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论八字玄妙揭风水奥秘

2018年11月11日19点54分论八字玄妙揭风水奥秘,敬爱论八字玄妙揭风水奥秘的曾教授离开论八字玄妙揭风水奥秘了我们,而教授生前著作等身,留下的智慧必将长存世间。第5天,是时候了,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将教授的智慧分享传承。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教授的《了生死》,人生在世,生死是大事,悟透生死,乃是人生大义所在。我从哪里来?死后又到哪里去?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带着这三个问题,让我们跟随教授讲述,一起来悟道……

论八字玄妙揭风水奥秘

一、为什么要了生死?

人生在世,经历各不相同,却无一例外地殊途同归,走向死亡。

“生”是我们共同的起点,“死”则是同样的结局。人有个别差异,“生”和“死”却是一致的论八字玄妙揭风水奥秘:有生必有死,生死既然是我们共同的课题,谁也逃避不了。那么,就是重要的课题,必须加以探讨、思虑、以期追寻出究竟。

我究竟从哪里来?死后又到哪里去?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三个问题,我们迟早会出现,总想找出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大家都知道,有关生死的问题,有答案,但不可能是固定的答案。因为科学再怎么发达,恐怕也不可能透过实证,给我们一个标准答案。这也就是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无法加以统一的根本原因。人与人之间,有大同也有小异,才能分工合作,共同建设大同(小异)世界,完成“赞天地之化育”的神圣使命。

寻找人生的究竟,便是我们常说的“了生死”。意思是:把生死这样难解的课题,做出一个众人共同可以接受的了断,以供参考实施。

时间固然是恒久的,从远古以来,更未曾中断;可是我们的寿命,通常十分有限。转眼就是一年。虽然年年难过年年过,也忍不住白发日渐增多、牙齿日愈动摇,而忧伤不已!

何况人生似乎是条永不改变的单行道,即使再怎么神通广大,好像也不能重新来过。在这种局限的情境下,倘若不能及早“了生死”,恐怕有生之年,将永远搞不清楚、弄不明白,岂不是枉走一回?

年纪轻的时候,理想高远,信心十足,想想还是发展事业、开拓前程比较重要,哪里有时间、精力和兴趣来“了生死”?很可能听而不闻、避而不谈,甚至于嗤之以鼻,想这些做什么?

步入中年,遭遇各种意料不到、思虑不透、捉摸不住的事情,这才着急于寻找生死的答案。于是宗教,成为最为便捷的途径。尤其现代社会,各种宗教居于市场需求,无不大开方便之门。进出全无障碍,当然放心一试。有些人游走多年,这才发觉:各有各的道理,却大多忙于排他固己,实在难以满足我们的需求。

往昔民智未开,宗教确实可以补道德之不足。因为“道”是内发的,倘若自律不够严谨,最好有宗教的外力来加以补强。何况民智未开,实际上表示良心尚在,离道不远。对宗教的启示,也能更加纯洁、诚挚地接受。

现代科技发展、知识爆炸,科学几乎已经取代了良心,道德也逐渐纳入宗教的范围。在这种状态下,利用宗教,往往大于信仰宗教。加上市场导向,使得“宗教企业化”,代替“企业宗教化”的精神。形式重于实质,利益重于教化,而互惠重于劝勉。宗教的门派日愈增多,花样不断翻新,以致正教不敌邪教,更加造成人们的不安。

人生在世,最大的需求在“安”。心安理得,才是真正的悦乐。

我们曾经寄望:教育普及、知识程度提高,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人群的安宁。现代,我们终于觉醒“此路不通”。我们衷心期望:生活富有、社会脱离穷困之后,大家都能得到安宁。现代,我们也不得不苦叹“刚好相反”。大家所向往的“现代化”,竟然是一条快要走不下去的绝路!

我们不得不回头读一读《论语》,冷静下来,细心思虑,用心体悟,这才发觉,它并不是我们记忆中所说的“家常便饭”,更不是孔门弟子的谈话记录。它实实在在,是孔门论道的结语所集结成书的人生宝典。

孔门论道,论的是什么道?当然是“为人之道”,也就是“仁”道。人生于天地之中,如何与万物共处,才能获得安宁?

孔子提示我们一个思虑的方向:反求诸己。意思是不要向外求,因为求天天不应,求地地不灵,求人人不理,不如反过来求自己。因为自己的事情,当然自己要负起完全的责任,怎么能够推给别人?

但是,我们的眼睛,一共有两只,全都向外。而不是一只向外,另一只向内。往往看别人比较清楚,看自己却相当糊涂,所以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于是,我们只好以他人为镜子,来照出自己的原形。

同时,从实际生活当中,我们也充分理解:单打独斗,不但不能成事,而且十分危险。最好互相照顾、彼此合作。因此人与人相处的道理,成为我们做人做事的根本,称为“仁道”,也就是“为人之道”。

人与人相处,最好的基础,莫过于同心协力。由于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所以“齐心”,成为共处的第一要务。心齐好办事,心不齐各怀鬼胎,互相不信任,怎么能够把事情办妥?而心齐的具体表现,便是大家有共识。

现代建立共识,大多依循科学的途径。先大胆假设,再细心求证。由于主观和爱面子,对于自己所提出的大胆假设,无不尽力加以呵护。在求证的过程中,尽量寻找有利的资讯,却不能以正确为优先。所以历来所提出的结论,大多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造成我们常说的“长江后浪追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令人敢相信,以免不久之后,便成为受害者。

我们发现,所有宗教,都是“指向道的那只手”,无不以“道”为依归。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提高层次,直接从“道”入手,来探讨“生死之道”呢?

我们不必假设,而是透过多年的实践和体悟,提出三个公式来“了生死”,供大家参考,也请大家指教!

论八字玄妙揭风水奥秘

二、怎样了生死?

我们提出的三个公式,相信各位都能一目了然,因为只要有一些数学基础,没有看不懂的。大道至简,生死之道也并不例外。

第一个公式:“生=死”。

“生”怎么能够等于“死”呢?

虽然说“生死一瞬间”,或者“生死一线间”,或者可以说“一口气不来,生就变死了”,但毕竟“生”就是“生”,“死”还是“死”,怎么可能“生”等于“死”呢?

但是,我们说“来生”,意思是“灵魂来投胎形成的今生”;说“往生”,则是“灵魂最后一次离开今生的躯体,到另一个世界往生去了”。

中华文化以“生生”为主轴,便是“灵魂不死”。“生”不过是“有躯体的生”,而“死”却是“没有躯体的生”。“生”和“死”的本质都是“生”,“有躯体”和“没有躯体”,可以说是“一阴一阳”的现象不同罢了。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似乎在提醒我们“倘若明白生,也就能够明白死”。两者所共同需要的,便是“活在他人心中”。所以炎黄子孙的“永生”,既不依凭宗教,也不依赖药物。我们以“立功、立言、立德”来获得永生,称为“三不朽”。

那就是精神不死,长久存在于众人心中。孔子做到了,老子也做到了。孔老二大圣人,并没有宗教信仰,也不追求炼丹寻药,只要华夏子孙永远记住二老,孔老便永生了,证明“生=死”,是能够以身作则,具有实际的成效。

更加了不起的,是孔老二圣人,都没有“唯我独尊”“高高在上”,和大众明显划出不可跨越的双黄线。“我欲仁,斯仁至矣!”人人都可以向孔子学习,也有成为孔子的希望。只要“尊道贵德”,人人都可以向老子学习,也拥有成为老子的机会。

换句话说,只要我们立定志向、坚定信心、持续向上,想要做到“生=死”,都是可能的。看来,众生平等,在这种状态中,确实存在。

我们只要觉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固然是“生”时的共同认识。还要更深层地推出:“死”时也不能忘记修身,就算没有具体的身,也不能连“修”都忘掉了!

于是,我们推出了第二个公式,那就是:“生>死”。

因为“生”和“死”固然是相等的,都建立在修己的基础上,但是这个“己”,不免有“有躯体可以协力”和“没有手脚可以运用”的区别。

我们把“有躯体可以协力”的状态称为“人”,而将“没有手脚可以运用”的状态称为“神”或“鬼”,很容易发现:

1.神佛固然神通广大,十分神奇巧妙,倘若想做一些事情,仍然需要人的配合,因为人有手脚,可以在世间做一些具体的、有象有形的事物。神佛需要信徒的护持,更需要有力的人群组织,来加以弘扬发展,是不争的事实。

2.天地生万物,看起来只有人最喜欢、也最擅长装神弄鬼。当邪教林立的时候,常常逼使正教反而遭受冷落。因为正教必须严守规律,教徒也要恪守规矩。只有邪教才敢迎合潮流,求新求变,以致花样百出,令人眼花缭乱。神佛遭人利用,经常也拿人没办法,只好感叹人身难得,却不知珍惜,有意无意的加以误用。所以老子才说:吾之大患,在有这个臭皮囊!

3.人有手脚,可以实际行动,又喊出“团结就是力量”,设法集结众人的力量。令人遗憾的是:应该做的没有做,反而做了很多不应该做的事,否则人类怎么会演变到现代如此恶劣,似乎愈来愈走投无路了呢?现代人不知谢天谢地,不能孝敬父母,不守分,更充满“只要合法,什么事情都可以做”的心态,有时还夸口“人定胜天”,随时要“创新改变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却不关心到底是变好还是变坏?换句话说:天地间倘若没有人,缺乏创造的动力,当然不能日新又新。现在有了人,却也可能破坏得面目全非。把地球资源耗尽了,把环境破坏了,居然还想移居其它星球,继续加以毁坏,真是知过不改,罪加一等。

这样看来,“生>死”,不过是一种良心的期待,却在科学凌驾道德的现代,令人触目惊心。科技果然像撒旦,给人类一点点好处,回过头来,便要人类的命!

现代什么家都有,可惜并没有思想家。是不是因为思想家不会赚钱,大家都不想当呢?不幸的是,人类若是缺乏思想家,势必丧失方向感,颠来倒去。于是什么家都失去依据,各是其是,也各非其非,当然四分五裂。美其名为“多元化”,实际上却是“混杂化”。

下一代不知如何承接,上一代也不知怎样传授。一旦传承出了问题,原本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就会如同其它古文化一样,在我们这一代断掉了,再也传不下去了!

为了救中华文化,为了救人类,我们真的不能再迷惑于“生>死”而误己害人,更毁坏了地球。

我们必须尽早推出第三个公式,也就是:“生<死”。

上天有好生之德,真正的用意,便是:觉悟的人,可以透过“杠杆作用”,以“生>死”的功能,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产生“生<死”的效果。

“生”在这里,表示有生之年的“一时”;而“死”在这个公式中,则代表没有躯体的更长期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千秋”。

不争一时争千秋,不就是“生<死”的具体成果?孔子那一生,不过短短七十几年,死后却千古流芳,成为万世师表,果然是“生<死”。

“生<死”的特色,在“道德”挂帅。原因有三,说明如下:

1.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唯一的例外,便是“品德”。我们和万物一样,都是道所生,所以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中间的字句删掉,只保留尾头,就成为“道生万物”。死后也回归大道,看起来“从无中来,回无中去”。实际上,有生之年遵道而行,有所得的“德”,会带回去,否则岂不是枉来一遭,白过一生?

2.看得见、摸得着、有形有象的,都是“物”,不能摆脱“成、住、坏、空”的过程,想带也带不走。试以躯体为例,用了几十年,既使不断地新陈代谢,相当于更换零件,也已经陈旧不堪,有的甚至大修过好几次。就算可以带走,也不如换一个新的,更适合使用。上天使所有物质都会损坏,原本也是出于善意。求新求变,对物质面来说,殊为必要。

3.知识看不见,也摸不着;有人懂,也有人不懂。但是,不管怎么样,总是不能持久。因为时代的巨轮,由于人的努力,持续地向前。很多知识,不久就会更新。上天使我们的知识不能遗传,也是基于善意,让我们的新生儿女,都能够学习当时,当地适用的知识,获得生存和生活的知能。

唯一不受限制的,是品德修养。同样的父母,为什么生出来的子女,成就未必相同?因为后天的环境和教养即使一致,先天的资质却不一定相等。我们一方面说“众生平等”,一方面又说“人比人气死人”。可见机会平等、努力平等,而先天带来的无形因素,却难以平等。先天就是我们常说的“上辈子带来的”,可见也是自己努力的成果,并非上天凭空给予的。一切靠自己,才最为牢靠。

一切靠自己,首先要做个明白人。明白什么?明白生死转化的道德,真正地“了生死”。同时,还要即知即行,以免“知道知道却做不到”,流于空言,等于不知道。

天下间有很多事情,是“知难行易”;却也有一些事情,真的是“知易行难”。这样,才合乎“一阴一阳之谓道”。

“了生死”,道理十分简单,也很容易明白。但是人身难得,往往被滥用,弄成人身欲望太多,难以满足。尤其现代人力求创造新的诱惑,致力于扩大需求的市场,并且倡导自我满足,更容易把躯体的大患极大化,导致离道愈远,而难以善用吾身。

现代人普遍不知道什么叫作“修身”,也分不清“修养”“修行”和“修道”之间,有什么关系。一听到“修”,便想宗教。要谈“了生死”,真是不容易。

道不远人,可以说一辈子都不会离开我们。可惜我们大多只看到身体,却不知道可贵与可亲。殊不知,这就是人类社会愈来愈纷乱,各种问题愈来愈难以化解的根本原因。

我们必须静下心来,把原本“知易行难”的“了生死”,转化为“知难行易”,以利有效地自我提升品德修养,化“生>死”为“生<死”,生无忧而死无惧,恒久地达成“生=死”的自由自在。

三、怎样自我提升呢?

首先,必须正本清源:天助己助者。

我们应该先反求诸己,然后才能获得天助。“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明白地把“自”放在“天”的前面,告诉我们:“自己”先努力,“上天”才会依据自然规律来保佑我们。

孔子倡导“敬鬼神而远之”,完全没有否定鬼神的存在。只是不可以依赖鬼神,天天祈求保佑,却不知道自己努力,那就是不敬——既不尊敬鬼神,也不尊重自己,当然白费力气。不但没有效果,而且耽误了自己。

“远”的意思,并不是疏远或避开,却在于突显鬼神不像人有躯体,受到远近的局限。鬼神无形,说来就来,说到便到,并没有什么远近的区隔。用不着一定要靠近,站在神佛的正对面。因为那样未免太小看神佛了,徒然贻笑大方。

鬼神并联,在提示我们:鬼神都在我们的心中。倘若心中没有鬼神,何必祈求膜拜?为什么又说神佛,却把鬼隐而不现?因为我们通常只会拜神佛,很少有人拜鬼。就算偶而为之,也是将鬼当做神拜。

然而,深一层的意思,则是看我们的心怎么转,发出神的念力,所拜的就是神;发出鬼的念力,所拜的立即转化为鬼。

人生的规律,原本就是自作自受(自己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起完全的责任,承担所有的后果),面对鬼神,当然也不例外。天地人鬼神,明白指出:天地之间,只有人心有神鬼的变化,可爱在此,可怕也在于此。

“信我者得永生”,要看这个“我”,指的是“人”还是“神”。倘若是“人”,便是“人本位”;假使是“神”,就成为“神本位”。孔子悟出“人神并重”的道理,这才说“尽人事以听天命”。天人合一,也天人共重。

“上天下地,唯我独尊”,这个“我”,如果指“我这个人”,未免狂妄自大;倘若指的是“我心中的神”,那就真的可以独尊。

人向上提升,可以成神;向下沉沦,那就必然为鬼。鬼也不可怕,只要转念向上,同样可以修成神。

一般人大多死时为鬼,也就是归(回老家)的意思,再向上提升,努力成神。这当中的要诀,便是凭良心为社会人群服务。

为社会人群服务,也分一阴一阳。凭良心便是“阳”,现代称为正能量;不凭良心即为“阴”,可以用来假公济私,甚至于因私害公。通常“公”为“阳”,表示可以摊在阳光下,供大家检验;“私”为“阴”,只能够暗中进行,力求避人耳目,现代称为“黑箱作业”,意思是见不得人。

可见,一公一私,相去甚远。为公即向上提升,为私便向下沉沦。一上一下,完全在于自己的一念之间。说起来十分容易,做起来却相当困难。因为公私的明辨,缺乏固定的标准。即使现代采用法律规定,也往往难以令人心服。

只要身份不同,立场不一样,对于公私的判断,就会产生差异。中华民族,历来依据日久知人心的原则。现代交通便捷,人口迁徙也相对快速,很难有长久的时间可以考验,所以,凭良心,但求自己心安理得、无愧于人,便成为最合乎时宜的检验标准。

良心在哪里?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答案其实很简单:不用它时,怎么找也找不到;真正要用时,它必然随传随到。我们常说要“用心”,是不是用时就有良心可凭呢?是不是可以更进一步解释为:只有凭良心,才叫用心。

这样说起来,人人凭良心,才有时时立公心的可能。不凭良心,很难立公心;要立公心,必须凭良心。具体的原则有三,分述如下:

1.对自己不利,对他人也不利,当然不要做。因为损己不利人,等于害己又害人,为什么要做?看起来顺理成章,却也有人在做,实在令人想不通,所以列为第一原则。

2.对自己有利,对他人有害,往往忍不住要做,应特别慎重。寻找法律条文保护自己,替自己编造许多理由,然后自欺欺人地企图瞒天过海,做了,等到东窗事发,这才大呼冤枉,又到处设法逃脱。这种人特别多,所以这一条非常重要。

3.对自己有利,对他人也有利,赶快去做。看起来和第一条一样,很容易做到。实际上,却常常推三阻四,既然大家都有利,为什么非我不可?等别人去做,岂不轻松?还可以事后批评几句,表示自己更加高明。

居于上述三大原则,我们确立了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信念。因为我们原本都是光着身子,来到这个世界,并没有带来任何东西。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来自于父母以及社会。我们一方面孝敬父母,一方面也应该尽一己之心力,来奉献人群社会。

利他和利己,是可以兼顾并重的,但是先后的思虑次序,却产生很大的差异。

先想利己,往往伤及利他;而先想利他,实际上没有不利己的。可惜先利己容易,先利他实在有困难,这就是人人必须自我克服的第一个关卡。

人之所以和一般动物不同,即在于人能够抬头仰望苍天,而一般动物不能。特别是鱼类,一抬头便翻白眼,整个鱼腹朝天。我们仰观天象,天是空的,除了云雾之外,一无所有,所以称为天空。

可见,刮风、下雨、出大太阳,对天本身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天只是提供一个巨大的空间,让风自己刮,让雨自己下,也让太阳有时露脸,有时躲进云层里面。天这样做,完全是为了万物的生存发展,可以说是利他,获得了无比崇高的地位。

至少中华民族,常常不忘谢天谢地,亲切地喊一声“老天爷”。孔子希望我们学天,向上天学习,便是学天的大肚量、不计较、无私奉献。随着时的变化,呈现“合时”的现象。

圣人提示我们“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意思是上天有眼,会适时反应广大人民的心声,表现出相应的天象,供大家反省改进。

现代科学发达,天象也随着科学化,形成天文学、气象学。大家只关心气候变化,及时更换合适的衣物,却严重忽略了气候如此变化的道理,包括给人们的警示。老天爷不得不改用更加明显的变化,甚至于不合时序,却似乎仍难以唤醒大众。现代人的保健,好像只及于身体,却不能兼顾心灵,衍生出诸多疾病。

有些人明白这种道理,也提醒自己,要从自己做起,却为了一句“年轻不留白”,趁着年轻,先赚钱享乐,满足各种欲求。心里仍然紧记,以后要修行,也要修道。甚至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不仁不义,也给自己找一个“逆取顺守”的借口,先逆取然后顺守。即使失手坐牢,也可以“浪子回头金不换”,依然有机会修复自己。

“年轻不空白”,不能白过那一段青春,这是真的。但是“不留白”则害人不浅,必须自我提高警觉,以免受骗,反而害了自己。留白做什么?用来反省、修正,做好修行、修道的基础,至少养成良好的习惯。

“逆取顺守”,是万不得已才用的策略,因为危险性实在很高。何况逆取不一定取得到,而逆取之后能够顺守,也十分困难。

至于“浪子回头金不换”,可以用来鼓励已经成为事实的人,却千万不能够用在事前,成为目标的一部分。

倘若这些道理,还不足以促使自己下定决心,及早开始付诸实践,我们就不得不说出一些听起来不一定很愉快的事实,请大家见谅!

自古以来,谁能够活得久?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有些人健壮如牛,从来不生病,却稍有不慎,便一病不起,宣告不治。有些人长年看医生,竟然自己也久病成良医,不但活得长久,也有丰富的疾病经验,可供亲朋好友参考。

看来人生最有趣的事情,莫过于:谁都知道自己会死,只是没有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死成什么样子!

只有修道有成的人,死前一周左右,自己知道即将安然回老家。从容不迫地向家人或弟子宣告自己的大去之日,问大家还有什么事情,可以提出来商量。倘若家人或弟子确有重大事项,必须请示或协助,而一周之内处理不完时,还可以向上天禀告,再顺延一周才回去报到。

我们常说:人生的目的,在求得好死。但是“好死”的情况,也各有不同。前面所说的状况,应该是上乘的“好死”,相信人人都喜欢。

“好死”的真实含义,在死得心安、毫无愧疚,更没有遗憾。一般人所想象的寿终正寝,不过是表象而已。真正的好死,不一定无疾而终,更不能排除战死沙场。看得见的形态,并不重要;内心的心安理得,才是我们所向往的。

于是,问题的关键终于浮现了:由于我们大多数人,只知道自己会死,却不明白什么时候会死。

为了求得好死,也为了不留遗憾,不致含恨而去,我们必须像曾子那样“每日三省吾身:替人家计议事情,有没有尽心?对朋友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传授学业有没有不够纯熟的地方?

我们终于明白:富和贵,是人人所喜悦的,倘若不依正当道理,即使可以得到也不取;贫和贱,是人人所厌恶的,若是不依正当道理,就算可以避去也不去。这是我们时刻不可违背的铁律。千万不可存有侥幸的心理,想着先犯一些过失无妨,将来有机会再补回来。因为说不定当天晚上就“蒙主恩召”,含着遗憾和悔恨,怎么能够死得安然呢?

孔子告诉子路,可以向他们这样介绍孔子:“他的做人,用起功来连饭也忘记吃;时常高兴得一切忧愁都消失了,好像不知道老年就快到临似的。”孔子所日夜思念、天天以身作则教导大众的,便是“大道能够普世推行,世界太平,人民安乐”。因此才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叹。

这里的“朝”“夕”,并不是时间的距离,而是“马上”的意思。“闻道”也不表示听到道理或是听懂道理那么简单。而是实实在在,听到天下太平的好讯息。孔子自认倘若有这么一天,就算马上死去,也很乐意。为什么?因为已经死而无憾了。一生的志业完成,当然心安理得。死得其时,还有什么不乐意呢?

曾子生病的时候,把弟子聚集在一起,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好像站在深潭的旁边,好像踏在薄冰的上面。’现在,我想我的身体可以免于毁伤了吧!”

《孝经》开宗明义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道的起点。但是,曾子的意思,则是他一生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是为了不辱父母的名声。希望弟子们务必用功,做到大孝尊亲的地步。

中华民族,把“永生”寄托在众人的心中。只要大家永远心中有孔子,孔子便永远活在大众的心中,称为虽死犹”。孔子所凭借的,不是他的家世,并非他生时所获得的功名利禄,更谈不上富贵财宝。他之所以成为万世师表,主要是立德。尽管一生不得志也不如意,他终于在“知我者,其天乎”那一刻,“了生死”,悟出生死的大道理。

为什么不一定要为当世的人所拥戴,只要天知道,孔子便了无遗憾了?因为上天给中华民族一件非常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人人心中有一把尺,用来衡量一切的人、事、物。

有史以来,我们对于“人”的量度,都是“德本才末”,从来不改变。任何人往生时,棺木上前后左右四只钉子钉下去,便可以盖棺论定。因为一生到此,已经走到尽头,不可能再重新来过,也就是不会再改变了。

这时候把他的一生,先衡量品德修养合不合乎要求,倘若不过关,那就一切免谈,不值得一提!如果“立德”有成,再来看他的“立功”与“立言”,有什么卓越的表现。这时候我们的态度,是“隐恶扬善”,只宣扬优良可供仿效的一面,不再提及稍有不足、略带瑕疵的那一面。

西方人不了解我们的评量方式,总认为我们偏爱圣贤而厌恶小人,所以好人太好而坏人太坏,与事实颇有出入。我们可以包容西方人,却不应该忘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

由于中华儿女享受“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大荣誉,拥有最高的人性尊严,也就是自主性特别高,因此自然而然不服气、不认输、不崇拜英雄。在这种情况下,要出人头地,受到大多数人的敬仰,真是谈何容易?所以我们心目中的圣贤,十分稀缺,也弥足珍贵!我们常说:天下大事,取决于一二人。要改变社会风气,也不过一二人而已!

现代人喜爱成就感,又厌恶挫折感。殊不知有小成就的人,大多不可能获得大成就,就是我们常说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缺乏挫折感的人,等于没有接受完整的磨练,稍微冒出头,便被整得头昏眼花,还要怪罪社会太无情,“见不得人家好”。

孔子亲身遭遇“人不知而不愠”的磨练,终于有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悟。孔子一生求仕不得,求财不得,求颜回为传人也不得,简直没有什么成就,所以最终获得最大的成就。一句“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真正点出了万世师表的伟大光辉,令人由衷钦敬!

身为现代人,千万不要为现代知识所迷惑。因为近四百年来,由于西方科技突飞猛进,使我中华民族丧失了持“经”(坚持不可变易的常规)的毅力,以求新求变取代持经达变,养成知变不知常的风气,把以不变应万变改成以万变应万变的歪风,导致盲目乱变。

在一片凡新的都是好的,而凡旧的都是落伍的呼声中,对固有经典智慧不闻不问,甚至认为是影响进步的阻力。对外来知识、技术、观念,都一本不求甚解的态度,不但翻译错误、解说粗浅,也不能随时补充,造成坏的大多学到,真正好的却学不来的重大遗憾。中不中、西不西,只好说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自欺欺人。

幸好国力日盛,民族自尊心逐渐恢复,大家对国学愈来愈有信心。这时候正好透过互联网,把观念好好厘清。使自己的观念正确,等于将自己的磁场理顺,有助于对生死的了解。

首先应该厘清的观念,例举如下,以供参考:

1、“一次生死论”或“多次生死论”,哪一种比较合理?

“一次生死论”指出:人这一生,不论活多久,死了便什么都没有了。所以没有生前、来世,也没有什么投胎转世。就这么一次,很干脆。

“多次生死论”认为:人有前世,而且不限于一世。也可能有来世,同样不限于一世。合起来称为累世,所以这笔账牵涉太多,很难算。

2、依据非正式统计,认为人死后并非一了百了,多少有一些遗迹。

至少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历史上有一些记载。这种精神上的永生,到底是“活在上帝心中”或“活在众人心中”的结果?

“活在上帝心中”,表示信仰上帝,便得以永生;“活在众人心中”,必须“立功、立言、立德”,除了信仰道德之外,还需要实践、反省、弘扬、传承。

3、西方文化有三大基石:科学、法律、宗教。中华文化把这三大基石,再向上提升为:道德、艺术。

“科学、法律、宗教”当然是人群社会的必要因素,然而,这些因素倘若不能到达“道德”和“艺术”的层次,其弊端现代已经非常明显,难道我们不应该及早返回原点,好好调整吗?

以上三个基本问题,我们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

我们只是再次慎重地提醒: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自作自受的自然规律,无人可以例外。

与时俱进,应该是为保持道德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做出合理的调整,千万不可以为了求新求变,而无视于经典的常规。否则绵延不绝、万古常新的中华文化,很可能因此而变成不再连续、忘掉根本的新文化。我们这一代人的罪过,实在太大,承担不起,死后无颜面见列祖列宗!

有了累世相积的观念,产生传承的使命感,“了生死”自然成为重要的课题。生时要为死后着想,以免不知死活。

人来到这个现实的世界,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必须忘掉所有未出生之前的记忆,把它打入潜意识。人人从幼稚期开始,接受启蒙,经由不断学习而成长。

孔子教导我们“下学而上达”,也就是经由学习一般为人处世的常识,逐渐向上提升,最好能够上达到“知天命”的层次。至少要明白下述三大要点:

1、此生所为何来?

这一生到底为什么而来?答案是人人不相同的。既然有答案,却没有一定的答案,那就要自己不断反省,向内心探求,找到使自己心安的那一个答案。

2、怎样达成这一生的愿望?

明白这一生的目标和使命,接下来便要寻找合理、方便而有效的方法。因为人生苦短,倘若不能配合妥当的方法,恐怕有心无力,到头来一场空,岂不徒留悔恨?

3、怎样做到止于至善的地步?

孔子说仁,始终没有说出对仁的定义,或者具体可行的方法。因为当时正是社会混乱、人心不安的时代。孔子只用简单的“心安则为之”的原则,并不提出具体的要求,应该是居于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的美意。

实际上“仁”是无止境的,值得一辈子去修持。《大学》把它引申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定名为“大学之道”,用意即在:任何人有志成为“了生死”的大人,最好能够从修己着手,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并且把“尊道有德”,也就是修来的德,推己及人,由亲而疏,透过具体的为社会人群服务来造福世界。

但是,每一个人的资质不同,身份地位不一样,不妨站在不同的立场,抱持同样热情服务的心态,止于各自不同的合理点,一方面恪守本分,一方面尽心尽力,才是恰到好处的度。

人生的重点,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我们只能管制自己的人生过程,结果却有赖于天和当时的环境变数。

孔子说“尽人事以听天命”,便是好好地运用有生之年所有能发挥的杠杆力量,使看得见的“生>死”,产生看不见的“生<死”,真正“不争一时争千秋”,这才是具体有效的“了生死”。不仅口说有理,而且具有玄妙的可操作性。

有意向者不妨一试,相信便能了然于心。

谨以此文,悼念老师!

想获得老师更多智慧,请关注“曾仕强”gongzhong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