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重阳lp
我搜索《花间提壶方大厨》关于风水算命的电视剧的相关资料时会自动弹出“蒋佳恩”的相关词条关于风水算命的电视剧,关于这位饰演女主“方一勺”的演员稍后再谈。
上周,我方主编勒令我讲《阮玲玉》的时候,顺带跟我说选择空间里还可以讲《方大厨》,这部网剧我去年骂人时跟人家做过对比,意思是“看看人家看看你,看看隔壁大老李”,当时给《花间提壶方大厨》的定义是“被严重低估的网剧”。再考虑到快过年了,再想讲打打杀杀或牛鬼蛇神的事情起码也要等到过完年。
《方大厨》这部剧我是先看的小说然后看的网剧,中间隔了很多年,那时见它还是2012年发行的时候,一天夜里监控全国票房排片,凌晨无事闲逛天涯论坛的莲蓬鬼话,发现有一个帖子叫《花间提壶方大厨》,当时想如果不吓人的话就不看了,谁知点进去看之后居然欲罢不能,直接看到天亮。
小说并不长,情节也很连贯,“方一勺”这个人物的塑造也很立体,一个娇憨可爱,聪慧正直的女孩子的形象通过故事跃然于我眼前。当时评论里对这小说批评和表扬各占一半,有人说是“小清新”有人说是“小白文”。
我对其评价尚可,谈不上惊艳,但也绝不讨厌。
五年后,同名网剧上线,开始我是无感的,同当年对《灵魂摆渡》的第一印象类似关于风水算命的电视剧:
看着无咖无花,肯定尬得叫妈。
另外对这部剧在未看前还有一些“忌惮”,因为当年可蕊的《都市妖奇谈》被改成网剧后让我这个“原著粉”看后大受打击,并立誓随后再也不看改编剧,尤其是网剧。
可最后同《灵魂摆渡》一样,《花间提壶方大厨》让我很惊讶,这部网剧对原著改编幅度不大,除了增加两三个辅线人物外,基本上忠于原著,最重要的是,里面对女主“方一勺”和男主“沈勇”的塑造也非常符合我对小说人物的基本印象。
于是这部剧在随后的几年中成了我收藏夹里的一部作品,也时常被我拿来与一些大导和大编的大作做些对比。所谓——
江湖有女名一勺,
饭菜添香喜眉梢。
浪子回头金不换,
不爱红妆爱红烧。
一
初言:一勺故事一勺酒
我不太擅长讲电视剧的内容,因为电视剧不像电影,一个故事要分几十集,尤其像连续剧这样的内容往往是把主题分得很“散”。电影则不同,90分钟基本框架是了解的,所以常常注意力比较集中。
后来看得电视剧多了,我又有了些不太成熟的想法,我觉得可不可以有这样一种假设,如果我是个正常人的话,那么我在接受一个故事的时候感知能力也是比较正常的,之所以出现让我感觉很“散”的内容,会不会不是我的智商有问题,而是编剧和导演出了点“小问题”,结果反而显得“散”了些?
当然,如果可能会得罪人的话,那就继续假设我的智商有问题。
只是无论《灵魂摆渡》还是《花间提壶方大厨》,这类连续剧则不会让我思维混乱,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人物就那几个人物,故事却一直在翻新”,而且像打怪一样通过不断闯关最后实现升华。
例如“方一勺”出场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样貌,她本是一个独闯江湖的女厨子,在某地开了间馄饨摊,遇到一个被算命先生忽悠的老财主,老财主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嫁入知府沈家——沈家有个全城闻名的浪荡公子“沈勇”,不能说人见人爱,也可以说神憎鬼厌。
于是他遵循算命先生所言去街上找“替代”,撞上了“方一勺”,姑娘见他面色憔悴,贴心地给他做了一碗馄饨,他却在感激之余把人家打昏塞进花轿里……由此展开了一场啼笑皆非又“活色生香”的故事。
说“啼笑皆非”是因为人物确实好玩,无论沈勇还是方一勺都是可爱的人,比如“沈勇”,满城都说他混蛋,实际上他正处于叛逆期,得不到父亲的认可于是变着花样作,结果遇到了能随手拿擀面杖揍他的“方一勺”,这女孩也不是普通的悍妻,大字不识一个,文化素质极低,但却有着非常朴素的“劳动人民”传统美德:
不花哨,实打实,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这就有意思了,古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方大厨》恰好就让方一勺用擀面杖向观众全程展示了“关于我是如何调教我那个四六不靠的顽皮老公这回事”。看着屏幕上这两个小家伙的你追我赶,没有一场吻戏和床戏,但就是让人觉得自然舒坦,像极了青葱岁月里少男少女们的情态。
说“活色生香”是因为作者耳雅想必是个吃货,在《方大厨》里她展示了几十种不同的菜肴做法,光看文字时就让人食指大动,在剧中通过各种摆盘,更让我垂涎欲滴。
最绝的是我曾亲手实践过“方一勺”传授给众人的窍门,比如如何用臭豆腐和猪头肉夹烧饼,如何在面条里放底料,居然真的好吃。在我看来,这比故事本身更让我得益,且比金庸老先生的“二十四桥明月夜”靠谱多了。
当然我并不是要吹爆《花间提壶方大厨》,因为它本身确实也有一些不足,例如人物语言太过现代,例如服饰穿着也有些摸不着头脑。你分不清楚这些人生活在哪个朝代,尽管这个故事本身就是架空了历史。但这是本剧不能回避的硬伤。
另外还有个问题——
结局不能免俗的“灰姑娘”——“方一勺”终究不是“凡人”,而是曾流落在民间的皇家公主,至于“沈勇”的父亲沈一博和开头提到的算命先生等,也被被安排陷入了宫斗漩涡中,且“宫斗”也斗得毫无技术含量。
但瑕不掩瑜,《花间提壶方大厨》本身就不是“宫斗戏”,它就是披着古装剧外衣的爱情美食悬疑剧,这种剧能让我时不时拿出来看看,靠的也不是制作多精良、表演多到位,而是“简单”。
二
复言:三两惊奇三两春
《花间提壶方大厨》通过男女主或被动或主动经历过的一个个小故事,逐渐完善了他们各自对人生、责任、爱情、亲情和友情的理解。在“方一勺”的启发下,“沈勇”开始跟随知府父亲“沈一博”探案,“沈一博”也从开始的对儿子的不屑到后来慢慢地倚重。
过程中每件案子遇到的人不同,善恶程度不同,都脱离不了“方一勺”的美食攻势。不生硬,不“大女主”,甚至可以说她是“反大女主”演绎的“傻黑甜”。
网剧忠实于小说,小说的风格则颇有“甜宠”的感觉。就是看来不累,不需要思考,完全放松,还能继续看下去。
说到这里我自己也有点不太敢信,我觉得我一直都比较喜欢看有点深度的东西,谈《方大厨》并夸它有点像“莫扎特摇花手”,可转念一想我对它的好感要远远多过一些动辄“身价过亿”、“明星云集”、“时代意义”的影视剧,也许是因为这部剧的“纯度”很高吧?“纯度”就是它能让我找到一种“放松感”,还有对人际关系和生活本质的美好向往。
它通过沈府一家人对“方一勺”自始至终的包容和宠爱,还有一干衙差仆人对“少奶奶”每次做饭的向往勾勒了一种简单的幸福,我也是头一次觉得:
用美食勾勒人生并化解矛盾,比“鸡汤来喽”更“是一件美事”。
顺带提一嘴,饰演“方一勺”的演员蒋佳恩古装扮相不错,恰好长在了我的审美上,这种看起来“肉乎乎且萌萌的”女孩演绎一部轻松诙谐的剧作再合适不过了,可惜据说她退圈了。
而这部剧里所有的主演和配角,如“沈勇”的扮演者雷牧、“沈一博”的扮演者常铖、“沈夫人”的扮演者李晓红、“方瑶”的扮演者朱佳希以及新增角色养子“沈杰”的扮演者胡琨等,颜值演技也都在线,可惜随后也未见有更好的作品。
实际上这部剧的投资制作规模不大,后期也花不了多少钱,能在其中找出一些“宝藏”的还有青年歌手孙子涵以及他演唱的全套主题曲和片尾曲,如《烹爱》、《回忆那么伤》、《总是那么傻》等,一看就知道是音乐公司跟制作单位的“合纵连横”,但有一说一,作词作曲的内容水准都不错,可以听一听。
2017年上线的剧,至今已过去快五年了。五年间,中国的网剧逐渐成熟,甚至大有赶超“正统”电视剧的势头。我以前没有在意过,后来被迫写文章查资料的时候开始逐渐对这种网络影视剧修正了我此前的偏见。
甚至开始对我曾认为正统的“传统作品”有了一些疑虑。
三
末言:半桌疯癫半桌醉
曾有人评价说《花间提壶方大厨》的题材非常接地气所以才受欢迎,我不太认同“接地气”这个说法。因为影视剧也好,还有其它任何艺术表现形式也好,本身就应该“接地气”的。
什么是“接地气”呢?按官方语言表述就是“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反映百姓故事,通过艺术的再创作展现劳动人民的美”。
当然,我不是再给人“扣帽子”,我不是“小四”……
想哪儿去了,别误会啊,我说的是《霸王别姬》里欺师灭祖的“小四”。他就非要跟自己师父杠“怎么京戏到了劳动人民这儿就不是美了呢?”
我的意思是搞钱不丢人,但对自己的定位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一边搞钱一边把“劳动人民”看得太低,艺术本身就是赚人家的钱,末了还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不怎么“接地气”好像是件很高雅的事,这就属于“当又立”了不是?
近二十年来,我的感触是“接地气”在影视行业里该是一种下意识的举动,专业者固然可以评价一部影视剧的镜头、光影、广角、表演等,搞钱者也可以用数据、咖位、阵容、钱堆和“你知道它们(我故意的)有多努力吗?”来作为营销和圈钱的噱头。但千万不能拿这些真的当成搞作品创作的标配,更不能低估观众的智商,也不能无视观众的需求。
无论名气多大的人心里要有清醒的认识:你这个作品是真心还是假意你自己最清楚、别人捧你是发自肺腑还是场面客套你自己也很清楚。只是有些时候当一些“大作”问世前总被冠以各种期盼,问世后才遗憾地发现“远看像赵丹,近看成奎安”。
因此,唯有虚心放低身段深入到观众中去,找寻他们爱看的东西才有可能让自身的艺术创作水平永远“常青”。
别的不说,还是拿《灵魂摆渡》举例,初现人间的怪谈是率真的,也是纯粹的;《方大厨》也是如此,主创可能觉得故事本身已经很好了,胡乱加入自己的想法非要去表达什么、去批判什么则太过矫情。因为它很单纯,除了让你学点厨艺外,就是用故事告诉你男女、父子和家庭相处之道,没有那么多莎士比亚式的台词和宝莱坞式的运镜。
这样说来,《方大厨》又很“完美”,完美就在于它没有续集,没有“第三季”,也没有加入什么“思想”,它简单地就像“方一勺”本人一样:
我就是个小女子,没有什么大志向。
以上,可当成是“方大厨”的一番醉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