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刘伯温风水传奇故事会

1.民间传说刘伯温斩了龙脉给明朝续命,为什么有这种传说

民间传说刘伯温是诸葛亮转世,有经天纬地之才,知前后500年,有演义的成分,当然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他也是出谋划策,虽然无法同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人的功劳相比,却也是功不可没,深受朱元璋器重,可以说他比那些被朱元璋杀掉的功臣来说,肯定是要聪明得多,首先他不拉帮结派就是最聪明的做法。

刘伯温所谓的斩龙脉,其实跟给秦始皇找长生不老药的徐福有一比,是明哲保身的做法,故弄玄虚的成分更大一些,因为这样一来,朱元璋就不能杀他,还要留着他帮助寻找正在成长起来的龙脉,好去破除,当然现在看似乎可笑,其实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现在也是如此,作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更是如此。 一个人能够保护好自己,本身就是非常不容易,尤其是跟在朱元璋的身边,李善长的功劳明显比刘伯温大,他的后勤保障工作如果出现任何差错,朱元璋都没有机会得天下,而刘伯温也就是一个高级参谋,在当时来说,作用不能同日而语,所以朱元璋能够杀掉李善长,那么对于一个刘伯温其实也就是分分钟的事,如果不是心有余悸(担心龙脉),估计刘伯温也很难善终,从这一点看,刘伯温与汤和有一比,他们都是非常聪明的,当然常遇春的早死免去了后续的“罪名”。

同甘苦易,共富贵难,这在明朝初期表现得极为明显,但是也不全怪朱元璋,这些劳苦功高的武将们,也有着各自的问题,比如蓝玉的嚣张跋扈,李善长的拉帮结派都是无法容忍的,没有急流勇退的想法,缺乏收敛是他们最终被害的主要原因。 刘伯温能够创造自己的价值,提高了自己存在的性价比的同时,也保全了自己,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奇迹。

2.传奇人物刘基对风水学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刘基(1311 —1375年),字伯温,青田(今浙江青田)人。

元朝元统年间进士, 朱元璋起兵后,进入其幕府,出谋划策,受到重用。明朝建国后,参与了很多重大 典章制度的制定。

实际上据正史根本没有记载刘基在风水学方面有什么造诣,但是民间却流传着 许多关于刘基的风水故事。传说明朝定都选址,都是在刘基的指导下进行的。

另外, 《乐郊私语》还记载了刘基关于中国风水龙脉的论断。在风水师眼中,刘基是一位神 机妙算的宗师,是风水术历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3.刘伯温尽志无悔的故事

一、刘伯温尽志无悔的故事

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展现一个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

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

1370年(明洪武三年),为嘉勉刘基的功荣,授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刘基为丞相,但刘基一再推脱,只好作罢。这并不是刘基的客气,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会遭到其他为官者的排挤。因此申请还乡。朱元璋授命他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并封为诚意伯。刘基的功劳对于明朝来说可以说是最大的,但每年俸禄只有二百四十石。

即帝位后的朱元璋,心态开始发生变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所有帝王的一贯思维,只不过在朱元璋那儿更变本加厉,更刻薄寡情。本来第一个要收拾的是独揽大权的丞相李善长,因为李嫉恨刘伯温,朱元璋就选择刘伯温充当杀手。“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明史列传16》)

尽管刘伯温说得都是大道理,不过他心里应该明白,让他出来收拾李善长,既是利用,也是试探他的忠诚度。他一旦受命或可减轻朱元璋的猜疑,然而,唇亡则齿寒,此例一开,以后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元老就会换另外一副面孔,此等不义之举,按刘伯温的个性是绝不可为的。

正因为如此,第二年他就请退,告老还乡了。

二、刘伯温简介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4.刘伯温斩龙脉

民间传说而已,不是真的。具体故事如下: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在朝廷做大官的王爷,大家叫他李靖王。李靖王因为触犯朝廷,惹怒了皇帝,被发配到西边。他被贬到西头后,就在享堂(在今民和县川口镇东)安家落户了。虽然此地山清水秀,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但李靖王心怀怨气,常常想着返回京城去,可一直没有机会。

有一年的春天,李靖王的父亲死了,送葬时来了一位道人,这个道人让李靖王在父亲死后的第一百天,往东边射上三箭,然后带兵反回京城。李靖王听了,安心地守孝,准备到时候就带兵打进京城。他守孝守到九十九天时,李夫人却再不想守孝了,就催促李靖王说:“已经守了九十九天了,差一天没关系吧,你赶紧射箭。”李靖王经不住夫人的唠叨,就狠狠地往东面射了三箭。他哪里知道,这三箭射到京城时,一箭射在了皇宫的柱子上,一箭射进了金銮殿的墙壁中,一箭射到了皇上洗脸的金盆里。

那时候,朝中的军师是刘伯温,是个上知风云变幻,下晓地理山川,中通人间沧桑变化的神人,他看见从西面射来的三只箭差一点射中皇上,急忙带领大军朝西头而来。李靖王射出那三箭后,立即带兵东进,行到半路上听说皇上没有死,刘伯温却带着大队人马赶来了,于是悄悄退兵回到了享堂。

刘伯温带大军到了西头,查不出是谁射的箭,就仔细察看起这里的地形和地脉来,这西部的山中有很多龙山、凤山,日后此地必定出真龙天子,便下令军队把好多龙山和凤山的脉气一一斩断了。到了民和三川,刘伯温又仔细察看了三川形势,只见有两条龙山、两条凤山,一条龙山从现在的甘沟乡朝西延伸,龙头快到黄河边上了,另一条龙山从现在的甘沟乡朝东延伸,龙头快到黄河边上了;两条龙山各背负一座凤山,两座凤山(现在官亭镇境内的述果胡浪,中川乡境内的木拉胡浪)已展开单翅。二山已成为二龙戏珠、双凤朝阳的龙凤脉气,龙山、凤山上松柏郁郁苍苍,千百样的花儿盛开,好一个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若是两条龙山的龙头到了黄河边同黄河连接,若是两座凤山展开双翅,此地就会出真龙天子,就会改朝换代。

刘伯温心想:幸亏我及时赶到了这里,要是再迟几年的话,大明江山就完蛋了。他命令军队日夜不停地挖山斩脉,先是把两条龙的脉气全给斩断了,尔后,又带兵挖凤凰山的脉气。但是在挖大凤山的翅膀时,白天挖了晚上长起来,一连挖了几个月,一直挖不断。有一天,一个挖山的士兵把鞋子忘在了挖山的工地上,晚上就去找鞋子,正当他在刨土找鞋子的时候,突然听到地下有说话的声音:“哎呀,好险啊,要是再连夜挖就会挖断的。”这个士兵一听,慌得没有找鞋,赶快跑回去告诉了刘伯温,刘伯温急忙带上军队连夜去挖,挖到九丈九的深处时,发现了一根一抱粗的大树根,正好是这只凤凰的血脉。刘伯温一挥剑斩断树根,树根里涌出了殷红的血,鲜血一直朝黄河流去。刚刚流到河边沙滩上时,正好有个人走过来,一脚在沙滩上踏了个坑坑,血就流到了坑坑里,再也没有流出来。要是流到黄河里,这血脉就又会接上,此地还会出大人物的。

刘伯温把两条龙山和两座凤山挖了个支离破碎,茂密的松柏被压在山下,百花根也被铲除尽了。从此,民和三川一带的山上再也不长松柏,再也不盛开百花了。据传,从那以后三川就没有出过大人物。现在从川口镇到官亭镇时要经过几个山垭豁口子,据说那就是当年刘伯温斩龙脉时挖下的垭豁口子。

5.男主前世是刘伯温的风水小说

答案:《我当方士那些年》

小说基本信息:21135261

名称:我当方士那些年

作者:君不贱

类别:恐怖悬疑、玄幻魔法

状态:完结

字数:2634627

更新:2018-09-28

简介:

术者,道之用也。道家五术山、医、命、相、卜,常4102用来济世渡人,以成就三千功行,从我生下来似乎就注定和道家有缘,机缘巧合下我参悟1653道法天机,从此我走上一条不为人知的光怪陆离的道路,开启一段惊险、神秘、匪夷所思的旅途。五指掐算天下苍生,一卦谋定万代江山。

以上就版是答案的全部内容,请问您对答案是否满意?希望我的回答能为您提权供参考,谢谢。

6.明代刘伯温是一位怎样的风水师

刘伯温是明代开国元勋,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辅佐朱元璋,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

他从小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兵法术数等学问潜心研究,颇有心得。在风水先生眼里,刘伯温是一位神机妙算的风水大师,不亚于诸葛亮。

他的“今日灯火朝上,来日灯火朝下”和“今日活牛耕地,来日铁牛耕地”等近似梦呓的预言,如今均已成为现实。据明朝人写的《英烈传》记载,朱元璋定都金陵,是刘伯温相的地。

当时刘伯温在正殿基址时,设柱子立在水中,朱元障嫌太逼仄,于是将柱子移到后边,刘伯温依此断言:“如此亦好,但今后不免有迁都之举!”后来明成祖朱棣在1421年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被刘伯温说中了。 此外《乐郊私语》记载了刘伯温在海盐县与风水先生讨论龙脉的事情,刘伯温认为海盐的山是南方龙的尽头,是风水宝地,只有周公、孔子这样的人才配葬在这里。

民间流传刘伯温的《堪舆漫兴》,乃是后人托刘伯温之名而作,但刘伯温在风水史上依然是一个里程碑似的重要风水大师。

7.刘伯温斩龙

安吉县杭垓镇松坑村有个叫‘龙头坞’的山冲,‘龙头坞’的山岗叫‘斩龙岗’,斩龙岗上还有一条很长壕沟,老人们说洪武之治时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奉命到各地斩龙脉;刘伯温路过‘龙头坞’发现此山岗上有龙脉,就急忙上山斩龙脉,刘伯温在山岗上怎么也斩不断龙脉,只是留下了一条长壕沟,(此沟现在还在)刘伯温再仔细一看发现龙已不在了,刘伯温只好下山回京了。

原来刘伯温上山斩龙脉,没有拜当地的‘东帝庙’(此庙现在还在)和‘土地庙’,对此事二庙神非常不满,就将‘龙头坞’的一条赤龙救出,放在对面一条叫‘叶坑坞’山冲里一个深潭里,此后当地人将此潭取名为‘龙潭’。再说这条赤龙救出后为了感谢二庙神,就让当地年年风调雨顺,当地百姓为了感谢赤龙就在‘龙潭’不远处修建了一座‘龙王庙’(此庙现在还在),每到正月还要舞龙。

正月舞龙的习俗相传至今。

8.刘伯温的故事

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说。

刘伯温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9.刘伯温斩龙究竟是怎么回事

子虚乌有。

离贾峪村2.5公里有一座山梁,中间整整齐齐的少了一段,而且缺口处的山石呈黑褐色,当地老人说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呢。话说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奉皇命到各地"破风水",以求大明皇朝永固,他破风水路过此处,发现此山有龙脉,便派人上山来斩断龙腰,说是只有斩断了龙腰才能破得此风水,说来也奇怪把山劈开一个豁口后,第二天又长好了,劈了几次都是如此。上山来的人一看此状,吓坏了,但又不敢回去交差,就只好在这守着,另一方面四下打听原由。正好此时路过两个风水仙,听说此事以后,边走边聊,两人打赌一个说能破一个说不能破,最后说能破的这个人经不起激将法终于泄露了天机,"须得将黑牛粪涂抹在豁口处,这样龙脉就破了",本来两个人是无心之谈,结果让上山斩龙腰的人听到了,回去一试果然灵验。等到第二天两个风水仙又路过此处,一听说龙脉给破了,都懊悔不已。直到现在山梁的豁口还在,虽经风雨数百载可缺口处的山石颜色仍是黑褐色的呢。

10.关于刘伯温的故事

刘伯温是朱元障第一谋士,为大明的开国建立了奇勋.姚广孝是朱棣的第一谋士,为靖难之役的成功立下了奇勋.两人又都有奇门遁甲之术.其实刘伯温与姚广孝相差并不远,机乎是同一时代的人.

其他一些资料供参考:

刘伯温在《烧饼歌》中预言了久远的未来,当然也看到元朝气数已尽,明朝将兴。所以他才能顺乎天意,成为一代名相。骄横一时者终难当天命。当代掌权者,附庸者鉴。-- 编者按)

刘基,世称刘伯温,是明太祖的开国谋臣,也是预言《烧饼歌》的作者。

刘基二十二岁时进士及第。但他为人刚正耿直,廉洁奉公。后因揭发监察御使失职,受排挤回家隐居。朱元璋起兵后,刘基出山投靠。

自从刘基前来投靠之后,朱元璋常常前来徵求刘基的意见。刘基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对朱元璋说,主公现在据有金陵,形势险要,虎踞龙盘,地理位置很好。但东南的张士诚,西北的陈友谅,他们常常侵扰犯境,与您作对,这就成了您北定中原的后顾之忧,因此必须把这两个人除掉。朱元璋说.这两个人势力很大,该怎麽对付他们呢?於是,刘基便为朱元璋规划了实现帝业的宏伟蓝图。刘基指出:「张士诚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他只想守住自己的那块地盘,不会有什麽大作为,因此不值得忧虑,可以暂时不去管他。而陈友谅就不同,他杀主篡位,野心大,阴谋多,是个危险的对手。而且,他占据武昌,地处南京上游,又有巨舰精兵,时时刻都想吞并我们。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在战略上不能两边作战,而应首先集中兵力歼灭陈友谅。陈友谅灭亡之后,张土诚的势力必然孤立无援,一举可定。然后,主公可以挥师北上,平定中原,最后消灭元王朝,那时您的帝王之业就可以实现了!」

刘基如此为朱元璋预言帝王之业,无异於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预言天下三分。这一番预言,使朱元璋大开眼界,提高了认识。过去,朱元璋只是著眼於与群雄争夺地盘,未有一整套夺取天下建立帝王之业的战略方针。因此,听了刘基的话,朱元璋十分佩服、赞赏,高兴地说:「先生以后有高明之计,一定要痛痛快快把它说个透!」

从此以后,朱元璋就按刘基的策略一步步地夺取天下。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被朱元璋战败,中箭而死.陈友谅之子陈理於次年投降,汉政权灭亡。消灭陈友谅的政权之后,朱元璋又集中兵力,转过来对付东南面的张士诚.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攻陷苏州,张土诚被俘,自谥而死,大周政权灭亡。到了年底,朱元璋便统一了东南半壁江山。与此同时,朱元璋开始独立旗帜,脱离了小明王韩林儿的控制,并派人在瓜步江沉杀了韩林儿。接著,朱元璋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二十万北伐,先取山东,旋师河南,扼守潼关,直捣北京。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是年八月,朱元璋的北伐军攻陷北京,元顺帝北逃,元王朝终於灭亡了。

姚广孝本是医学弟子,十四岁剃度为僧,出家当了和尚,法名道衍。他聪明好学,能诗能画.又精通「阴阳术数之学」。洪武年间,朝廷命精通儒术的名僧集中礼部会考,道衍和尚名列前茅。他本可以受封为官,可他仅受僧服之赐。由於跟燕王朱棣志同道合,交谈甚为投契,道衍和尚便跟随燕王北上,在北京主持庆寿寺。其实,他是以佛事来掩人耳目,暗中与燕王密谋,酝酿夺权。所以,燕王朱棣发动政变成功,就是得力於道衍和尚的谋划。朱棣当上皇帝后,并没忘记这位第一号谋臣,於是恢复他的本姓,赐名广孝。此外还要他蓄发还俗,给他送来美女、房子。然而,姚广孝都没有接受,仍然做他的和尚。后来,他又受命监修太祖实录,参与编纂《永乐大典》。

刘伯温风水传奇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