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旧属“雍之僻壤”,被列入“陕中七疲之一”。境内山梁起伏,沟壑纵横,高寒干旱,植被覆盖极差。旧志对此概括为“光村赤地”。可是县人自古“尚义轻生”,“士勤读书”,在“科举取士”中,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王瓒中首名进士,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丁锡奎中进士,四百年间就考中周易风水李行一了八位进士。他们是:王瓒、李鏊、韩三奇、魏藻德、牛树梅、王海涵、牛瑗和丁锡奎。
王瓒,字宗器,号中林,生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今鸡川镇金城村人,后迁居县城,卒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享年57岁。
王瓒13岁入县学,27岁考取举人,34岁中进士。37岁,即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入仕途,任工部主事,进员外郎,因秉公弹劾权贵刘瑾而被陷害入狱,不久获释,擢升为工部郎中,并奉命赴安陆督修兴献王王府。他循章办事,工程进展顺利,竣工后兴献王视察后十分满意新建王府,曾10次赏王瓒金银绸缎,但他都一一拒收。安陆士民还为他立生祠,以示敬仰。
弘治九年(1496年)以后,王瓒先后出任河南省怀庆府知府、开封府知府。他理政因事因地制宜,务求有益于民。他刚严适度,恩威并用,政大治,百业兴。开封民众作歌赞颂说:“包公后,王明府,严如父,慈如母,不可犯,良可慕。”
王瓒博学多才,长于诗赋,著有《中林集》,通渭八景诗。
他周易风水李行一的德政《甘肃通志》、《通渭县新志》均有记载。他是我国科举取士自隋至明成化年间的900年来通渭举子在殿试中“金榜题名”的首名进士。他的子孙在《通渭县新志》中有记载的就有两个举人,三个贡生。一个任过知县,两个任过县丞,有的虽未仕,但也是儒林名流,诗文高手。
李鏊,今平襄镇人,他的父亲叫李良玉,为明成化年间的贡生,任过祁州判官,很有文化素养,教子极严。李鏊自幼聪慧,勤学好问,学业大有长进。明弘治二年(1489年)己酉科举人,六年(1493年)癸丑科进士。他登第后任行人司行人,主管封藩事宜。他捧诏巡视于王国之地,持节出入于金銮之中。史载只有进士才能任行人之职,是“京官中之位卑而望高者”。他分巡王国所到之处,一律谢绝“迎送礼仪”,因而“驰声洋溢”。旧县志说他“德范纯雅,才学精优,生平忠义”。“他自誓坚持修德、进业不懈,但未能 施展平生所志、所学而亡”。乡人为之叹息。入祀乡贤祠。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艺文志》载有松滋王和凤阳王《赠李行人》诗各一首,现分别录于此:
赠李行人
松滋王
春来相会到春残,王事贤劳不惮难。
才子封藩焚玉帛,行人持节步金銮。
临岐谩拟歌骊曲,迁秩还知换豸冠。
后夜相思如见月,天南天北路漫漫。
赠李行人
凤阳王
盛代天生济世才,风姿清洁绝纤埃。
此时还向皇都去,异日分巡紫塞来。
吟爱榴花开锦树,坐乘骏马踏芳苔。
明朝日觐承恩宠,身惹天香满袖回。
从诗中得知,当时李行人出京与诸王打交道,进京“步金銮”面皇上。这等荣耀差事人人仰慕,然非进士出身者,不能任也。生于“光村赤地”的李鏊竟受此重任,可谓襄城之佼佼者。他的行事为人是足以载于史册,留传千古的。李鏊的后世子孙,难道能甘于现状不思进取吗周易风水李行一?
韩三奇,字良玉,今安远镇(1950年划属甘谷县)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进士,官至知州。
魏藻德,今平襄镇西关村人。他的长辈曾出过四位贡生:太高祖魏文渊任荣河县训导,高祖魏贤任抚卫经历。曾祖魏廷璋任凤阳县丞,升重庆纪善,父亲魏可久未仕,但教子有方。藻德就生长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他和安远韩三奇同为明天启年间恩贡,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廷试,上大悦,赐同进士。”曾任四川石泉知县,升云南北胜知州。他的九世孙魏树桐为廪生,因军功任董志塬训导,著有《古愚堂诗集》。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私人纂修《续辑通渭县志稿》,只可惜这些珍贵资料已经散佚,现仅存魏序。藻德之后亦有明经继世者,以此知之矣。
牛树梅,字雪樵,号省斋,今鸡川镇牛坡村人。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卒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享年84岁。
树梅太高祖名宽,原籍河南偃师。明崇祯末年参加李自成起义军,失败后与大将贺飞虎来到甘肃清水县华牛河,比邻而居。飞虎去世后,牛宽举家迁往通渭牛家坡定居。树梅父名作麟,邑庠生,一生以耕田教书为业,教子有方,文风大振。树梅自幼聪颖好学,作诗为文,语多惊人。12岁读《左传》,就提出“太公钓于渭水之滨,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彼皆然矣,吾何为独不然”的疑问,令人深思;13岁就作出“今日鱼龙相杂,他年鸡凤各殊”的联语,时人称奇。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京应试,金榜题名,即中进士。遂被分配到四川省任职。先后任雅安知县、隆昌知县、彰明知县、资州、茂州直隶州知州、宁远知府。清同治元年(1862年)得四川总督骆秉章、给事中高延祜联名保奏,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衔。
他在三县、两州、一府,特别是在任按察使时,均勤政惠民,抑富济贫,兴办义学,教化黎民,整顿吏治,昭雪冤情,秉公执法,政绩卓著。正如川人称赞:“先生来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
他一生手不释卷,笔耕不辍。著有《省斋文集》12卷,《闻善录》4卷,《湑叶文 存》6卷。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诗存》等。他去世以后,廷旨“从祀名官祠,事迹编入循吏传。”《清史稿•循吏》有传。
树梅家族两个进士,两个举人,四个贡生,秀生更多,可以说是耕读传家,书香门第。有首诗赞树梅说:“入蜀为官已有年,清风正气口碑传。山崩地陷青天在,赈恤灾民解倒悬。老树著花色更鲜,春风东鲁锦江边。至情悱恻诗文美,巴蜀人讴陇上贤。”
王海涵,字镜潭,今安远镇(1950年划属甘谷县)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进士,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翰林。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记载他当时“寄籍伏羌(今甘谷)”。海涵是通渭籍第一名翰林,他的儒雅风范,文德嘉行,彪炳史册,泽被后世。
牛瑗,字幼樵,树桃子,出嗣树梅,故史皆称树梅之子。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科进士。任刑部主事,进员外郎,又升四川绥定知府。诰授通议大夫(正三品)。捐资助修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并亲笔撰写跋文《通渭县志书后》。
丁锡奎,字聚五,号黼臣,又号虎臣,今鸡川镇丁家店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进士。陕西靖边知县,三边知府。著有《宜园文集》、《宜园诗稿》、《闻善原续录》。1985年《通渭县志》第733页收录了他的《劝民种树俚话》。
文运昌盛,群星灿烂。明清甲科登第的八进士,通渭乙榜举人中的佼佼者。他们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和自豪。他们自幼读书立大志,一生奋力创伟业的高尚精神,像青山巍然屹立,更加郁郁葱。