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重庆万盛区周易风水学

“大夫第”记忆

重庆万盛区周易风水学

大夫第重庆万盛区周易风水学,曾是万盛场较为有名、规模宏大的邓氏家族祠宇,具有清代建筑风格。我原以为在老街改造拆建中,大夫第能得以幸存或重建,没料到结果恰恰相反,被拆除得一干二净,这无疑是万盛人的一件憾事。

但凡60岁以上的万盛人,都知道万盛有座大夫第。但大夫第内是个什么样子,很多人都道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重庆万盛区周易风水学

重庆万盛区周易风水学

我在大夫第住过

重庆万盛区周易风水学

1961年8月,我因参加粮食部门工作,走进重庆万盛区周易风水学了大夫第。在大夫第里,进进出出,弹指一挥间,就过了半个多世纪。

前几年,当我每天推开窗户,望着大夫第被拆除后,留下的那一片空空的遗址时,脑际里总是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大夫第的影子来。大夫第,毕竟是我一生中工作时间最长、感情最深的地方;50多年的深刻印象,萦绕于脑际,徘徊于笔端。

1961年,南桐矿区建区才6年,各方面条件都很差,粮食部门也不例外,连个单身职工宿舍也没有。参加工作的第一天晚上,我就被安置在大夫第正殿的收纳仓一个角落里住宿。收纳仓是大夫第的正殿被拆掉干壁后装粮食的临时仓库,几根粗状的房柱穿斗在一起支撑着屋顶瓦屋面。收纳仓一大半是用油布遮着粮食,另一小半就作为我们的单身男宿舍。环境虽然简陋,但在那个特殊年代已经不错了。一遇风雨,屋顶的灰尘就沙沙掉下来,满铺都是。毎晚睡觉前,都得整扫一次卫生。当年同我一起住进大夫第的,有周兴礼、周先礼、熊晓冬、王传学、张继全、沈国华7人,如今已经走的走、死的死,今天留下来望着大夫第消亡的,只有我一人。

我们刚住进大夫第时,觉得大夫第阴森森、怪可怕的。有的老职工见我们人小,故意拿我们逗乐开心,吓我们说“大夫第里有鬼”。特别是看见戏楼上悬吊着的那块匾上雕刻有“人人马马”(后来才知那是戏剧人物),认为大夫第就是一座庙宇。好在住进去的人多,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不在乎什么神灵鬼魂之类的东西了。

重庆万盛区周易风水学

我在大夫第大门口(又称朝门)住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1966年3月到青山乡任粮管员后,才离开大夫第。

我参加工作后的直接领导是粮食公司业务股股长李维忠。南桐矿区建区前,他是南川县万盛粮食仓库的副主任。1955年建区时,随万盛一道划入南桐矿区,从1955年至1960年,他一直任万盛粮站副站长,对大夫第的了解,可以说除邓家主人外就算他了,是他告诉我们,大夫第不是庙宇,而是万盛有钱人家邓氏家族的祠堂。

李维忠向我们介绍,大夫第只是个名号,是清代朝廷赐封给邓氏家族的名号,因当年太平军攻取万盛场,万盛场拔贡邓卓南为掩护南川知县王臣福逃命而殉职,皇帝因此事钦赐敕封与邓氏祠堂的名号,不是什么实质性官阶,只是个名声场面而已。虽然是个名号,但对邓氏家族来说,却是一件大事,是邓氏光宗耀祖的头等大事。邓氏在世俗风水文化观念的支配下,经全族人商定,决定把大夫第建在邓氏基地上,并由邓卓诠承担建造款项。从各地请来能工巧匠,仿照当时较为堂皇的四合院格式建造大夫第。

大夫第建造历时10年,终于在同治末年建成。建成后的大夫第表面上是邓氏族人祠宇,实质上成了过往官员的官驿,因此长期以来大夫第便成了禁地,一般人根本不敢进去。觧放前是这样,解放后粮食部门占用,因是粮食重地,外边人也很少进去。大夫第在人们心中是扑朔迷离、神秘莫测,很少有人知其內情。

大夫第设计别致,布局相当精美。白墙青瓦,内构雕龙刻凤,栩栩如生。气势庄严肃穆,十分恢宏。虽然像这类祠宇,万盛不只邓氏一家,在东乡坝枫香林有傅氏宗祠、张氏宗祠,但邓氏因沾上救官品行,又有皇帝旨意,头上多了一道金字光环,因而比其它氏族的祠宇就更显得庄严肃穆些,名气也就较为重一点。

大夫第的布局

大夫第整体建筑,建造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前、中、后三厅和附属建筑四部份,中间是天井,两边是六间两层耳房(亦称厢房)。整体结构为穿斗与抬梁式混合木结构。

前厅是大门(也称朝门),大门上层为阁楼(即戏楼),可用作书房或客房;采用大砖砌筑高墙、粗梁大柱,清水青砖、灰瓦和陶瓷构建,屋脊、戏楼雕刻精巧,以龙凤、花卉、戏曲人物为主。但从整个布局来看,并非完全以“轴”为中心,主体建筑采用硬山顶、风火式山墙、穿斗式梁架结构,两侧厢房紧靠天井,有通巷。

1961年,我们进住大夫第时,整个外形没变,可从正门和右边的侧门入内。正门常年关着,粮食职工一般都从右边侧门进出。院內戏楼上的匾额依然还高高地悬挂着,楼阁四周华丽精工的曲檐仍在,楼窗上镂刻的花朵图案仍显赫夺目,只是房内原邓氏家族的设施因粮食供应、保管、加工的需要,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造,已看不到原结构是什么样子和任何一件积存物了。昔日大夫第,己成为一个半枯半荣的空壳架子。

虽然“内脏”被换掉了,但从整体形象和主体框架结构上,还能隐隐约约地勾画出一个完整的大夫第历史形象。它是万盛老街上场西北边上的一座空壳孤宅,四面五六米高的高墙遮掩着整座宅子,外边根本看不到墙内的任何一件东西,正面29步阶梯、5米高的墙基把大夫第衬托得极为威严。

大夫第周围无建筑物,全是农民耕地。大夫第与老街之间,又被一条幽深小巷隔着。正殿左右两边,虽然有侧门,但在那个年代,粮食属重要物资,除本单位职工和有业务往来的人可进可出外,其他人一律“谢绝参观”。大夫第前面不足3米处,是民国36年修的简易的川湘公路,被建区后新植的桉树林隔断,但来往汽车甚少。我站在大夫第大门口,看到的往往是马车。

大夫第右边是一个与堡坎一样高的消防水池。消防水池很大,能容百吨以上水,左边修建了粮店和粮店的保管仓。29步石梯从水池与粮店中间直上大夫第朝门口。大夫第的大门却常年关着,除非粮店要上粮,大门才打开,平时就很少有人走上石梯去。有的石梯步已经长满了青苔。如果不是听到从里面传出来粮食加工车间的机器声,提醒人们这是粮食部门在加工粮食,还真以为大夫第就是一座庙宇。

大殿正门(前厅)由四根圆柱组合成三道大门,形式为“八”字,中间一道为正门,两边为侧门(也称耳门)。正门门板高2.5米左右,单扇宽约1米、厚约15厘米,全用上乘木料做成,十分厚重。力气小的人,要两人才能推动,推时还嘎嘎发响。进大门口内顶端,是戏楼,下边是进出轩廊。梁柱交接处,多有雕刻精美的雀鸟过渡,纹样皆为花卉翎毛;构架严谨,用料精良,廊柱粗壮。戏楼台前,横挂着一特大横匾额,雕有“八仙过海”“封神演义”“卄四孝图”等戏剧人物图案。窗花、门额、梁额为镂空深浮雕等组成,图案为人物、花鸟、龙凤头等,雕刻精美,古朴典雅。

重庆万盛区周易风水学

戏楼后是天井。是大夫第平面组合整体建筑布局的中心,起整座建筑通风和采光的功能。天井四周是用条石砌成的“囗”字形回旋通道,坝子用石板镶成,平整美观;四角有暗道泄水。四周,石条子镶成通道,高于天井坝子40厘米,前三方高度都在一条水平线上,过道约2米,被厢房屋檐遮盖,檐水滴入坝中,直入泄水道。

后面是正殿的基础,高出天井前三方水平面1.5米,由青条石砌成,5步梯步,从天井坝两边通道踏级而上正殿。这充分体现了清代时期民居四合院建筑的风格。

天井的两边为双层楼房,也称之为“耳房”,作待客之用。墙体影壁上雕刻着各种名花异草,上端为“田”字条式穿窗,下端为“囗”式板块;板块上刻有梅、竹、菊、兰和松柏、龙凤图案。

正殿可从侧门轩廊道进出,穿过正殿轩廊,下五步便是天井院坝;天井四周通道,由房屋挑檐遮着。正殿为宅子正堂,是全家人活动的中心,也是主人迎宾待客之所,若有戏艺表演,便是观众厅。

后殿过侧门用石条做门框,上边压石为雕花石,成“品”字。一条宽2米的通道,抵对边墙一直出门。沿后殿大厅边沿至后墙处,为大夫第生活用房,是厨房、粮仓、保管屋。

重庆万盛区周易风水学

大夫第的变迁

重庆万盛区周易风水学

1949年11月25日,万盛解放,大夫第被人民解放军接管,后移交给南川县人民政府。大夫第从此不再属于邓氏私宅,而成为南川县人民政府粮食供销办公之地。

1951年12月,南川县粮食公司南川支公司在万盛大夫第设办事处,重点是保障军需和市场贸易,平抑市场粮价,打击投机倒把,稳定和巩固地方政权。

1953年,南川县公安局在大夫第内将厢房改建成新生大米厂和将后正殿改作简易收纳仓,可容纳60万斤的粮食。

1955年1月21日,国务院批准成立重庆市南桐矿区;8月16日,南桐矿区正式成立。同年12月30日,重庆市南桐矿区粮食公司成立。南川县公安局撤走劳改犯人和管理人员,将新生米厂移交给南桐矿区粮食公司。不久,重庆市粮食局,扩大新生米厂规模,将新生米厂改名为万盛大米车间。

重庆万盛区周易风水学

1956年1月,继续改造大米车间,不断增加设备,并把桃子米厂和青年等地米厂划归大夫第米厂统管,成立重庆市第九碾米厂。

1958年10月,重庆市粮食局调整面粉厂布局,将市粮食局所属群力面粉厂迁来南桐矿区,建在大夫第内。天井两边廂房一边是米厂,一边是面粉厂。

1961年,粮食公司机构调整,设立工业股,将工业股办公室设在大夫第前殿戏楼上,直到1966年4月迁出。

1964年5月1日,綦江县三江面粉面厂建成后,市粮食局将万盛大夫第面粉厂撤掉,万盛面粉由三江面粉厂调拨供应。

1968年,再将大夫第左边一间偏厢空房建成油坊,为油科加工车间和后来的食品车间。

正殿后面的生活用房,改为职工洗澡堂和生猪饲养场。公路边的大夫第偏房,后来建成川剧团宿舍和川剧排演场,而今成了老街片区新住户的垃圾堆放地。

数十年来,粮食公司已将大夫第按营业、加工、保管粮食之用途,对内部结构多次改造和拆除,先拆除了大夫第内部全部房间隔墙,后拆掉全部房屋和围墙。在那个“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粮食是重要得不得了的大事,其它一切都必须让路,以“保障供给”。为此,大夫第遭到了毀灭的命运。

我刚参加工作时,由于学识浅薄,对大夫第也不重视,对里面那些雕刻精美的艺术品,谓之为“人人马马”,不值一瞥,以致在分管维修时,还把拆下来的一些旧材料改作它用。至今追思起来,真是痛心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