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刘将军墓 ★ 郭树芳查考★ 曹村距营子镇正西一公里,耕地1568亩,果树占地1003亩。
全村386户,人口1360人,百分之九十九的为曹姓后裔,是泊头市著名的古村落之一。曹村将军墓,当地老百姓俗称将军坟,共两座,在村东南500米处,二座墓相距25米,呈东南西北排列。
东南方向为杜将军墓,西北方向为刘将军墓。东南方墓封土南北长45米,东西宽30米,高4,5米左右,占地面积1350平方米。
西北方墓封土南北长26米,东西宽23米,高约3米,占地面积598平方米,(二墓均为现规模)。墓四周为庄稼地,墓顶荒废,有青砖瓦砾碎片散落。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泊头一带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宋金时期,尤其是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至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两国相持不断交战,绵延了近百年。
这一区域一直在宋金两国的边境和主战场上。明嘉靖二十九年《河间府志》记载,据金史载河间府有十大名镇,今天与曹村接壤的刘寺村古称刘解镇,就是十大名镇之一。
古代在边境驻兵戍城为“镇”。金史记载“将军墓在刘解镇”。
因当时曹村还未建村,将军坟可早就在此处葬埋了。康熙十二年《交河县志》地理卷也印证了此说:“刘解镇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杜将军墓在焉。”
而民国四年交河县志记载更为详细“宋刘将军墓在县北四十里曹家村东南里许,金杜将军墓在县西北四十里曹家村东南里许”,“相传刘将军系宋人,名广,杜将军系金人名绍甫”。由此可知,无论是《金史》和明代《河间府志》,还是清《康熙县志》,记载的将军墓,就是指今天在曹村地域的两个墓葬,刘将军墓是宋人刘广的墓地,杜将军墓是金代杜绍甫的墓地。
不论将军的官职大小,而两人都是戍边作战英勇擅战的将军,他们的家乡很可能就在曹村一带,因为这一带三公里以内,古代军屯较多,如今天军屯、营子等村。中国古人风俗习惯,都愿意魂归故里,所以战死后回乡埋葬。
上世纪1987年此墓曾被盗挖(未受损害),有人顺着盗贼挖的地洞下去,看到一排排大青砖砌成的墓墙。由墓墙的整齐可知,此墓并不是将军战死草草掩埋,而是人们和平环境下进行有设计、有准备、相当规模的埋葬。
所以,到如今还有相当规模,大于一般老百姓坟葬的二十倍以上。将军墓历史久远,早于曹村建村历史三百余年,明永乐迁民,曹氏先人见此处,南有将军墓,北有老盐河,邻水傍林,田园风光无限,就在墓北一里许立村,其实这也是将军墓葬在此其地的原因。
古清河现名老盐河,自曹村村西往北流淌,在村子西北拐一个大弯朝东流去,看起来这个胳膊肘式的圆弯,正好象一个椅子圈,而且河西外堤,长近4公里,当地老百姓都叫它“龙背”。中国人自古就讲“风水”学,所以曹村此景致,无论是对墓穴,还是生活的人,都属最佳地域。
在将军墓旁边,还有不少历史遗迹。如墓西北方有块田地,名叫留脉地,此地长400米,宽200米,明显低于平常地块,就是多年来风化填平,现在还比其它地面低半米。
留脉地,有的叫刘脉地,是修筑将军墓时,取土而留下长方形低坑。据传说留脉地,是古人根据地理学留下的,希望后人一脉相承,连绵不断。
在将军墓东北60米处,有一座庙址,长约33米,宽约25米,为镇武庙遗址。《交河县志》记载:“镇武庙,在曹村。”
镇武庙里原供有镇武爷的铸铁像,并铸有高2米,底部直径2.5米的大钟,此庙原有修镇武庙碑一通,碑文记载修筑年代在乾隆末年。石碑在解放前被毁,铁铸镇武神像和铁钟上世纪70年代初,村里搞铸造时毁坏。
在镇武庙南,墓东南角,原有陈太守墓,现坟地依稀可辨。《交河县志》记载:“陈太守,佚其名,相传为南方人,精刑名学,清道光间以授生徒终,葬此”。
据村七十岁以老人讲,此人在交河一带授徒,专教法律,著名生徒有8名,其中就有曹村曹振甲,终老北方后,曹振甲牵头,由八名弟子出资,埋在曹村。此外,墓东还有一个古村落遗址,据《曹氏家谱》载,村名叫褚解村。
据考此村为明代以前村落,当地民间有“先有将军坟,后有褚解村”的谣谚。现遗址上有散落的金元时期的瓷片。
围绕着将军墓,曹村还有不少传说的故事,如地里的马家坟、张家坟,侯地等是看守将军墓留下的坟茔。村里和附近其他村民间同乐会,有一段鼓谱序曲是专门纪念将军而作。
村里不但流传着富有传奇和宗教色彩的传说,还有与将军墓相关的民谚歇后语等。曹村将军墓,至今有近千年历史。
其年代久远,文化传承有序,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而且保护完整,交通方便,周围地域开阔,附属古迹多,是一处不可多得,值得保护和开发的历史文化遗存。附: 将军墓怀古诗一首 ● 郭树芳 金戈铁马风尘远 黄土一抔英名淹 清风明月风流去 空留两墓诉当年 二零一六年元月拾壹日。
杜、刘将军墓★ 郭树芳查考★曹村距营子镇正西一公里,耕地1568亩,果树占地1003亩。
全村386户,人口1360人,百分之九十九的为曹姓后裔,是泊头市著名的古村落之一。曹村将军墓,当地老百姓俗称将军坟,共两座,在村东南500米处,二座墓相距25米,呈东南西北排列。
东南方向为杜将军墓,西北方向为刘将军墓。东南方墓封土南北长45米,东西宽30米,高4,5米左右,占地面积1350平方米。
西北方墓封土南北长26米,东西宽23米,高约3米,占地面积598平方米,(二墓均为现规模)。墓四周为庄稼地,墓顶荒废,有青砖瓦砾碎片散落。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泊头一带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宋金时期,尤其是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至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两国相持不断交战,绵延了近百年。
这一区域一直在宋金两国的边境和主战场上。明嘉靖二十九年《河间府志》记载,据金史载河间府有十大名镇,今天与曹村接壤的刘寺村古称刘解镇,就是十大名镇之一。
古代在边境驻兵戍城为“镇”。金史记载“将军墓在刘解镇”。
因当时曹村还未建村,将军坟可早就在此处葬埋了。康熙十二年《交河县志》地理卷也印证了此说:“刘解镇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杜将军墓在焉。”
而民国四年交河县志记载更为详细“宋刘将军墓在县北四十里曹家村东南里许,金杜将军墓在县西北四十里曹家村东南里许”,“相传刘将军系宋人,名广,杜将军系金人名绍甫”。由此可知,无论是《金史》和明代《河间府志》,还是清《康熙县志》,记载的将军墓,就是指今天在曹村地域的两个墓葬,刘将军墓是宋人刘广的墓地,杜将军墓是金代杜绍甫的墓地。
不论将军的官职大小,而两人都是戍边作战英勇擅战的将军,他们的家乡很可能就在曹村一带,因为这一带三公里以内,古代军屯较多,如今天军屯、营子等村。中国古人风俗习惯,都愿意魂归故里,所以战死后回乡埋葬。
上世纪1987年此墓曾被盗挖(未受损害),有人顺着盗贼挖的地洞下去,看到一排排大青砖砌成的墓墙。由墓墙的整齐可知,此墓并不是将军战死草草掩埋,而是人们和平环境下进行有设计、有准备、相当规模的埋葬。
所以,到如今还有相当规模,大于一般老百姓坟葬的二十倍以上。将军墓历史久远,早于曹村建村历史三百余年,明永乐迁民,曹氏先人见此处,南有将军墓,北有老盐河,邻水傍林,田园风光无限,就在墓北一里许立村,其实这也是将军墓葬在此其地的原因。
古清河现名老盐河,自曹村村西往北流淌,在村子西北拐一个大弯朝东流去,看起来这个胳膊肘式的圆弯,正好象一个椅子圈,而且河西外堤,长近4公里,当地老百姓都叫它“龙背”。中国人自古就讲“风水”学,所以曹村此景致,无论是对墓穴,还是生活的人,都属最佳地域。
在将军墓旁边,还有不少历史遗迹。如墓西北方有块田地,名叫留脉地,此地长400米,宽200米,明显低于平常地块,就是多年来风化填平,现在还比其它地面低半米。
留脉地,有的叫刘脉地,是修筑将军墓时,取土而留下长方形低坑。据传说留脉地,是古人根据地理学留下的,希望后人一脉相承,连绵不断。
在将军墓东北60米处,有一座庙址,长约33米,宽约25米,为镇武庙遗址。《交河县志》记载:“镇武庙,在曹村。”
镇武庙里原供有镇武爷的铸铁像,并铸有高2米,底部直径2.5米的大钟,此庙原有修镇武庙碑一通,碑文记载修筑年代在乾隆末年。石碑在解放前被毁,铁铸镇武神像和铁钟上世纪70年代初,村里搞铸造时毁坏。
在镇武庙南,墓东南角,原有陈太守墓,现坟地依稀可辨。《交河县志》记载:“陈太守,佚其名,相传为南方人,精刑名学,清道光间以授生徒终,葬此”。
据村七十岁以老人讲,此人在交河一带授徒,专教法律,著名生徒有8名,其中就有曹村曹振甲,终老北方后,曹振甲牵头,由八名弟子出资,埋在曹村。此外,墓东还有一个古村落遗址,据《曹氏家谱》载,村名叫褚解村。
据考此村为明代以前村落,当地民间有“先有将军坟,后有褚解村”的谣谚。现遗址上有散落的金元时期的瓷片。
围绕着将军墓,曹村还有不少传说的故事,如地里的马家坟、张家坟,侯地等是看守将军墓留下的坟茔。村里和附近其他村民间同乐会,有一段鼓谱序曲是专门纪念将军而作。
村里不但流传着富有传奇和宗教色彩的传说,还有与将军墓相关的民谚歇后语等。曹村将军墓,至今有近千年历史。
其年代久远,文化传承有序,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而且保护完整,交通方便,周围地域开阔,附属古迹多,是一处不可多得,值得保护和开发的历史文化遗存。附: 将军墓怀古诗一首● 郭树芳 金戈铁马风尘远 黄土一抔英名淹 清风明月风流去 空留两墓诉当年 二零一六年元月拾壹日。
曹氏宗族墓群,位于亳州魏武大道两侧,主要包括董园汉 墓群、曹四孤堆、刘园孤堆、薛家孤堆、观音山孤堆、张园汉墓、马园汉墓、袁牌坊汉墓群、元宝坑汉墓群等,占地约10平 方千米。
2001年6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文献记载,亳州城南有曹腾、曹褒、曹嵩、曹灿、曹 胤等人的墓群。
近年考古发掘延实,亳州城南除有《水经注》 记载的曹腾等人墓以外,还有曹鼎、曹鸾、曹勋、曹水、曹宪 以及许多不知名的墓。可见曹氏家族,自曹腾发迹后,形成一 个庞大的官僚群,其宗族墓地广大。
从已发掘的墓葬可知,曹氏宗族墓群的形制基本相同,规 模都很大,为砖石结构的多室墓,一般均具有前室、中室、后, 室以及数量不等的耳室或偏室组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石结 构的曹腾墓和砖结构的曹嵩墓。 曹氏宗族墓群,墓门多为石结构,饰有画像刻石,墓室墙 壁,券顶绘有彩色壁画。
出土有玉刚卯、玉猪、银缕玉衣、玉 枕、象牙石等珍贵文物。墓中出土的800多块带文字墓砖最引人 注目,有隶、篆、草、真、行等书体,文字内容有记曹氏宗组 成员或地方官吏姓名,也有一些反映人们对当时社会不满的词 句,对研究我国古代书体演变和对外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曹腾墓,位于市区魏武大道路西的曹氏家族墓群北侧,是曹操祖父曹腾的墓葬,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腾,字季兴,东汉时期沛国谯人(今亳州市谯城区),安帝时入宫,陪侍太子读书。顺帝时,为小黄门,迁中常侍。因参与定策迎立桓帝有功,被封为费亭侯,不久出任长乐太仆,迁大长秋,用事宫廷长达30多年。他生前将亳州城南大片土地划为其宗族墓地,大规模的修筑自己的坟墓。 曹腾墓冢封土呈覆斗状,冢残高7米,后人在墓冢四周砌筑的青石护冢墙,保存完好。据《水经注》记载,曹腾墓南侧有圭形石碑,正面题“汉故中常侍长乐太仆特进费亭侯曹君之碑。延熹三年(160年)立”,石碑背面刊有诏策。石碑东西两侧有两对石马,石马高八尺五寸,雕刻粗拙。南侧有石阙双峙,石阙高一丈六尺,雕镂云矩纹饰。再南侧有庙堂。 为配合农田基本建设,1973年对曹腾墓进行清理发掘。该墓为大型石结构多室墓,墓门朝东由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南北耳室、东西偏室组成,整个墓室用千余块长两米的青石砌筑而成,这在缺少石料的平原地带,亦属罕见。甬道口有石雕吉羊头一对,浑厚逼真,这是十分难得的汉代圆雕艺术品。甬道南北两壁对称雕刻有神荼、郁垒四个人物画像,门额、门框、门扇均饰有画像石刻,雕刻形象生动,线条流畅简练,刀笔劲健。各墓室石壁上饰一层薄石灰,饰有彩色壁画,隐约可见。 曹腾墓内发现有两个盗洞,且有大量烟熏火焚的痕迹,说明该墓最少两次被盗,窃余之物被盗贼焚烧一空。所幸盗洞落土下埋有少量遗物,清理出土的有:玉衣、玉枕、铜猪、鎏金铜构件、石雕、料珠、陶瓷片等珍贵文物。 曹腾墓建筑规模宏伟,工程浩大,用料讲究,雕刻精湛,彩绘绚丽,出土文物精美,俨然一座地下宫殿。
----------------------------------------------------------------------------------------
曹嵩墓,位于亳州市区文帝路口西南侧,处于曹腾墓西北处,是魏武帝曹操父亲的墓葬,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考古工作者曾发现了曹操父亲曹嵩的银缕玉衣,如果未曾受到文000革破坏,其遗骨应当存在。
曹姓家谱 一、修谱: 私家修谱早在宋时就例定每30年续修一次,清代民间修谱盛行时,曹姓很多支族约定每20年修一次,20年不修谱为不仁,30年不修谱为不孝。
浙江余姚道塘曹氏宗族约定10年一小修,20年一大修。清代和民国还编修合谱(联宗统谱),民国益阳曹氏议定“合族通谱六十年一续修”。
不过,关于修谱的约定因战乱、灾害或其他原因,往往很难实现。 清代一般由族长、支派房长、祠正、评事等组成,设管理、校正、分修、协修等职。
民国修谱班子除了族中权力人物,还增设了有文化的人参加。设有总修(一般由族长担任)、主修(出钱最多者担任)、撰修(文化最高者担任)、编修。
还有赞修、督修、监修、同修、补修、校阅、总理(管财务)等职员。 修谱礼仪隆重。
修谱开始,要举行隆重庄严的祭开祖仪式。谱局每日早晚要烧香献供祭敬祖先。
谱写完工之日要念经拜忏,设宴待客(捐钱者吃饭)场面盛大。最后,按领谱字号将谱接回各房,接回谱牒时也要作祭,鞭炮鼓乐齐鸣,族人兴高采烈,附近的宗族乃至官府也要送礼相庆,像节日一般。
在族谱正式印刊后,所有的老谱一律缴收,除存2册归公外,其余尽皆焚毁。各房发得的1册新谱,由房长妥善收藏,不得给外族人看,不得在谱上私自涂写,并定期验谱。
二、曹姓家乘谱牒 曹姓的文字谱牒,肇始于先秦史官所撰的《世本》。曹姓世系直至汉代应仍是在《世本》上增补,原书在宋代散佚。
唐代存留至今的曹姓谱牒信息较前丰富,如《新唐书·宰相世系五下》有宰相曹确曹汾的世系。宋代由于家谱的修撰已经走向成熟,加上国家对私家修谱的提倡,曹姓宗谱迅速增多。
明清和民国时期撰修的曹姓家谱迅速增多,其中的一些还一直保存到今天。 -------------------------------------------------------曹姓家谱文献目录 《安徽曹氏重修谱牒》,不分卷,明代曹尤东修,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刻本; 《安徽曹氏续修宗谱》,8卷及家卷1卷,明代曹来凤修,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刻本; 《安徽休宁曹氏统宗谱》,15卷,明代曹诰修,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刻本,8册; 《安徽歙县曹氏重修谱牒》,明代曹光东修,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刻本,2册; 《江西婺源婺东曹氏谱书》,不分卷,明代曹世麟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存养堂刻本; 《曹氏族谱》,5卷,明代曹仁修,明初钞本; 《上海曹氏族谱》,4卷,民国曹永和编,民国五年(1916年)钞本; 《上海曹氏族谱》,民国曹浩续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崇孝堂铅印本; 《江苏曹氏宗谱》,8卷,清代曹盛茂等修,清光绪二年(1876年)宁寿堂活字本,8册; 《江苏扬州维扬曹氏族谱》,8卷,清代曹振甲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活字本,8册; 《江苏南通曹氏宗谱》,不分卷,清代曹邦庆修,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谯国郡刻本,22册; 《江苏常熟虞门曹氏宗谱》,26卷首1卷,民国曹志震、曹雨霖等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铅印本; 《浙江萧山史村曹氏宗谱》,25卷,清代曹文瑞等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敦叙堂木活字本; 《浙江馀姚道塘曹氏宗谱》,18卷首1卷附1卷,清代曹汝才、曹大梁等修,清宣统元年(1909年)清慎堂刊本,12册; 《安徽青阳墩头曹氏宗谱》,8卷首1卷末1卷,清代曹氏族人修,清道光三十五年(1845年)活字本,28卷册; 《安徽泾县谯国曹氏宗谱》,5卷,清代曹思诚、曹里等修,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木刻本; 《安徽续溪旺川曹氏宗谱》,12卷,清曹诚瑾修,清光绪刻本; 《福建平和曹氏大族谱》,清代曹文秩撰,1966年曹培松续钞本1册; 《江西南昌武阳曹氏宗谱》,清代曹文安、曹安行重修,清钞本1册; 《山东邹平於陵曹氏族谱》,2卷首1卷,清代曹守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恒升堂刻本,2册。
《湖北新洲曹氏宗谱》,68卷,民国曹承铸修,民国十年(1921年)木刻本; 《湖南长沙曹氏彦靖公支谱》,18卷,清代曹英煦、曹能才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 《湖南益阳三峰曹氏通谱》,4卷,民国曹佐熙纂,民国八年(1919年)长沙铅印本; 《广东番禺曹氏家谱》,4卷,清代曹秉溶修,清光绪十二年(1866年)刻本; 《四川巴县曹氏族谱》,8卷,民国曹伯崇三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石印本。 《墩头曹氏宗谱》(清曹氏族人修) 《江苏常熟釜山曹氏家谱》 《江苏通州余西曹氏校正六修谱》 《上海曹氏族谱》(民国时期曹浩续修) 《湖南三峰曹世通谱·世表序》 《江苏通州余西曹氏校正六修谱》-------------------------------------------------------曹姓字辈派语 清光绪二十三年曹振甲纂修《曹氏族谱》,江苏扬州曹姓一支字派为: 景国良栋,守世乙启,子木宏允,振汝定纪。
续修字派为: 德贻余庆,学立名扬,锡尔遐福,长发其祥。 江苏扬州另一支曹姓21世以前字派说法不一,其字为: 乾元亨利,贞学为佾,里公雍述,泰罕党宇, 宙洪荣华,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孝悌忠信, 礼义廉杰,金木水火土,壮敬贤良勤俭,射御书数。
21世之后的字派为: 一大士必,永裕恒元,如松有茂,明文思安,善继贤述,克盛荣华。 清光绪二十六年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