家。吏部侍郎杨恭仁想迁葬祖坟,请舒绰等海内外五六个知名阴阳家为其选择佳地。
然而纵说纷纭,各抒己见,所选地点多个,不知哪个地点正确。然后恭仁便派手下人前往葬地,各取样土一斗,将其所在方位和地理形势“悉书于历”,密封起来,然后将样土示众。
几位阴阳名家说后,人言人殊,只有舒绰所言丝毫不差。不仅如此,舒绰还说:此土五尺外有五谷,得其即是福地,世为公侯。
为了验证此话,恭仁便与舒绰同到该处进行挖掘。等掘到七尺,便发现一穴,如五瓷大,有栗七八斗。
原来此地过去曾为稻田,因蚂蚁捞窝,故土里含米。2. 僧一行,俗名张遂,河北巨鹿人,精通历法、天文。
所提出的“山河两界说”,对后世堪舆家们的“界水理论”,有重大影响。3. 司马头陀,曾学习堪舆之术,历览洪都(南昌)诸山,钦定佳穴 170 余处,多有所验。
一日在拜见奉某百丈(即禅宗高僧)时说:我最近在湖南觅得一山,可住一千五百善知识者。百丈问:“老僧可否住得?”答曰:“不可”。
然后指着旁边在座的华林觉说:“此为主人也。”后来李景让率众人建庙于此,请朝廷赐号“同庆寺”,此地遂成禅学中心。
结果与其预言一样。其著作有《水法》传世。
4. 僧人泓师,黄州(黄冈),善阴阳算术,武则天当政时,泓师曾帮着张说(燕公)在京城长安东南购置一宅,并告戒说:“此宅西北地最是王地,慎勿于此取。”过了一个月,泓师又对燕公说,此宅气候忽然索漠,肯定有人在西北角取土,燕公与泓师一起到西北角查看,果然有取土处三处坑,皆深丈余。
泓师大惊曰:“祸事!令公富贵止一身而已,二十年后,诸君皆不得天年。”燕公惊问:“可否填之?”答曰:“客土无气,与地脉不相连。
今纵填之,如人有痔疮,纵有他肉补之,终是无益。”后来后来燕公之子张均、张即皆被安禄山委任大官,叛乱平定后,张均被诛杀,张即被流放。
竟如其言。泓师曰:“长安永宁坊东南,是金盏地。
安邑里西,是玉盏地。”后来,永宁坊为王鄂宅,安邑为北平王马宅,王、马二人都进入官,王宅累恩赐韩弘正、史宪成、里载义等,所谓金盏破而再制;马为奉诚园,所谓玉盏破而完也。
5. 丘延翰,字冀之。永征年间以文章著名。
后游泰山,与石室之中遇神人授《海角经》,遂通晓阴阳,依法选择,无有不吉,开元时为同乡卜选葬地。适逢太史向皇上奏曰:“河东闻喜有天子气,朝廷忌之,派人挖断所葬之山的龙脉,并下昭捉拿他,可是没有捕到。
于是又下诏免去其罪,求其进京献艺。丘以《八字》、《天机》等书进呈。
被唐玄宗授予亚大夫之官,死后祀三仙祠。6. 杨筠松,字叔茂,窦州人,长期居住江西,号救贫先生。
曾以《疑龙经》、《撼龙经》、《立锤赋》、《黑囊经》、《三十六龙》等书。被后人尊为江西派祖师。
僖朝国师,官至金紫色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
曾路过赣州,以地理术行于世。自称救贫仙人。
7. 曾文辿,唐崇贤里人。师杨筠松,凡天文、谶纬、黄庭内景之书,皆所究晰,尤精堪舆术。”
作《阴阳问答》、《寻龙记》。8. 范越凤,字可仪,浙江缙云人,作《寻龙入式歌》。
9. 赖文俊,江西宁都人,曾文辿女婿,世称赖布衣,江西派第三代传人,善相坟地,广东故家大姓始祖二世、三世坟,多赖布衣所定穴位。予宗有其二。
谚曰:族有赖布衣,繁昌必有闻。10. 廖禹,字尧成臣,江西宁都人,因长期隐居金精山,故世称金精人。
曾作《穴罚》、《熬极金精》。江西派第九代传人。
11. 张宗为,道教张天师后裔,精青乌之术。元末,避陈友谅乱,改名隐居皖南。
贵池一县凡是经过他卜选的葬地,其家都留有标记。明洪武十二年应朱元璋要求,随军观察行军途中的山川形势。
12. 目讲僧,不知何许人,隐其姓氏,或云元进士,晦迹于僧。或云为陈友谅参谋,反败逃匿为僧。
明末来勤,善堪舆术,为人卜葬无不奇验。尝曰:吾当以目讲天下,故皆称为目讲云。
卒死于勤,凡邑中大家官家,其先进坟墓未有不出其手。以故久而益神。
其所著书绝无,刊本多为后人委托,世鲜有得其传著。13. 周仲高,明人,精通天文地理之学,足迹遍及东南,时方承平,社会安定,可周却从浙江钱塘江搬到江苏昆山居住,并说天下兵祸将起,“吾卜地莫如娄江善”,后来果然钱糖江毁于兵祸,昆山无恙。
洪武初,郡邑修建公署及庙宇,相方、定位、卜日、选辰皆出其手。由于技艺精湛县令派人为其画像,以示赞扬。
14. 仲宁,明腾县人,曾遇异人传授风水之术,为人相地大多奇中。明成祖驾幸南京,驻腾县,曾召见中宁,试其才学,仲宁指者一处,说其下若干尺有石如虎。
成祖令人掘之,果然得之。15. 杨宗敏,明新昌县人,永乐年间,有异僧为逃避官府追捕,躲藏其家,授其堪舆之术。
宗敏书速得神解。他登山隔十里左右,即知穴位坐向。
倒丈也不差毫厘。时称杨地仙。
16. 廖均卿,宁都人,明十三陵首席选择家,永乐五年( 1407 )七月,皇后徐氏崩,上命礼部尚书赵羽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往择地,得吉于昌平县黄土山,及车驾临视,封其山为天寿山,以七年( 1409 年)五月己卯作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