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朱熹墓的风水

1.朱熹墓的后塘朱熹墓

黄坑镇后塘村的大林谷,曾经是一片郁郁苍苍的大森林。

大森林后面,迤逦排列着九座湛蓝的山峰,当地人叫它“九峰山”。从远处望去,以九峰山为屏的大林谷,就像是被风吹动着的罗带一般。

相传朱熹在建阳的时候,曾梦见一位异人对他说:“龙归后塘,乃先生归藏之所。”以后,他就和自己的高足弟子蔡元定一起来到黄坑(宋代称“唐石里”),寻找梦中异人所说之地,寻找自己百年之后的“归藏之所”。

他们寻到后塘大林谷,看见这个地方果然和梦中景象相同。朱熹很高兴,说这个地形是“风飘罗带”啊。

淳熙三年(1176年)十一月,朱熹的夫人刘氏病逝,次年二月,朱熹葬刘氏夫人于大林谷。他是准备自己死后要与夫人合葬的,所以先把亡妻安葬在此。

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朱熹病殁于建阳考亭沧洲精舍(即后来的考亭书院),十一月归葬大林谷。当时,朱熹理学被贬为“伪学”,朝廷“伪学”之禁森严,许多与朱熹理学有关联的人受到迫害。

尽管如此,却仍有许多弟子和友人不顾个人安危、前来为未熹送葬,人数达到几千人。长长的送葬队伍从考亭出发,走了六天,才将这位先贤的灵枢送到大林谷,使“龙归后塘”。

朱熹墓坐西北朝东南,周壁以鹅卵石垒砌,中央封土,后立大石碑,上面刻着:“宋先贤朱子刘氏夫人墓”字样。朱熹墓前有石香炉、石供桌及石华表一对,均为明代所置。

20世纪80年代后,朱熹墓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国内外朱子后裔经常前来祭祀,并捐资在后塘朱熹墓建起“思源亭”。

2.朱熹墓的历史足迹

朱熹归葬唐石里大林谷,已有八百年。墓园历代几经兴废。元初修复过一次。明嘉靖年间多次修整。

甲申(1524)年,参政蔡潮购田四十九箩,以为墓祭之资。后巡按御史方涯根据朱熹十一世孙升呈请,在离墓前百步山下建享堂五楹,又去八十多里的麻沙镇建石牌坊三间,匾曰:“朱文公神道。”不久巡按御史白贲接任,继续完成这件事情,并置墓田百箩。丙申(1536)年冬,闽学宪江以达视学建阳,因朱升邀请,拜谒朱子墓,以墓地荒芜,享堂狭窄,命县令李东光重新修葺墓园,复于享堂前加屋五楹,两旁添建庑厢。离墓地三十里建坊门,匾曰:“朱文公墓道。”又于戊戌(1538)年置田一百二十箩。为了便于士大夫谒墓住宿,于墓山下和长平街各建朱林公馆一所。

壬子(1552)年巡按御史曾佩命知县冯继科重整神道石碑坊。

清康熙五十六(1717)年,闽浙总督觉罗满保等整修墓园,建立墓碑和墓道碑。乾隆、嘉庆年间均进行重修。嘉庆《重修夫子墓记》载:“众擎易举,劬用良多。墓道聿新,享堂巍峨,更辟旁舍,讲习切磋。唯贤之灵,唯人之和,克成其美,伊丞有何。”

建国后,文物保护部门十分重视朱子墓的保护和维修,为防不法分子盗墓,今墓室改用钢筋混凝土封顶。开辟了进入陵园小公路和上山墓道,方便游客游览。并于1987年修建墓道碑亭一座,亭内立清道光戊申二十八年(1848年)墓道碑一方,碑文正文为“宋徽国文公朱子墓道”,系资政大夫升学使者彭蕴章敬题。并拟在陵园重建朱子祠,正在兴建中。

1982年省文化厅拨款修缮朱熹墓。

1985年经省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10月,文公第三十五代裔孙朱昌均先生率韩国新安朱氏中央宗亲会代表前来拜谒先祖陵园,出资在陵园内建“思源亭”并立碑以表朱子后裔慎终追远之情。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朱熹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发〔2006〕19号第254项)

3.朱熹墓的构造特色

朱熹墓为凤字形;墓址为朱熹生前所择,背倚九龙岩;封土堆卵石垒砌圆形,面积约二百平方米;墓园保护面积约1.5万平方米。墓前立石供桌一张、石望柱一对、石香炉一只;墓后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立“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碑一方,高约二米。元、明、清各代均有修缮。墓道碑亭内立清代墓道碑一方,碑高3.3米,中间刻书:“宋徽国公文公朱子墓道;”上款为:“道光戊申孟冬,”下款为:“资政大夫升学使者彭蕴章敬题。”

朱子墓规不大,质朴无华。墓地面积200平方米,墓园共分三层,顶层为墓室,中为穹隆圆形墓堆,周围用小鹅卵石砌成,石碑立于墓后,高约2米‘宽0.8米,上刻“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二层为墓园,设有长方形石香炉,石供案各一,石烛一对;三层为长形草坪,原不“顺宁庵”等建筑,今无存。透过这质朴无华的布局,我们仿佛感受到朱子“君子固穷”的好风范。

墓园早年建有“顺宁庵”和“翠如亭”。大林谷山下有“宰木亭”,元、明、清三代都在此建有亭堂,称“朱子祠”,为朱子后裔祭祀和拜谒者歇息之所。墓园内原有下马亭遗址,事前石碑上刻:“朱文公墓在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通往后塘村的路旁立墓道碑一方,上刻:“先贤朱文公墓道”上款为:“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岁十月望日”下款为:“巡抚福建学院车鼎晋同捐俸建立”。

自古以来,前往朱子墓探访、凭吊者不乏其人,陵墓亦经多次修葺,建“萃如亭”(俗称下马亭),亭内立碑曰:“朱文公墓在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明嘉靖年间,为方便前往谒墓的儒学、官员及朱子后裔,还于麻沙长坪和陵墓山下各建一所朱林公馆。“南闽阙里”牌坊“南闽阙里”牌坊原立于县城通往考亭西关路口,始建于宋咸淳九年癸酉(1273年),历代均有维修,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修建邵阳公路时,把牌坊移建楮木林山口(即“贤关”路)。新建牌坊为木石结构,三门十二柱,双层檐角翼飞,梁柱漆红,额书“南闽阙里”四个镏金大字,每字二尺见方。此坊古香古色,典雅庄重。

“阙里”指孔子故里山东曲阜讲学之地,朱子是继孔孟之后集理学大成者,创立了体系完整,内容博大精深的“考亭学派”,“北孔南朱”,一时成为史坛佳话。后世学者尊考亭为“文公阙里”并建坊表彰,意思是说考亭是“南方孔子”朱熹的讲学地。明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年)易名“南闽阙里”。惜此坊久经风吹、雨打、雷击,于1953年倾圯。今建阳市人民政府于城西入口处重建“南闽阙里”坊,使这文化历史遗迹重现光彩。

4.宋代理学思想家朱熹的墓在哪里

朱熹于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甲子日病逝于建阳市 考亭,与夫人刘氏并葬于建阳市唐石里(黄坑镇)大林谷。

朱 熹生前曾到过唐石里,相传有人对朱熹说,龙居后塘,乃先生归 藏之所。朱熹墓穴称“风飘罗带”,左前侧是鲤鱼岗,右前方乃 唐石山;前临虎山雄踞,后依九峰屏嶂。

层峦叠翠,脉伏峰起, 气势磅礴。山上有幸如亭和顺宁庵。

朱熹墓为圆形,外用鹅卵石 围砌。上首中央立清代康熙五十六年墓碑一块。

上 书“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墓前设长方形石香炉、石供案 各一,靠前两旁有石蜡烛一对。

朱熹墓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宋代墓葬风水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依附、顺应关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与自然息息相通,必须和谐相处,人脱离了自然就会出现问题。

人们在对自然的总结中产生了的风水思想,“入土为安”、“天人合一”是这一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 “葬”字,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念:死后入土,上面覆以植物。

今天可以在很多墓地看到,祭奠活动后人们把鲜花洒落在墓碑上或在墓碑周围种花植树,“葬”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仍然延续。 当代人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购屋置地之前要选位置,看周边,那么应该为故去的人选择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呢?尤其是当前墓地以公墓的形式集中安置,许多人心中希望为逝去亲人选择一块风水好的福地的心愿能实现多少呢? 依山傍水的原则 依山傍水,青山绿水是人们普遍向往的优美环境,也是好墓地的基本原则,反映在风水学说里的就是“山主人丁水主财”,意思就是择山,可以令后世人丁兴旺;择水,可以令财源滚滚。

石为山之骨,水为山之血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生命之源,山有了水才有了生命,没有水的山就仿佛没有灵魂,所以风水有言:有山无水休寻地,未看山时先看水。

由此可见,“山主人丁水主财”是考察墓地风水最简要亦是最精辟的总结。一些注重理气的风水理论讲求藏风聚气,所谓:“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书》)认为水面越大,聚气越厚,财富也就越厚。

前朝后靠左右抱的原则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恐怕是人们在墓地听到比较多的话,这是风水对墓地的周边地形的总结,实际上就是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个宽敞的盆地,风水所讲的“穴”就在这个盆地里,四面的山风水上叫做“砂”。这个地形在前面说到的“ 葬”字上也有体现,就是葬字下面的“廾”(发音拱),意思是双手捧着,双手并在一起捧着,形成了一个中间凹陷的穴窝,古人认为这就是一个好的葬地,所以说葬字本身就体现了古人的殡葬观。

屈曲蜿蜒的原则 过去的四合院,寺庙,对着大门都有影壁,现代人装修的时候也比较重视玄关的设计,影壁和玄关都是应风水而产生的,而不单单是为了好看漂亮。它们的作用就是避免直通,阻挡正面冲撞而来的煞气。

墓地如何挡住煞气呢,风水原理主张“直则冲”、“曲则顺”,道路要屈曲,山水要蜿蜒,就是弯弯曲曲。曲径通幽不仅有风水所讲的实际效果,而且还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如江南的园林建筑. 明堂开阔的原则 古代有人出了名、当了官或者发了财,人们往往会议论这个人祖坟的风水,称之为:地灵人杰。

风水认为明堂开阔有利于孕育人材,发展事业,因此既要“登山看水口”,还要“入穴看明堂”,明堂是指墓穴前面要有一片广阔平整的地方,明堂开阔,生机勃勃,才能前途无量。反之,墓地不宜设在窄小局限的山谷。

回归自然的原则 现在的城市规划里,墓地离城市越来越远。为什么不离城市近一点呢,去扫墓祭奠还方便,岂不更人性化?包裹在高楼大厦中间岂不更现代?在这里,阴宅的风水与阳宅恰恰相反,都市人主张人车合一、人机(计算机)合一、工作第一、效率第一,墓地则讲求自然第一,天人合一。

上风上水的原则 墓地也讲究“上风上水”,北京上风上水的方向是西北,所以明十三陵就坐落于北京西北的昌平区。西北是根据北京的中轴线确定的,这条中轴线北起鼓楼,经过故宫博物院、前门,南至永定门,中心点就是故宫,也称紫禁城。

综上所述,风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择吉避凶,这与办丧事选墓地希望让逝者安息,生者安心的出发点是一致的。至于风水是否会福荫子孙,人旺业兴,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择一块吉壤福地,总不会错的。

据说大名鼎鼎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超级富豪比尔·盖茨在选择建筑设计和住宅的时候都会参考风水的因素。 中国很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风水是分不开的,北京城就是一座地地道道的风水之城,所以要了解风水,不能不来北京,阳宅不能不看紫禁城,阴宅不能不看十三陵. 概括地讲:山川有灵无主,尸骨有主无灵。

若把有主无灵的尸骨葬到相当好的有灵无主的山川上去,则可使无灵的尸骨有了灵气,无主的山川有了主人。这在“风水”学上叫“理气”。

理气好对后人会有极大的福荫,财、丁、贵、寿均可于此而出。 《易经?系辞》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死者的埋葬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一件大事。今日保存下来的许多重要文物古迹,不少就是坟墓的遗迹遗物,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四五千年前埃及法老的陵墓。

中国至春秋时代时,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风日盛,历代不衰,并逐渐形成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礼仪制度和墓葬制度,以及种种讲究。于是,坟墓被认为是安葬祖宗及父母之首邱,上可尽送终之孝,下以为启后之谋。

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对坟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视。而作为为人择地卜葬的堪舆家(风水师),更以阴宅为先务之急。

风水理论认为,祖墓的风水,会影响后人的命运;而一国之君陵墓的风水,则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历代的皇家陵寝都十分重视选择陵穴,以图皇权永固。

皇。

6.朱熹也信“风水”吗

风水又称堪舆,古人认为,可以通过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应 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而达到天人合一 的至善境界。

朱熹(公元1130—1200年)作为理学集大成者,也热衷于 风水学的研究。朱熹曾对北京风水进行评论。

朱熹对这一优越地理环 境赞叹不已,他认为北京位于华北平原与西北蒙古高原、东北松辽平原 之间。其地形像一个半封闭的海湾,西北是燕山山脉,西南是太行山脉, 东西是渤海湾,北京的西、北、东三面都是天然屏障,只有南面是华北平 原,正所谓扼居庸以制胜,拥燕云以驭夏,内跨中原,外控朔漠。

宋孝宗死后,垂暮之年的朱熹被新君赵扩召请入都,并作为“帝王 师”入侍经筵46日,这是朱熹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入朝任职,他 在朝供职的第一件事,便是在拜命的同一天上了《孝宗山陵议状》。在上 状中他力主广求术士,博访名山,为死去宋孝宗另择“最吉之处”,以免使 其尸骸长久地浸泡黄泉浊水之中。

他认为孝宗山陵是关乎“垂裕后昆, 永永无极”的国家大计。《朱子家礼》也说,百姓家死了人,下葬前要选好 地形,再择日开茔。

史料还记载道,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朱熹迁父 朱松墓于五夫里白水村鹅子峰,后因“虑其卑湿”,庆元间再迁于上梅里 寂历山;乾道间(公元1165—1173年)葬其母祝氏于建阳崇泰里后山天 湖之阳,筑里泉精舍,接纳来学士子;淳熙间(公元1174—1189年)葬其 妻刘清四于建阳唐石里(今黄坑镇)后塘村“风飘罗带”的大林谷,此处 曾是一片郁郁苍苍的大森林,森林后面迤逦排列着九座湛蓝的山峰,人 称“九峰山”,远望九峰山为屏的大林谷,犹如被风吹动的罗带,相传朱熹 当年梦中得异人指点,后与弟子蔡元定一同来此寻找自己百年之后的 “归藏之所”,兴奋称此地形为“风飘罗带”。 朱熹在建造住宅尤其是建造书院时注意了风水的原则,他尤其重视 地点的选择,其紫阳书院、考亭书院、寒泉精舍、武夷精舍等处,均选择了 当地风景最优美之处。

他在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创建武夷精舍时写 有《武夷精舍杂咏诗序》,对书院的环境内外有全面的描写,此书院在当 时及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其时有蔡元定、黄干、詹体仁、刘烩等一批英 才聚集此处求学。

7.你知道宋代理学思想家朱熹的墓在哪里吗

朱熹于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甲子日病逝于建阳市 考亭,与夫人刘氏并葬于建阳市唐石里(黄坑镇)大林谷。

朱 熹生前曾到过唐石里,相传有人对朱熹说,龙居后塘,乃先生归 藏之所。朱熹墓穴称“风飘罗带”,左前侧是鲤鱼岗,右前方乃 唐石山;前临虎山雄踞,后依九峰屏嶂。

层峦叠翠,脉伏峰起, 气势磅礴。山上有幸如亭和顺宁庵。

朱熹墓为圆形,外用鹅卵石 围砌。上首中央立清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墓碑一块。

上 书“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墓前设长方形石香炉、石供案 各一,靠前两旁有石蜡烛一对。

朱熹墓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关于武则天墓室的风水故事你知道么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

传说唐高宗病逝后,武则天决定在关中渭北高原选择吉地建造帝陵。很快,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两位名扬天下的方士,一位是星相家袁天罡,另一位是皇宫里专掌阴阳和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

袁天罡接旨后遍寻黄河两岸,都没找到一块中意之处。后来来到关中,半夜子时出来观看天象,只见一处山峦上紫气冲天,恰好与北斗相交。袁天罡认定是块宝地,于是急忙奔上山峦,找准方位,但一时找不到东西作记号,就摸出枚铜钱放地上再盖上浮土,这才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另一个风水师李淳风接旨后,沿渭水东行寻找宝地。在一天正午艳阳高照之时,他见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座奇怪的石山:从南向北看,好像一位少妇裸睡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少妇五官齐全,一对乳房坚挺对称,连乳头、肚脐都也具备。更让他神奇的是:这少妇双腿稍稍分开,中间还有一淙清泉在终日流淌不息。李淳风大为吃惊,于是抓紧上山,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摆八卦,拔出发针在二鱼相交处扎入土中后,也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武则天听二人说在同一方位选中吉地,派人再去复查。大臣来到梁山后,发现原来李淳风的那根发针正扎在袁天罡那枚铜钱的钱眼里。武则天下令立即开工,很快就将乾陵修好,安葬唐高宗,后随夫也葬于乾陵。

朱熹墓的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